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时间相关协变量和共享脆弱性对火炬松成簇存活时间进行建模。 (英语) Zbl 1342.62180号

树木死亡率是森林树木和林分生长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森林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然而,死亡率模式变化很大,很难描述。尽管进行了大量旨在开发树木生存模型的调查,但仍有一些重要的空白需要填补。本文使用从1980年至1981年建立的火炬松自然范围内的永久样地中收集的大规模重复测量数据集(火炬松L.)在美国皮埃蒙特、大西洋海岸平原和海湾海岸平原的自然地理区域。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时变协变量,如胸径、总树高、冠幅比、林分年龄、林分基底面积和优势高度,解释火炬松的生存。本文使用半参数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描述了个体树木死亡率。共享脆弱性模型用于解释观察到的协变量无法解释的未观察到的异质性。我们的研究涉及开发一种建模比较程序,根据脆弱性模型预测死亡率,并量化树木死亡率的预测能力。使用大规模数据库开发的存活模型进一步了解火炬松人工林分的死亡率趋势。生存模型将使森林管理者能够更准确地指定初始种植密度、间伐时间表和其他管理干预措施。

MSC公司:

62页第12页 统计在环境和相关主题中的应用
62N01号 审查数据模型
62号02 生存分析和删失数据中的估计
62号05 可靠性和寿命测试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Affleck,D.L.R.(2006),“标准死亡率回归分析的泊松混合模型”,《加拿大森林研究杂志》,36(11),2994-2006。
[2] Antón-Fernández,C.(2008),《提高个体树木死亡率回归的准确性》,密歇根理工大学博士论文。
[3] Avila,O.B.和Burkhart,H.E.(1992),“稀疏和未修剪人工林中火炬松的生存建模”,《加拿大森林研究杂志》,22(12),1878-1882。
[4] Buchman,R.G.(1979),“死亡率函数”,《应用于湖州地区的广义森林生长预测系统》,编号NC-49,美国农业部林业局,第47-55页。
[5] Burgman,M.A.、Incoll,W.、Ades,P.K.、Ferguson,I.、Fletcher,T.D.和Wohlers,A.(1994),“高山和高山火山灰的死亡率模型”,《森林生态与管理》,67(1-3),319-327。
[6] Burkhart,H.E.和Tomé,M.(2012),《森林树木和林分建模》,荷兰多德雷赫特:施普林格出版社。
[7] Crowther,M.J.、Abrams,K.R.和Lambert,P.C.(2013),“纵向和生存数据的联合建模”,《统计杂志》,13(1),165-184。
[8] Diéguez-Aranda,U.、Castedo-Dorado,F.、Alvarez-González,J.G.和Rodŕiguez-Soalleiro,R.(2005),“西班牙西北部樟子松人工林的死亡率建模”,《欧洲森林研究杂志》,124(2),143-153。
[9] Dobbertin,M.和Brang,P.(2001),“树冠落叶改善树木死亡率模型”,《森林生态与管理》,141(3),271-284。
[10] Duchateau,L.和Janssen,P.(2008),《脆弱模型》,纽约:施普林格出版社·Zbl 1210.62153号
[11] Eid,T.和Øyen,B.H.(2003),“平龄森林死亡率预测模型”,《斯堪的纳维亚森林研究杂志》,18(1),64-77。
[12] Fox,T.R.、Allen,H.L.、Albaugh,T.J.、Rubilar,R.和Carlson,C.(2007),“美国南部松树种植园的树木营养和森林施肥”,《南方应用林业杂志》,31(1),5-11。
[13] Guo,X.和Carlin,B.P.(2004),“使用标准计算机包对纵向和事件时间数据进行单独和联合建模”,《美国统计学家》,58(1),16-24。
[14] Hamilton,D.A.(1974),回归估计的事件概率,研究论文INT-152,美国农业部林业局,山间森林和山脉实验站,犹他州奥格登。
[15] Hamilton,Jr.,D.A.(1986),“爱达荷州北部间伐和未间伐混交针叶林死亡率的逻辑模型”,《森林科学》,32(4),989-1000·Zbl 0089.14801号
[16] Harrell,Jr.,F.E.(2001),回归建模策略:线性模型、逻辑回归和生存分析的应用,纽约:Springer-Verlag·Zbl 0982.62063号
[17] Henderson,R.、Diggle,P.和Dobson,A.(2000),“纵向测量和事件时间数据的联合建模”,生物统计学,1(4),465-480·Zbl 1089.62519号
[18] Jokela,E.J.、Martin,T.A.和Vogel,J.G.(2010),“南方松林25年集约经营:重要经验教训”,《林业杂志》,108(7),338-347。
[19] Kaplan,E.L.和Meier,P.(1958),“不完全观测的非参数估计”,《美国统计协会杂志》,53(282),457-481·兹伯利0089.14801 ·doi:10.1080/01621459.1958.10501452
[20] Klein,J.P.和Moeschberger,M.L.(2003),生存分析:删减和截断数据的技术,纽约:Springer-Verlag·Zbl 1011.62106号
[21] Leffondŕe,K.、Abrahamowicz,M.和Siemiatycki,J.(2003),“对具有时间相关协变量的匹配病例对照数据的考克斯模型和逻辑回归的评估:模拟研究”,《医学统计学》,22(24),3781-3794。
[22] Li,J.,Hong,Y.,Thapa,R.和Burkhart,H.E.(2015),“具有空间相关随机效应的火炬松存活分析”,《美国统计协会杂志》,110(510),486-502·doi:10.1080/01621459.2014.995793
[23] Li,L.,Hu,B.,and Greene,T.(2009),“用于血液透析研究的纵向和生存数据的半参数联合模型”,生物统计学,65(3),737-745·Zbl 1172.62052号 ·doi:10.1111/j.1541-0420.2008.0168.x
[24] Magnussen,S.、Alfaro,R.I.和Boudewyn,P.(2005),“云杉虎皮虫落叶过程中白云杉的生存时间分析”,Silva Fennica,39(2),177-189·兹比尔1172.62052
[25] Metcalf,C.J.E.、Clark,J.S.和McMahon,S.M.(2009),“克服树木死亡率建模中的数据稀疏性和参数约束:一种新的非参数贝叶斯模型”,《加拿大森林研究杂志》,39(9),1677-1687·Zbl 0089.14801号
[26] Monserud,R.A.(1976),“林木死亡率模拟”,《森林科学》,22(4),438-444。
[27] Nelson,W.(1972年),“删失失效数据风险图的理论和应用”,《技术计量学》,14(4),945-965。
[28] Nothdurft,A.(2013),“基于长期样地、气候变化情景和参数脆弱性建模的树木死亡率时空预测”,《森林生态与管理》,29143-54。
[29] Rose,E.C.,Clutter,M.L.,Shiver,B.D.,Hall,D.B.和Borders,B.(2004年),“开发全林分生存模型的通用方法”,《森林科学》,50(5),686-695。
[30] ---(2006),“个体树木存活预测的多层次方法”,《森林科学》,52(1),31-43。
[31] Schultz,R.P.(1997),火炬松:火炬松(Pinus taeda L.)的生态学和栽培,第713卷农业手册,华盛顿特区:美国农业部林业局。
[32] Therneau,T.M.和Grambsch,P.M.(2000),生存数据建模:扩展考克斯模型。纽约:Springer-Verlag·Zbl 0958.62094号
[33] Tsiatis,A.A.和Davidian,M.(2004),“纵向数据和时间-事件数据的联合建模:概述”,《中国统计》,14(3),809-834·Zbl 1073.62087号
[34] Uzoh,F.C.和Mori,S.R.(2012),“将生存分析应用于美国西部管理的黄松均龄林分,以评估树木死亡率”,《森林生态与管理》,第285101-122页。
[35] Vanclay,J.K.(1995),“热带森林的生长模型:模型和方法的综合”,《森林科学》,41(1),7-42。
[36] Vaupel,J.W.、Manton,K.G.和Stallard,E.(1979),“异质性对个体脆弱性对死亡率动态的影响”,《人口学》,16(3),439-454。
[37] Volney,W.J.A.(1998年),“萨斯喀彻温省短叶松芽虫爆发后的十年树木死亡率”,《加拿大森林研究杂志》,28(12),1784-1793。
[38] Wienke,A.(2010),生存分析中的脆弱模型,Chapman和Hall/CRC。
[39] Woodall,C.W.、Grambschb,P.L.和Thomas,W.(2005),“将生存分析应用于大规模森林调查,以评估明尼苏达州的树木死亡率”,《生态建模》,189(1-2),199-208。
[40] Woollons,R.C.(1998),“通过两步回归过程估算平均林分死亡率”,《森林生态与管理》,105(1),189-195。
[41] Wyckoff,P.H.和Clark,J.S.(2000),“预测直径增长引起的树木死亡率: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的比较”,《加拿大森林研究杂志》,30(1),156-167。
[42] Yao,X.、Titus,S.J.和MacDonald,S.E.(2001),“阿尔伯塔混交林中白杨、白云杉和抱杆松个体树木死亡率的广义逻辑模型”,《加拿大森林研究杂志》,31(2),283-291。
[43] Zhao,D.,Borders,B.,Wang,M.和Kane,M.(2007),“美国南部山麓/上海岸平原和下海岸平原二轮火炬松人工林的死亡率建模”,《森林生态与管理》,252(1-3),132-143。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