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临界地形上的振荡分层流动:波浪能量学和湍流。 (英语) Zbl 1390.76105号

概述:根据线性理论,海底地形特征(具有陡峭的超临界斜坡)是振荡潮汐向内波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同时,它们也是具有潜在较大局部能量损失的场地,正如现场观测和二维模拟中发现的非线性波浪和倾覆所表明的那样。在这里,我们使用三维高分辨率大涡模拟(LES)研究孤立超临界障碍物处的内波动力学和湍流,该模拟采用与物体一致的网格进行。将具有超临界斜率的光滑三角形障碍物视为二维海脊的实验室模型。使用恒定雷诺数和偏移数(Ex)进行了三次模拟,偏移数从0.066到1不等,分别对应于大障碍物和小障碍物。主要的非线性流动特征是速度增强的下坡急流,其长度和厚度随Ex的增加而增加。在流动逆转阶段,向下的急流沿斜坡遇到向上流动,相互作用产生反弹急流,扭曲密度,导致对流不稳定。湍流主要由急流中的切变、回弹急流的对流不稳定性以及瞬态背风波的破碎产生。湍流活动区随着Ex的增加而增大,尽管局部归一化湍流动能变小。斜压能量收支分析表明,随着Ex的增加,波场的能量转换(C)大幅减少,局部能量损失(q)大幅增加。

MSC公司:

76F45型 湍流中的分层效应

软件:

泥袋-2;泥背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Leichter,J.J。;斯图尔特,H.L。;Miller,S.L.,《佛罗里达珊瑚礁的突发性营养盐运输》,Limnol Oceanogr,48,4,1394-1407,(2003)
[2] Wong,S.H。;Santoro,A.E。;新泽西州Nidzieko。;Hench,J.L。;Boehm,A.B.,《物理、化学和微生物耦合测量表明,内波与南加州湾冲浪带水质之间存在联系》,《大陆架研究》,34,64-78,(2012)
[3] Cacchione,D。;Pratson,L.F。;奥格斯顿,A.,内部潮汐对大陆斜坡的塑造,科学,296,5568,724-727,(2002)
[4] Wunsch,C。;Ferrari,R.,《垂直混合、能量和海洋的一般循环》,《流体力学年鉴》,36,281-314,(2004)·Zbl 1125.86313号
[5] Alford,M.H。;皮科克,T。;MacKinnon,J.A。;纳什,J.D。;Buijsman,M.C。;Centuroni,L.R.,《南海内波的形成与命运》,《自然》,5210028-0836,(2015)
[6] Aucan,J。;Merrifield,医学硕士。;路德·D·S。;Flament,P.,夏威夷凯纳海脊深侧的潮汐混合事件,《物理海洋学家杂志》,36,1202-1219,(2006)
[7] Klymak,J.M。;平克尔,R。;Rainville,L.,《地形附近内部潮汐的直接破碎:夏威夷凯纳山脊》,《物理海洋杂志》,38,380-399,(2008)
[8] Gostiaux,L。;Dauxois,T.,陡坡上内部潮汐束生成的实验室实验,《物理流体》,19028102,(2007)·Zbl 1146.76396号
[9] 张海平。;金·B。;Swinney,H.L.,《模型陆坡上内波的共振生成》,Phys Rev Lett,100244504,(2008)
[10] Gayen,B。;Sarkar,S.,临界斜坡上内潮汐产生期间的湍流,《物理评论》,104,218502,(2010)
[11] Lim,K。;艾维,G.N。;Jones,N.L.,《大陆架地形内波生成实验》,《流体力学杂志》,663385-400,(2010)·Zbl 1205.76017号
[12] 腿,S。;Klymak,J.,高陡山脊上潮汐流产生的内部水力跳跃和倾覆,J Phys Oceanogr,381949-1964,(2008)
[13] Buijsman,M。;腿,S。;Klymak,J.M.,《吕宋海峡双边内潮汐干扰及其对耗散的影响》,《物理海洋学家杂志》,42,1337-1356,(2012)
[14] Alford,M.H。;Klymak,J.M。;Carter,G.S.,《在夏威夷凯纳山脊上打破内Lee波》,Geophys-Res-Lett,41,906-912,(2014)
[15] 贾拉利,M。;查拉马拉,V.K。;萨尔卡尔。,S.,关于粗糙地形下湍流耗散基于翻转的估计的准确性,J Phys Oceanogr,提交,(2016)
[16] 新泽西州拉帕卡。;Gayen,B。;Sarkar,S.,《模型脊的潮汐转换和湍流:直接和大涡模拟》,《流体力学杂志》,715181-209,(2013)·Zbl 1284.76121号
[17] 贾拉利,M。;拉帕卡,N。;Sarkar,S.,《地形上的潮汐流:漂移数对波浪能量学和湍流的影响》,《流体力学杂志》,750,259-283,(2014)
[18] Fletcher,C.A.J.,流体动力学计算技术,(1991),Springer·Zbl 0706.76001号
[19] Smagorinsky,J.,《原始方程的一般循环实验》。第一部分:基础实验。,《周一天气评论》,91,99-164,(1961)
[20] Germano,M。;Piomelli,美国。;梅因,P。;Cabot,W.H.,动态亚脊尺度涡流粘度模型,《物理流体》,3(7),1760-1765,(1991)·Zbl 0825.76334号
[21] 臧,Y。;街道,R.L。;Koseff,J.R.,动态混合亚脊模型及其在湍流再循环中的应用,《物理流体A》,5(12),3186-3196,(1993)·Zbl 0925.76242号
[22] Martin,M。;Piomelli,美国。;Candler,G.,可压缩大涡模拟的亚网格模型,理论计算流体动力学,13361-376,(2000)·Zbl 0966.76037号
[23] Foysi,H。;Sarkar,S.,《可压缩混合层:大涡模拟研究》,理论计算流体动力学,24565-588,(2010)·Zbl 1234.76030号
[24] Pham,H.T。;Sarkar,S.,分层剪切层的大涡模拟,J Fluids Eng,136,060913,(2014)
[25] Lund,T.S.,《关于大涡模拟中离散滤波器的使用》,《年度研究简报》,83-95,(1997)
[26] 亚美尼亚五世。;Sarkar,S.,《使用大涡模拟研究稳定分层湍流通道流》,《流体力学杂志》,459,1-42,(2002)·Zbl 1022.76027号
[27] Gayen,B。;Sarkar,S.,《近临界斜坡内部潮汐生成的直接和大涡模拟》,《流体力学杂志》,681,48-79,(2011)·Zbl 1241.76300号
[28] Bewley,T.R.,《数值复兴:模拟、优化和控制》,(2007),文艺复兴出版社
[29] Adams,J.C.,Mudpack:高效求解线性椭圆偏微分方程的多重网格可移植Fortran软件,应用数学计算,34,2,113-146,(1989)·Zbl 0685.65091号
[30] Baines,P.G.,分层流中的地形效应。,(1995),剑桥大学出版社·Zbl 0840.76001号
[31] 温特斯,K.B。;Armi,L.,《连续分层流体对通过障碍物的振荡流的响应》,《流体力学杂志》,72783-118,(2013)·Zbl 1291.76123号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