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封闭式再捕获实验的设计。 (英语) Zbl 1353.62118号

摘要:我们提出了一种用于估计种群规模的重新捕获实验次数计划方法。我们通过固定最少的捕获次数来实现此目的,从而使配置文件置信区间的预期长度小于或等于固定阈值。在某些情况下,我们以封闭形式解决优化问题。对于更复杂的模型,我们使用数值优化。我们详细介绍了假设同质、时变、特定主题捕获概率、捕获的行为响应以及将行为响应与特定主题效果相结合的模型。我们提出的原则可以扩展到规划任何其他模型规范。通过证明分布收敛性,我们正式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我们用流行病学和生态学中的模拟和具有挑战性的示例进行说明。我们报告称,在许多情况下,只需增加两次抽样次数,即可大大缩短置信区间的长度。

MSC公司:

62页第10页 统计学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应用;元分析
62-07 数据分析(统计)(MSC2010)
92天30分 流行病学
92D40型 生态学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Fegatelli,《具有行为效应的捕获-再捕获模型的改进推断》,《统计方法与应用》22,第45页–(2013年)·Zbl 1332.62035号 ·doi:10.1007/s10260-012-0221-4
[2] Alunni Fegatelli,《灵活的行为捕获-再捕获建模》,《生物统计学》72,第125页–(2016)·Zbl 1393.62063号 ·doi:10.1111/biom.12417
[3] Attorre,《空间生态建模作为改进受威胁物种地理范围大小评估的工具的使用》,《自然保护杂志》21,第48页–(2013)·doi:10.1016/j.jnc.2012.10.001
[4] Attorre,《分析土地单位和植物群落之间的关系:以索科特拉岛为例》(也门),植物生物系统148,第529页–(2014)·doi:10.1080/11263504.2014.900127
[5] Attorre,《在面临时间和数据限制时制定地方树种保护战略:索科特拉岛(也门)的博斯韦属植物》,《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第20页,1483–(2011)·doi:10.1007/s10531-011-0039-7
[6] Bartolucci,具有连续协变量的捕获-再捕获数据的一类潜在边缘模型,美国统计协会期刊101第786页–(2006)·Zbl 1119.62372号 ·doi:10.1198/07350010500000243
[7] Carle,《从移除数据估算种群规模的新方法》,《生物计量学》34 pp 621–(1978)·Zbl 0389.62002号 ·doi:10.2307/2530381
[8] Chang,源选择和先导研究在捕获再捕获应用中的重要性,《临床流行病学杂志》52页927–(1999)
[9] Chao,估计捕获-再捕获数据的人口规模,捕获能力不相等,《生物计量学》43页783–(1987)·Zbl 0715.62286号 ·doi:10.2307/2531532
[10] 查普曼,《反向、多重和连续抽样普查》,《生物计量学》第8页,第286页–(1952年)·doi:10.2307/3001864
[11] 查普曼,超几何分布的一些性质及其在动物普查中的应用(1951)·Zbl 0045.09102号
[12] Coffman,《使用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海湾战争(1990-1991)退伍军人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发生率》,《神经流行病学》第24卷第141页–(2005)·doi:10.1159/000083297
[13] Coull,《使用混合logit模型反映捕获-再捕获研究中的异质性》,《生物统计学》55,第294页–(1999)·Zbl 1059.62634号 ·doi:10.1111/j.0006-341X.1999.00294.x
[14] Sanctis,《也门索科特拉岛植物群落的分类和分布模式》,《应用植被科学》16,第148页–(2013)·doi:10.1111/j.1654-109X.2012.01212.x
[15] Devinau,《规划捕获-再捕获研究:直接精度、偏差和功率计算》,《野生动物学会公报》34第1028页–(2006)·doi:10.2193/0091-7648(2006)34[1028:PCSSPB]2.0.CO;2
[16] Dorazio,当捕获率因个体而异时估计封闭种群规模的混合模型,《生物计量学》59,第351页–(2003年)·Zbl 1210.62226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11/1541-0420.0042
[17] Evans,基于轮廓似然的置信区间在捕获-再捕获估计器中的应用,《农业、生物和环境统计杂志》1第131页–(1996)·Zbl 04531845号 ·doi:10.2307/1400565
[18] Farcomeni,条件捕获概率等式约束下的再捕获模型,Biometrika 98第237页–(2011)·Zbl 1215.62120号 ·doi:10.1093/biomet/asq068
[19] Farcomeni,基于条件捕获概率的一般类再捕获模型,《生物统计学》72第116页–(2016)·Zbl 1393.62061号 ·doi:10.111/生物12375
[20] Farcomeni,《连续时间捕获-再捕获的异质性和行为反应及其在意大利街头大麻使用中的应用》,《应用统计年鉴》第7卷第2293页–(2013年)·Zbl 1283.62014年 ·doi:10.1214/13-AOAS672
[21] Farcomeni,《异质性替代再捕获模型的参考贝叶斯方法》,TEST 19 pp 187–(2010)·Zbl 1203.62028号 ·doi:10.1007/s11749-009-0147-9
[22] Farcomeni,《不同检测概率捕获-再捕获实验中的可识别性和推断问题》,《电子统计杂志》第6卷第2602页–(2012年)·Zbl 1302.62099号 ·doi:10.1214/12-EJS758
[23] Gimenez,多状态捕获-再捕获模型中的参数冗余,《生物医学杂志》第45卷第704页–(2003年)·doi:10.1002/bimj.200390043
[24] Guézou,《来自加拉帕戈斯居住区的大量外来植物名录》,《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第5页,e10276–(2010)·doi:10.1371/journal.pone.0010276
[25] Hay,《流行病学捕获再捕获研究中从多个数据源中的选择》,《皇家统计学会期刊》(D辑)46页,第515页–(1997)·doi:10.1111/1467-9884.00105
[26] Ismail,通过捕获再捕获确定糖尿病患病率需要多少数据源,《国际流行病学杂志》29页536页–(2000)·doi:10.1093/ije/29.3.536
[27] 劳埃德(Lloyd),《为行为反应的再捕获实验选择抽样努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统计杂志》41,第299页–(1999)·Zbl 1055.62560号 ·doi:10.1111/1467-842X.00084
[28] Morgan,捕获异质性的新混合模型,《皇家统计学会杂志》(C辑)57页433–(2008)·兹比尔1409.62224 ·文件编号:10.1111/j.1467-9876.2008.00620.x
[29] Navaratna,将Zelterman稳健估计人口规模的方法扩展到零截断聚类数据,《生物统计学杂志》50页584–(2008)·doi:10.1002/bimj.200710441
[30] Otis,从封闭动物种群捕获数据的统计推断(1978年)·Zbl 0424.62077号
[31] 抵押人,《使用混合物的封闭捕获-再捕获模型的统一最大似然估计》,《生物计量学》56,第434页–(2000)·Zbl 1060.62652号 ·doi:10.1111/j.0006-341X.2000.00434.x
[32] Pledger,《使用混合物模拟生态捕获-再捕获研究中的异质性》,《生物医学杂志》50页1022–(2008)·doi:10.1002/bimj.200810446
[33] 拉姆齐,《使用无线电跟踪的栖息地关联研究中的持久性和异质性》,生物计量学59第331页–(2003)·Zbl 1210.62232号 ·doi:10.1111/1541-0420.0040
[34] Seber,两个和三个样本的去除方法(Corr:V27 P1104),生物计量学26第393页–(1970)·doi:10.2307/2529096
[35] 塞南,《干旱岛屿植物物种入侵的决定因素:索科特拉岛(也门)的证据》,《植物生态学》213,第1381页–(2012)·doi:10.1007/s11258-012-0098-1
[36] Thandrayen,利用潜在类别模型进行捕获-再捕获分析,考虑局部依赖性和观察到的异质性,《生物医学杂志》52,第552页–(2010年)·Zbl 1197.62137号 ·doi:10.1002/bimj.200900051
[37] Xi,捕获-再捕获模型中可靠估计的最小捕获比例,《生物统计学》64,第242页–(2008)·Zbl 1138.62364号 ·doi:10.1111/j.1541-0420.2007.00876.x
[38] Xu,使用捕获-再捕获方法估计加拿大大维多利亚州注射毒品使用者的数量,《危害减少杂志》11(2014)·doi:10.1186/1477-7517-11-9
[39] 杨,利用捕捉再捕获实验的马尔可夫链模型模拟动物的行为反应,《生物统计学》第61页,1010–(2005)·Zbl 1087.62136号 ·文件编号:10.1111/j.1541-0420.2005.00372.x
[40] Yip,可变捕获率下连续时间捕获再捕获实验的推断,Biometrika 83 pp 477–(1996)·Zbl 0864.62081号 ·doi:10.1093/biomet/83.2.477
[41] Zelterman,截断离散分布的稳健估计及其在捕获再捕获实验中的应用,《统计规划与推断杂志》,第18页,225–(1988)·Zbl 0642.62021号 ·doi:10.1016/0378-3758(88)90007-9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