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寄主密度有利于提高毒力:基于多类型分支过程的寄生-宿主动力学模型。 (英语) Zbl 1370.92157号

摘要:我们使用一个多类型连续时间马尔可夫分支过程模型来描述两种类型的寄生虫的传播动力学,这两种寄生虫可以在同一宿主种群中相互变异。虽然大多数传染病毒力的数学模型都关注宿主种群的动态和病原体成功的最佳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我们的模型关注的是在流行病开始时,在易感宿主密度下降之前,病原体特征可能会如何变化。我们设想的畜牧业情况是,宿主密度非常高,在宿主密度大幅降低之前,疫情得到遏制。利用三种病原体特征:致死性、传播性和变异性,我们可以研究它们与宿主密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提供了一些数字说明,并讨论了包含宿主种群的围栏大小对我们模型中相遇率的影响,该模型在确定最终流行的病原体类型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我们还提出了该模型的多阶段扩展,以适用于存在多个种群且寄生虫可以从其中一个传播到另一个的情况。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高种群密度的畜牧业情况将导致毒力迅速增加,其中毒力菌株要么更具传播性,要么更容易发生突变。此外,该过程还受到农场围栏性质的影响。

理学硕士:

92天30分 流行病学
60J85型 分支过程的应用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参考文献:

[1] Alexander HK,Day T(2010),病原体进化出现的风险因素。J R Soc接口7:1455-1474·Zbl 1183.76807号 ·doi:10.1098/rsif.2010.0123
[2] Alizon S、Hurford A、Mideo N、van Baalen M(2009)《毒力进化和权衡假设:历史、现状和未来》。进化生物学杂志22:245-259·doi:10.1111/j.1420-9101.2008.01658.x
[3] Allen LJS(2008)随机流行病模型简介。收录于:《数学流行病学》,《数学讲义》,柏林斯普林格,1945卷,第81-130页·Zbl 1206.92022号
[4] Anderson RM,May RM(1982)宿主和寄生虫的共同进化。寄生虫学85:411-426·doi:10.1017/S0031182000055360
[5] Anderson RM,May RM(1991),《人类传染病:动力学和控制》。牛津大学出版社
[6] Andersson H,Britton T(2000)随机流行病模型及其统计分析。统计学课堂讲稿,151。纽约州施普林格·Zbl 0951.92021号 ·doi:10.1007/978-1-4612-1158-7
[7] AndréJ-B,Hochberg ME(2005),新兴传染病中的毒力进化。进化59:1406-1412
[8] Athreya KB,Ney PE(1972)分支过程。纽约州施普林格·兹比尔0259.60002 ·doi:10.1007/978-3-642-65371-1
[9] Ball FG,Donelly P(1995)流行病模型的强逼近。Stoch过程应用程序55:1-21·Zbl 0823.92024号 ·doi:10.1016/0304-4149(94)00034-Q
[10] Bartlett MS(1949)一些进化随机过程。J R统计Soc B 11:211-229·Zbl 0037.08503号
[11] Bartlett MS(1955)《随机过程导论》。剑桥大学出版社·Zbl 0068.11801号
[12] Becker NG(1989)《传染病数据分析》。查普曼和霍尔,伦敦
[13] Becker NG,Marschner I(1990)异质性对疾病传播的影响。在:Gabriel J-P等人(编辑)流行病理论中的随机过程86。生物数学课堂讲稿,第90-103页·Zbl 0719.92019号
[14] Bergh O(2007)健康野生鱼类和不健康养殖鱼类的双重神话。Dis-Aquat组织75:159-164·doi:10.3354/dao075159
[15] 伯努利D(1760)《新纪录片分析》(Essai D'une nouvelle analysis de la mortalite causeée e par la petit vérole et des advanteges de l’inoculation pour la prevenir)。梅姆。巴黎数学物理科学院,第1-45页
[16] Bharucha-Reid AT(1958)增长可由分支随机过程描述的种群的比较。桑基拉19:1-14·Zbl 0082.35204号
[17] Biggs PM(1985)传染性动物疾病及其控制。菲尔·Trans R Soc Lond B 310:259-274·doi:10.1098/rstb.1985.0115
[18] Bolker BM,Nanda A,Shah D(2010),新兴病原体的瞬时毒性。J R Soc接口7:811-822·doi:10.1098/rsif.2009.0384
[19] Bull JJ,Ebert D(2008)入侵阈值和非平衡毒力的进化。进化应用程序1:172-182·doi:10.1111/j.1752-4571.2007.0003.x
[20] 克劳福德D(2007)《致命伴侣:微生物如何塑造我们的历史》。牛津大学出版社
[21] Daley DJ,Gani J(1999)《流行病建模:导论》。剑桥大学出版社·Zbl 0922.92022号
[22] Day T(2002)关于毒力的演变和各种死亡率指标之间的关系。程序R Soc Lond B 269:1317-1323·doi:10.1098/rspb.2002.2021
[23] T日(2003)毒力进化和疾病生命史事件的时间。经济发展趋势18:113-118·doi:10.1016/S0169-5347(02)00049-6
[24] Day T,Gandon S(2006)从Price方程到进化流行病学的见解。收录:Feng Z、Dieckmann U、Levin SA(编辑)《疾病进化:模型、概念和数据分析》71。离散数学和理论计算机科学DIMACS系列,第23-43页·Zbl 1152.92344号
[25] Day T,Proulx SR(2004)关于病毒进化动力学的一般理论。美国国家163:E41-E63·doi:10.1086/382548
[26] de Roode JC,Yates AJ,Altizer S(2008)自然发生的蝴蝶寄生虫的毒力传播权衡和种群差异。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05:7489-7494·doi:10.1073/pnas.0710909105
[27] Dietz,K。;申克,D。;阿特金森,AC(编辑);Fienberg,SE(编辑),传染病统计的数学模型,167-204(1985),纽约·Zbl 0586.92017号 ·doi:10.1007/978-14613-8560-88
[28] 艾伯特,D。;Stearns,SC(编辑),寄生虫毒力的进化和表达,161-172(1999),牛津
[29] Ewald PW(1983),宿主-寄生虫关系、媒介和疾病严重程度的演变。经济系统年度收益14:465-485·doi:10.1146/annurev.es.14.110183.002341
[30] Ewald PW(1994)传染病的演变。牛津大学出版社
[31] Frank SA(1996)寄生虫毒力模型。Q生物评论71:37-78·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086/419267
[32] 弗雷泽D(2005)《动物福利与动物生产的强化:另一种解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罗马
[33] Fraser C、Hollingsworth TD、Chapman R、de Wolf F、Hanage WP(2007)HIV-1定点病毒载量的变化:流行病学分析和进化假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04:17441-17446·doi:10.1073/pnas.0708559104
[34] Gandon S、Mackinnon MJ、Nee S、Read AF(2001)《不完善疫苗和病原体毒力的演变》。性质414:751-756·doi:10.1038/414751a
[35] Gantmakher FR(1989)矩阵理论,第1卷。切尔西,纽约
[36] Gerbier G(1999)动物密度对口蹄疫传播的影响。欧洲口蹄疫控制委员会报告。常设技术委员会研究小组,Maisons-Alfort
[37] Getz WM,Lloyd-Smith JO(2006)传染病入侵和传播建模的基本方法。In:疾病进化,DIMACS Ser。离散数学。理论。计算。科学。71.美国数学。佛罗里达州普罗维登斯Soc.,第87-109页·Zbl 1182.92050
[38] Girvan M、Callaway DS、Newman MEJ、Strogatz SH(2002)《病原体突变流行病的简单模型》。Phys修订版E 65:031915·doi:10.1103/PhysRevE.65.031915
[39] Greenwood M(1931)关于传染性的统计测量。Hyg外倾角杂志31:333-351·doi:10.1017/S002217240001086X
[40] Guan Y,Zheng BJ,He YQ等人(2003)从中国南方动物中分离和鉴定与SARS冠状病毒相关的病毒。科学302:276-278·doi:10.1126/science.1087139
[41] Haccou P,Jagers P,Vatutin VA(2005)分支过程:种群的变异、增长和灭绝。剑桥大学出版社·Zbl 1118.92001号 ·doi:10.1017/CBO9780511629136
[42] Hanski,IA,Gaggiotti,OE(eds)(2004),集合种群的生态学、遗传学和进化。爱思唯尔学术出版社,马萨诸塞州伯灵顿
[43] Harvell CD、Kim K、Burkholder JM等人(1999)《新兴海洋疾病——气候联系和人为因素》。科学285:1505-1510·doi:10.1126/science.285.5433.1505
[44] Harvell D、Aronson R、Baron N等人(2004)《海洋疾病的上升趋势:未解决的问题和研究重点》。前生态环境2:375-382·doi:10.1890/1540-9295(2004)002[0375:TRTOOD]2.0.CO;2
[45] Heinzmann D(2009)多类型马尔可夫分支过程中的灭绝时间。应用概率杂志46:296-307·Zbl 1159.60344号 ·doi:10.1239/jap/1238592131
[46] Hethcote HW(1994),千年流行模型。收录:生物数学100课堂讲稿,第504-515页·Zbl 0819.92020号
[47] Jagers P(1975)《生物应用的分支过程》。威利,伦敦·Zbl 0356.60039号
[48] Jeltsch F,Müller MS,Grimm V,Wissel C,Brandl R(1997)罕见事件引发的模式形成:狂犬病传播的教训。程序R Soc Lond B 264:495-503·doi:10.1098/rspb.1997.0071
[49] Karlin S,Taylor HM(1981)随机过程的第二门课程。纽约学术出版社·Zbl 0469.60001号
[50] Kendall D(1956)封闭人口中的决定论和随机流行病。摘自:第三届伯克利数学、统计与概率研讨会论文集,第149-165页·Zbl 0070.15101号
[51] Kermack WO,McKendrick AG(1927)对流行病数学理论的贡献。程序R Soc Lond A 115:700-721·doi:10.1098/rspa.1927.0118
[52] Kijima M(1997)随机建模的马尔可夫过程。查普曼和霍尔,伦敦·Zbl 0866.60056号
[53] Knolle H(1989)宿主密度和寄生虫毒力的进化。《Theor生物学杂志》136:199-207·doi:10.1016/S0022-5193(89)80226-7
[54] Lenski RE,May RM(1994)寄生虫和病原体毒力的进化:两种相互竞争的假设之间的调和。《Theor生物学杂志》169:253-265·doi:10.1006/jtbi.194.1146
[55] 《狮子S》、《靴子M》(2010)是太空中“谨慎”的寄生虫。经济快报13:1245-1255·文件编号:10.1111/j.1461-0248.2010.01516.x
[56] Lipsitch M,Moxon ER(1997)《病原体的毒力和传播性:两者之间的关系》。微生物趋势5:31-37·doi:10.1016/S0966-842X(97)81772-6
[57] Ludwig D(1975)随机流行病的定性行为。数学生物科学23:47-73·Zbl 0318.92026号 ·doi:10.1016/0025-5564(75)90120-0
[58] Massad E(1987)传播率和致病性演变。进化41:1127-1130·doi:10.2307/2409198
[59] Mathews JD、Chesson JM、McCaw JM和McVernon J(2009)《了解流感传播、免疫和大流行威胁》。流感其他呼吸道病毒3(4):143-149·doi:10.1111/j.1750-2659.2009.00089.x
[60] Matthews P(1988)涵盖球面上布朗运动的问题。Ann Probab 18:189-199年·Zbl 0638.60014号 ·doi:10.1214/aop/1176991894
[61] McKendrick AG(1926)《数学在医学问题中的应用》。爱丁堡数学课程14:98-130
[62] Meester R、de Koning J、de Jong MCC、Diekmann O(2002)《典型猪瘟流行的建模和实时预测》。生物统计学58:178-184·Zbl 1209.62313号 ·doi:10.1111/j.0006-341X.2002.00178.x
[63] 模式CT,Sleeman CK(2000)流行病学中的随机过程。新加坡世界科学·Zbl 0984.92028号
[64] Pulkinnen K、Suomalainen L-R、Read AF、Ebert D、Rintamäki P、Valtonen ET(2010)《集约化养鱼和病原体毒力的演变:芬兰库姆纳瑞斯病案例》。程序R Soc B 277:593-600·doi:10.1098/rspb.2009.1659
[65] Slingenbergh J,Glibert M(2010)新旧禽类搭配。在:粮农组织摘要:21世纪的家禽生产。粮农组织,罗马,第47页·Zbl 0064.39103号
[66] Sniezko S(1974)环境压力对鱼类传染病爆发的影响。鱼类生物学杂志6:197-208·doi:10.1111/j.1055-8649.1974.tb04537.x
[67] Thieme HR(2003)《人口生物学中的数学》。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新泽西州普林斯顿·Zbl 1054.92042号
[68] van Baalen,M。;Dieckmann,U.(编辑);日本医学杂志Metz(编辑);Sabelis,MW(编辑);Sigmund,K.(编辑),接触网络和毒力进化,85-103(2002),剑桥·doi:10.1017/CBO9780511525728.010
[69] Witter RL(1997)马立克氏病病毒现场分离株的毒力增加。禽疾病41:149-163·doi:10.2307/1592455
[70] Whittle P(1955)随机流行病学的结果——Bailey论文的注释。生物医学42:116-122·Zbl 0064.39103号
[71] Yates A,Antia R,Regoes RR(2006)病原进化和宿主异质性如何在疾病发生中相互作用?。程序R Soc Lond B 273:3075-3083·doi:10.1098/rspb.2006.3681
[72] Yersin A(1894)La peste buboniqueáHong Kong。巴斯德安学院8:662-667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