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尺度屈曲和后屈曲分析:综合评述。 (英语) Zbl 1488.74062号

摘要:几个世纪以来,屈曲和后屈曲一直被视为细长/薄构件的临界极限状态。最近的研究兴趣已转移到开发多尺度屈曲诱导弹性失稳的潜在“智能应用”。例如,已经实现了屈曲元件,以开发用于不同功能实用程序的单稳态、双稳态和多稳态机制。为了设计屈曲诱导技术并优化输出,有必要精确控制屈曲构件的机械响应。本文旨在展示近二十年来主要进行的多尺度屈曲和后屈曲分析的理论研究。分别从非局部弹性、非经典耦合应力和应变梯度弹性理论出发,讨论了微/纳米尺度屈曲和后屈曲分析的研究,而宏观屈曲分析则分为小变形和大变形研究。对宏观尺度上的小变形模型和大变形模型进行了比较,以确定理论的适用性。综述了屈曲诱导机构和技术优化设计的最新研究动态。最后,我们讨论了未来创新的潜在研究途径。

MSC公司:

74G60型 分叉和屈曲
74B20型 非线性弹性
74千克35 薄膜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M.PIRCHER和Q.BRIDGE,薄壁筒仓和储罐在轴向载荷下的屈曲——一些新的方面,J.Struct。《工程》,127(10)(2001),第1129-1136页。
[2] 谢文华,王立群,尹立群,非线性非经典微尺度梁:静态弯曲、后屈曲和自由振动,国际工程科学杂志。,48(2010年),第2044-2053页·Zbl 1231.74277号
[3] P.JIAO,B.MCGRAW,A.CHEN,J.F.DAVALOS和I.RAY,具有正弦腹板几何形状的悬臂复合木工字梁的弯扭屈曲,地球与太空,(2012),第684-693页。内政部:10.1061/9780784412190.074·doi:10.1061/9780784412190.074
[4] A.CHEN,J.F.DAVALOS,P.JIAO和B.MCGRAW,压缩下具有弹性约束加载边缘的复合木工字梁正弦腹板的屈曲行为,J.Eng.Mech。,139(8)(2013),第1065-1072页。
[5] N.HU和R.BURGUENO,屈曲诱导智能应用:最新进展和趋势,smart Mater。结构。,24 (2015), 063001.
[6] Y.SAFA和T.HOCKER,微制造薄膜器件后屈曲设计的验证能量方法,应用。数学。型号。,39(2015),第483-499页·Zbl 1432.74145号
[7] N.LAJNEF、W.BORCHANI、R.BURGUENO和S.CHAKRABARTTY,基于准静态机械能量集中器和触发器的自驱动压电浮栅智能仪表,IEEE Sens.J.,15(2)(2015),第676-683页。
[8] A.ERTURK、W.G.R.VIEIRA、C.D.MARQUI和D.J.INMAN,《压电气动弹性系统的能量收集潜力》,应用。物理学。莱特。,96 (2010), 184103.
[9] J.LIU,H.FANG,Z.XU,X.MAO,X.SHEN,D.CHEN,H.LIAO和B.CAI,基于MEMS的振动能量采集压电发电阵列,微电子杂志,39(2008),第802-806页。
[10] M.S.M.SOLIMAN、E.M.ABDEL-RAHMAN、E.F.EL-SAADANY和R.R.MANSOUR,宽带振动式能量采集器,J.Micromech。微型。,18 (2008), 115021.
[11] I.KIM,H.JUNG,B.M.LEE和S.JANG,使用两自由度振动体的宽带能量收集,应用。物理学。莱特。,98 (2011), 214102.
[12] N.LAJNEF、R.BURGUENO、W.BORCHANI和Y.SUN,通过具有多个分叉点的轴向加载双向约束柱从准静态结构变形中收集能量的概念,Smart Mater。结构。,23(5) (2014), 055005.
[13] N.LAJNEF、R.BURGUENO、W.BORCHANI、Y.SUN和A.HEERINGA,机械等效放大器的表征和能量收集装置的频率调制概念,ASME Conf智能材料,自适应结构和智能系统,佐治亚州斯通山,2012年9月。
[14] G.PARK、T.ROSING、M.D.TODD、C.R.FARRAR和W.HODGKISS,《结构健康监测传感器网络的能量收集》,J.基础设施。系统。,14(1)(2008),第64-79页。
[15] H.SALEHI和R.BURGURNO,通过模式识别从离散二进制数据进行结构健康监测,第六届国际会议结构。工程机械。计算。,(2016).
[16] H.SALEHI、S.DAS、S.CHAKRABARTTY、S.BISWAS和R.BURGURNO,使用二进制数据的结构评估和损伤识别算法,ASME 2015智能材料认证,自适应结构。智力。系统。,(2015).
[17] A.H.ALAVI、H.HASNI、P.JIAO、W.BORCHANI和N.LAJNEF,通过自供电传感概念检测钢桥梁的疲劳裂纹,J.Construct。钢材。决议,128(2017),第19-38页。
[18] H.HASNI、A.H.ALAVI、P.JIAO和N.LAJNEF,钢桥梁疲劳裂纹检测:支持向量机方法,Arch。土木机械。《工程》,17(3)(2017),第609-622页。
[19] A.H.ALAVI、H.HASNI、N.LAJNEF和K.CHATTI,使用智能传感技术对路面系统进行持续健康监测,Construct。建筑材料。,114(2016),第719-736页。
[20] A.H.ALAVI、H.HASNI、N.LAJNEF和K.CHATTI,基于自供电无线传感器数据的智能结构损伤检测方法,Auto-Construct。,62(2015),第24-44页。
[21] J.E.MEHNER,L.D.GABBAY和S.D.SENTURIA,计算机辅助生成非线性降阶动态宏模型II。非压力-刚性案例,J.微电子机械。系统。,9(2000),第270-278页。
[22] E.M.ABDEL-RAHMAN、M.I.YOUNIS和A.H.NAYFEH,《电动微束的机械行为表征》,J.Micromech。美工。,12(2002),第759-766页。
[23] H.M.MA、X.L.GAO和J.N.REDDY,基于修正耦合应力理论的微观结构相关Timoshenko梁模型,J.Mech。物理学。《固体》,56(2008),第3379-3391页·Zbl 1171.74367号
[24] L.WANG,使用非局部弹性理论对输送流体的管状纳米和微梁的振动和不稳定性进行分析,Phys。E、 41(2009),第1835-1840页。
[25] 杨凤、郑国明、林国忠、汤永平,基于应力耦合的弹性应变梯度理论,国际固体结构杂志。,39(2002),第2731-2743页·兹比尔1037.74006
[26] N.A.FLECK、G.M.MULLER、M.F.ASHBY和J.W.HUCHINSON,《应变梯度塑性:理论和实验》,《冶金与材料学报》,42(1994),第475-487页。
[27] D.C.C.LAM、F.YANG、A.C.M.CHONG、J.WANG和P.TONG,应变梯度弹性的实验和理论,J.Mech。物理学。固体,51(2003),第1477-1508页·Zbl 1077.74517号
[28] A.C.ERINGEN和D.G.B.EDELEN,《非局部弹性》,国际工程科学杂志。,10(1972年),第233-248页·Zbl 0247.73005号
[29] A.C.ERINGEN,《关于非局部弹性微分方程以及螺位错和表面波的解》,J.Appl。物理。,54 (1983), 4703.
[30] J.PEDDIESON、G.R.BUCHANAN和R.P.MCNITT,非局部连续模型在纳米技术中的应用,国际工程科学杂志。,41(2003),第305-312页。
[31] Q.WANG,通过非局部连续介质力学在碳纳米管中的波传播,J.Appl。物理。,98 (2005), 124301.
[32] J.N.REDDY,梁弯曲、屈曲和振动的非局部理论,国际工程科学杂志。,45(2007年),第288-307页·Zbl 1213.74194号
[33] W.T.KOITER,《弹性理论中的偶应力:I和II》,Proc K Ned Akad V Wet,B67(1964),第17-44页·Zbl 0124.17405号
[34] S.K.PARK和X.L.GAO,基于修正耦合应力理论的Bernoulli-Euler梁模型,J.Micromech。美工。,16(2006年),第2355-2359页。
[35] A.ANTHOINE,耦合应力对梁弹性弯曲的影响,国际固体结构杂志。,37(2000),第1003-1018页·Zbl 0978.74044号
[36] H.T.THAI,T.P.VO,T.K.NGUYEN和J.LEE,基于修正偶应力理论的功能梯度夹层微梁的尺寸依赖性行为,Compos。结构。,123(2015),第337-349页。
[37] H.FAROKHI和M.H.GHAYESH,完美和不完美Timo-shenko微束的热力学动力学,国际工程科学杂志。,91(2015),第12-33页·Zbl 1423.74694号
[38] M.H.KAHROBAIYAN、M.ASGHARI、M.HOORE和M.T.AHMADIAN,基于非经典连续体理论的微束非线性尺寸依赖强迫振动行为,J.Vib。控制。,18(5)(2011),第696-711页·Zbl 1348.74148号
[39] M.M.ABADI和A.R.DANESHMEHR,微复合材料层压Euler-Bernoulli和Timoshenko梁屈曲分析中修正偶应力理论的研究,国际工程科学杂志。,75(2014),第40-53页·Zbl 1423.74346号
[40] K.S.AL-BASYOUNI,A.TOUNSI和S.R.MAHMOUD,基于修正耦合应力理论和中性表面位置的功能梯度微梁的尺寸相关弯曲和振动分析,Compos。结构。,125(2015),第621-630页。
[41] S.PAPARGYRI-BESKOU,K.G.TSEPOURA,D.POLYZOS和D.E.BESKOS,梯度弹性梁的弯曲和稳定性分析,国际固体杂志。结构。,40(2003年),第385-400页·Zbl 1022.74010号
[42] A.E.GIANNAKOPOULOS和K.STAMOULIS,梯度弹性元件的结构分析,国际固体结构杂志。,44(2007),第3440-3451页·Zbl 1121.74393号
[43] 孔绍,周绍,倪志刚,王国强,基于应变梯度弹性理论的微梁静动力分析,国际工程科学杂志。,47(2009),第487-498页·Zbl 1213.74190号
[44] 王力宏,基于梯度弹性理论的载流单壁碳纳米管的波传播,计算。马特。科学。,49(2010年),第761-766页。
[45] B.AKGOZ和O.CIVALEK,基于应变梯度弹性理论的各种边界条件下的微型梁分析,Arch Appl。机械。,82(2012),第423-443页·Zbl 1293.74252号
[46] B.AKGOZ和O.CIVALEK,基于应变梯度弹性理论的尺寸相关剪切变形梁模型,国际工程科学杂志。,70(2013),第1-14页·Zbl 1423.74452号
[47] X.L.GAO和S.K.PARK,简化应变梯度弹性理论的变分公式及其在受压厚壁圆筒问题中的应用,国际固体结构杂志。,44(2007年),第7486-7499页·Zbl 1166.74318号
[48] L.L.HOWELL和A.MIDHA,柔顺机构中末端加载大挠度梁的参数挠度近似,J.Mech。设计。,117(1995),第156-165页。
[49] A.M.ZENKOUR,《功能梯度夹层板II屈曲和自由振动的综合分析》,国际固体结构杂志。,42(2005),第5243-5258页·Zbl 1119.74472号
[50] 赵勇,张建军,焦平,孙国良,多项式曲梁的解析方程,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5-15页。
[51] P.JIAO,《带Sinu-soid网的木质复合工字托梁屈曲行为的分析评估》,科学硕士(2012),西弗吉尼亚大学。
[52] W.BORCHANI,N.LAJNEF和R.BURGEUNO,轴向加载双向约束梁后屈曲响应的能量法解,Mech。Res.Commun.公司。,70(2015),第114-119页。
[53] P.JIAO,W.BORCHANI,H.HASNI,A.H.ALAVI和N.LAJNEF,非均匀截面双向约束梁的后屈曲响应,Mech。Res.Commun.公司。,78(2016),第42-50页。
[54] P.JIAO,W.BORCHANI,A.H.ALAVI,H.HASNI和N.LAJNEF,基于非均匀截面梁后屈曲响应的能量收集和损伤传感解决方案,Struc-t.Control。健康。蒙尼特。,(2017),DOI:10.1002/stc.2052·doi:10.1002/stc.2052
[55] H.T.THAI和T.P.VO,功能梯度板弯曲、屈曲和振动的新正弦剪切变形理论,应用。数学。型号。,37(2013),第3269-3281页·Zbl 1351.74034号
[56] N.E.MEICHE、A.TOUNSI、N.ZIANE、I.MECHAB和E.A.BEDIA,功能梯度夹层板屈曲和振动的新双曲线剪切变形理论,国际力学杂志。科学。,53(2011年),第237-247页。
[57] M.M.NAJAFIZADEH和H.R.HEYDARI,基于高阶剪切变形板理论的功能梯度圆板在均匀径向压缩下屈曲的精确解,国际力学杂志。科学。,50(2008),第603-612页·兹比尔1264.74065
[58] L.LIBRESCU、A.A.KHDEIR和D.FREDERICK,叠层复合扁壳板的剪切变形理论及其响应分析I:自由振动和屈曲,机械学报。,76(1989),第1-33页·Zbl 0664.73033号
[59] B.A.S.SHARIAT和M.R.ESLAMI,机械和热载荷下厚功能梯度板的屈曲,合成。结构。,78(2007),第433-439页。
[60] M.BODAGHI和A.R.SAIDI,基于高阶剪切变形板理论的功能梯度矩形厚板屈曲分析的Levy型解,应用。数学。型号。,34(2010年),第3659-3673页·Zbl 1201.74185号
[61] X.ZHAO,Y.Y.LEE和K.M.LIEW,功能梯度板的机械和热屈曲分析,合成。结构。,90(2009),第161-171页。
[62] T.L.WU,K.K.SHUKA和J.H.HUANG,功能梯度直角板的后屈曲分析,复合材料。结构。,81(2007),第1-10页。
[63] L.S.MA和T.J.WANG,基于三阶板理论和经典板理论的FGM圆板轴对称弯曲和屈曲解之间的关系,国际固体结构杂志。,41(2004),第85-101页·Zbl 1076.74036号
[64] A.M.A.NEVES、A.J.M.FERREIRA、E.CARRERA、M.CINEFRA、C.M.C.ROQUE、R.M.N.JORGE和C.M.M.SOARES,使用准三维高阶剪切变形理论和无网格技术对各向同性和夹层功能梯度板进行静态、自由振动和屈曲分析,Compos。B部分,44(2013),第657-674页。
[65] A.R.SAIDI和A.H.BAFERANI,中厚功能梯度环形扇形板的热屈曲分析,Compos。结构。,92(2010),第1744-1752页。
[66] M.M.NAJAFIZADEH和H.R.HEYDARI,基于高阶剪切变形板理论的功能梯度圆板的热屈曲,欧洲。J.机械。A/Solids,23(2004),第1085-1100页·Zbl 1063.74042号
[67] H.MATSUNAGA,基于二维高阶变形理论的功能梯度板的热屈曲,Compos。结构。,90(2009),第76-86页。
[68] Z.X.LEI,K.M.LIEW和J.L.YU,使用无元素K p-Ritz方法对功能梯度碳纳米管增强复合板进行屈曲分析,Compos。结构。,98(2013),第160-168页。
[69] THAI,纳米梁弯曲、屈曲和振动的非局部梁理论,国际工程科学杂志。,52(2012),第56-64页·Zbl 1423.74356号
[70] H.T.THAI和T.P.VO,非局部正弦剪切变形梁理论及其在纳米梁弯曲、屈曲和振动中的应用,国际工程科学杂志。,54(2012),第58-66页·Zbl 1423.74357号
[71] 王春明、张义勇、拉梅什和基蒂波恩西,基于非局部Timoshenko梁理论的微纳薄膜/管屈曲分析,J.Phys。D申请。物理。,39(2006),第3904-3909页。
[72] M.AYDOGDU,通用非局部梁理论:其在纳米梁弯曲、屈曲和振动中的应用,物理。E、 41(2009),第1651-1655页。
[73] M.SIMSEK和H.H.YURTCU,基于非局部Timoshenko梁理论的功能梯度纳米梁弯曲和屈曲的分析解,Compos。结构。,97(2013),第378-386页。
[74] S.A.M.GHANNADPOUR,B.MOHAMMADI和J.FAZILATI,使用Ritz方法的非局部欧拉梁的弯曲、屈曲和振动问题,Compos。结构。,96(2013),第584-589页。
[75] S.C.PRADHAN和T.MURMU,基于非局部板理论的弹性介质中单层石墨烯板屈曲分析的小尺度效应,Phys。E、 42(2010年),第1293-1301页。
[76] S.C.PRADHAN和T.MURMU,通过非局部连续介质力学在双向压缩下单层石墨烯板屈曲的小尺度效应,计算。马特。科学。,47(2009),第268-274页。
[77] T.MURMU和S.C.PRADHAN,小尺度双向压缩正交异性板的屈曲,机械。Res.Commun.公司。,36(2009年),第933-938页·Zbl 1272.74200号
[78] T.MURMU和S.C.PRADHAN,基于非局部弹性和Timoshenko梁理论并使用DQM,Phys。E、 41(2009),第1232-1239页。
[79] P.MALEKZADEH和M.SHOJAEE,非均匀纳米梁非线性自由振动的表面和非局部效应,Compos。B部分,52(2013),第84-92页。
[80] M.SIMSEK和J.N.REDDY,一个统一的高阶梁理论,用于使用修改的偶应力理论对嵌入弹性介质中的功能梯度微梁进行屈曲,Compos。结构。,101(2013),第47-58页。
[81] M.SIMSEK、T.KOCATURK和S.D.AKBAS,基于修正偶应力理论的功能梯度微尺度Timoshenko梁的静态弯曲,Compos。结构。,95(2013年),第740-747页。
[82] 陈振华、陶文武、刘振杰、张永伟、宋振杰,大变形下弹性基体上薄膜的控制屈曲,理论应用。机械。莱特。,2(2011),021001。
[83] E.BYKLUM和J.AMDAHL,因局部屈曲对板和加筋板进行弹性大挠度分析的简化方法,薄壁结构。,40(2002年),第925-953页。
[84] 王建康、陈建康、廖绍,自由端点荷载作用下悬臂梁大变形的显式解,J.Compute。申请。数学。,212(2008),第320-330页·兹比尔1128.74026
[85] J.SONG、H.JIANG、Z.J.LIU、D.Y.KHANG、Y.HUANG、J.A.ROGERS、C.LU和C。
[86] G.KOH,大变形下柔顺基底上刚性薄膜的屈曲,国际固体结构杂志。,45(2008年),第3107-3121页·Zbl 1169.74410号
[87] H.A.F.A.SANTOS和D.Y.GAO,求解大变形弹性梁后屈曲问题的标准对偶有限元法,国际非线性力学杂志。,47(2012),第240-247页。
[88] A.BANERJEE、B.BHATTACHARYA和A.K.MALLIK,具有几何非线性的悬臂梁的大挠度:分析和数值方法,国际非线性力学杂志。,43(2008),第366-376页·Zbl 1203.74076号
[89] SHEN H.S.,复合材料层合板在横向和平面内荷载作用下的大挠度,位于弹性基础上,Compos。结构。,45(1999),第115-123页。
[90] B.S.SHVARTSMAN,悬臂梁在跟随力作用下的大挠度,J.Sound Vibra。,304(2007),第969-973页。
[91] K.LEE,非线性弹性材料悬臂梁在组合荷载下的大挠度,国际非线性力学杂志。,37(2002),第439-443页·兹比尔1346.74105
[92] G.B.CHAI,层压复合板的大挠度,合成。科学。《技术》,42(1991),第349-360页。
[93] H.CHAI,双向约束柱的后屈曲响应,J.Mech。物理学。《固体》,46(7)(1998),第1155-1181页·Zbl 1063.74510号
[94] A.SRIVASTAVA和C.Y.HUI,长矩形梁的大变形接触力学I:无粘着接触,Proc。R Soc.A,469(2013),20130424。
[95] A.SRIVASTAVA和C.Y.HUI,长矩形梁的大变形接触力学II:粘附接触,Proc。R Soc.A,469(2013),20130425。
[96] 陈建生、潘建中、吴振堂、刘文凯,非线性结构大变形分析的核粒子法再现,计算。方法应用。机械。《工程》,139(1996),第195-227页·Zbl 0918.73330号
[97] E.SOLAN-CARRILLO,非线性弹性悬臂梁大挠度的半精确解,国际非线性力学杂志。,44(2009年),第253-256页。
[98] A.H.SOFIYEV,关于具有功能梯度涂层的截头锥壳在大变形下承受时间相关轴向载荷的动态屈曲,Compos。B Eng.,58(2014),第524-533页。
[99] D.BIGONI,《非线性固体力学:分叉理论与材料不稳定性》,剑桥大学出版社,(2012年)·Zbl 1269.74003号
[100] F.BOSI,D.MISSERONI,F.D.CORSO和D.BIGONI,弹性棒注射过程中构型力的发展,Extr。机械。莱特。,4(2015),第83-88页。
[101] 王力宏,双壁碳纳米管输送流体的动力学行为对小尺度作用的解释,计算。马特。科学。,45(2009),第584-588页。
[102] S.KATZ和S.GIVLI,弹性墙约束梁的后屈曲行为,J.Mech。物理学。固体,78(2015),第443-466页·Zbl 1349.74142号
[103] T.Y.CHANG和K.SAWAMIPHAKDI,壳体结构的大挠度和后屈曲分析,计算。方法。申请。机械。《工程师》,32(1982),第311-326页·Zbl 0492.73039号
[104] S.DORAISWAMY、K.R.NARAYANAN和A.R.SRINIVASA,使用Viterbi算法求约束梁屈曲问题的最小能量配置,国际固体结构杂志。,49(2012),第289-297页。
[105] Y.M.RAM,非线性特征值问题的矩阵迭代法及其应用,机械。系统。叹息。程序。,81(2016),第1-18页。
[106] M.M.NAJAFIZADEH和M.R.ESLAMI,功能梯度材料圆板在均匀径向压缩下的屈曲分析,国际力学杂志。科学。,44(2002),第2479-2493页·Zbl 1031.74027号
[107] B.A.S.SHARIAT、R.JAVAHERI和M.R.ESLAMI,不完善功能梯度板在面内压缩载荷下的屈曲,薄壁结构。,43(2005),第1020-1036页。
[108] S.HOSSEINI-HASHEMI,M.FADAEE和H.R.D.TAHER,通过三阶剪切变形板理论求解Levy型矩形厚板自由弯曲振动的精确解,应用。数学。型号。,35(2011),第708-727页·兹比尔1205.74063
[109] L.S.MA和T.J.WANG,功能梯度圆板在机械和热载荷下的非线性弯曲和后屈曲,国际固体结构杂志。,40(2003年),第3311-3330页·Zbl 1038.74547号
[110] 李世荣,张建华,赵永国,具有几何缺陷的FGM圆板的非线性热机械后屈曲,薄壁结构。,45(2007年),第528-536页。
[111] A.NADERI和A.R.SAIDI,关于功能梯度Mindlin矩形板的预屈曲配置,机械。Res.Commun.公司。,37(2010年),第535-538页·Zbl 1272.74201号
[112] D.V.DUNG和L.K.HOA,偏心加筋功能梯度薄圆柱壳的非线性扭转屈曲和后屈曲研究,Compos。B部分,51(2013),第300-309页。
[113] K.F.NILSSON,L.E.ASP,J.E.ALPMAN和L.NYSTEDT,细长复合板不同深度分层的分层屈曲和增长,国际固体结构杂志。,38(2001),第3039-3071页·Zbl 0967.74522号
[114] B.D.DAVIDSON,《分层屈曲:理论与实验》,J.Compos。材料。,25(1991),第1351-1378页。
[115] M.D.SCIUVA,简支多层正交异性厚板的弯曲、振动和屈曲:新位移模型的评估,J.Sound。可控震源。,105(3)(1986),第425-442页。
[116] K.F.NILSSON、J.C.THESKEN、P.SINDELAR、A.E.GIANNAKOPOULOS和B.STORAKER-S,屈曲诱导分层增长的理论和实验研究,J.Mech。物理学。固体,41(4)(1993),第749-782页。
[117] H.T.THAI和S.E.KIM,基于双变量精细板理论的正交异性板屈曲分析的Levy型解,Compos。结构。,93(2011),第1738-1746页。
[118] J.G.A.CROLL,海底管道隆起热屈曲简化模型,薄壁结构。,29(1-4)(1997),第59-78页。
[119] H.KAAMPOUR、F.ALBERMANI和M.VEIDT,深海海底管道中的屈曲相互作用,薄壁结构。,72(2013),第113-120页。
[120] N.TAYLOR和V.TRAN,海底管道屈曲的实验和理论研究,Ma-rine结构。,9(1996),第211-257页。
[121] L.WANG、R.SUI、F.YUAN、Z.GUO和L.YU,软海底垂直平面内管道的整体屈曲,应用。《海洋研究》,33(2011),第130-136页。
[122] R.SHI,L.WANG,Z.GUO和F.YUAN,塑性软海底支柱缺陷管道的上挠屈曲,薄壁结构。,65(2013),第1-6页。
[123] E.RIKS,解决断裂和屈曲问题的增量方法,国际固体结构杂志。,15(1979年),第529-551页·Zbl 0408.73040号
[124] C.DOU,Y.L.GUO,Y.L.PI,S.Y.ZHAO和M.A.BRADFORD,形状函数对固定圆拱弯扭屈曲的影响,工程结构。,59(2014),第238-247页。
[125] P.GAUDEZI、P.PERUGINI和A.RICCIO,存在不稳定分层时复合板的后屈曲行为,合成。结构。,51(2001),第301-309页。
[126] A.SAHHAEE-POUR,单层石墨烯片的弹性屈曲,计算。马特。科学。,45(2009),第266-270页。
[127] H.JIANG,D.Y.KHANG,H.FEI,H.KIM,Y.HUANG,J.XIAO和J.A.ROGERS,柔性基板上薄膜屈曲的有限宽度效应:实验和理论研究,J.Mech。物理学。固体。,56(2008),第2585-2598页·Zbl 1171.74353号
[128] 姜浩,孙永安,罗杰斯,黄永安,弹性基底封装薄膜精确控制屈曲的屈曲后分析,国际固体结构杂志。,45(2008),第3858-3867页·Zbl 1169.74403号
[129] J.AMIRBAYAT和J.W.S.HEARLE,柔性板材的复杂屈曲——第一部分理论方法,国际力学杂志。科学。,28(6)(1986),第339-358页。
[130] E.CAPIEZ-LERNOUT、C.SOIZE和M.P.MIGNOLET,不确定圆柱壳屈曲后非线性静态和动态分析及实验验证,计算。方法应用。机械。《工程》,271(2014),第210-230页·Zbl 1296.74042号
[131] H.ASADI和M.M.AGHDAM,非线性弹性地基上变截面组合梁的大振幅振动和后屈曲分析,国际力学杂志。科学。,79(2014),第47-55页。
[132] E.CAPIEZ-LERNOUT、C.SOIZE和M.P.MIGNOLET,不确定圆柱壳屈曲后非线性静态和动态分析及实验验证,计算。方法应用。机械。《工程》,271(2014),第210-230页·Zbl 1296.74042号
[133] A.E.GIANNAKOPOULOS和K.STAMOULIS,梯度弹性构件的结构分析,国际固体结构杂志。,44(2007),第3440-3451页·Zbl 1121.74393号
[134] 李清生,曹宏,李国荣,变截面多段钢筋的稳定性分析,计算。结构。,53(5)(1994),第1085-1089页·兹伯利0924.73091
[135] 李清生,具有弹性约束边界条件的多阶非均匀梁的屈曲,J.Construct。钢材。研究,57(2001),第753-777页。
[136] 黄勇和李晓峰,非均匀截面轴向功能梯度梁自由振动的新方法,J.Sound。可控震源。,329(2010),第2291-2303页。
[137] R.ANSARI、M.F.SHOJAEI、V.MOHAMMADI、R.GHOLAMI和F.SADEGHI,功能梯度碳纳米管增强复合材料Timoshenko梁的非线性强迫振动分析,合成。结构。,113(2014),第316-327页。
[138] 杨明伦,弹性非线性特征值问题,力学。系统。叹息。程序。,45(2014),第408-423页。
[139] B.WANG、J.ZHAO和S.ZHOU,基于应变梯度弹性理论的微观Timoshenko梁模型,欧洲。《机械与固体杂志》,29(2010),第591-599页·Zbl 1480.74194号
[140] S.A.EMAM和A.H.NAYFEH,关于受主共振激励的屈曲梁的非线性动力学,非线性动力学。,35(2004),第1-17页·兹比尔1041.74031
[141] T.C.SOONG和I.CHOI,涉及与边界的连续和多个离散接触的弹性体,国际力学杂志。科学。,28(1)(1986),第1-10页·Zbl 0576.73114号
[142] C.W.LIU和J.S.CHEN,库仑摩擦对有间隙直槽中弹性约束变形的影响,欧洲。J.机械。A/Solids,39(2013),第50-59页·Zbl 1348.74250号
[143] I.ELISHAKOFF和S.CANDAN,《显然是第一个封闭式振动解决方案:非均匀梁》,《国际固体结构杂志》。,38(2001),第3411-3441页·Zbl 1033.74017号
[144] S.LIU和R.BURGUENO,双边约束非棱柱的受控弹性后屈曲:在增强型准静态能量采集器中的应用,Smart Mater。结构,25(2016),125010。
[145] A.H.NAYFEH和S.A.EMAM,梁后屈曲配置的精确解和稳定性,非线性动力学。,54(2008),第395-408页·Zbl 1173.74019号
[146] M.A.ELTAHER、M.E.KHATER和S.A.EMAM,纳米梁弯曲、屈曲、振动和波传播的非局部弹性模型综述,应用。数学。型号。,40(2016年),第4109-4128页·Zbl 1459.74059号
[147] C.LIN,K.DAVAMI,Y.JIANG,J.CORTES,M.MUNTHER,M.SHAYGAN,H.GHASSEMI,J.ROBINSON,K.T.TURNER和I.BARGATIN,通过离子束照射和氟化增强垂直石墨烯片的刚度,Nanotech。,28 (2017), 295701.
[148] K.DAVAMI,Y.JIANG,J.CORTES,C.LIN,M.SHAYGAN,K.T.TURNER和I.BARGATIN,通过原子层沉积调节垂直石墨烯板的机械性能,纳米技术。,27 (2016), 155701.
[149] P.JIAO,W.BORCHANI,S.SOLEIMANI和B.MCGRAW,正弦波形腹板木质复合材料工字梁的侧向屈曲分析,薄壁结构。,119(2017),第72-82页。DOI:10.1016/j.tws.2017.05.025·doi:10.1016/j.tws.2017.05.025
[150] P.JIAO,W.BORCHANI,H.HASNI和N.LAJNEF,使用非均匀截面后屈曲梁增强准静态应变能采集器,Smart Mater。结构。,26 (2017), 085045.
[151] P.JIAO,W.BORCHANI,H.HASNI和N.LAJNEF,测量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热响应的新解决方案,Meas。科学。科技,28(8)(2017),085005。
[152] H.HASNI,P.JIAO,A.H.ALAVI AND N.LAJNEF,使用自供电应变和加速度传感器网络对钢框架进行结构健康监测:数值研究,《汽车构造》,85(2017),第344-357页。http://dx.doi.org/10.1016/j.autcon.2017.10.022。 ·doi:10.1016/j.autcon.2017.10.022
[153] H.HASNI、A.H.ALAVI、P.JIAO、N.LAJNEF、K.CHATTI、K.AONO和S.CHAKRABARTTY,使用无电池无线传感器和非恒定注入率检测沥青混凝土路面损伤的新方法,测量。,(2017), http://dx.doi.org/10.1016/j.measurement.2017.06.035。 ·doi:10.1016/j.测量2017.06.035
[154] W.BORCHANI,P.JIAO,R.BURGUENO和N.LAJNEF,使用轴向加载双向约束梁组件控制后屈曲模式转换,J.Eng.Mech。,143(10)(2017),04017116。DOI:10.1061/(ASCE)EM.1943-7889.0001338·doi:10.1061/(ASCE)EM.1943-7889.0001338
[155] P.JIAO,W.BORCHANI,H.HASNI和N.LAJNEF,在小变形和大变形假设下不规则约束梁的静态和动态后屈曲分析,国际力学杂志。科学。,124(2017),第203-215页。
[156] P.JIAO,A.H.ALAVI,W.BORCHANI和N.LAJNEF,横向约束下后屈曲梁的大小变形模型,数学。机械。固体,(2018年)。内政部:10.1177/1081286517741341·Zbl 1447.74026号 ·doi:10.1177/1081286517741341
[157] P.JIAO,W.BORCHANI和N.LAJNEF,后屈曲梁系统静态和动态失稳的大变形解,《固体结构杂志》。,(2017), https://doi.org/10.1016/j.ijsolstr.2017.08.014。 ·doi:10.1016/j.ijsolstr.2017.08.014
[158] S.DAS、H.SALEHI、Y.SHI、S.CHAKRABARTTY、R.BURGUENO和S.BISWAS,面向能量收集结构的无组件超声波传感器网络,计算。社区。,101(2017),第94-105页。
[159] S.KATZ和S.GIVLI,受可变形壁约束的平面弹性体的后屈曲行为,J.Appl。机械。,84 (2017), 051001.
[160] C.ZHAO,M.H.MONTASERI,G.S.WOOD,S.H.PU,A.A.SESHIA和M.KRAFT,利用模式定位的传感应用耦合MEMS谐振器综述,传感器致动器A Phys。,249(2016),第93-111页。
[161] Z.SONG,C.LV,M.LIANG,V.SANPHUANG,K,WU,B.CHEN,Z.ZHAO,J.BAI,X.WANG,J.L.VOLAKIS,L.WANG,X.HE,Y.YAO,S.TONGAY和H.JIANG,《微型硅折纸》,Small,12(39)(2016),第5401-5406页。
[162] A.BASU、G.G.ADAMS和N.E.MCGRUER,《定向接触射频MEMS开关中的微控制物理材料和失效机制综述》,J.Micromech。美工。,2016年第26期,104004页。
[163] Y.QI,J.KIM,T.D.NGUYEN,B.LISKO,P.K.PUROHIT和M.C.MCALPHINE,由弯曲PZT带制成的能量收集装置中的增强压电性和可拉伸性,Nano Lett。,11(2011),第1331-1336页。
[164] 李磊、胡玉英,基于非局部应变梯度理论的尺寸相关非线性梁的屈曲分析,国际工程科学杂志。,97(2015),第84-94页·Zbl 1423.74495号
[165] R.GHOLAMI、R.ANSARI和Y.GHOLAMI,高阶剪切变形磁-电-热弹性矩形纳米板的尺寸依赖性弯曲、屈曲和振动,马特。Res.Express公司。,4 (2017), 065702.
[166] X.J.XU,X.C.WANG,M.L.ZHENG和Z.MA,非局部应变梯度弹性梁的弯曲和屈曲,合成。结构。,160(2017年),第366-377页。
[167] R.ANSARI和R.GHOLAMI,具有各种边缘条件的磁电-热弹性矩形纳米板在屈曲前和屈曲后状态下的非局部自由振动,Smart Mater。结构。,25 (2016), 095033.
[168] B.AKGOZ和O.CIVALEK,应变梯度弹性理论在蛋白质微管屈曲分析中的应用,当前应用。物理。,11(2011),第1133-1138页。
[169] R.ANSARI、R.GHOLAMI、M.FAGHIH SHOJAEI、V.MOHAMMADI和M.A.DARABI,基于Mindlin应变梯度理论的后屈曲功能梯度一阶剪切变形微纳米梁的纵向-横向自由振动,应用。数学。型号。,40(2016),第9872-8981页·Zbl 1443.74014号
[170] F.EBRAHIMI和M.R.BARATI,用于尺寸相关剪切变形弯曲FG纳米梁屈曲分析的非局部应变梯度精细梁模型,Compos。结构。,159(2017),第174-182页。
[171] R.ANSARI、M.FARAJI OSKOUIE、R.GHOLAMI和F.SADEGHI,基于非局部弹性理论的后屈曲压电Timoshenko纳米梁的热电机械振动,Compos。B、 89(2016),第316-327页。
[172] R.GHOLAMI、A.DARVIZEH、R.ANSARI和F.SADEGHI,基于Mindlin应变梯度弹性理论的一阶剪切变形圆柱微/纳米壳的振动和屈曲,欧洲。J.机械。A/Solids,58(2016),第76-88页·Zbl 1406.74473号
[173] 沈洪生、林福林、项义英,基于弹性地基的功能梯度石墨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梁的非线性弯曲和热后屈曲,工程结构。,140(2017年),第89-97页。
[174] R.ANSARI、R.GHOLAMI、M.FAGHIH SHOJAEI、V.MOHAMMADI和M.A.DARABI,考虑物理中性面位置的功能梯度Mindlin矩形复合板的尺寸相关非线性弯曲和后屈曲,Compos。结构。,127(2015),第87-98页。
[175] B.AKGOZ和O.CIVALEK,轴向加载微尺度梁屈曲分析的应变梯度弹性和修正耦合应力模型,国际工程科学杂志。,49(2011),第1268-1280页·Zbl 1423.74338号
[176] M.AHMADI、R.ANSARI和H.ROUHI,不同形状碳纤维/碳纳米管增强聚合物纳米复合板的多尺度弯曲、屈曲和振动分析,Phys。E、 93(2017年),第17-25页。
[177] A.NOROUZZADEH,R.ANSARI和H.ROUHI,基于非局部弹性的积分和微分模型的Timoshenko纳米梁的预屈曲响应:一种等几何方法,Appl。物理学。A、 123(2017),330。DOI:10.1007/s00339-017-0887-4·doi:10.1007/s00339-017-0887-4
[178] R.ANSARI和A.NOROUZZADEH,功能梯度纳米板屈曲行为的非局部和表面效应:等几何分析,Phys。E、 84(2016),第84-97页。
[179] K.KIANI,《高度可变形纳米梁的屈曲后审查:一种新的精确非局域表面能量模型》,J.Phys。化学。《固体》,110(2017),第327-343页。
[180] R.ANSARI、M.FAGHIH SHOJAEI、V.MOHAMMADI、R.GHOLAMI和H.ROUHI,基于修正应变梯度理论的功能梯度环形微孔板的尺寸相关热屈曲和后屈曲,J.thermal。强调,37(2014),第174-201页。
[181] R.ANSARI、H.ROUHI和M.MIRNEZHAD,手性单壁碳纳米管轴向屈曲的混合连续体和分子力学模型,当前应用。物理。,14(2014),第1360-1368页。
[182] R.ANSARI、M.FAGHIH SHOJAEI、V.MOHAMMADI、R.GHOLAMI和H.ROUHI,基于非局部Timoshenko梁模型的单壁碳纳米管的屈曲和后屈曲,Z Angew Math。机械。,95(9)(2015),第939-951页·Zbl 1326.74055号
[183] X.LI,L.LI,Y.HU,Z.DING和W.DENG,基于非局部应变梯度理论的轴向功能梯度梁的弯曲、屈曲和振动,Compos。结构。,165(2017),第250-265页。
[184] R.ANSARI、A.SHAHABODINI、H.ROUHI和A.ALIPOUR,通过结合原子间势的非局部壳层理论对多壁碳纳米管进行热屈曲分析,J.Thermal。强调,36(2013),第56-70页。
[185] R.ANSARI、A.SHAHABODINI和H.ROUHI,通过基于非局部原子论的板理论预测石墨烯的双轴屈曲和振动行为,Compos。结构。,95(2013),第88-94页。
[186] R.ANSARI和H.ROUHI,轴向屈曲和单壁碳纳米管的非局部Flugge壳模型:分析方法,国际期刊Nano。尺寸。,6(5)(2015),第453-462页。
[187] R.ANSARI和H.ROUHI,基于非局部弹性的单层石墨烯板临界屈曲应力的显式分析表达式,固态。社区。,152(2012),第56-59页。
[188] R.ANSARI、H.ROUHI和S.SAHMANI,基于非局部壳模型的多壁碳纳米管轴向屈曲行为的热效应,Phys。E、 44(2011),第373-378页。
[189] A.NADERI和A.R.SAIDI,非线性聚合物介质中石墨烯片的非局部后屈曲分析,国际工程科学杂志。,81(2014),第49-65页。
[190] R.D.MINDLIN和H.F.TIERSTEN,线弹性中的偶应力效应,拱门。比率。机械。分析。,11(1962年),第415-448页·Zbl 0112.38906号
[191] W.T.KOITER,《弹性理论中的偶应力I和II》,荷兰阿卡德米·范·韦滕施帕潘出版社,67(1964),第17-44页·Zbl 0124.17405号
[192] R.D.MINDLIN,偶应力对应力集中的影响,实验力学。,3(1963年),第1-7页。
[193] E.S.MOSTAFAVI,S.M.MOUSAVI和P.JIAO,使用混合神经网络和模拟退火方法的水平表面日太阳辐射的下一代预测模型,(2017),https://doi.org/10.1016/j.enconman.2017.09.040。 ·doi:10.1016/j.enconman.2017.09.040
[194] P.JIAO,《新型后屈曲式机械能量采集传感器及其在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哲学博士(2017),密歇根州立大学。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