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母重写系统的Tutte-Grothendieck组。 (英语) Zbl 1264.05070号

摘要:多图上的两个操作,即边的删除和收缩,直接导致满足一个普遍问题的Tutte多项式。根据观察T.H.布赖拉斯基【代数大学2,375–388(1972;Zbl 0265.13009号)]根据序关系,这些运算可以解释为一般理论的一个特殊实例,该理论涉及通用不变量,如Tutte多项式和一个称为Tutte-Grothendieck群的通用群。
在这篇文章中,Brylawski的理论以两种方式得到了扩展:首先,顺序关系被字符串重写系统取代,其次,部分交换的交换性(允许在非对易性和完全交换性之间进行一种插值)。这使我们能够澄清要重写的半群和Tutte-Grothendieck群之间的关系:后者实际上是前者的Grothendieck组完成,直到单位的自由附加(Brylawski甚至没有提到这一点),正规形式可以被视为普适不变量。此外,我们证明了在Brylawski的工作范围之外,在非收敛重写系统的情况下,这种普适构造也是可能的。

MSC公司:

05C31号 图多项式
05C85号 图形算法(图形理论方面)
第68季度第42季度 语法和重写系统
第13天第15天 Grothendieck群,(K\)-理论和交换环
05B30型 其他设计、配置
05B35号 拟阵和几何格的组合方面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参考文献:

[1] W.T.Tutte,“图论中的环”,《剑桥哲学学会数学学报》,第43卷,第26-40页,1947年·Zbl 0031.41803号 ·doi:10.1017/S0305004100023173
[2] H.Whitney,“图形的着色”,《数学年鉴》,第33卷,第4期,第688-7181933页·传真:58.0606.01
[3] T.H.Brylawski,“tutte-grothendieck环”,《普遍代数》,第2卷,第1期,第375-388页,1972年·Zbl 0265.13009号 ·doi:10.1007/BF02945050
[4] S.Mac Lane,《职业数学家分类》,《数学研究生教材》第5卷,施普林格出版社,1971年·Zbl 0232.18001号
[5] N.Bourbaki,《数学要素,代数》,第1-3章,斯普林格出版社,1998年·Zbl 0904.00001号
[6] N.E.Wegge-Olsen,《K理论和C代数》,牛津科学,1993年。
[7] P.May和R.Anno,《K理论》,芝加哥大学,REU,2009年。
[8] P.Cartier和D.Foata,Problèmes Combinatoires de Commutation et Réarrangements,数学讲义第85卷,Springer,1969年·Zbl 0186.30101号 ·doi:10.1007/BFb0079468
[9] G.X.Viennot,“第一部分的堆:基本定义和组合引理”,收录于《数学讲义》第1234卷,G.Labele等编,第321-350页,加拿大蒙特利尔,1985年·Zbl 0618.05008号
[10] G.H.E.Duchamp和D.Krob,“部分交换形式幂级数”,摘自《LITP Spring School on Theory Computer Science on Semantics of Systems of Concurrent Processes》,第256-276页,1990年。
[11] A.H.Clifford和G.B.Preston,《半群代数理论》,第一卷,美国数学学会,1961年·Zbl 0111.03403号
[12] C.Duboc,《自由兑换:联合国干部制度》,鲁昂大学,1986年。
[13] F.Baader和T.Nipkow,《术语改写和所有这些》,剑桥大学出版社,1999年·Zbl 0976.03051号
[14] R.V.Book和F.Otto,《弦乐重写系统》,斯普林格出版社,1993年·Zbl 0832.68061号
[15] V.Diekert,《痕迹组合数学》,《计算机科学讲义》第454卷,斯普林格出版社,1990年·Zbl 0717.68002号 ·文件编号:10.1007/3-540-53031-2
[16] R.P.Stanley,“有限有序集的Brylawski分解”,《离散数学》,第4卷,第1期,第77-82页,1973年·Zbl 0256.06001号 ·doi:10.1016/0012-365X(73)90117-9
[17] G.M.Bergman,“环理论的钻石引理”,《数学进展》,第29卷,第2期,第178-218页,1978年·Zbl 0326.16019号 ·doi:10.1016/0001-8708(78)90010-5
[18] C.Kassel,量子小组,《数学研究生教材》第155卷,斯普林格出版社,1995年·Zbl 0808.17003号
[19] N.Bourbaki,《数学要素、李群和李代数》,第1-3章,Springer·Zbl 1120.17001号
[20] G.Birhkhoff,“李代数和李群的矩阵表示性”,《数学年鉴》,第38卷,第526-532页,1937年·JFM 63.0090.01号 ·doi:10.2307/1968569
[21] H.Poincaré,“连续群”,《剑桥哲学学会学报》,第18卷,第220-255页,1900年·JFM 31.0386.01号
[22] E.Witt,《Treue darstellung liescher ringe》,《Journal für die Reine und Angewandte Mathematik》,第117卷,第152-160页,1937年·兹伯利0016.24401 ·doi:10.1515/crll.1937.177.152
[23] E.A.Bender和J.R.Goldman,“生成函数的枚举用法”,《印第安纳大学数学杂志》,第20卷,第753-765页,1971年·Zbl 0217.01803号 ·doi:10.1512/iumj.1971.20.20060
[24] C.Reutenauer,《自由李代数》,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Zbl 0798.17001号
[25] M.P.Schützenberger,“Pour le monoi de plaxique.Mathématiques”,《人类信息与科学》,第140卷,第5-10页,1997年·Zbl 0948.20040号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