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何设计对星型槽微热管热性能的影响。 (英语) Zbl 1209.80010号

小结:本文旨在研究几何设计对星形槽微热管热性能的影响。根据第一性原理建立了一个一维稳态数学模型,其中对液相和汽相的连续性、动量和能量方程以及Young-Laplace方程进行了数值求解,以得出微热管的热流和流体流动特性。针对不同的几何设计和操作条件,评估了工作流体的热传输能力和相应的最佳填充水平。星形槽微热管独特的几何设计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几何参数的影响,例如横截面形状、角顶角的锐度、角的数量、横截面面积和总长度。对星形槽和规则多边形微热管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确定并讨论了几何参数变化导致传热增强的因素。

MSC公司:

80A20个 传热传质、热流(MSC2010)
76T10型 液气两相流,气泡流
65升10 常微分方程边值问题的数值解
80平方米 其他数值方法(热力学)(MSC2010)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T.P.Cotter,《微型热管的原理和前景》,载于《第五届国际热管会议论文集》,日本筑波,1984年,第328-335页。
[2] Peterson,G.P.:《微热管研究与开发概述》,《应用力学评论》45,175-189(1992)
[3] Peterson,G.P.:微热管的建模、制造和测试,应用力学评论48,175-183(1996)
[4] 格罗尔,M。;施耐德,M。;萨特,V。;扎格杜迪,M.C。;Lallemand,M.:《热管对电子设备的热控制》,《通用散热技术》37,323-352(1998)
[5] Sobhan,C.B。;拉格·L·R。;Peterson,G.P.:《微热管研究综述与比较研究》,《国际能源研究杂志》31,664-688(2007)
[6] Suman,B.:《微槽热管的建模、实验和制造:更新》,《应用力学评论》60,107-119(2007)
[7] Longtin,J.P。;巴德兰,B。;Gerner,F.M.:稳态运行期间微热管的一维模型,ASME传热杂志116,709-715(1994)
[8] Khrustalev,D。;Faghri,A.:微热管的热分析,ASME传热期刊116189-198(1994)
[9] 彼得森,G.P。;Ma,H.B.:《三角形槽中最大传热的理论分析:理想化微热管的研究》,ASME传热杂志118,731-739(1996)
[10] Ha,J.M。;Peterson,G.P.:《微热管的传热能力》,ASME传热杂志120,1064-1071(1998)
[11] 佩尔斯,Y.P。;Haber,S.:三角形微通道中沸腾两相流的稳态一维模型,国际多相流杂志26,1095-1115(2000)·兹比尔1137.76713 ·doi:10.1016/S0301-9322(99)00084-1
[12] Sobhan,C.B。;晓阳,H。;Yu,L.C.:微热管的瞬态和稳态性能研究,《热物理与传热杂志》14,161-169(2000)
[13] 南卡罗来纳州。;萨特,V。;Mantelli,M.B.H。;De Paiva,K.V。;Lallemand,M.:《线板微热管阵列的研究》,国际热科学杂志43,499-507(2004)
[14] 苏曼,B。;Hoda,N.:热物理性质和设计参数的变化对V型微槽热管性能的影响,《国际传热传质杂志》48,2090-2101(2005)·Zbl 1189.76659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1.007
[15] 苏曼,B。;Kumar,P.:《多边形微热管内流体流动和传热的分析模型》,《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48,4498-4509(2005)·Zbl 1189.76660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5.05.001
[16] 曲,J。;Wu,H。;Cheng,P.:功能表面对微热管性能的影响,《国际传热传质通讯》35,523-528(2008)
[17] Do,K.H。;Kim,S.J。;Garimella,S.V.:分析带有沟槽的微热管热特性的数学模型,《国际传热传质杂志》51,4637-4650(2008)·Zbl 1154.80317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8.02.039
[18] Rag,R.L。;Sobhan,C.B.:线夹微热管中流体流动和传热的计算分析,《热物理与传热杂志》23,741-751(2009)
[19] 陈,Y。;张,C。;Shi,M。;吴杰。;Peterson,G.P.:《轴向“Omega”形微槽热管的流动和传热特性研究》,《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52,636-643(2009)·Zbl 1156.80311号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8.08.003
[20] Hung,Y.M。;Tio,K.-K.:固体壁中轴向导热的微热管分析,ASME传热杂志132071301(2010)
[21] Sugumar,D。;Tio,K.-K.:倾斜微热管的热分析,ASME传热杂志128,198-202(2006)
[22] D.Sugumar,《微热管的热分析:几何形状、工作流体类型和重力的影响》,硕士论文,马来西亚多媒体大学,2002年。
[23] 彼得森,G.P。;邓肯,A.B。;Weichold,M.H.:硅片制备微型热管的实验研究,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传热期刊115751-756(1993)
[24] Moon,S.H。;黄光裕。;Ko,S.C。;Kim,Y.T.:多边形截面微热管热性能的实验研究,微电子可靠性44,315-321(2004)
[25] 康,S.-W。;黄迪:《星形槽和菱形槽微热管的制造》,《微机械与微工程杂志》12,525-531(2002)
[26] 巴宾,B.R。;彼得森,G.P。;Wu,D.:微热管的稳态建模和测试,ASME传热杂志112,595-601(1990)
[27] White,F.M.:粘性流体流动(2006)
[28] 沙阿·R·K。;伦敦,A.L.:管道中的层流强制对流,(1978年)
[29] 埃特马,S.Gh。;Bakhtiari,F.:复杂几何形状中充分发展的流体流动和传热特性的通用方程,《国际传热传质通讯》26,229-238(1999)
[30] Tio,K.-K。;Liu,C.Y。;Toh,K.C.:使用多孔介质模型对微热管进行热分析,热量和质量传递36,21-28(2000)
[31] Faghri,A.:热管科学与技术(1995)
[32] C.B.Sobhan,G.P.Peterson,《微热管流动和传热建模》,载于《第二届微通道和微型通道国际会议论文集》,纽约罗切斯特,2004年,第883-890页。
[33] Khrustalev,D。;Faghri,A.:圆柱孔高热流蒸发中的厚膜现象,ASME传热期刊119272-278(1997)
[34] 邓恩,P.D。;Reay,D.A.:热管(1994)
[35] 斯蒂芬,P.C。;Busse,C.A.:沟槽热管蒸发器壁的传热系数分析,国际传热与传质杂志35,383-391(1992)
[36] Wu,D。;Peterson,G.P.:《微热管瞬态特性的研究》,《热物理与传热杂志》5,129-134(1991)
[37] De Gennes,P.G.:《润湿:静力学和动力学》,《现代物理学评论》57,827-863(1985)
[38] 小M.Potash;Wayner,P.C.:《二维扩展弯月面的蒸发》,《国际传热传质杂志》第15期,1851-1863(1972)
[39] Carey,V.P.:《液体-蒸汽相变现象:传热设备中蒸发和冷凝过程的热物理导论》(1992)
[40] Peterson,G.P.:《热管简介:建模、测试和应用》(1994年)
[41] Wang,C.-Y。;格罗尔,M。;罗斯勒,S。;Tu,C.J.:微型通道中两相流的多孔介质模型及其在微热管、热回收系统和CHP 14中的应用,377-389(1994)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