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饱和纳米流体和氧化微生物的非达西多孔介质中的生物对流。 (英语) Zbl 1297.76205号

摘要:本文的目的是提出一个非达西多孔介质中含氧微生物生物对流的连续体模型,并研究生物对流和混合对流对嵌入水基纳米流体多孔介质中的水平板稳定边界层流动的影响。动量、热量、氧气和微生物守恒的控制偏微分方程通过相似变换简化为一组非线性常微分方程,并使用内置的MATLAB ODE求解器进行数值求解。分析了生物转化参数对纳米流体性质、纳米颗粒浓度和微生物密度的影响。对我们的结果与文献中先前报道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本研究的重要发现之一是,生物对流参数高度影响热、质量和运动微生物的传递速率。

MSC公司:

76Z10号 水和空气中的生物推进
76S05号 多孔介质中的流动;过滤;渗流
82天80 纳米结构和纳米颗粒的统计力学

软件:

Matlab公司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S.Ahmad和I.Pop,国际委员会。热质传递37987(2010),DOI:10.1016/j.热质传递.2010.06.004。
[2] K.B.Anoop,T.Sundararajan和S.K.Das,《国际传热杂志》52,2189(2009),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7.11.063。
[3] N.Arifin、R.Nazar和I.Pop、J.Thermophys。《传热》26,375(2012),DOI:10.2514/1.T3645。
[4] A.A.Avramenko和A.V.Kuznetsov,国际法学杂志。方法。《热流体流动》20,157(2010),DOI:10.1108/09615531011016939。
[5] A.Aziz、W.A.Khan和I.Pop,《国际热科学杂志》。56、48(2012年),DOI:10.1016/j.ijthermalsci.2012.01.11。
[6] S.M.Becker、A.V.Kuznetsov和A.A.Avramenko,流体动力。Res.3523(2004),内政部:10.1016/j.fluiddyn.2004.07.03。
[7] P.Cheng,Int.J.热质传递20,893(1977),DOI:10.1016/0017-9310(77)90206-X。
[8] S.U.S Choi,非牛顿流体的发展和应用,编辑D.A.Siginer和H.P.Wang(ASME,纽约,1995)。
[9] S.K.Das,《纳米流体:科学与技术》(新泽西州威利,2007年)。
[10] K.H.Do和S.P.Jang,《国际传热杂志》53,2183(2010),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9.12.020。
[11] S.Ebrahimi,《热质传递》46,549(2010),DOI:10.1007/s00231-010-0599-1。
[12] X.Fan,绿色化学。10,670(2008),内政部:10.1039/b717943j。
[13] P.Geng和A.V.Kuznetsov,国际运输杂志。凤凰。 7, 321 (2005).
[14] R.S.R.Gorla、A.Slaouti和H.S.Takhar,国际数学家杂志。方法。《热流体流动》7,598(1997),DOI:10.1108/09615539710170772。
[15] A.J.Hillesdon和T.J.Pedley,J.流体力学。324223(1996),DOI:10.1017/S0022112096007902。
[16] T.J.Pedley,J.流体力学。647335(2010),DOI:10.1017/S0022112010000108。
[17] D.Huh,《科学》3281662(2010),DOI:10.1126/Science.1188302。
[18] A.V.Kuznetsov和A.A.Avramenko,《国际通用传热传质》31,1(2004),DOI:10.1016/S0735-1933(03)00196-9。
[19] A.V.Kuznetsov和P.Geng,国际数学家。方法。《热流体流量》15,328(2005),DOI:10.1108/09615530510590597。
[20] F.C.Lai和F.A.Kulacki,《国际传热学杂志》30,2189(1987),DOI:10.1016/0017-9310(87)90096-2。
[21] S.Lee,J.《传热》121280(1999),DOI:10.1115/12825978。
[22] H.Li,传感器9,8547(2009),DOI:10.3390/s91108547。
[23] A.Munir、J.Wang和H.S.Zhou,IET纳米生物技术。3,55(2009),DOI:10.1049/iet-nbt.2008.0015。
[24] M.Narayana,J.《传热》135,032501(2013),DOI:10.1115/1.4007880。
[25] D.A.Nield和A.Bejan,多孔介质中的对流(Springer,纽约,2006)·Zbl 1256.76004号
[26] A.V.Rosca,国际公社。热质传递391080(2012),DOI:10.1016/j.热质传递.2012.06.025。
[27] S.Shaw和P.V.S.N.Murthy,《微血管研究》80,209(2010),DOI:10.1016/j.mvr.2010.05.002。
[28] S.Shaw和P.V.S.N.Murthy,J.Nanotechnol。工程医学2,041003-1(2011)。
[29] G.A.Truskey、F.Yuan和D.F.Katz,《生物系统中的运输现象》(Pearson Prentice Hall,新泽西州,2004年)。
[30] K.Vafai,《多孔介质:在生物系统和生物技术中的应用》(CRC出版社,博卡拉顿,2010年)。
[31] L.Wang和J.Fan,《纳米研究快报》。5,1241(2010),DOI:10.1007/s11671-010-9638-6。
[32] X.Wu,H.Wu和P.Cheng,J.微型机械。19,105020(2009),DOI:10.1088/0960-1317/19/10/1005020。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