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自然发生的错义突变的影响。 (英语) Zbl 1239.92039号

摘要:基因组中的单点突变,例如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或罕见的遗传突变,是指基因组序列中一个核苷酸对另一个核苷酸的改变。其中一些会在相应的蛋白质序列中产生氨基酸取代(错义突变);其他人不会。本文重点研究导致相应蛋白质氨基酸序列改变的基因突变以及如何评估其对蛋白质野生型特征的影响。概述了现有的预测突变对蛋白质稳定性、结构和动力学影响的方法和途径,并就其基本原理进行了讨论。还指出了可用的资源,无论是独立应用程序还是Web服务器。需要强调的是,了解这些错义突变导致这些效应的分子机制对于检测致病突变至关重要。本文提供了3的几个应用示例基于D结构的方法来模拟由错义突变引起的蛋白质稳定性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影响。

MSC公司:

92C40型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92D15型 与进化有关的问题
92-08 生物问题的计算方法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P.Taillon-Miller、Z.Gu、Q.Li、L.Hillier和P.Y.Kwok,“重叠基因组序列: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宝库”,《基因组研究》,第8卷,第7期,第748-754页,1998年。
[2] S.Mooney,“单核苷酸多态性功能分析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和资源”,《生物信息学简报》,第6卷,第1期,第44-56页,2005年·doi:10.1093/bib/6.1.44
[3] M.Hagmann,“人类基因组。一个好的SNP可能很难找到”,《科学》,第285卷,第5424期,第21-22页,1999年。
[4] T.Strachan和A.P.Read,《人类分子遗传学》,1999年。
[5] Z.Zhang、S.Teng、L.Wang、C.E.Schwartz和E.Alexov,“引起Snyder-Robinson综合征的错义突变的计算分析”,《人类突变》,第31卷,第9期,第1043-1049页,2010年·doi:10.1002/humu.21310
[6] Z.Zhang、J.Norris、C.Schwartz和E.Alexov,“精氨酸合成酶致病错义突变位点易变性的电子和体外研究”,《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第6卷,第5期,文章ID e203732011年·doi:10.1371/journal.pone.0020373
[7] S.Akhavan,M.A.Miteva,B.O.Villoutreix等人,“Gly25在人类凝血酶B链中的关键作用”,《血栓形成与止血杂志》,第3卷,第1期,第139-1452005页·文件编号:10.1111/j.1538-7836.2004.01086.x
[8] M.A.Miteva、J.M.Brugge、J.Rosing、G.A.F.Nicolaes和B.O.Villoutreix,“凝血因子V C2域D2194G突变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生物物理杂志》,第86卷,第1期,第1部分,第488-498页,2004年。
[9] M.Steen、M.Miteva、B.O.Villoutreix、T.Yamazaki和B.Dahlback,“因子V新brunswick:与FV缺陷相关的Ala221Val在体外复制并具有功能特征”,《血液》,第102卷,第4期,第1316-13222003页·doi:10.1182/bloud-2003-01-0116
[10] S.Witham、K.Takano、C.Schwartz和E.Alexov,“通过电子建模预测与智力残疾相关的CLIC2错义突变会影响蛋白质稳定性和动力学”,《蛋白质》,第79卷,第8期,第2444-2454页,2011年·doi:10.1002/port.23065
[11] S.Teng、T.Madej、A.Panchenko和E.Alexov,“人类单核苷酸多态性对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建模影响”,《生物物理杂志》,第96卷,第6期,第2178-2188页,2009年·doi:10.1016/j.bpj.2008.12.3904
[12] C.M.Dobson,“蛋白质折叠和错误折叠”,《自然》,第426卷,第6968号,第884-890页,2003年·doi:10.1038/nature02261
[13] R.N.Venkatesan,P.M.Treuting,E.D.Fuller等人,“小鼠DNA聚合酶活性位点的突变增加基因组不稳定性并加速肿瘤发生”,《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第27卷,第21期,第7669-7682页,2007年·doi:10.1128/MCB.0002-07
[14] L.M.S.Elles和O.C.Uhlenbeck,“大肠杆菌DbpA活性部位精氨酸指的突变消除ATP酶和解旋酶活性,并赋予主要的缓慢生长表型”,《核酸研究》,第36卷,第1期,第41-50页,2008年·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093/nar/gkm926
[15] J.D.Wright和C.Lim,“p53单点突变导致DNA结合缺失的机制”,《生物科学杂志》,第32卷,第5期,第827-839页,2007年。
[16] L.G.Kwa、D.Wegmann、B.Brugger、F.T.Wieland、G.Wanner和P.Braun,“单个残基的突变,β-谷氨酸-20,改变捕光复合物II的蛋白-脂质相互作用”,《分子微生物学》,第67卷,第1期,第63-77页,2008年·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11/j.1365-2958.2007.06017.x
[17] Y.Kariya,Y.Tsubota,T.Hirosaki等人,“重组层粘连蛋白-5形式对细胞粘附和迁移的差异调节,α3链G3结构域内的部分缺失或突变”,《细胞生物化学杂志》,第88卷,第3期,第506-520页,2003年·doi:10.1002/jcb.10350
[18] S.Tiede、M.Cantz、J.Spranger和T.Braulke,“粘脂蛋白病II患者N-乙酰氨基葡萄糖-1-磷酸转移酶基因(GNPTA)的错义突变导致GNPTG的大小和细胞分布发生变化”,《人类突变》,第27卷,第8期,第830-8312006页。
[19] M.Krumbholz、K.Koehler和A.Huebner,“三重A综合征中17种ALADIN蛋白天然突变变体的细胞定位,揭示意外剪接突变”,《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第84卷,第2期,第243-249页,2006年·doi:10.1139/o05-198
[20] C.O.Hanemann、D.D'Urso、A.A.W.M.Gabreels-Festen和H.W.Muller,“夏科特-马里奥1A型神经活检中外周髓鞘蛋白22细胞分布的突变依赖性改变”,《大脑》,第123卷,第5期,第1001-1006页,2000年。
[21] S.T.Sherry、M.H.Ward、M.Kholodov等人,“DbSNP:NCBI遗传变异数据库”,《核酸研究》,第29卷,第1期,第308-311页,2001年。
[22] D.Fredman、G.Munns、D.Rios等人,“HGVbase:描述人类DNA变异和表型关系的精选资源”,《核酸研究》,第32卷,第D516-D519页,2004年。
[23] N.O.Stitziel、T.A.Binkowski、Y.Y.Tseng、S.Kasif和J.Liang,“拓扑单核苷酸多态性:具有或不具有已知疾病关联的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的地形数据库”,《核酸研究》,第32卷,第号,数据库期刊,第D520-D5222004页。
[24] A.Hamosh、A.F.Scott、J.Amberger、D.Valle和V.A.McKusick,“人类在线孟德尔遗传(OMIM)”,《人类突变》,第15卷,第1期,第57-612000页·doi:10.1002/(SICI)1098-1004(200001)15:1<57::AID-HUMU12>3.0.CO;2-G型
[25] A.Hamosh、A.F.Scott、J.Amberger、C.Bocchini、D.Valle和V.A.McKusick,“人类基因和遗传疾病的在线孟德尔遗传(OMIM)知识库”,《核酸研究》,第30卷,第1期,第52-55页,2002年。
[26] A.Hamosh、A.F.Scott、J.S.Amberger、C.A.Bocchini和V.A.McKusick,“人类在线孟德尔遗传(OMIM),人类基因和遗传疾病的知识库”,《核酸研究》,第33卷,第D514-D517页,2005年·兹伯利05437466 ·doi:10.1093/nar/gki033
[27] S.Teng、E.Michonova-Alexova和E.Alexov,“预测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对蛋白质功能和相互作用影响的方法和资源”,《现代药物生物技术》,第9卷,第2期,第123-133页,2008年·doi:10.2174/13892010783955164
[28] E.W.Sayers、T.Barrett、D.A.Benson等人,“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的数据库资源”,《核酸研究》,第39卷,补编1,第号,数据库期刊,第D38-D51页,2011年·Zbl 05892183号 ·doi:10.1093/nar/gkq1172
[29] E.M.Smigielski、K.Sirotkin、M.Ward和S.T.Sherry,“dbSNP:单核苷酸多态性数据库”,《核酸研究》,第28卷,第1期,第352-355页,2000年。
[30] S.T.Sherry、M.Ward和K.Sirotkin,“单核苷酸多态性和其他类别微小遗传变异的dbSNP-数据库”,《基因组研究》,第9卷,第8期,第677-679页,1999年。
[31] D.N.Cooper、E.V.Ball和M.Krawczak,“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核酸研究》,第26卷,第1期,第285-287页,1998年·Zbl 05435310号 ·doi:10.1093/nar/261.285
[32] N.O.Stitziel、Y.Y.Tseng、D.Pervouchine、D.Goddeau、S.Kasif和J.Liang,“疾病相关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结构位置”,《分子生物学杂志》,第327卷,第5期,第1021-1030页,2003年·doi:10.1016/S0022-2836(03)00240-7
[33] R.B.Altman,“PharmGKB:基因型与药物反应表型相关知识的逻辑家”,《自然遗传学》,第39卷,第4期,第426条,2007年·doi:10.1038/ng0407-426
[34] B.R.Packer、M.Yeager、L.Burdett等人,“SNP500癌症:候选基因基因变异的序列验证、分析开发和频率分析的公共资源”,核酸研究。,第34卷,第D617-D6212006页。
[35] J.Bidwell,L.Keen,G.Gallagher等人,“人类疾病中的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在线数据库”,《基因与免疫》,第1卷,第1期,第3-19页,1999年。
[36] P.A.Bash、U.C.Singh、R.Langridge和P.A.Kollman,“通过计算机模拟进行自由能计算”,《科学》,第236卷,第4801期,第564-568页,1987年。
[37] Y.Duan和P.A.Kollman,“在水溶液中1微秒模拟中观察到的蛋白质折叠中间产物的途径”,《科学》,第282卷,第5389号,第740-744页,1998年·doi:10.1126/science.282.5389.740
[38] S.D.Khare、M.Caplow和N.V.Dokholyan,“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中的FALS突变破坏二聚体的稳定性并增加二聚体解离倾向:一项大规模热力学分析”,淀粉类,第13卷,第4期,第226-235页,2006年·doi:10.1080/1350620600960486
[39] B.Kuhlman和D.Baker,“天然蛋白质序列的结构接近最佳”,《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第97卷,第19期,第10383-10388页,2000年。
[40] C.Lee,“突变蛋白质的同源性模型测试:预测T4溶菌酶Ala-rightarrow Val突变体的结构和热力学效应”,《折叠与设计》,第1卷,第1期,第1-12页,1996年。
[41] C.Lee和M.Levitt,“精确预测定点突变对蛋白质核心的稳定性和活性影响”,《自然》,第352卷,第6334号,第448-451页,1991年。
[42] S.Miyazawa和R.L.Jernigan,“单一替代突变体的蛋白质稳定性和变性状态下局部致密程度”,《蛋白质工程》,第7卷,第10期,第1209-1220页,1994年。
[43] J.W.Pitera和P.A.Kollman,“电子计算机中的穷尽性诱变:蛋白质和肽的多坐标自由能计算”,《蛋白质》,第41卷,第3期,第385-397页,2000年。
[44] M.Prevost、S.J.Wodak、B.Tidor和M.Karplus,“疏水效应对蛋白质稳定性的贡献:基于酵母酶中Ile-96\rightarrow Ala突变模拟的分析”,《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第88卷,第23期,第10880-10884页,1991年。
[45] B.Tidor,“T4溶菌酶稳定性突变体R96h的模拟分析”,《生物化学》,第30卷,第13期,第3217-3228页,1991年。
[46] Y.N.Vorobjev和J.Hermans,“ES/IS:通过将动力学模拟与显式溶剂和隐式溶剂连续体模型相结合来估算构象自由能”,《生物物理化学》,第78卷,第1-2期,第195-205页,1999年·doi:10.1016/S0301-4622(98)00230-0
[47] A.Ben-Naim,“从蛋白质结构中提取的统计势:这些势有意义吗?”《化学物理杂志》,第107卷,第9期,第3698-3706页,1997年。
[48] P.D.Thomas和K.A.Dill,“从蛋白质结构中提取的统计势:它们的准确性如何?”《分子生物学杂志》,第257卷,第2期,第457-469页,1996年·doi:10.1006/jmbi.1996.0175
[49] D.Gilis和M.Rooman,“通过数据库衍生电位评估蛋白质中溶剂可及残基突变后的稳定性变化”,《分子生物学杂志》,第257卷,第5期,第1112-1126页,1996年·doi:10.1006/jmbi.1996.0226
[50] D.Gilis和M.Rooman,“使用数据库衍生电位预测突变后的蛋白质稳定性变化:溶剂可及性决定了序列中局部与非局部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分子生物学杂志》,第272卷,第2期,第276-290页,1997年·doi:10.1006/jmbi.1997.1237
[51] D.Gilis和M.Rooman,“PoPMuSiC,预测蛋白质突变稳定性变化的算法。应用于朊病毒蛋白质”,《蛋白质工程》,第13卷,第12期,第849-856页,2000年。
[52] C.Hoppe和D.Schomburg,“具有方向和距离依赖性知识潜力的蛋白质热稳定性预测”,《蛋白质科学》,第14卷,第10期,第2682-2692页,2005年·doi:10.1110/ps.04940705
[53] M.Ota、Y.Isogai和K.Nishikawa,“为旋转异构体库设计蛋白质序列定义的基于知识的潜能”,《蛋白质工程》,第14卷,第8期,第557-564页,2001年。
[54] C.M.Topham、N.Srinivasan和T.L.Blundell,“基于结构环境依赖性氨基酸取代和倾向表的蛋白质突变体稳定性预测”,《蛋白质工程》,第10卷,第1期,第7-211997页。
[55] H.Zhou和Y.Zhou,“距离尺度的有限理想气体参考状态提高了结构选择和稳定性预测平均力的结构衍生势”,《蛋白质科学》,第11卷,第11期,第2714-2726页,2002年·doi:10.1110/ps.0217002
[56] H.M.Berman、J.Westbrook、Z.Feng等人,“蛋白质数据库”,《核酸研究》,第28卷,第1期,第235-242页,2000年。
[57] A.J.Bordner和R.A.Abagyan,“任意单点突变的蛋白质几何结构和稳定性变化的大规模预测”,《蛋白质》,第57卷,第2期,第400-413页,2004年·doi:10.1002/port.20185
[58] H.Domingues,J.Peters,K.H.Schneider等人,“通过优化局部相互作用提高白细胞介素-4的复性产量”,《生物技术杂志》,第84卷,第3期,第217-230页,2000年·doi:10.1016/S0168-1656(00)00327-8
[59] V.Munoz和L.Serrano,“α-螺旋形成的AGADIR模型内多序列近似的发展:与zimm-bragg和lifson-roig形式的比较”,《生物聚合物》,第41卷,第5期,第495-509页,1997年。
[60] K.Takano、M.Ota、K.Ogasahara、Y.Yamagata、K.Nishikawa和K.Yutani,“使用突变人类溶菌酶对“突变蛋白质稳定性曲线”(SPMP)数据的实验验证”,《蛋白质工程》,第12卷,第8期,第663-672页,1999年。
[61] D.Verma、D.J.Jacobs和D.R.Livesay,“预测人类C型溶菌酶突变体的熔点”,《现代蛋白质和肽科学》,第11卷,第7期,第562-572页,2010年·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2174/138920310794109210
[62] V.Villegas、A.R.Viguera、F.X.Aviles和L.Serrano,“利用螺旋/线圈转换理论通过合理设计α-螺旋稳定性来稳定蛋白质”,《折叠与设计》,第1卷,第1期,第29-34页,1996年。
[63] J.Schymkowitz、J.Borg、F.Stricher、R.Nys、F.Rousseau和L.Serrano,“FoldX网络服务器:在线力场”,《核酸研究》,第33卷,第2期,第W382-W388页,2005年·Zbl 05437685号 ·doi:10.1093/nar/gki387
[64] R.Guerois、J.E.Nielsen和L.Serrano,“预测蛋白质和蛋白质复合物稳定性的变化:1000多个突变的研究”,《分子生物学杂志》,第320卷,第2期,第369-387页,2002年·doi:10.1016/S0022-2836(02)00442-4
[65] Z.Zhang、L.Wang、Y.Gao、J.Zhang,M.Zhenirovskyy和E.Alexov,“预测单点突变时折叠自由能的变化”,生物信息学,第28卷,第5期,第664-671页,2012年。
[66] E.Capriotti、P.Fariselli和R.Casadio,“基于神经网络的预测单点突变后蛋白质稳定性变化的方法”,《生物信息学》,第20卷,补充1,第i63-i68页,2004年·doi:10.1093/bioinformatics/bth928
[67] R.Casadio、M.Compiani、P.Fariselli和F.Vivarelli,“利用径向基功能网络预测残基序列对折叠蛋白质构象稳定性的自由能贡献”,《分子生物学智能系统国际会议论文集》,第3卷,第81-88页,1995年。
[68] C.M.Frenz,“基于神经网络的葡萄球菌核酸酶20个残基位置突变诱导蛋白稳定性变化预测”,《蛋白质》,第59卷,第2期,第147-151页,2005年·doi:10.1002/port.20400
[69] T.Joachims,《学习使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文本》,Springer,2002年。
[70] M.Masso和I.I.Vaisman,“通过将机器学习与基于结构的计算突变相结合来准确预测蛋白质突变体的稳定性变化”,《生物信息学》,第24卷,第18期,第2002-2009页,2008年·Zbl 05511798号 ·doi:10.1093/bioinformatics/btn353
[71] E.Capriotti、P.Fariselli、R.Calabrese和R.Casadio,“使用支持向量机预测序列中的蛋白质稳定性变化”,《生物信息学》,第21卷,补充2,第ii54-ii58页,2005年·doi:10.1093/bioinformatics/bti1109
[72] E.Capriotti、P.Fariselli和R.Casadio,“I-mutant2.0:预测蛋白质序列或结构突变后的稳定性变化”,《核酸研究》,第33卷,第2期,第W306-W310页,2005年·Zbl 05437636号 ·doi:10.1093/nar/gki375
[73] Y.Yamada,Y.Banno,H.Yoshida等人,“天然发生的Gly901Asp突变对人磷脂酶D2的催化失活”,《医学研究档案》,第37卷,第6期,第696-699页,2006年·doi:10.1016/j.arcmed.2006.01.006
[74] G.Stevanin,V.Hahn,E.Lohmann等人,“蛋白激酶C\gamma催化结构域的突变和与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4型相关的表型的扩展”,《神经病学档案》,第61卷,第8期,第1242-1248页,2004年·doi:10.1001/archneur.61.8.1242
[75] O.Takamiya、M.Seta、K.Tanaka和F.Ishida,“由位于催化域特异性口袋附近的S339C突变引起的人类VII因子缺乏”,《临床和实验室血液学》,第24卷,第4期,第233-238页,2002年·doi:10.1046/j.1365-2257.2002.00449.x
[76] S.B.Koukourtaki,M.T.Poch,M.C.Henderson等人,“常见人类含黄素单加氧酶3基因变体的鉴定和功能分析”,《药理学和实验治疗学杂志》,第320卷,第1期,第266-273页,2007年·doi:10.1124/jpet.106.112268
[77] R.de Cristofaro,A.Carotti,S.Akhavan等人,“凝血酶A链中Lys9缺失的自然突变会影响催化残基的PKa值、整体酶的稳定性和与Na+结合相关的构象转换”,《FEBS杂志》,第273卷,第1期,第159-169页,2006年·doi:10.1111/j.1742-4658.2005.05052.x
[78] E.Alexov,“最大蛋白质稳定性pH值的数值计算:序列组成和三维结构的影响”,《欧洲生物化学杂志》,第271卷,第1期,第173-185页,2004年·文件编号:10.1046/j.1432-1033.2003.03917.x
[79] H.Fujiwara、K.I.Tatsumi、S.Tanaka、M.Kimura、O.Nose和N.Amino,“碘转运缺陷家族中钠碘转运体基因的新V59E错义突变”,《甲状腺》,第10卷,第6期,第471-4742000页。
[80] K.A.Dill、K.M.Fiebig和H.S.Chan,“蛋白质折叠动力学的合作性”,《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第90卷,第5期,第1942-1946页,1993年。
[81] K.A.Dill、S.B.Ozkan、T.R.Weikl、J.D.Chodera和V.A.Voelz,“蛋白质折叠问题:何时解决?”《结构生物学的当前观点》,第17卷,第3期,第342-346页,2007年·doi:10.1016/j.sbi.2007.06.001
[82] Y.Ye、Z.Li和A.Godzik,“建模和分析人类疾病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太平洋生物计算研讨会,第439-450页,2006年。
[83] R.Karchin,M.Diekhans,L.Kelly等人,“LS-SNP:基于多信息源的编码非同义SNP的大规模注释”,《生物信息学》,第21卷,第12期,第2814-2820页,2005年·doi:10.1093/bioinformatics/bti442
[84] Z.Wang和J.Moult,“单核苷酸多态性、蛋白质结构和疾病”,《人类突变》,第17卷,第4期,第263-270页,2001年·doi:10.1002/humu.22
[85] Z.Wang和J.Moult,“T细胞受体V\beta域错义SNP的三维结构位置和分子功能效应”,《蛋白质》,第53卷,第3期,第748-757页,2003年·doi:10.1002/port.10522
[86] V.Ramensky、P.Bork和S.Sunyaev,“人类非同义SNPs:服务器和调查”,《核酸研究》,第30卷,第17期,第3894-3900页,2002年。
[87] H.Ode,S.Matsuyama,M.Hata等人,“人体免疫缺陷病毒1型蛋白酶非活性位点突变M36I结构作用的计算特征”,《分子生物学杂志》,第370卷,第3期,第598-6072007页·doi:10.1016/j.jmb.2007.04.081
[88] B.A.Shirley、P.Stanssens、U.Hahn和C.N.Pace,“氢键对核糖核酸酶T1构象稳定性的贡献”,《生物化学》,第31卷,第3期,第725-732页,1992年。
[89] M.Karplus和J.Kuriyan,“分子动力学和蛋白质功能”,《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第102卷,第19期,第6679-6685页,2005年·doi:10.1073/pnas.0408930102
[90] M.A.Young、S.Gonfloni、G.Superti-Furga、B.Roux和J.Kuriyan,“c-Src和Hck的SH2和SH3结构域之间的动态耦合是其通过c末端酪氨酸磷酸化失活的基础”,《细胞》,第105卷,第1期,第115-126页,2001年·doi:10.1016/S0092-8674(01)00301-4
[91] K.E.S.Tang和K.A.Dill,“天然蛋白质波动:构象运动温度和蛋白质柔韧性与蛋白质稳定性的反向关系”,《生物分子结构与动力学杂志》,第16卷,第2期,第397-4111998页。
[92] E.S.Song、A.Daily、M.G.Fried、M.A.Juliano、L.Juliano和L.B.Hersh,“胰岛素降解酶活性位点残基的突变改变变构相互作用”,《生物化学杂志》,第280卷,第18期,第17701-17706页,2005年·doi:10.1074/jbc。M501896200型
[93] M.Valerio,A.Colosimo,F.Conti等人,“蛋白质聚集的早期事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淀粉样肽的分子柔韧性和疏水性/电荷相互作用”,《蛋白质》,第58卷,第1期,第110-118页,2005年·doi:10.1002/port.20306
[94] P.G.Board、K.Pierce和M.Coggan,“功能性凝血因子XIII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血栓形成与止血》,第63卷,第2期,第235-240页,1990年。
[95] S.E.A.Ozbabacan、A.Gursoy、O.Keskin和R.Nussinov,“构象群、信号转导和残留热点:在药物发现中的应用”,《药物发现和开发的当前意见》,第13卷,第5期,第527-537页,2010年。
[96] A.Dixit、A.Torkamani、N.J.Schork和G.Verkhivker,“RET和MET激酶中结构保守的癌症突变的计算建模:对蛋白质结构、动力学和稳定性的影响”,《生物物理杂志》,第96卷,第3期,第858-874页,2009年·doi:10.1016/j.bpj.2008.10.041
[97] R.Jones,M.Ruas,F.Gregory等人,“家族性黑色素瘤中的CDKN2A突变可消除p16 INK4a与CDK4而非CDK6的结合”,《癌症研究》,第67卷,第19期,第9134-9141页,2007年·doi:10.1158/0008-5472.CAN-07-1528
[98] T.R.Rignall,J.O.Baker,S.L.McCarter等人,“热稳定细菌纤维素酶中单活性位点裂解突变对产物特异性的影响”,《应用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a》,第98-100卷,第383-3942002页·doi:10.1385/ABAB:98-100:1-9:383
[99] R.van Wijk、G.Rijksen、E.G.Huizinga、H.K.Nieuwenhuis和W.W.van Solinge,“香港乌得勒支:与己糖激酶缺乏和严重非球细胞溶血性贫血相关的人类己糖激酶活性位点的错义突变”,《血液》,第101卷,第1期,第345-347页,2003年·doi:10.1182/bloud-2002-06-1851
[100] M.Hardt和R.A.Laine,“从环状芽孢杆菌的几丁质酶A1中突变几丁质结合域ChBDChiA1中的活性位点残基改变底物特异性:绿色荧光蛋白结合分析的使用”,《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档案》,第426卷,第2期,第286-297页,2004年·doi:10.1016/j.abb.2004.03.017
[101] M.A.Ortiz、J.Light、R.A.Maki和N.Assa-Mount,“pip相互作用域的突变分析揭示了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关键残基”,《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第96卷,第6期,第2740-2745页,1999年·doi:10.1073/pnas.96.6.2740
[102] E.Kim,K.L.Hyrc,J.Speck等人,“耳压蛋白1的错义突变影响前庭支持细胞中嘌呤能信号的亚细胞定位和抑制”,《分子与细胞神经科学》,第46卷,第3期,第655-661页,2011年·doi:10.1016/j.mcn.2011.01.005
[103] M.Castella,R.Pujol,E.Callen等人,“范科尼贫血范卡突变的起源、功能作用和临床影响”,《血液》,第117卷,第14期,第3759-37692011页·doi:10.1182/bloud-2010-08-299917
[104] A.Boulling、C.le Marechal、P.Trouve、O.Raguenes、J.M.Chen和C.Ferec,“胰腺分泌型胰蛋白酶抑制剂(SPINK1)基因中与胰酶相关的错义突变的功能分析”,《欧洲人类遗传学杂志》,第15卷,第9期,第936-942页,2007年·doi:10.1038/sj.ejhg.5201873
[105] F.Niel-Butschi,B.Kantelip,J.Iwaszkiewicz等人,“TGFBI p.Leu509Pro,p.Leu5009Arg,p.Val613Gly的基因型-表型相关性和p.Met502Val-p.Arg555Gln突变的等位基因关联”,《分子视觉》,第17卷,第1192-11202页,2011年。
[106] B.J.Henriques、P.Bross和C.M.Gomes,“电子转移黄素蛋白的突变热点是多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中折叠和功能缺陷的基础”,《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第1802卷,第11期,第1070-1077页,2010年·doi:10.1016/j.bbadis.2010.07.015
[107] S.Khan和M.Vihinen,“蛋白质稳定性预测因子的性能”,《人类突变》,第31卷,第6期,第675-684页,2010年·doi:10.1002/humu.21242
[108] R.Battiti,“使用相互信息选择监督神经网络学习中的特征”,IEEE神经网络汇刊,第5卷,第4期,第537-550页,1994年·doi:10.1109/72.298224
[109] R.Karchin、L.Kelly和A.Sali,“利用信息理论改进非同步SNP的功能注释”,太平洋生物计算研讨会。太平洋生物计算研讨会,第397-408页,2005年。
[110] D.Chasman和R.M.Adams,“预测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功能后果:基于结构的氨基酸变异评估”,《分子生物学杂志》,第307卷,第2期,第683-706页,2001年·doi:10.1006/jmbi.2001.4510
[111] P.Yue和J.Moult,“有害人类SNP的识别和分析”,《分子生物学杂志》,第356卷,第5期,第1263-12742006页·doi:10.1016/j.jmb.2005.12.025
[112] S.Yin、F.Ding和N.V.Dokholyan,“Eris:蛋白质稳定性的自动估计器”,《自然方法》,第4卷,第6期,第466-467页,2007年·doi:10.1038/nmeth0607-466
[113] J.Cai、L.Q.Cai、Y.Hong和Y.S.Zhu,“导致人类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的天然雄激素受体错义突变(N771H)的功能特征”,提交给雄激素学会。 ·文件编号:10.1111/j.1439-0272.2011.01219.x
[114] D.M.Hunt,J.W.Saldanha,J.F.Brennan等人,“单核苷酸多态性导致结核疫苗株牛分枝杆菌BCG的环AMP受体蛋白转录调节器发生结构变化,从而改变全球基因表达,而不影响生长”,《感染与免疫》,第76卷,第5期,第2227-2234页,2008年·doi:10.1128/IAI.01410-07
[115] P.Nicolao,M.Carella,B.Giometto等人,“人类羧肽酶E基因的错义多态性改变酶活性”,《人类突变》,第18卷,第2期,第120-131页,2001年·doi:10.1002/humu.1161
[116] P.A.Kollman,I.Massova,C.Reyes等人,“计算复杂分子的结构和自由能:结合分子力学和连续体模型”,《化学研究杂志》,第33卷,第12期,第889-897页,2000年·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021/ar000033j
[117] A.Cavallo和A.C.R.Martin,“将SNPs映射到蛋白质序列和结构数据”,生物信息学,第21卷,第8期,第1443-1450页,2005年·doi:10.1093/bioinformatics/bti220
[118] P.C.Ng和S.Henikoff,“SIFT:预测影响蛋白质功能的氨基酸变化”,《核酸研究》,第31卷,第13期,第3812-3814页,2003年·Zbl 05434816号 ·doi:10.1093/nar/gkg509
[119] L.Bao和Y.Cui,“利用结构和进化信息预测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的表型效应”,《生物信息学》,第21卷,第10期,第2185-2190页,2005年·doi:10.1093/bioinformatics/bti365
[120] C.T.Saunders和D.Baker,“结构和进化对有害突变预测的贡献评估”,《分子生物学杂志》,第322卷,第4期,第891-9012002页·doi:10.1016/S0022-2836(02)00813-6
[121] S.Sunyaev、V.Ramensky和P.Bork,“人类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结构基础”,《遗传学趋势》,第16卷,第5期,第198-200页,2000年·doi:10.1016/S0168-9525(00)01988-0
[122] S.R.Sunyaev、W.C.Lathe III、V.E.Ramensky和P.Bork,“人类基因中的SNP频率:稀有等位基因的过剩和不同的选择模式”,《遗传学趋势》,第16卷,第8期,第335-337页,2000年·doi:10.1016/S0168-9525(00)02058-8
[123] S.Sunyaev、V.Ramensky、I.Koch、W.Lathe III、A.S.Kondrashov和P.Bork,“有害人类等位基因的预测”,《人类分子遗传学》,第10卷,第6期,第591-597页,2001年。
[124] M.W.Dimmic、S.Sunyaev和C.D.Bustamante,“使用进化、结构和计算方法推断SNP函数”,太平洋生物计算研讨会,第382-3842005页。
[125] R.Landgraf、I.Xenarios和D.Eisenberg,“三维聚类分析识别蛋白质中的界面和功能残基簇”,《分子生物学杂志》,第307卷,第5期,第1487-15022001页·doi:10.1006/jmbi.2001.4540
[126] O.Lichtarge和M.E.Sowa,“结合表面和相互作用的进化预测”,《结构生物学的当前观点》,第12卷,第1期,第21-27页,2002年·doi:10.1016/S0959-440X(02)00284-1
[127] C.A.Innis、J.Shi和T.L.Blundell,“TGF-β和相关生长因子的进化痕迹分析:定点突变的影响”,《蛋白质工程》,第13卷,第12期,第839-847页,2000年。
[128] O.Lichtarge、H.R.Bourne和F.E.Cohen,“进化追踪方法定义了蛋白质家族常见的结合表面”,《分子生物学杂志》,第257卷,第2期,第342-358页,1996年·doi:10.1006/jmbi.1996.0167
[129] C.T.Porter、G.J.Bartlett和J.M.Thornton,“催化位点图谱:使用结构数据识别酶中催化位点和残基的资源”,《核酸研究》,第32卷,第D129-D133页,2004年。
[130] V.Chelliah、L.Chen、T.L.Blundell和S.C.Lovell,“区分进化中的结构和功能限制以确定相互作用位点”,《分子生物学杂志》,第342卷,第5期,第1487-1504页,2004年·doi:10.1016/j.jmb.2004.08.022
[131] F.Pazos和M.J.E.Sternberg,“蛋白质功能的自动预测和结构功能位点的检测”,《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第101卷,第41期,第14754-14759页,2004年·doi:10.1073/pnas.0404569101
[132] F.Ding和N.V.Dokholyan,“通过理性设计出现蛋白质折叠家族”,《公共科学图书馆·计算生物学》,第2卷,第7期,第0725-0733页,2006年·doi:10.1371/journal.pcbi.0020085
[133] S.Yin、F.Ding和N.V.Dokholyan,“建模骨架灵活性提高了蛋白质稳定性评估”,《结构》,第15卷,第12期,第1567-1576页,2007年·doi:10.1016/j.str.2007.09.024
[134] E.Capriotti、P.Fariselli、I.Rossi和R.Casadio,“蛋白质稳定性变化单点突变的三态预测”,BMC生物信息学,第9卷,补编2,文章S6,2008年·doi:10.186/1471-2105-9-S2-S6
[135] J.L.Cheng、A.Randall和P.Baldi,“使用支持向量机预测单位点突变的蛋白质稳定性变化”,《蛋白质》,第62卷,第4期,第1125-1132页,2006年·doi:10.1002/port.20810
[136] V.Alva、D.P.Syamala Devi和R.Sowdhamini,“线圈检查:用于分析线圈中界面区域的交互式服务器”,《蛋白质和肽快报》,第15卷,第1期,第33-38页,2008年·doi:10.2174/09298660878383330314
[137] D.M.Kruger和H.Gohlke,“DrugScorePPI网络服务器:快速准确的硅丙氨酸扫描,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评分”,《核酸研究》,第38卷,补充2,第W480-W486页,2010年·兹伯利05892115 ·doi:10.1093/nar/gkq471
[138] P.Yue、E.Melamud和J.Moult,“SNPs3D:关联研究的候选基因和SNP选择”,BMC生物信息学,第7卷,第166条,2006年·doi:10.1186/1471-2105-7-166
[139] G.de Baets、J.van Durme、J.Reumers等人,“Snpeffect 4.0:蛋白质编码变体的分子和结构效应的在线预测”,《核酸研究》,第40卷,第D935-D939页,2012年,提交给核酸研究。 ·doi:10.1093/nar/gkr996
[140] A.M.Fernandez-Escamilla、F.Rousseau、J.Schymkowitz和L.Serrano,“肽和蛋白质聚集的序列依赖和突变效应预测”,《自然生物技术》,第22卷,第10期,第1302-13062004页·doi:10.1038/nbt1012
[141] S.Maurer-Stroh,M.Debulpaep,N.Kuemmerer等人,“使用位置特异性评分矩阵探索淀粉样蛋白结构的序列决定因素”,《自然方法》,第7卷,第3期,第237-242页,2010年·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038/nmeth.1432
[142] J.van Durme、S.Maurer-Stroh、R.Gallardo、H.Wilkinson、F.Rousseau和J.Schymkowitz,“通过同源建模和实验数据准确预测DnaK-肽结合”,《公共科学图书馆·计算生物学》,第5卷,第8期,文章ID e10004752009年·doi:10.1371/journal.pcbi.1000475
[143] P.Kumar、S.Henikoff和P.C.Ng,“使用SIFT算法预测编码非同义变体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自然协议》,第4卷,第7期,第1073-1082页,2009年·doi:10.1038/nprot.2009.86
[144] I.A.Adzhubei、S.Schmidt、L.Peshkin等人,“预测破坏性错义突变的方法和服务器”,《自然方法》,第7卷,第4期,第248-249页,2010年·doi:10.1038/nmeth0410-248
[145] J.Tian、N.Wu、X.Guo、J.Guo、J.Zhang和Y.Fan,“基于支持向量机预测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的表型效应”,BMC生物信息学,第8卷,第450条,2007年·Zbl 05326145号 ·doi:10.1186/1471-2105-8-450
[146] A.Uzun、C.M.Leslin、A.Abyzov和V.Ilyin,“结构SNP(StSNP):在蛋白质结构上映射和建模nsSNP的网络服务器,与代谢途径相关”,《核酸研究》,第35卷,第W384-392页,2007年·Zbl 05438339号 ·doi:10.1093/nar/gkm232
[147] M.Masso和I.I.Vaisman,“基于知识的计算突变用于预测人类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疾病可能性”,《理论生物学杂志》,第266卷,第4期,第560-568页,2010年·doi:10.1016/j.jtbi.2010.07.026
[148] B.R.Brooks,C.L.Brooks-III,A.D.Mackerell Jr.等人,“CHARMM:生物分子模拟程序”,《计算化学杂志》,第30卷,第10期,第1545-1614页,2009年·Zbl 05745476号 ·doi:10.1002/jcc.21287
[149] A.L.Cason、Y.Ikeguchi、C.Skinner等人,“X连锁精氨酸合成酶基因(SMS)缺陷:第一个多胺缺乏综合征”,《欧洲人类遗传学杂志》,第11卷,第12期,第937-944页,2003年·doi:10.1038/sj.ejhg.5201072
[150] G.de Alencastro,D.E.McCloskey,S.E.Kliemann等人,“新SMS突变导致精氨酸合成酶蛋白功能显著降低和严重形式的Snyder-Robinson X连锁隐性精神发育迟滞综合征”,《医学遗传学杂志》,第45卷,第8期,第539-543页,2008年·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36/jmg.2007.056713
[151] L.E.Becerra-Solano,J.Butler,G.Castaneda-Cisneros等人,“X连锁精胺合酶基因(SMS)中的错义突变p.V132G导致Snyder-Robinson综合征”,《美国医学遗传学杂志》A,第149卷,第3期,第328-335页,2009年·doi:10.1002/ajmg.a.32641
[152] E.W.Gerner和F.L.Meyskens Jr.,“多胺与癌症:旧分子,新理解”,《自然评论癌症》,第4卷,第10期,第781-792页,2004年·doi:10.1038/nrc1454
[153] Y.Ikeguchi、M.C.Bewley和A.E.Pegg,“氨基丙基转移酶:功能、结构和遗传学”,《生物化学杂志》,第139卷,第1期,第1-9页,2006年·doi:10.1093/jb/mvj019
[154] A.E.Pegg,“哺乳动物多胺代谢和功能”,IUBMB Life,第61卷,第9期,第880-894页,2009年·doi:10.1002/iub.230
[155] D.Geerts、J.Koster、D.Albert等人,“多胺代谢基因鸟氨酸脱羧酶和抗酶2预测有或无MYCN扩增的神经母细胞瘤的侵袭行为”,《国际癌症杂志》,第126卷,第9期,第2012-2024页,2010年·doi:10.1002/ijc.25074
[156] H.Wu,J.Min,H.Zeng等人,“人类精胺合酶的晶体结构:底物结合和催化机制的影响”,《生物化学杂志》,第283卷,第23期,第16135-16146页,2008年·doi:10.1074/jbc。M710323200型
[157] Z.Xiang和B.Honig,“扩展侧链构象预测的准确性极限”,《分子生物学杂志》,第311卷,第2期,第421-430页,2001年·doi:10.1006/jmbi.2001.4865
[158] J.W.Ponder,《分子设计修补软件工具》,1999年。
[159] V.Rajendran、R.Purohit和R.Sethumadhavan,“对由层粘连a/C蛋白中的点突变(R482W)引起的层粘连病分子机制的电子研究”,提交给《氨基酸》杂志。 ·doi:10.1007/s00726-011-1108-7
[160] D.van der Spoel、E.Lindahl、B.Hess、G.Groenhof、A.E.Mark和H.J.C.Berendsen,“GROMACS:快速、灵活和免费”,《计算化学杂志》,第26卷,第16期,第1701-1718页,2005年·Zbl 05429671号 ·doi:10.1002/jcc.20291
[161] C.Minutolo,A.D.Nadra,C.Fernandez等人,“21名羟化酶缺乏患者中五种新的致病突变的基于结构的分析”,PLoS One,第6卷,第1期,文章ID e158992011·doi:10.1371/journal.pone.0015899
[162] Y.Tan和R.Luo,“p53错义癌症突变的结构和功能影响”,《PMC生物物理学》,第2卷,第1期,第5条,2009年·doi:10.1186/1757-5036-2-5
[163] W.H.Lee,A.Raas-Rotschild,M.A.Miteva等人,“伴有PTPN11 3 bp缺失的Noonan综合征I型:结构-功能影响”,《蛋白质》,第58卷,第1期,第7-13页,2005年·doi:10.1002/port.20296
[164] R.Abagyan和M.Totrov,“肽和蛋白质的偏向概率蒙特卡罗构象搜索和静电计算”,《分子生物学杂志》,第235卷,第3期,第983-1002页,1994年·doi:10.1006/jmbi.1994.1052
[165] W.Rocchia、E.Alexov和B.Honig,“扩展非线性Poisson-Boltzmann方程的适用性:多重介电常数和多价离子”,《物理化学杂志》B,第105卷,第28期,第6507-6514页,2001年·doi:10.1021/jp010454y
[166] E.G.Alexov和M.R.Gunner,“与电子转移耦合的计算蛋白质和质子运动:细菌光合作用反应中心中从QA-到QB的电子转移”,《生物化学》,第38卷,第26期,第8253-8270页,1999年·doi:10.1021/bi982700a
[167] R.E.Georgescu、E.G.Alexov和M.R.Gunner,“结合构象灵活性和连续静电学计算蛋白质中的PKa”,《生物物理杂志》,第83卷,第4期,第1731-1748页,2002年。
[168] Y.Song、J.Mao和M.R.Gunner,“MCCE2:用广泛的侧链旋转体取样改进蛋白质PKa计算”,《计算化学杂志》,第30卷,第14期,第2231-2247页,2009年·Zbl 05745536号 ·doi:10.1002/jcc.21222
[169] B.M.Tynan-Connolly和J.E.Nielsen,“pKD:重新设计蛋白PKa值”,《核酸研究》,第34卷,第W48-W51页,2006年·Zbl 05437879号 ·doi:10.1093/nar/gkl192
[170] Q.Wei,L.Wang,Q.Wang,W.D.Kruger和R.L.Dunbark Jr.,“错义突变表型的测试计算预测:204个人类胱硫醚β合成酶突变的功能特征”,《蛋白质》,第78卷,第9期,第2058-2074页,2010年·doi:10.1002/port.22722
[171] R.Rajasekaran和R.Sethumadhavan,“通过KIT受体的有害错义突变探索耐药性的原因:计算方法”,《氨基酸》,第39卷,第3期,第651-660页,2010年·doi:10.1007/s00726-010-0486-6
[172] S.M.Abdur Rauf,M.Ismael,K.K.Sahu等人,“突变对p53蛋白DNA结合域灵活性影响的图论方法”,《化学论文》,第63卷,第6期,第654-661页,2009年·doi:10.2478/s11696-009-0068-9
[173] T.M.K.Cheng、Y.E.Lu、M.Vendruscolo、P.Lio和T.L.Blundell,“用图论方法预测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引起的蛋白质结构效应”,《公共科学图书馆·计算生物学》,第4卷,第7期,文章ID e1000135,2008年·doi:10.1371/journal.pcbi.1000135
[174] S.Danielian、J.El-Hakeh、G.Basilico等人,“阿根廷的Bruton酪氨酸激酶基因突变”,《人类突变》,第21卷,第4期,第451页,2003年。
[175] H.Iqbal、A.Mir和R.Faryal,“Tec家族成员Btk突变激酶结构域的分子建模,用于结构预测”,《非洲生物技术杂志》,第10卷,第17期,第3274-3289页,2011年。
[176] J.Leandro、N.Simonsen、J.Saraste、P.Leandra和T.Flatmark,“苯丙酮尿症是一种蛋白质错误折叠疾病:苯丙氨酸羟化酶中的突变pG46S促进自我结合和纤维形成”,《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第1812卷,第1期,第106-120页,2011年·doi:10.1016/j.bbadis.2010.09.015
[177] 杨扬(Y.Yang)和周瑜(Y.Zhou),“蛋白质末端区域与二级结构从头开始折叠的特定相互作用”,《蛋白质》,第72卷,第2期,第793-803页,2008年·doi:10.1002/port.21968
[178] Y.Yang和Y.Zhou,“具有二级结构的末端片段的从头折叠揭示了两个密切相关的全原子统计能量函数之间的细微差异”,《蛋白质科学》,第17卷,第7期,第1212-1219页,2008年·doi:10.1110/ps.033480.107
[179] Y.Dehouck、A.Grosfils、B.Folch、D.Gilis、P.Bogaerts和M.Rooman,“使用统计电位和神经网络快速准确预测突变后的蛋白质稳定性变化:PoPMuSiC-2.0”,《生物信息学》,第25卷,第19期,第2537-2543页,2009年·Zbl 05744236号 ·doi:10.1093/bioinformatics/btp445
[180] Y.Dehouck、J.M.Kwasigroch、D.Gilis和M.Rooman,“PoPMuSiC 2.1:评估突变和序列优化后蛋白质稳定性变化的网络服务器”,BMC生物信息学,第12卷,第151条,2011年·兹比尔05921002 ·doi:10.1186/1471-2105-12-151
[181] V.Parthiban、M.M.Gromiha和D.Schomburg,“CUPSAT:点突变时蛋白质稳定性的预测”,《核酸研究》,第34卷,第W239-W2422006页·Zbl 05437987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093/nar/gkl190
[182] V.Parthiban、M.M.Gromiha、C.Hoppe和D.Schomburg,“利用距离和扭转势对蛋白质突变稳定性进行结构分析和预测:二级结构和溶剂可及性的作用”,《蛋白质》,第66卷,第1期,第41-52页,2007年·doi:10.1002/port.21115
[183] V.Parthiban、M.M.Gromiha、M.Abhinandan和D.Schomburg,“蛋白质突变稳定性的计算建模:统计潜力和结构特征的分析和优化揭示了预测模型开发的见解”,BMC结构生物学,第7卷,第54条,2007年·doi:10.1186/1472-6807-7-54
[184] G.Wainreb、L.Wolf、H.Ashkenazy、Y.Dehouck和N.Ben-Tal,“蛋白质稳定性:单一记录的突变有助于预测同一氨基酸位点中其他突变的影响”,《生物信息学》,第27卷,第23期,第3286-3292页,2011年·doi:10.1093/bioinformatics/btr576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