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反射原理的序数符号系统的基本理论。 (英语。俄文原件) Zbl 1373.03124号

程序。Steklov Inst.数学。 289, 194-212 (2015); 翻译自Tr.Mat.Inst.Steklova 289、206-226(2015)。
下面的序数有几种不同的“自然”序数系统\(\varepsilon_0\)[G.李Ann.Pure应用。《逻辑147》,第1-2期,第48-70页(2007年;Zbl 1121.03080号)]它们对皮亚诺算法的证明理论分析很感兴趣。在[Arch.Math.Logic 42,515–552(2003;Zbl 1026.03041号); 安,Pure App。逻辑12,103–123(2004;Zbl 1048.03045号)],L.D.Beklemishev先生为序数\(\varepsilon_0\)引入了一个构造性序数表示系统。在本文中,我们考虑了这个系统及其小序数(ωn)的碎片(ω-高度指数的塔)。这些系统基于多模可证明逻辑GLP公司证明了序数(geq\omega_4)的完整系统及其片段具有不可判定的初等理论。此外,序数完整系统的片段(leq\omega_3)具有可判定的基本理论。最后,证明了具有较弱签名的序数记谱系统的初等理论的可判定性。

MSC公司:

2015年1月3日 递归序数和序数符号
第03页第45页 可证明逻辑和相关代数(例如,可对角化代数)
03英尺30英寸 一阶算法和片段
03B25号 理论和句子集的可决定性
35层03 相对一致性和解释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参考文献:

[1] L.D.Beklemishev,“通过迭代反射进行验证理论分析”,Arch。数学。逻辑42(6),515-552(2003)·Zbl 1026.03041号 ·doi:10.1007/s00153-002-0158-7
[2] L.D.Beklemishev,“可证明性代数和证明理论序数”,《纯粹应用年鉴》。《逻辑》128,103-123(2004)·Zbl 1048.03045号 ·doi:10.1016/j.apal.2003.11.030
[3] Beklemishev,L.D.,可证明代数背景下的Veblen层次,65-78(2005),伦敦·Zbl 1105.03062号
[4] L.D.Beklemishev,“形式算术中的反射原理和可证明代数”,Usp。Mat.Nauk 60(2),3-78(2005)[俄罗斯数学研究60,197-268(2005)]·Zbl 1097.03054号 ·doi:10.4213/rm1401
[5] Braud,L.,《序数覆盖》,第4期,97-108(2009),韦德恩·Zbl 1250.03056号
[6] J.R.Büchi,“序数理论中的决策方法”,公牛。美国数学。《社会学杂志》第71卷第767-770页(1965年)·兹伯利0207.30904 ·doi:10.1090/S0002-9904-1965-11384-2
[7] L.Carlucci,“蠕虫、缝隙和水螅”,《数学》。逻辑问题51(4),342-350(2005)·Zbl 0877.26005号 ·doi:10.1002/每周200410035
[8] A.Church,“建设性第二类数字”,公牛。美国数学。《社会学杂志》第44卷,第224-232页(1938年)·Zbl 0018.33803号 ·doi:10.1090/S0002-9904-1938-06720-1
[9] 多纳,J.E。;莫斯托夫斯基,A。;Tarski,A.,《有序的基本理论——元数学研究》,第96期,第1-54页(1978年),阿姆斯特丹·Zbl 0461.03003号 ·doi:10.1016/S0049-237X(08)71988-8
[10] A.Ehrenfeucht,“游戏在形式化理论完备性问题中的应用”,Fundam。数学。49, 129-141 (1961). ·Zbl 1079.03051号
[11] G.Gentzen,“Die Widerspruchsfreiheit der reinen Zahlenthorie”,数学。《年鉴》第112卷,第493-565页(1936年)·Zbl 0960.37017号 ·doi:10.1007/BF01565428
[12] P.Hájek和P.Pudlák,一阶算术的元数学(Springer,Berlin,1998)·Zbl 0889.03053号
[13] K.N.Ignatiev,“关于强可证明谓词和相关模态逻辑”,J.Symb。逻辑58(1),249-290(1993)·Zbl 0795.03082号 ·doi:10.2307/2275337
[14] G.K.Japaridze,“可证明性调查的模态逻辑方法”,加拿大。科学。(哲学)论文(莫斯科国立大学,莫斯科,1986年)。
[15] S.C.Kleene,“关于序数符号”,J.Symb。逻辑3(4),150-155(1938)·Zbl 0020.33803号 ·doi:10.2307/2267778
[16] G.Kreisel,“Wie die Beweistheorie zu ihren Ordinalzahlen kam und kommt”,贾尔斯贝尔。Dtsch公司。数学-第78(4)版,177-223(1977)·Zbl 0359.02024号
[17] I.A.Lavrov,“一些理论的真公式集和有限可证伪公式集的有效不可分性”,《代数逻辑2(1)》,5-18(1963)·兹比尔0199.03201
[18] G.Lee,“著名序数符号系统对<Emphasis Type=“Italic”>ɛ0的比较”,《Ann.Pure Appl。逻辑147,48-70(2007)·Zbl 1121.03080号 ·doi:10.1016/j.apal.2007.03.004
[19] A.Mostowski和A.Tarski,“有序系统的算术类和类型”,Bull。美国数学。《社会分类》第55(1)、65(1949)条。
[20] F.N.Pakhomov,“GLP词半格的初等理论的不可判定性”,Mat.Sb.203(8),141-160(2012)[Sb.Mat.203,1211-1229(2012)]·Zbl 1268.03082号 ·doi:10.4213/sm7883
[21] W.Pohlers,《证明理论:走向实证的第一步》(Springer,Berlin,2008),Universitext·兹比尔1153.03001
[22] Rathjen,M.,《序数分析领域》,第258219-279号(1999),剑桥·Zbl 0946.03069号 ·doi:10.1017/CBO9781107325944.011
[23] H.Rogers,Jr.,《递归函数和有效计算性理论》(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马萨诸塞州剑桥,1987年)·Zbl 0183.01401号
[24] K.Schütte和S.G.Simpson,“Ein in der reinen Zahlenthorie unbeweisbarer Satzüber endliche Folgen von natürlichen Zahlen,”《建筑》。数学。Logik Grundlagenforsch公司。25, 75-89 (1985). ·兹伯利0591.03041 ·doi:10.1007/BF02007558
[25] G.Takeuti,《证明理论》(North-Holland,阿姆斯特丹,1987),《发现逻辑研究》。数学。81. ·Zbl 0609.03019号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