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类神经质量模型中癫痫样放电的分析和控制。 (英语) Zbl 1266.92030号

小结:研究了一类神经质量模型中癫痫样放电的分析和控制问题。由于测量信号总是受到测量噪声的污染,因此使用代数估计方法从噪声测量中观察状态。通过估计状态构造反馈控制。通过仿真验证了在耦合神经种群的规则网络中使用这种策略控制癫痫样放电的可行性。此外,还详细研究了受控种群类型、受控种群数量和控制增益的影响。

MSC公司:

92立方厘米20 神经生物学
93B52号 反馈控制
92立方厘米 系统生物学、网络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O.David和K.J.Friston,“MEG/EEG的神经质量模型:耦合和神经元动力学”,《神经影像》,第20卷,第3期,第1743-1755页,2003年·doi:10.1016/j.neuroimage.2003.07.015
[2] F.H.Lopes Da Silva、A.Hoeks、H.Smits和L.H.Zetterberg,“大脑节律活动模型。丘脑的阿尔法节律”,《Kybernetic》,第15卷,第1期,第27-37页,1974年·doi:10.1007/BF00270757
[3] B.H.Jansen、G.Zouridakis和M.E.Brandt,“基于神经生理的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数学模型”,《生物控制论》,第68卷,第3期,第275-283页,1993年·doi:10.1007/BF00224863
[4] B.H.Jansen和V.G.Rit,“耦合皮层柱数学模型中的脑电图和视觉诱发电位生成”,《生物控制论》,第73卷,第4期,第357-366页,1995年·Zbl 0827.92010号 ·doi:10.1007/BF00199471
[5] A.Spiegler、S.J.Kiebel、F.M.Atay和T.R.Knösche,“神经质量模型的分叉分析:外部输入和树突时间常数的影响”,《神经影像》,第52卷,第3期,第1041-1058页,2010年·doi:10.1016/j.neuroimage.2009.12.081
[6] G.Huang、D.Zhang、J.Meng和X.Zhu,“两个神经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神经质量模型中的混沌和振荡机制”,《神经计算》,第74卷,第6期,第1026-1034页,2011年·doi:10.1016/j.neucom.2010.11.019
[7] A.Babajani和H.Soltanian-Zadeh,“基于神经质量的MEG/EEG和fMRI集成模型”,IEEE生物医学工程学报,第53卷,第9期,第1794-18012006页·doi:10.1109/TBME.2006.873748
[8] R.C.Sotero、N.J.Trujillo-Barreto、Y.Iturria-Medina、F.Carbonell和J.C.Jimenez,“现实耦合的神经质量模型可以生成EEG节律”,《神经计算》,第19卷,第2期,第478-512页,2007年·Zbl 1122.92015年 ·doi:10.1162/neco.2007.19.2.478
[9] F.Cona、M.Zavaglia、M.Massimini、M.Rosanova和M.Ursino,“互连区域的神经质量模型模拟通过TMS-EEG观察到的节律传播,”NeuroImage,第57卷,第3期,第1045-10582011页·doi:10.1016/j.neuroimage.2011.05.007
[10] O.David、L.Harrison和K.J.Friston,“大脑中事件相关反应的建模”,《神经影像》,第25卷,第3期,第756-770页,2005年·doi:10.1016/j.neuroimage.2004.12.030
[11] K.J.Friston,“神经成像中的大脑功能模型”,《心理学年度评论》,第56卷,第57-87页,2005年·doi:10.1146/annurev.psych.56.091103.070311
[12] G.Yvert、M.Perrone-Betroloti、M.Baciu和O.David,“语音和语义过程时空整合的动态因果模型:脑电图研究”,《神经科学杂志》,第32卷,第12期,第4297-43032012页·doi:10.1523/JNEUROSCI.6434-11.2012
[13] S.J.Kiebel、M.I.Garrido、R.Moran、C.C.Chen和K.J.Friston,“EEG和MEG的动态因果建模”,《人脑绘图》,第30卷,第6期,第1866-1876页,2009年·doi:10.1002/hbm.20775
[14] S.J.Kiebel、O.David和K.J.Friston,“EEG/MEG中诱发反应的动态因果模型与铅场参数化”,《神经影像》,第30卷,第4期,第1273-1284页,2006年·doi:10.1016/j.neuroimage.2005.12.055
[15] S.J.Kiebel、M.I.Garrido和K.J.Friston,“诱发反应的动态因果模型:内在联系的作用”,《神经影像》,第36卷,第2期,第332-377页,2007年·doi:10.1016/j.neuroimage.2007.02.046
[16] R.J.Moran、K.E.Stephan、T.Seidenbecher、H.C.Pape、R.J.Dolan和K.J.Friston,“稳态反应的动态因果模型”,NeuroImage,第44卷,第3期,第796-811页,2009年·doi:10.1016/j.neuroimage.2008.09.048
[17] F.Wendling、J.J.Bellanger、F.Bartolomei和P.Chauvel,“深度-EEG癫痫信号分析中非线性集总参数模型的相关性”,《生物控制论》,第83卷,第4期,第367-378页,2000年·doi:10.1007/s004220000160
[18] M.Goodfellow、K.Schindler和G.Baier,“异质、空间扩展神经质量模型中的间歇性尖峰波动力学”,《神经影像》,第55卷,第3期,第920-932页,2011年·doi:10.1016/j.neuroimage.2010.12.074
[19] F.Rosenow和H.Lüders,“癫痫的手术前评估”,《大脑》,第124卷,第9期,第1683-1700页,2001年·doi:10.1093/brain/124.9.1683
[20] M.Goodfellow、K.SchindleR和G.Baier,“致痫组织动力学神经团模型中的自组织瞬变”,《神经影像》,第59卷,第3期,第2644-2704页,2012年·doi:10.1016/j.neuroimage.2011.08.060
[21] A.L.Velasco、F.Velasc、M.Velasoc、D.Trejo、G.Castro和J.D.Carrillo-Ruiz,“电刺激海马癫痫灶控制癫痫发作:一项双盲长期随访研究”,《癫痫》,第48卷,第10期,第1895-1903页,2007年·doi:10.1111/j.1528-1167.2007.01181.x
[22] F.T.Sun、M.J.Morrell和R.E.Wharen,“皮层反应性刺激治疗癫痫”,《神经治疗学》,第5卷,第1期,第68-74页,2008年·doi:10.1016/j.nurt.2007年10月69日
[23] S.Sunderam、B.Gluckman、D.Reato和M.Bikson,“走向癫痫控制电刺激策略的理性设计”,《癫痫与行为》,第17卷,第1期,第6-22页,2010年·doi:10.1016/j.yebeh.2009.10.017
[24] S.J.Schiff,《神经控制工程——控制理论和神经科学之间新兴的交叉点》,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2012年。
[25] M.Fliss和H.Sira-Ramirez,“通过一些非线性系统的状态估计进行控制”,2004年,IFAC非线性控制系统研讨会,http://hal.inria.fr/inria-00001096/。
[26] M.Mboup、C.Join和M.Fliss,“数值微分法的修订及其在非线性反馈控制中的应用”,《第15届地中海控制与自动化会议论文集》,2007年,http://hal.inria.fr/inria-00142588/fr/。
[27] M.Fliess,C.Join和H.Sira-Ramírez,“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闭环容错控制”,摘自《非线性有限和无限维系统的控制和观测器设计》,《控制和信息科学讲稿》第322卷,第217-233页,德国柏林斯普林格,2005年·Zbl 1100.93041号 ·doi:10.1007/11529798_14
[28] M.A.Dichter,“癫痫的基本机制:治疗干预的靶点”,《癫痫》,第38卷,第9期增补,第S2-S6页,1997年。
[29] D.R.Fish、P.Gloor、F.L.Quesney和A.Olivier,“癫痫患者颞叶和额叶电刺激的临床反应。病理生理学意义”,《大脑》,第116卷,第2期,第397-4141993页·doi:10.1093/brain/116.2.397
[30] P.A.Gédouin、E.Delaleau、J.M.Bourgeot、C.Join、S.Arbab Chirani和S.Calloch,“经典PID和无模型控制的实验比较:形状记忆合金主动弹簧的位置控制”,《控制工程实践》,第19卷,第5期,第433-441页,2011年·doi:10.1016/j.connengprac.2011.01.005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