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观测器的有限通信随机系统的镇定。 (英语) Zbl 1264.93265号

摘要:我们研究了通信受限的随机非线性系统基于观测器的镇定问题。在对象的输出和动态控制器的输入之间存在一个通信信道,这被认为是网络诱导的延迟、数据包丢失和测量量化。利用Lyapunov泛函方法,导出了随机非线性系统的一个新的稳定性判据。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基于观测器的控制器的设计过程,确保了闭环系统均方渐近稳定。最后,通过一个示例说明了所提设计技术的有效性。

理学硕士:

93E15型 控制理论中的随机稳定性
93E03型 控制理论中的随机系统(一般)
93个B07 可观察性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廖晓霞和毛晓霞,“随机时滞区间系统的指数稳定性”,《系统与控制快报》,第40卷,第3期,第171-1812000页·Zbl 0949.60068号 ·doi:10.1016/S0167-6911(00)00021-9
[2] Z.Mao、B.Jiang和P.Shi,“通过欧拉近似观测器实现一类非线性采样数据系统的容错控制”,《自动化》,第46卷,第11期,第1852-1859页,2010年·Zbl 1218.93051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10.06.052
[3] Z.Wang,Y.Liu和X.Liu,“具有马尔可夫跳变参数和模式相关混合时滞的一类随机系统的指数镇定”,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55卷,第7期,第1656-1662页,2010年·Zbl 1368.93778号 ·doi:10.1109/TAC.2010.2046114
[4] H.R.Karimi,“具有混合中性、离散和分布式时滞和马尔可夫开关参数的不确定时滞系统的鲁棒时滞依赖H∞控制”,IEEE电路与系统汇刊。I.《普通论文》,第58卷,第8期,第1910-1923页,2011年·doi:10.1109/TCSI.2011.2106090
[5] A.P.C.Gon \ccalves、A.R.Fioravanti和J.C.Geromel,“通过线性矩阵不等式对离散时间马尔可夫跳跃线性系统进行高效滤波”,《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54卷,第6期,第1347-13512009页·兹比尔1367.93643 ·doi:10.1109/TAC.2009.2015553
[6] H.Gao、J.Wu和P.Shi,“随机抽样的鲁棒采样数据高频控制”,《自动化》,第45卷,第7期,第1729-1736页,2009年·Zbl 1184.93039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09.03.004
[7] Z.Wang、D.W.C.Ho、Y.Liu和X.Liu,“一类具有缺失测量的非线性离散时滞随机系统的鲁棒H∞控制”,《自动机》,第45卷,第3期,第684-691页,2009年·Zbl 1166.93319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08.10.025
[8] R.Yang、P.Shi、G.Liu和H.Gao,“基于量化和丢包补偿的混合延迟系统的网络反馈控制”,《自动化》,第47卷,第12期,第2805-2809页,2011年·Zbl 1235.93112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11.09.007
[9] X.Luan、P.Shi和F.Liu,“随机延迟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IEEE工业电子学报》,第45卷,第3期,第4323-4330页,2011年。
[10] K.Itó,“关于随机微分方程”,《美国数学学会回忆录》,第4期,第1-51页,1951年·Zbl 0054.05803号
[11] Mao,“随机微分延迟方程指数稳定性的鲁棒性”,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41卷,第3期,第442-447页,1996年·Zbl 0851.93074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09/9.486647
[12] S.Xu和T.Chen,“时变时滞不确定随机系统的H输入反馈控制”,《自动机》,第40卷,第12期,第2091-2098页,2004年·Zbl 1073.93022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04.06.018
[13] P.Antsaklis和J.Baillieul,“客座编辑,网络控制系统专刊”,《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49卷,第9期,第1421-1423页,2004年·Zbl 1365.93005号 ·doi:10.1109/TAC.2004.835210
[14] N.Elia和S.K.Mitter,“有限信息线性系统的稳定性”,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46卷,第9期,第1384-14002001页·Zbl 1059.93521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09/9.948466
[15] G.N.Nair和R.J.Evans,“有限维线性系统在有限数据率下的指数稳定性”,《自动化》,第39卷,第4期,第585-593页,2003年·兹比尔1012.93050 ·doi:10.1016/S0005-1098(02)00285-6
[16] S.Tatikonda和S.Mitter,“通信约束下的控制”,《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49卷,第7期,第1056-1068页,2004年·Zbl 1365.93271号 ·doi:10.1109/TAC.2004.831187
[17] H.Gao和T.Chen,“通信容量有限的不确定系统的H系数估计”,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52卷,第11期,第2070-2084页,2007年·Zbl 1366.93155号 ·doi:10.1109/TAC.2007.908316
[18] D.Xie,D.Zhang,and Z.Wang,“具有两个加性随机延迟的不确定网络控制系统的鲁棒H∞容错控制”,《国际创新计算、信息与控制杂志》,第7卷,第1期,第315-326页,2011年。
[19] H.Yang、Y.Xia和P.Shi,“非均匀随机采样周期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鲁棒与非线性控制国际期刊》,第21卷,第5期,第501-526页,2011年·Zbl 1214.93093号 ·doi:10.1002/rnc.1607文件
[20] Y.Zhao、J.Lam和H.Gao,“间歇测量模糊系统的故障检测”,IEEE模糊系统汇刊,第17卷,第2期,第398-410页,2009年·doi:10.1109/TFUZZ.2009.2014860
[21] Z.Wang、F.Yang、D.W.C.Ho和X.Liu,“随机丢包网络系统的鲁棒健康控制”,《IEEE系统、人与控制论学报》,B部分,第37卷,第4期,第916-924页,2007年·doi:10.1109/TSMCB.2007.896412
[22] X.Meng、J.Lam和H.Gao,“随机系统的基于网络的高频控制”,《鲁棒与非线性控制国际期刊》,第19卷,第3期,第295-312页,2009年·Zbl 1163.93034号 ·doi:10.1002/rnc.1307
[23] L.-S.Hu、T.Bai、P.Shi和Z.Wu,“网络化线性控制系统的采样数据控制”,《自动化》,第43卷,第5期,第903-911页,2007年·Zbl 1117.93044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06.11.015
[24] H.R.Karimi,“时变时滞线性系统基于观测器的混合H2/H系数控制设计:LMI方法”,《国际控制、自动化与系统杂志》,第6卷,第1期,第1-14页,2008年。
[25] E.Tian、D.Yue和C.Peng,“网络控制系统的量化输出反馈控制”,《信息科学》,第178卷,第12期,第2734-2749页,2008年·Zbl 1179.93096号 ·doi:10.1016/j.ins.2008.0119
[26] Y.Cheng、B.Jiang、Y.Fu和Z.Gao,“传感器故障卫星姿态控制系统基于鲁棒观测器的可靠控制”,《国际创新计算、信息与控制杂志》,第7卷,第7期B,第4149-4160页,2011年。
[27] I.Saboori、M.B.Menhaj和B.Karimi,“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自适应观测器,用于非线性系统,包括安全通信问题”,《国际创新计算、信息与控制杂志》,第6卷,第11期,第4771-47822010页。
[28] C.Lin、Z.Wang和F.Yang,“具有随机传感器延迟的连续时间系统基于观测器的网络控制”,《自动化》,第45卷,第2期,第578-584页,2009年·Zbl 1158.93349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08.09.009
[29] L.Xie、M.Fu和C.E.de Souza,“通过输出反馈实现参数不确定性系统的H\infty控制和二次镇定”,IEEE自动控制学报,第37卷,第8期,第1253-1256页,1992年·Zbl 0764.93067号 ·doi:10.1109/9.111120
[30] V.B.Kolmanovskii和A.D.Myshkis,《泛函微分方程的应用理论》,Kluwer学术出版社,荷兰多德雷赫特,1992年·Zbl 0917.34001号
[31] L.El Ghaoui、F.Oustry和M.AitRami,“静态输出反馈和相关问题的锥互补线性化算法”,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42卷,第8期,第1171-1176页,1997年·Zbl 0887.93017号 ·doi:10.10109/9.618250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它的项目与zbMATH标识符启发式匹配,并且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声称其完整性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