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性不对称囚犯困境中的社会动机和期望。 (英语) Zbl 1274.91355号

总结:我们提出了一个形式行为框架,包括三个部分:非自私动机、对他人非自私动机的期望和游戏理论部分。对于非自私动机,考虑了代表利他主义、不平等厌恶和规范的3个非标准效用模型。预期被建模为确定性预期与不确定性预期。游戏理论部分预测演员的行为以及演员对他人行为的期望。该框架适用于非对称一次性囚犯困境;预测经过了实验验证。形式分析表明,不对称性提供了新的预测,通过这些预测可以区分非标准的效用预期模型。实证检验表明,不平等厌恶模型比利他变量和规范变量差得多。在考虑决策噪音的同时,还提供了对自己动机、预期动机以及两者之间关联的统计测试。

MSC公司:

91天30分 社交网络;意见动态
91A80型 博弈论的应用
91A05型 2人游戏
91B16号 效用理论
62第25页 统计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合作博弈论理性选择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内政部:10.1080/00222500903069624·Zbl 1183.91149号 ·网址:10.1080/00222500903069624
[2] Andersen E.B.,《社会科学应用的离散统计模型》(1980年)·Zbl 0423.62001号
[3] Axelrod R.,《合作的演变》(1984年)·Zbl 1225.92037号
[4] Becker G.S.,《关于家庭的论文》(1993年)
[5] 数字对象标识码:10.1111/j.1468-0262.20080860.x·Zbl 1141.91377号 ·doi:10.1111/j.1468-0262.20080860.x
[6] Bolton G.E.,《美国经济评论》100页166–(2000)·doi:10.1257年/月90.1.166
[7] DOI:10.1016/S0882-6145(02)19007-2·doi:10.1016/S0882-6145(02)19007-2
[8] Buskens V.,《理性选择社会研究手册》
[9] Camerer C.,《行为博弈论:战略互动实验》(2003年)·Zbl 1019.91001号
[10] DOI:10.11162/003355302760193904·Zbl 1032.91710号 ·网址:10.1162/003355302760193904
[11] 内政部:10.2307/2082975·doi:10.2307/2082975
[12] Croson R.T.A.,《经济行为与组织杂志》41第299页–(2000)·doi:10.1016/S0167-2681(99)00078-5
[13] 内政部:10.1111/j.1465-7295.2006.00006.x·doi:10.1111/j.1465-7295.2006.00006.x
[14] DOI:10.1146/anurev.ps.31.020180.001125·doi:10.1146/annurev.ps.31.020180.001125
[15] Elberfeld W.,《经济学杂志》3,第279页–(1997)·Zbl 0901.90173号 ·doi:10.1007/BF01226846
[16] 内政部:10.1257/0002828042002741·doi:10.1257/0002828042002741
[17] 内政部:10.1146/annurev.soc.33.040406.131812·doi:10.1146/annurev.soc.33.040406.131812
[18] 内政部:10.1162/003355399556151·Zbl 0944.91022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62/003355399556151
[19] Fehr E.,《给予、利他主义和互惠经济学手册》1第615页–(2006年)
[20] 内政部:10.1007/s10683-006-9159-4·doi:10.1007/s10683-006-9159-4
[21] 弗里德曼·D·,经济学实验室(2004)
[22] Friedman D.,《心理通报与评论》,第5页,第370页–(1998年)·doi:10.3758/BF03208814
[23] Gaechter S.,《实验经济学》,第13页,第364页–(2010年)·Zbl 05796373号 ·doi:10.1007/s10683-010-9246-4
[24] Goethals G.R.,《社会比较:当代理论与研究》,第149页–(1991)
[25] Greiner B.,在线招聘系统ORSEE 2.0:经济学实验组织指南(2004)
[26] Griesinger D.W.,《行为科学》,第18页,第173页–(1977年)·doi:10.1002/bs.3830180305
[27] Harsanyi J.C.,《管理科学》,第14页,468页–(1968年)
[28] 内政部:10.1007/BF00154357·doi:10.1007/BF00154357
[29] Harsanyi J.C.,均衡选择的一般理论(1988)·Zbl 0693.90098号
[30] DOI:10.2307/2095762·doi:10.2307/2095762
[31] Hegselmann R.,《格雷泽哲学研究》31第1页–(1989)·doi:10.5840/gps19883122
[32] 内政部:10.1007/978-0-387-09612-4·Zbl 1147.62098号 ·doi:10.1007/978-0-387-09612-4
[33] Iedema J.,《欧洲人格杂志》,第8页,第395页–(1994年)·doi:10.1002/per.2410080505
[34] 内政部:10.1177/0146167299251001·doi:10.1177/01461672992510001
[35] 内政部:10.1080/01621459.1995.10476572·doi:10.1080/01621459.1995.10476572
[36] Kelley H.H.,《人际关系:相互依赖理论》(1978年)
[37] Klugkist I.,《心理学方法》,第15页,第281页–(2010年)·doi:10.1037/a0020137
[38] DOI:10.1146/anurev.soc.24.1.183·doi:10.1146/annurev.soc.24.1.183
[39] Lange P.A.M.V.,《欧洲社会心理学杂志》21,第273页–(1991)·doi:10.1002/ejsp.2420210402
[40] 内政部:10.1177/0962280206071925·Zbl 1122.62317号 ·doi:10.1177/0962280206071925
[41] 内政部:10.2307/2657332·doi:10.2307/2657332
[42] McClintock C.G.,《行为科学》第31页第1页–(1972年)
[43] Messe L.A.,《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第37页,第602页–(1979年)·doi:10.1037/0022-3514.37.4.602
[44] Miller I.,John E.Freund的数理统计及其应用(2004)
[45] Palfrey T.R.,《美国经济评论》87,第829页–(1997)
[46] Rabe-Hesketh S.,《统计杂志》第2页,第1页–(2002年)
[47] Ross L.,《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第13页,第279页–(1977年)
[48] 内政部:10.1080/01621459.1987.10478472·doi:10.1080/01621459.1987.10478472
[49] Simpson B.,《社会心理学季刊》第67期,第385页–(2004年)·doi:10.1177/01902725040670040
[50] van der Heijden E.C.M.,《经济调查》第39卷第280页(2001年)·doi:10.1093/ei/39.2.280
[51] Vogt S.,《社会困境中的异质性:社会支持案例》(2008年)
[52] DOI:10.1016/j.socec.2003.12.002·doi:10.1016/j.socec.2003.12.002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