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基于多特征融合和线性回归的鲁棒人脸识别方法。 (英语) Zbl 1313.68161号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变换域的多特征融合和线性回归的鲁棒人脸识别算法。基于变换域的特征融合可以为识别提供全面的人脸信息,并降低光照和姿态变化的影响。分别采用离散余弦变换和Gabor小波变换提取整体特征和局部特征。然后通过加权和将提取的整体特征和局部特征进行融合。最后将融合后的特征值发送给线性回归分类器进行识别。该算法在AR、ORL和YaleB人脸数据库上进行了评估。实验结果表明,在姿态和表情变化的情况下,该算法比基于单个特征的算法具有更强的鲁棒性。

MSC公司:

68吨10 模式识别、语音识别

软件:

AR面耶鲁脸ORL面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陈世忠,田永乐,刘清生,等。利用时间归一化运动和外观特征识别面部表情和身体手势[J]。图像与视觉计算,2013,31(2):175–185·doi:10.1016/j.imavis.2012.06.014
[2] Lei Y J,Mohammed B,Amar A,等.一种基于新的局部低层特征融合的高效三维人脸识别方法[J]。模式识别,2013,46(1):24-37·Zbl 06097891号 ·doi:10.1016/j.patcog.2012.06.023
[3] 耿C,蒋晓东.基于局部和全局特征的全自动人脸识别框架[J]。机器视觉与应用,2013,24:537–549·doi:10.1007/s00138-012-0423-7
[4] Shu X,Gao Y,Lu H T.人脸识别中保持局部性的高效线性判别分析[J]。模式识别,2012,45(5):1892-1898·Zbl 1233.68203号 ·doi:10.1016/j.patcog.2011.11.012
[5] Sharma A,Kuldip K P.人脸识别的两阶段线性判别分析[J]。《模式识别快报》,2012,33(9):1157–1162·doi:10.1016/j.patrec.2012.02.001
[6] Gumus E,Kilic N,Serbas A,等.基于主成分分析、小波和支持向量机的人脸识别技术评价[J]。应用专家系统,2010,37(9):6404–6408·doi:10.1016/j.eswa.2010.02.079
[7] 朱强,徐毅.基于匹配分数级融合的多方向二维PCA人脸识别[J]。神经计算与应用,2013,23(1):169-174·doi:10.1007/s00521-012-0851-3
[8] Do T T,Le T H。使用几何特征和独立成分分析提取面部特征[J]。知识获取:计算机科学中的方法、算法和应用讲稿,2009,5465:231–241·Zbl 05557070号 ·doi:10.1007/978-3-642-01715-5_20
[9] 尼基蒂迪斯S,特法斯A,尼古拉迪斯N,等.基于聚类判别非负矩阵分解的面部表情识别[C]//18 IEEE图像处理会议,布鲁塞尔:IEEE出版社,2011:3001-3004。
[10] 张春杰,刘杰,田强,等.基于非负稀疏编码、低秩和稀疏分解的图像分类[C]//IEEE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CVPR’2011),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IEEE出版社,2011:1673–1680。
[11] 王欣,张勇,穆欣,等.基于改进LBP的人脸识别算法[J]。光电工程,2012,39(7):109–114(Ch)。
[12] 袁伯华,王宏,任敏伟.人脸识别中局部二值模式和LNMF的融合[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3,49(5):166–169(Ch)。
[13] Zhou J R,Ji Z,Shen L L,et al.基于gabor小波和模因算法的人脸识别[J]。电子学报,2012,40(4):642-646(Ch)。
[14] Naseem I,Togneri R,Bennamoun M.人脸识别的线性回归[J]。IEEE Trans-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2010,32(11):2106–2112·doi:10.1109/TPAMI.2010.128
[15] Shekhar S,Patel V M,Nasrabadi N M,等.鲁棒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的联合稀疏表示[J]。IEEE Trans-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2014,36(1):113-126·doi:10.1109/TPAMI.2013.109
[16] 何磊,潘杰,庞永伟.基于DCT和线性回归的人脸识别[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29(3):1123–1126(Ch)。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