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阶数未知和/或相对度不确定的最小相位对象基于自抗扰控制器的输入干扰抑制。 (英语) Zbl 1292.93053号

摘要:研究了具有未知阶数、不确定相对度和未知输入扰动的线性时不变SISO最小相位系统的自抗扰控制性能。证明了自抗扰控制器能够抑制未知输入扰动,保证相对度未知但有界对象的闭环稳定性。同时,可以实现一些近距离性能。还讨论了传感器噪声的影响。数值算例表明,一个固定参数的自抗扰控制器可以应用于不同阶数、相对阶数和参数的一组对象。

MSC公司:

93B35型 灵敏度(稳健性)
93C73号 控制/观测系统中的扰动
93二氧化碳 控制理论中的线性系统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M.Krstic、I.Kanellakopoulos和P.V.Kokotovic,非线性和自适应控制设计,John Wiley&Sons公司,纽约,1995年。
[2] H.Chen和L.Guo,识别和随机自适应控制,Birkhauser,波士顿,1991年·Zbl 0747.93002号
[3] T.Doyle、B.Francis和A.Tannenbaum,《反馈控制理论》,第三版,麦克米伦出版社,纽约,1992年。
[4] C.Johnson,线性调节器伺服机构问题中的外部干扰调节,IEEE自动控制汇刊,1971,16(6):635-644·doi:10.1109/TAC.1971.10999830
[5] C.Johnson,《扰动调节控制:概述》,1986年美国控制会议记录,1986年。
[6] G.Hostetter和J.Meditch,关于将观测器推广到具有不可测量未知输入的系统,Automatica,1973,9(6):721-724·Zbl 0269.93008号 ·doi:10.1016/0005-1098(73)90031-9
[7] J.Profeta、W.Vogt和M.Mickle,线性系统中的扰动估计和补偿,IEEE航空航天和电子系统汇刊,1990,26(2):225–231·doi:10.1109/7.53455
[8] T.Umeno和Y.Hori,使用现代两自由度控制器设计的直流伺服电机鲁棒速度控制,IEEE工业电子学报,1991,38(5):363–368·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09/41.97556
[9] K.Ohishi、M.Nakao和K.Miyachi,用于负载不敏感位置伺服系统的微处理器控制直流电机,IEEE工业电子学报,1987,34(1):44–49·doi:10.1109/TIE.1987.350923
[10] E.Schrijver和J.Dijk,《刚性机械系统的扰动观测器:等效性、稳定性和设计》,《动态系统、测量和控制杂志》,2002年,124(4):539–548·doi:10.1115/1.1513570
[11] S.Kwon和W.Chung,运动控制应用中扰动观测器的离散时间设计和分析,IEEE控制系统技术汇刊,2003,11(3):399C407。
[12] T.Hsia和L.Gao,使用分散线性时不变时滞控制器的机器人操纵器控制,1990年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国际会议论文集,1990年,3:2070-2075。
[13] L.Guo和W.Chen,基于dobc方法的非线性系统的扰动衰减和抑制,国际鲁棒非线性控制杂志,2005,15(3):109-125·Zbl 1078.93030号 ·doi:10.1002/rnc.978
[14] 韩俊杰,一类不确定系统的扩展状态观测器,控制与决策,1995,10(1):85–88。
[15] 韩敬杰,自抗扰控制及其应用,控制与决策,1998,13(1):19-23。
[16] 黄毅,韩建杰,非线性连续扩展状态观测器的分析与设计,中国通报,2000,45(21):1938-1944·doi:10.1007/BF02909682
[17] J.Han,从PID到自抗扰控制,IEEE工业电子学报,2009,56(3):900-906·doi:10.1109/TIE.2008.2011621
[18] Y.Huang、K.Xu、J.Han和J.Lam,使用扩展状态观测器和非平滑反馈的飞行控制设计,2001年IEEE决策和控制会议论文集,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2001年12月。
[19] 孙立林,李德华,蒋晓霞,电厂球磨机的自动扰动抑制控制,清华大学学报(科技版),2003,43(6):779–781。
[20] D.Wu和K.Chen,非圆车削过程的精密自抗扰控制设计与分析,IEEE工业电子学报,2009,56(7):2746–2753。
[21] 李思源,刘振中,变负载惯量永磁同步电机系统的自适应速度控制,IEEE工业电子学报,2009,56(8):3050–3059·doi:10.1109/TIE.2009.2024655
[22] S.Li、X.Yang和D.Yang,高指向精度和转速的自抗扰控制,Automatica,2009,45(8):1854–1860·Zbl 1185.93082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09.03.029
[23] Q.Zheng和Z.Gao,《自抗扰控制的实际应用》,《2010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中国北京,2010年7月。
[24] H.Huang,L.Nie,G.Pan,M.Xia,自抗扰控制技术在燃煤发电分布式控制系统中的应用,2010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2010年。
[25] S.E.Talole、J.P.Kolhe和S.B.Phadke,基于扩展状态的柔性接头系统控制及实验验证,IEEE工业电子学报,2010,57(4):1411-1419·doi:10.1109/TIE.2009.2029528
[26] C.Zhao和Y.Huang,基于ADRC的拦截期望视距机动目标的综合制导和控制方案,2010年中国控制大会论文集,中国北京,2010年7月。
[27] S.Nazrulla和H.K.Khalil,使用扩展高增益观测器实现非最小相位非线性系统的鲁棒镇定,2008年美国控制会议论文集·兹比尔1368.93631
[28] L.B.Freidovich和H.K.Khalil,基于反馈线性化设计的性能恢复,IEEE自动控制汇刊,2008,53(10):2324–2334·Zbl 1367.93498号 ·doi:10.1109/TAC.2008.2006821
[29] L.Praly和Z.Jiang,关于动态输入不确定性鲁棒半全局镇定的进一步结果,1998年IEEE决策与控制会议论文集,1998,1:891–896。
[30] H.S.Lee和M.Tomizuka,高精度定位系统的鲁棒运动控制器设计,IEEE工业电子学报,1996,43(1):48–55·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09/41.481413
[31] C.J.Kempf和S.Kobayashi,高速直接驱动定位表的扰动观测器和前馈设计,IEEE控制系统技术汇刊,1999,7(5):513–526·doi:10.1109/87.784416
[32] W.H.Chen、D.J.Ballance、P.J.Gawthrop和J.OReilly,机械手的非线性扰动观测器,IEEE工业电子汇刊,2000,47(4):932–938·数字标识代码:10.1109/41.857974
[33] M.T.White、M.Tomizuka和C.Smith,使用干扰观测器改进磁盘驱动器的跟踪,IEEE/ASME机电学报,2000年,5(1):3–11·doi:10.1109/3516.828584
[34] 杨国庆,崔永康,钟永康,利用基于误差的扰动观测器提高光盘驱动伺服系统的跟踪性能,IEEE工业电子学报,2005,52(1):270-279·doi:10.1109/TIE.2004.841069
[35] A.Radke和Z.Gao,《从业者状态和干扰观察员调查》,《2006年美国控制会议论文集》,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2006年6月。
[36] H.Shim和Y.J.Joo,扰动观测器的状态空间分析和鲁棒稳定性条件,2007年决策与控制会议论文集,2007年。
[37] J.Back和H.Shim,《为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标称输出反馈控制器添加鲁棒性:扰动观测器的非线性版本》,Automatica,2008,44(10):2528–2537·Zbl 1155.93341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08.02.024
[38] H.Shima和N.H.Jo,带干扰观测器的闭环系统鲁棒稳定性的一个几乎必要和充分条件,Automatica,2009,45:296–299·Zbl 1154.93411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08.10.09
[39] C.Zhao,ADRC对具有未知订单和不确定相对度的最小相电厂的能力,2010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中国北京,2010年7月。
[40] 韩杰,《主动抗扰控制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北京,2008年。
[41] Z.Gao、Y.Huang和J.Han,控制系统设计的替代范式,2001年IEEE决策与控制会议论文集,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2001,5:4578–4585。
[42] 黄毅,张维伟,自抗扰控制器的发展,控制理论与应用,2002,19(4):485-492·Zbl 1110.93026号
[43] C.Zhao和Y.Huang,基于ADRC的综合制导与控制方案,系统科学与数学科学杂志,2010,30(6):742-751(中文)·Zbl 1240.93127号
[44] C.Zhao,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博士论文《未知阶数和/或不确定相对度植物的ADRC能力:理论与应用》,2011年(中文)。
[45] C.Zhao和Y.Huang,两种特殊系统的ADRC设计,2011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中国烟台,2011年7月。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