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统计分类的递归标签传播低分辨率和开放集人脸识别。 (英语) Zbl 1411.68136号

小结:在视频监控中,捕获的人脸图像通常会出现低分辨率(LR),此外,在每个受试者只有一张正面高分辨率(HR)人脸图像的前提下,并非所有的探针图像都在图库中有对应的图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人脸识别框架,称为基于统计分类的递归标签传播(ReLPBSC)。首先,我们使用VGG提取鲁棒的鉴别特征向量来表示每个人脸。然后,我们通过相似性为每个HR库面在探针中选择相应的LR面。基于提取的HR-LR对,实现了ReLPBSC进行识别。该方法的主要贡献如下:(i)受深度学习方法取得的实质性成就的启发,采用VGG对LR人脸进行区分表示,避免了超分辨率步骤;(ii)ReLPBSC可以自适应地获得人脸识别中不固定的接受和拒绝阈值参数;(iii)从未登记在美术馆的不可靠受试者可以通过设计的方法自动被拒绝。16倍16像素分辨率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保持100%准确率的同时,能够达到86.64%的召回率。

MSC公司:

68吨10 模式识别、语音识别
62H30型 分类和区分;聚类分析(统计方面)
68T05型 人工智能中的学习和自适应系统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Baker,S.和Kanade,T.,《幻觉脸》,摘自《Proc。2000年3月28日至30日,第四届IEEE国际会议,自动面部和手势识别,法国格勒诺布尔,第83-88页。
[2] Biswas,S.,Aggarwal,G.,Flynn,P.J.和Bowyer,K.W.,低分辨率人脸图像的Pose鲁棒识别,IEEE Trans。模式分析。机器。Intell.35(12)(2013)3037-3049。
[3] Biswas,S.、Bowyer,K.W.和Flynn,P.J.,匹配低分辨率人脸图像的多维缩放,IEEE Trans。模式分析。机器。Intell.34(10)(2012)2019-2030。
[4] Chakrabarti,A.、Rajagopalan,A.和Chellappa,R.,使用基于核pca的先验超分辨率人脸图像,IEEE Trans。多媒体9(4)(2007)888-892。
[5] Dalal,N.和Triggs,B.,人类检测定向梯度直方图,IEEE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会议,2005年6月20日至25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第886-893页。
[6] Deligne,P.X.和Gross,B.H.,《人均单个图像的人脸识别:一项调查》,《模式识别》39(9)(2006)1725-1745·Zbl 1096.68732号
[7] Geng,C.和Jiang,X.,使用sift特征的人脸识别,第16届IEEE国际会议图像处理(ICIP),2009年11月7日至10日,埃及开罗,第3313-316页。
[8] Hennings-Yeomans,P.H.,Baker,S.和Kumar,B.V.,《低分辨率人脸识别的同时超分辨率和特征提取》,IEEE Conf.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CVPR),2008年6月23日至28日,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第1-8页。
[9] Kamgar-Parsi,B.、Lawson,W.和Kamgar-Parsi,B..《关于开发用于监视名单监视的人脸识别系统》,IEEE Trans。模式分析。机器。《情报》33(10)(2011)1925-1937。
[10] Kim,K.I.和Kwon,Y.,使用稀疏回归和自然图像先验的单图像超分辨率,IEEE trans。模式分析。机器。《情报》32(6)(2010)1127-1133。
[11] Li,J.,Chen,Z.和Liu,C.,多尺度分块cs-lbp和加权pca的低分辨率人脸识别,国际J。模式识别。Artif公司。Intell.30(08)(2016)1656005。
[12] Liu,C.,Shum,H.Y.和Freeman,W.T.,《面部幻觉:理论与实践》,国际计算机杂志。见75(1)(2007)115。
[13] Lowe,D.G.,《不同尺度关键点的独特图像特征》,《国际计算机杂志》。见60(2)(2004)91-110。
[14] Mudunuri,S.P.和Biswas,S.,《姿势和照明变化的低分辨率人脸识别》,IEEE Trans。模式分析。机器。Intell.38(5)(2016)1034-1040。
[15] dos Santos,C.E.Jr.和Schwartz,W.R.,将人脸识别扩展到开放集人脸识别,第27届SIBGRAPI会议图形、模式和图像(SIBGRABI)(2014年),第188-195页。
[16] Parkhi,O.M.等人,《深度面部识别》,摘自Proc。英国机器视觉会议(BMVC)(英国斯旺西,2015年9月7日至10日),第6页。
[17] Phillips,P.J.、Flynn,P.J、Scruggs,T.、Bowyer,K.W.、Chang,J.、Hoffman,K.、Marques,J.,Min,J.和Worek,W.,《人脸识别重大挑战概述》,IEEE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CVPR),2005年6月20日至25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第947-954页。
[18] Qian,X.,Hua,X.S.,Chen,P.和Ke,L.,PLBP:一种有效的具有金字塔表示的局部二元模式纹理描述符,Pattern Recognit.44(10)(2011)2502-2515。
[19] Schroff,F.、Kalenichenko,D.和Philbin,J.,《Facenet:人脸识别和聚类的统一嵌入》,Proc。IEEE Conf.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IEEE,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美国,2015年6月7日至12日),第815-823页。
[20] 孙毅、陈毅、王毅和唐毅,通过联合身份验证深度学习面部表征,Proc。第27届国际神经信息处理系统会议,第2卷,2014年12月8日至13日,蒙特利尔,卡马达,1988-1996页。
[21] 孙彦,梁德良,王晓红,唐晓红,Deepid3: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arXiv:1502.00873。
[22] Sun,Y.,Wang,X.和Tang,X.,预测10000个类别的深度学习人脸表示,在Proc。IEEE Conf.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IEEE,俄亥俄州哥伦布,美国,2014年6月23日至28日),第1891-1898页。
[23] Sun,Y.,Wang,X.和Tang,X..,《Proc。IEEE Conf.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IEEE,波士顿,马萨诸塞州,美国,2015年6月7日至12日),第2892-2900页。
[24] Taigman,Y.、Yang,M.、Ranzato,M.和Wolf,L.,《深层面:缩小人脸验证中人的绩效差距》,摘自《Proc。IEEE Conf.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IEEE,俄亥俄州哥伦布,美国,2014年6月23日至28日),第1701-1708页。
[25] Tian,J.,Zhang,T.,Qin,A.,Shang,Z.和Tang,Y.Y.,学习用于聚类的保分布语义子空间,IEEE Trans。图像处理。26(12)(2017)5950-5965·Zbl 07013238号
[26] Wang,F.和Zhang,C.,线性邻里的标签传播,IEEE Trans。知识。数据工程20(1)(2008)55-67。
[27] Wang,X.,Hu,H.和Gu,J.,通过基于耦合核的增强鉴别分析进行姿态鲁棒低分辨率人脸识别,IEEE/CAA J.Autom。Sin.3(2)(2016)203-212。
[28] K.Simonyan和A.Zissermon,用于大规模图像识别的极深卷积网络,arXiv:1409.1556。
[29] Xing,X.和Wang,K.,耦合流形判别分析与二部图嵌入用于低分辨率人脸识别,信号处理。125(125)(2016)329-335。
[30] Zhang,T.,Fang,B.,Tang,Y.Y.,He,G.和Wen,J.,用于人脸识别的保拓扑非负矩阵因式分解,IEEE Trans。图像处理.17(4)(2008)574-84。
[31] Zhang,T.,Fang,B.,Tang,Y.Y.,Shang,Z.和Xu,B.,广义判别分析:矩阵指数方法,IEEE Trans。系统。人类网络。B、 Cybernet.40(1)(2010)186。
[32] Zhang,T.,Fang,B.,Yuan,Y.,Tang,Y.Y.,Shang,Z.,Li,D.和Lang,F.,可变光照下人脸识别的多尺度面部结构表征,模式识别。42(2)(2009)251-258·兹比尔1162.68644
[33] Zhang,T.,Tang,Y.Y.,Fang,B.,Shang,Z.和Liu,X.,使用梯度面在不同光照下进行人脸识别,IEEE Trans。图像处理.18(11)(2009)2599-2606·Zbl 1371.94457号
[34] X.Zhu和Z.Ghahramani,通过标记传播从标记和未标记数据中学习,技术报告CMU-CALD-02-107,卡内基梅隆大学(2002)。
[35] 邹文伟(Zou,W.W.)和袁(Yuen,P.C.),超低分辨率人脸识别问题,IEEE Trans。图像处理。21(1)(2012)327-340·Zbl 1372.94319号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