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吴方法同一性的角度出发,基于点几何的自明自动证明。 (英语) Zbl 1468.68310号

摘要:以吴方法为代表的代数方法在几何定理证明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代数证明通常涉及大量计算,因此很难直观地理解。然而,如果作者从同一性的角度来看吴的方法,吴的方法很容易理解,可以用来生成新的几何命题。为了使几何推理更简单、更具表现力和更丰富的几何意义,作者建立了一个几何代数系统(点几何建立在近20个关于点运算的基本属性/公式上),同时保持了坐标法、向量法、,和粒子几何方法,避免了它们的缺点。几何问题的命题和结论中的几何关系根据点几何表示为向量多项式的相同方程。然后,引入了一种保持吴方法本质的证明方法,以找出这些方程之间的关系。对400多条几何语句的测试表明,基于向量多项式恒等式的证明方法简单有效。此外,在求解原问题时,这种证明方法还可以帮助作者认识问题命题之间的关系,并帮助作者生成新的几何命题。

MSC公司:

68伏15 定理证明(自动和交互式定理证明、演绎、解析等)
03B35型 证明和逻辑操作的机械化
15A66型 Clifford代数,旋量
2004年5月5日 欧几里德几何中的基本问题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吴文堂,《几何中的力学定理证明:基本原理》,施普林格出版社,1994年·Zbl 0831.03003号 ·doi:10.1007/978-3-7091-6639-0
[2] 吴文堂,《数学机械化》,科学出版社,克鲁沃,2000年·Zbl 0987.68074号
[3] 周世诚、高晓思、张建中,《几何中的机器证明》,世界科学出版社,新加坡,1994年·Zbl 0941.68503号 ·doi:10.1142/2196
[4] 蒋建刚,张建中,几何定理可读机器证明的回顾与展望,系统科学与复杂性杂志,2012,25(4):802-820·Zbl 1291.68351号 ·doi:10.1007/s11424-012-2048-3
[5] 莱布尼茨,数学。施里夫滕,柏林1819年,第二卷:17和第五卷:133。
[6] 格拉斯曼,《几何分析》,莱比锡纳布出版社,1847年。
[7] Li H B、Hestenes D和Rockwood A,计算几何的广义齐次坐标,Summer G编辑,克利福德代数的几何计算,Springer,Heidelberg,2001年·Zbl 1073.68849号
[8] 李海波,不变代数与几何推理,世界科学,新加坡,2008·Zbl 1151.15027号 ·doi:10.1142/6514
[9] 张宁,李海波,仿射括号代数理论和算法及其在机械定理证明中的应用,中国科学(A辑:数学),2007,50(7):941-950·Zbl 1130.68091号 ·doi:10.1007/s11425-007-0076-6
[10] 莫思科:《粒子几何》,重庆出版社,重庆,1992年。
[11] 王凯。;Su,Z.,用于人类可读证明的自动几何定理证明,1193-1199(2015)
[12] Chen XY,Song D和Wang D M,从图表图像自动生成几何定理,《数学与人工智能年鉴》,2015,74(3-4):333-358·兹比尔1330.68263 ·doi:10.1007/s10472-014-9433-7
[13] 叶忠,周思聪,高晓思,平面几何中证明的视觉动态表示,自动推理学报,2010,45(3):213-241·Zbl 1211.68372号 ·doi:10.1007/s10817-009-9162-5
[14] 杨磊、夏碧C,不等式的自动证明与发现,科学出版社,北京,2008。
[15] Chou,S.C。;Gao,X.S。;张建忠,向量计算的力学定理证明,284-291(1993)·Zbl 0968.03520号
[16] 邹毅。;Zhang,J.Z.,用质点法自动生成构造几何语句的可读证明,221-258(2011),德国柏林-海德堡·Zbl 1350.68246号 ·doi:10.1007/978-3642-25070-5_13
[17] 李涛,邹毅,张建忠,复质点法的改进及其在几何定理自动证明中的应用,中国计算机学报,2015,38(8):1640-1647。
[18] 葛强,张建中,陈明,等,基于向量的几何可读自动证明,中国计算机学报,2014,37(8):1809-1819。
[19] 邹毅,傅永和,张建中,从新的角度对几何代数基础的初步研究,系统科学与数学科学杂志,2010,30(1):1-11·Zbl 1224.51001号
[20] 张建中,点几何概论,大学数学研究,2018,21(1):1-8。
[21] 蒋建国,张建中,王晓杰,多项式等式几何定理的可读证明:多项式等式几何学定理的可读验证,中国计算机学报,2008,31(2):207-213·doi:10.3724/SP.J.1016.2008.00207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