×

使用K-最近邻算法对胃癌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类。 (英语) Zbl 1254.92047号

摘要:准确的肿瘤、淋巴结和转移(TNM)分期,特别是胃癌的N分期或淋巴结转移诊断,是临床医学图像分析中的一个热门问题,宝石光谱成像(GSI)比传统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能为医生提供更多信息。本文将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GSI分析。首先,我们使用一些特征选择或度量学习方法来降低数据维数和特征空间。然后我们使用K-最近邻分类器来区分淋巴结转移和非淋巴结转移。实验涉及38个胃癌淋巴结样本,总准确率为96.33%。与螺旋CT(敏感性75.2%,特异性41.8%)和多排螺旋CT(82.09%)等传统诊断方法相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率较高。GSI-CT可以成为胃癌N分期患者术前诊断的最佳选择。

MSC公司:

92 C50 医疗应用(通用)
92 C55 生物医学成像和信号处理
68T05型 人工智能中的学习和自适应系统
92-08 生物学相关问题的计算方法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A.Jemal、F.Bray、M.M.Center、J.Ferlay、E.Ward和D.Forman,“全球癌症统计”,《CA临床医生癌症杂志》,第61卷,第2期,第69-90页,2011年·doi:10.3322/caac.20107
[2] “癌症事实和数据”,美国癌症协会,2012年。
[3] M.H.Lee、D.Choi、M.J.Park和M.W.Lee,“胃癌:基于第七届AJCC指南的MDCT成像和分期”,《腹部成像》,第37卷,第4期,第531-540页,2011年·doi:10.1007/s00261-011-9780-3
[4] M.M.Ozmen、F.Ozmen和B.Zulfikaroglu,“胃癌中的淋巴结”,《外科肿瘤学杂志》,第98卷,第6期,第476-4812008页·doi:10.1002/jso.21134
[5] P.Aurello,F.D'Angelo,S.Rossi等人,“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分类:N位点和N编号系统的比较。我们的经验和文献综述”,《美国外科医生》,第73卷,第4期,第359-366页,2007年。
[6] T.Akagi、N.Shiraishi和S.Kitano,“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癌症》,第3卷,第2期,第2141-21592011页·doi:10.3390/cancers3022141
[7] H.Saito,Y.Fukumoto,T.Osaki等人,“晚期胃癌患者转移淋巴结与解剖淋巴结比率(n比率)的预后意义”,《外科肿瘤学杂志》,第97卷,第2期,第132-135页,2008年·doi:10.1002/jso.20929
[8] F.Espin,A.Bianchi,S.Llorca等人,“胃癌中转移淋巴结比率与转移淋巴结数量的关系作为预后因素”,《欧洲外科肿瘤学杂志》,第38卷,第497-5022012页·doi:10.1016/j.ejso.2012.01.012
[9] M.Karcaaltincaba和A.Aktas,“双能CT与多探头CT的重新审视:原理和临床应用回顾”,《诊断和介入放射学》,第17卷,第181-194页,2011年。
[10] 严志刚、朱志刚、严美美等,“多层螺旋CT在胃癌术前T分期和N分期中的价值:一项大规模中国研究”,《外科肿瘤学杂志》,第100卷,第3期,第205-214页,2009年·doi:10.1002/jso.21316
[11] T.Fukuya,H.Honda,T.Hayashi等人,“淋巴结转移:螺旋CT检测胃癌患者的疗效”,《放射学》,第197卷,第3期,第705-711页,1995年。
[12] N.Chandra和D.A.Langan,“宝石探测器:通过快速kvp开关的双能量成像”,载于《临床实践中的双能量CT》,T.F.Johnson、T.F.C、S.O.Schönberg和M.F.Reiser,Eds.,Springer,Berlin,Germany,2011年。
[13] D.Zhang、X.Li和B.Liu,“GE discovery CT750 HD扫描仪的客观表征:宝石光谱成像模式”,《医学物理学》,第38卷,第3期,第1178-1188页,2011年·doi:10.1118/1.3551999年
[14] H.Peng、F.Long和C.Ding,“基于互信息的特征选择:最大依赖性、最大相关性和最小冗余的标准”,IEEE模式分析和机器智能汇刊,第27卷,第8期,第1226-1238页,2005年·doi:10.1109/TPAMI.2005.159
[15] Y.Cai,T.Huang,L.Hu,X.Shi,L.Xie,Y.Li,“利用mRMR特征选择和分析预测赖氨酸泛素化”,《氨基酸》,第42卷,第1387-1395页,2012年·doi:10.1007/s00726-011-0835-0
[16] F.Amiri、M.R.Yousefi、C.Lucas、A.Shakery和N.Yazdani,“入侵检测系统的基于信息的相互特征选择”,《网络与计算机应用杂志》,第34卷,第4期,第1184-1199页,2011年·doi:10.1016/j.jnca.2011.01.002
[17] D.Ververidis和C.Kotropoulos,“低计算成本的顺序前向特征选择”,《第八届欧洲信号处理会议论文集》,土耳其安塔利亚,2005年·Zbl 1151.94419号
[18] L.Wang、A.Ngom和L.Rueda,“非唯一寡核苷酸探针选择问题的顺序正向选择方法”,载于第三届IAPR生物信息学模式识别国际会议论文集,第262-275页,2008年。
[19] M.Yang、L.Zhang、J.Yang和D.Zhang,“用于人脸识别的稳健稀疏编码”,载于《第24届IEEE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会议论文集》(CVPR’11),第625-6322011页。
[20] 黄忠、沈洪涛、邵杰、吕格、周旭,“局部压缩:图像检索的一种新的降维方法”,载《第16届ACM国际多媒体会议论文集》(MM'08),第219-228页,加拿大,2008年10月·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45/1459359.1459389
[21] 刘阳和金荣,“远程测量学习:综合调查”,密歇根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技术代表,2006年。
[22] A.Bar-Hillel、T.Hertz、N.Shental和D.Weinshall,“使用等价关系学习距离函数”,《第20届机器学习国际会议论文集》,第11-18页,2003年8月·Zbl 1222.68140号
[23] J.Goldberger、S.Roweis、G.Hinton和R.Salakhutdinov,“邻域成分分析”,《神经信息处理系统会议记录》(NIPS’04),2004年。
[24] M.Sugiyama,“通过本地fisher判别分析降低多模态标记数据的维数”,《机器学习研究杂志》,第8卷,第1027-1061页,2007年·Zbl 1222.68312号
[25] K.Q.Weinberger和L.K.Saul,“大幅度最近邻分类的距离度量学习”,《机器学习研究杂志》,第10卷,第207-244页,2009年·Zbl 1235.68204号
[26] C.M.Bishop,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信息科学和统计),Springer,纽约州纽约市,美国。
[27] C.Ding和H.Peng,“微阵列基因表达数据的最小冗余特征选择”,《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杂志》,第3卷,第2期,第185-205页,2005年·doi:10.1142/S0219720005001004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