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多速率控制中的线性矩阵不等式。 (英文) Zbl 1264.93205号

概述:本文面临网络控制系统中的两个主要缺点:带宽限制和时变延迟。使用多速率控制技术解决了带宽限制。合成的多速率控制器必须确保在存在时变时滞的情况下闭环稳定。利用线性矩阵不等式给出了系统的稳定性条件和状态反馈控制器的设计。该理论建议在两种不同的实验环境中进行了验证:基于以太网的起重机试验台和基于Profibus的磁悬浮平台。

MSC公司:

93D15号 通过反馈稳定系统
93元57 采样数据控制/观测系统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Y.Tipsuwan和M.Y.Chow,“网络控制系统中的控制方法”,《控制工程实践》,第11卷,第10期,第1099-1111页,2003年·doi:10.1016/S0967-0661(03)00036-4
[2] Y.Halevi和A.Ray,“集成通信和控制系统第1部分分析”,《动态系统、测量和控制杂志》,ASME汇刊,第110卷,第4期,第367-373页,1988年。
[3] T.C.Yang,“网络控制系统:简要综述”,IEE会议录:控制理论与应用,第153卷,第4期,第403-412页,2006年·doi:10.1049/ip-cta:20050178
[4] Á. Cuenca、J.Salt、A.Sala和R.Pizá,“以太网上的延迟相关双速率PID控制器”,《IEEE工业信息学汇刊》,第7卷,第1期,第18-29页,2011年·doi:10.1109/TII.2010.2085007号文件
[5] Y.Tipsuwan和M.Y.Chow,“关于IP网络上联网PI控制器的增益调度”,IEEE/ASME机电学报,第9卷,第3期,第491-498页,2004年·doi:10.1109/TMECH.2004.834645
[6] J.Hu、Z.Wang、H.Gao和L.Stergioulas,“具有混合时滞、随机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随机发生的非线性的离散随机系统的鲁棒滑模控制”,《IEEE工业电子学报》,第59卷,第7期,第3008-3015页,2012年·doi:10.1109/TIE.2011.2168791
[7] W.S.Wong和R.W.Brockett,“通信带宽有限的系统。II.信息反馈有限的稳定性”,IEEE自动控制学报,第44卷,第5期,第1049-1053页,1999年·Zbl 1136.93429号 ·doi:10.1009/9.763226
[8] V.Casanova、J.Salt、A.Cuenca和R.Pizá,“网络控制系统:具有带宽限制的控制结构”,《国际系统、控制和通信杂志》,第1卷,第3期,第267-296页,2009年·doi:10.1504/IJSCC.2009.024556
[9] A.Cuenca、P.GarcíA、P.Albertos和J.Salt,“网络控制系统的非均匀预测观测器”,《国际控制、自动化和系统杂志》,第9卷,第6期,第1194-1202页,2011年。
[10] Y.C.Tian和D.Levy,“网络控制系统中控制包丢失的补偿”,《信息科学》,第178卷,第5期,第1263-1278页,2008年·Zbl 1139.93300号 ·doi:10.1016/j.ins.2007.10.12
[11] Z.Wang、B.Shen、H.Shu和G.Wei,“具有缺失测量的非线性随机时滞系统的量化H∞控制”,《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57卷,第6期,第1431-1444页,2012年·Zbl 1369.93583号 ·doi:10.10109/TAC.2011.2176362
[12] Z.Wang、B.Shen和X.Liu,“随机发生传感器饱和和缺失测量的高频滤波”,《自动化》,第48卷,第3期,第556-562页,2012年·Zbl 1244.93162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12.01.008
[13] L.Ma、Z.Wang、Y.Bo和Z.Guo,“一类具有概率传感器故障的非线性马尔科夫跳跃系统的有限维H2/H有效控制”,《国际控制杂志》,第84卷,第11期,第1847-1857页,2011年·Zbl 1236.93052号 ·doi:10.1080/00207179.2011.627379
[14] J.-N.Li,Q.-L.Zhang,Y.-L.Wang,M.Cai,“具有数据包无序的网络控制系统的健康控制”,IET控制理论与应用,第3卷,第11期,第1463-14752009页·doi:10.1049/iet-cta.2008.0416
[15] S.Johannessen,“局域网中的时间同步”,IEEE控制系统杂志,第24卷,第2期,第61-692004页·doi:10.1109/MCS.2004.1275432
[16] 阿拉巴马州A.Sala。Cuenca和J.Salt,“网络控制系统的可重设PID多速率控制器”,《信息科学》,第179卷,第14期,第2390-2402页,2009年·Zbl 1165.93314号 ·doi:10.1016/j.ins.2009.02.017
[17] R.Pizá、J.Salt、A.Sala和A.Cuenca,“磁浮平台网络控制:profibus DP应用”,载于第八届IEEE工业信息学国际会议论文集(INDIN’10),第160-165页,2010年7月·doi:10.1109/INDIN.2010.5549441
[18] A.Sala,“时变采样周期下的计算机控制:LMI网格方法”,Automatica,第41卷,第12期,第2077-2082页,2005年·Zbl 1100.93511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05.05.017
[19] J.Salt和P.Albertos,“基于模型的多速率控制器设计”,IEEE控制系统技术汇刊,第13卷,第6期,第988-997页,2005年·doi:10.1109/TCST.2005.857410
[20] Á. Cuenca、J.Salt和P.Albertos,“非传统采样数据系统代数控制器的实现”,《实时系统》,第35卷,第1期,第59-89页,2007年·Zbl 1117.93348号 ·doi:10.1007/s11241-006-9001-2
[21] S.Lall和G.Dullerud,“多速率采样数据系统鲁棒综合问题的LMI解决方案”,《自动化》,第37卷,第12期,第1909-1922页,2001年·Zbl 1031.93121号 ·doi:10.1016/S0005-1098(01)00167-4
[22] Y.Shi、H.Fang和M.Yan,“具有未知参数和随机缺失输出的网络系统的基于卡尔曼滤波器的自适应控制”,《国际鲁棒和非线性控制杂志》,第19卷,第18期,1976-1992009页·Zbl 1192.93118号 ·doi:10.1002/rnc.1390
[23] M.Araki,“数字控制理论的最新发展”,载于《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第十二届世界大会论文集》(IFAC’93),第9卷,第951-960页,1993年。
[24] D.Li、S.L.Shah和T.Chen,“双速率推断控制系统的分析”,《自动化》,第38卷,第6期,第1053-1059页,2002年·Zbl 1038.93033号 ·doi:10.1016/S0005-1098(01)00295-3
[25] S.Boyd、L.El Ghaoui、E.Feron和V.Balakrishnan,《系统和控制理论中的线性矩阵不等式》,第15卷,工业和应用数学学会,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1994年·Zbl 0816.93004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37/1.9781611970777
[26] Y.B.Zhao、G.P.Liu和D.Rees,“基于连续时间包的网络控制系统的建模与稳定”,IEEE系统、人与控制论汇刊,B部分,第39卷,第6期,第1646-1652页,2009年·doi:10.10109/TSMCB.2009.2027714文件
[27] J.Salt、V.Casanova、A.Cuenca和R.Pizá,“基于网络控制的系统.建模和控制结构设计”,《巴西工业信息》,第5卷,第3期,第5-202008页。
[28] 石彦和于斌,“用马尔可夫链建模的随机延迟网络控制系统的输出反馈镇定”,《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54卷,第7期,第1668-1674页,2009年·Zbl 1367.93538号 ·doi:10.1109/TAC.2009.2020638
[29] Y.Shi和B.Yu,“前向和后向通信链路中具有随机时间延迟的网络控制系统的鲁棒混合H2/H效率控制”,Automatica,第47卷,第4期,第754-760页,2011年·Zbl 1215.93045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11.01.022
[30] C.F.Van Loan,“涉及矩阵指数的计算积分”,《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23卷,第3期,第395-404页,1978年·兹伯利0387.65013 ·doi:10.1109/TAC.1978.1101743
[31] P.Albertos和A.Sala,《多变量控制系统:工程方法》,Springer出版社,2004年·Zbl 1053.93001号
[32] P.P.Khargonekar、K.Poolla和A.Tannenbaum,“使用周期补偿对线性时不变对象进行鲁棒控制”,《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30卷,第11期,第1088-1096页,1985年·Zbl 0573.93013号 ·doi:10.1109/TAC.1985.1103841
[33] K.Ogata,《离散时间控制系统》,Prentice-Hall,Upper Saddle River,NJ,USA,1987年。
[34] P.Martí、J.Yépez、M.Velasco、R.Villá和J.M.Fuertes,“通过控制器和消息调度共同设计管理基于网络的控制系统中的控制质量”,IEEE工业电子学报,第51卷,第6期,第1159-1167页,2004年·doi:10.1109/TIE.2004.837873
[35] Y.Tipsuwan和M.Y.Chow,“增益调度中间件:使现有控制器能够进行网络控制和远程操作的方法——第一部分:网络控制”,《IEEE工业电子学报》,第51卷,第6期,第1218-12272004页·doi:10.1109/TIE.2004.837866
[36] P.Apkarian和R.J.Adams,“不确定系统的先进增益调度技术”,IEEE控制系统技术汇刊,第6卷,第1期,第21-32页,1998年·Zbl 0987.93028号
[37] L.A.Montestruque和P.Antsaklis,“基于模型的时变传输时间网络控制系统的稳定性”,《IEEE自动控制汇刊》,第49卷,第9期,第1562-15722004页·Zbl 1365.90039号 ·doi:10.1109/TAC.2004.834107
[38] M.M.Rao,《随机分析基础》,学术出版社,1981年·Zbl 0539.60006号
[39] J.F.Sturm,“Using SeDuMi 1.02,a MATLAB toolbox for optimization over symmetric cone”,《优化方法与软件》,第11/12卷,第1-4期,第625-653页,1999年·Zbl 0973.90526号 ·doi:10.1080/10556789908805766
[40] Y.Sawaragi、H.Nakayama和T.Tanino,《多目标优化理论》,第176卷,学术出版社,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1985年·Zbl 0566.90053号
[41] R.Sanchez-Pena和M.Sznaier,鲁棒系统理论与应用,John Wiley&Sons,美国纽约州纽约市,1998年。
[42] 周凯,鲁棒控制的基本原理,普伦蒂斯·霍尔出版社,1998年·Zbl 0890.93003号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