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状记忆合金本构模型综述。 (英语) Zbl 1196.74151号

摘要:形状记忆合金的优异性能促进了其在许多技术领域的应用。本文旨在概述这些合金的热力学行为,讨论其数学描述的主要本构模型。冶金特征和工程应用作为介绍进行了介绍。
随后,提出了五种现象学理论。一般来说,这些模型捕捉了形状记忆合金的一般热机械行为,其特征是假弹性、形状记忆效应、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相变现象以及由于不完全相变引起的内亚循环。

理学硕士:

74M05个 固体力学中的控制、开关和设备(“智能材料”)
74号05 固体中的晶体
74F05型 固体力学中的热效应
74A20型 固体力学中的本构函数理论
74-02 与可变形固体力学有关的研究展览会(专著、调查文章)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R.Abeyaratne、S.J.Kim和J.K.Knowles,“形状记忆合金的一维连续体模型”,《国际固体与结构杂志》,第31卷,第16期,第2229-2249页,1994年·Zbl 0946.74554号
[2] R.Abeyaratne、S.J.Kim和J.K.Knowles,“形状记忆合金的连续建模”,《相变和形状记忆合金力学》,第59-69页,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纽约,1994a。
[3] M.Achenbach和I.A.Müller,“形状记忆模型”,《物理杂志》,第12卷,第43期,第163-167页,1982年。
[4] W.S.Anders、C.A.Rogers和C.R.Fuller,“分段激活自适应复合板的振动和低频声学分析”,《复合材料杂志》,第26卷,第103-120页,1992年。
[5] F.Auricchio和J.Lubliner,“形状记忆合金的单轴模型”,《国际固体与结构杂志》,第34卷,第27期,第3601-3618页,1997年·Zbl 0942.74606号
[6] F.Auricchio和E.Sacco,“奥氏体和马氏体之间具有不同弹性特性的超弹性形状记忆合金的一维模型”,《非线性力学国际期刊》,第32卷,第6期,第1101-1114页,1997年·Zbl 0906.73006号
[7] F.Auricchio、R.L.Taylor和J.Lubliner,“形状记忆合金:超弹性行为的宏观建模和数值模拟”,《应用力学与工程中的计算机方法》,第146卷,第3-4期,第281-312页,1997年·Zbl 0898.73019号
[8] A.P.Baíta-Neves、M.A.Savi和P.M.C.L.Pacheco,“关于形状记忆合金的fremond本构模型”,《力学研究通讯》,第31卷,第6期,第677-688页,2004年·Zbl 1098.74519号
[9] A.Bertran,“描述合金形状记忆效应的热力学本构方程”,《核工程与设计》,第74卷,第2期,第173-182页,1982年。
[10] V.Birman,“形状记忆合金结构力学综述”,《应用力学评论》,第50卷,第11期,第629-645页,1997年。
[11] Z.H.Bo和D.C.Lagoudas,“循环载荷下多晶形状记忆合金的热力学建模。第三部分:塑性应变的演变和双向形状记忆效应”,《国际工程科学杂志》,第37卷,第9期,第1175-1203页,1999年·兹比尔1210.74050
[12] J.G.Boyd和D.C.Lagoudas,“形状记忆材料的热力学本构模型。第一部分:整体形状记忆合金”,《国际塑性杂志》,第12卷,第6期,第805-842页,1996年·Zbl 0898.73020号
[13] L.C.Brinson,“形状记忆合金的一维本构行为:非恒定材料函数和重新定义的马氏体内部变量的力学推导”,《智能材料系统与结构杂志》,第4期,第229-242页,1993年。
[14] S.B.Choi、Y.M.Han、J.H.Kim和C.C.Cheong,“具有形状记忆合金致动器的柔性抓取器的力跟踪”,《机电一体化》,第11卷,第6期,第677-690页,2001年。
[15] R.J.Comstock Jr.、T.E.Buchheit、M.Somerday和J.A.Wert,“约束形状记忆合金单晶的相变应力建模”,《材料学报》,第44卷,第9期,第3505-3514页,1996年。
[16] I.Dobovsek,“关于表现形状记忆效应的材料本构方程的形式结构,形状记忆材料”,《材料科学论坛》,第327卷,第3期,第359-362页,2000年。
[17] F.Falk,“形状记忆合金的模型自由能、力学和热力学”,《冶金学报》,第28卷,第12期,第1773-1780页,1980年。
[18] F.Falk,“形状记忆合金的一维模型”,《力学档案》,第35卷,第1期,第63-84页,1983年。
[19] F.Falk和P.Konopka,“描述形状记忆合金马氏体相变的三维Landau理论”,《物理学报》,第2期,第61-77页,1990年。
[20] F.D.Fischer、E.R.Oberaigner、K.Tanaka和F.Nishimura,“修订的相变诱导塑性:最新公式”,《国际固体与结构杂志》,第35卷,第18期,第2209-2227页,1998年·Zbl 0949.74506号
[21] F.D.Fischer和K.Tanaka,“马氏体相变动力学的微观力学模型”,《国际固体与结构杂志》,第29卷,第14-15号,第1723-1728页,1992年·Zbl 0764.73072号
[22] 弗雷蒙德(M.Fremond),“形式的矩阵”(MatériauxáMémoire de Forme),《计算机与数学》(Comptes Rendus Mathematique)。科学院。巴黎,第304卷,第二节,第7号,第239-244页,1987年。
[23] M.Fremond,“形状记忆合金:热力学宏观理论”,CISM课程与讲座,第351期,第3-68页,纽约斯普林格出版社,1996年。
[24] H.Funakubo,形状记忆合金,Gordon&Bleach,纽约,1987年。
[25] K.Gall、H.Sehitoglu、R.Anderson、I.Karaman、Y.I.Chumlyakov和I.V.Kireeva,“单晶Ni-Ti形状记忆合金的力学行为和相关多晶现象”,《材料科学与工程》,第A317卷,第85-92页,2001年。
[26] K.Gall、H.Sehitoglu、Y.I.Chumlyakov和I.V.Kireeva,“老化单晶和多晶NiTi应力应变响应的拉压不对称性”,《材料学报》,第47卷,第4期,第1203-1217页,1999年。
[27] B.C.Goo和C.Lexellent,“基于微观力学的单晶形状记忆合金双向记忆效应建模”,ACTA Materialia,第45卷,第2期,第727-737页,1997年。
[28] S.Govindjee和G.J.Hall,“形状记忆合金的计算模型”,《国际固体与结构杂志》,第37卷,第5期,第735-760页,2000年·Zbl 0956.74036号
[29] S.Govindjee和E.P.Kasper,“考虑塑性的铀铌形状记忆合金模型”,《智能材料系统与结构杂志》,第8卷,第815-826页,1997年。
[30] D.A.Hebda和S.R.White,“训练条件和延长热循环对镍钛合金双向形状记忆行为的影响”,《智能材料与结构》,第4卷,第4期,第298-304页,1995年。
[31] D.E.Hodgson和J.W.Brown,《使用Nitinol合金》,形状记忆应用,加利福尼亚州,2000年。
[32] Y.Ivshin和T.J.Pence,“滞回相变行为的本构模型”,《国际工程科学杂志》,第32卷,第4期,第681-7041994页·Zbl 0924.73023号
[33] Y.Ivshin和T.J.Pence,“单变量形状记忆材料的热力学模型”,《智能材料系统与结构杂志》,第5期,第455-4731994b页。
[34] P.Kloucek、D.R.Reynolds和T.I.Seidman,“SMA导线振动阻尼的计算建模”,《连续力学与热力学》,第16卷,第5期,第495-514页,2004年·Zbl 1100.74598号
[35] P.K.Kumar、D.C.Lagoudas和P.B.Entchev,“循环加载条件下SMA致动器的热机械特性”,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国际机械工程大会和研发博览会会议记录,华盛顿,2003年11月。
[36] C.A.P.L.La Cava、E.P.Silva、L.G.Machado、P.M.C.L.Pacheco和M.A.Savi,“螺栓接头形状记忆预加载装置的建模”,载于《全国机械工程会议论文集》(CONEM 2000-ABCM),里约热内卢,2000年。
[37] S.Leclercq、G.Bourbon和C.Leccellent,“形状记忆合金中马氏体相变的类塑性模型”,《物理学报》第四卷,第5卷,第513-518页,1995年。
[38] J.Lemaitre和J.L.Chaboche,《固体材料力学》,剑桥大学出版社,剑桥,1990年·Zbl 0743.7302号
[39] V.I.Levitas、A.V.Idesman、E.Stein、J.Spielfeld和E.Hornbogen,“CuZnAl合金伪弹性行为的简单微观力学模型”,《智能材料系统与结构杂志》,第5期,第324-3341998页。
[40] C.Lexellent、S.Leclercq、B.Gabry和G.Bourbon,“形状记忆合金的双向形状记忆效应:实验研究和现象学模型”,《国际塑性杂志》,第16卷,第10-11期,第1155-1168页,2000年·兹比尔0957.74501
[41] C.Liang和C.A.Rogers,“形状记忆材料的一维热机械本构关系”,《智能材料系统与结构杂志》,第1期,第207-234页,1990年。
[42] T.J.Lim和D.L.McDowell,“循环加载期间Ni-Ti合金的退化”,《1994年北美智能结构和材料会议论文集》,SPIE,第2189卷,第326-341页,1994年。
[43] Z.K.Lu和G.J.Weng,“形状记忆合金多晶体应力应变行为的自洽模型”,ACTA Materialia,第46卷,第15期,第5423-5433页,1998年。
[44] L.G.Machado,形状记忆和多自由度动力系统中的混沌,硕士论文,2002年。
[45] L.G.Machado和M.A.Savi,“形状记忆合金的牙医应用”,《巴西牙医评论》,第59卷,第5期,第302-306页,2002年。
[46] L.G.Machado和M.A.Savi,“形状记忆合金的医学应用”,《巴西医学和生物研究杂志》,第36卷,第6期,第683-691页,2003年。
[47] O.Matsumoto、S.Miyazaki、K.Otsuka和H.Tamura,“Ti-Ni单晶中马氏体相变的晶体学”,《冶金学报》,第35卷,第8期,第2137-2144页,1987年。
[48] D.A.Miller和D.C.Lagoudas,“NiTiCu和NiTi SMA致动器的热机械特性:塑性应变的影响”,《智能材料与结构》,第9卷,第5期,第640-6522000页。
[49] I.Muller和S.Seelecke,“形状记忆合金的热力学方面”,《数学和计算机建模》,第34卷,第12-13号,第1307-13552001页·Zbl 1066.74043号
[50] F.Nishimura、N.Watanabe和K.Tanaka,“拉伸和压缩应力状态下铁基形状记忆合金的转变线”,《材料科学与工程》,第A22卷,第134-142页,1996年。
[51] F.Nishimura、N.Watanabe和K.Tanaka,“铁基形状记忆合金中的应力-应变-温度滞后和马氏体起始线”,材料科学与工程,A-结构材料性能-微观结构和加工,第238卷,第2期,第367-376页,1997年。
[52] Z.Nishiyama,《马氏体转变》,学术出版社,纽约,1978年。
[53] M.Ortiz、P.M.Pinsky和R.L.Taylor,“弹塑性动力学问题数值解的算子分裂方法”,《应用力学与工程计算机方法》,第39卷,第2期,第137-1571983页·兹比尔0501.73077
[54] K.Otsuka和X.Ren,“形状记忆合金研究的最新进展”,《金属间化合物》,第7卷,第5期,第511-528页,1999年。
[55] P.M.C.L.Pacheco和M.A.Savi,“使用形状记忆合金的航空航天应用非爆裂式释放装置”,载于1997年12月于圣保罗举行的第十四届巴西机械工程大会会议记录。
[56] A.Paiva、M.A.Savi、A.M.B.Braga和P.M.C.L.Pacheco,“考虑拉压不对称性和塑性的形状记忆合金本构模型”,《国际固体与结构杂志》,第42卷,第11-12期,第3439-3457页,2005年·Zbl 1127.74027号
[57] J.Perkins,《合金中的形状记忆效应》,阻燃出版社,纽约,1975年。
[58] P.Prader和A.C.Kneissl,“NiTi合金的变形行为和双向形状记忆效应”,《Zeitschrift fur Metallkunde》,第88卷,第410-415页,1997年。
[59] 2001年4月29日,RAYCHEM-TYCO ELECTRONIC CORPORATION,http://www.raychem.com。
[60] O.K.Rediniotis、L.N.Wilson、D.C.Lagoudas和M.M.Khan,“形状记忆合金驱动仿生水翼的开发”,《智能材料系统与结构杂志》,第13卷,第1期,第35-49页,2002年。
[61] R.T.Rockafellar,《凸分析》,普林斯顿数学系列,第28期,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新泽西州,1970年·Zbl 0193.18401号
[62] C.A.Rogers,“智能材料”,《科学美国人》,第122-127页,1995年。
[63] C.A.Rogers、C.Liang和C.R.Fuller,“用于结构声学控制的形状记忆合金混杂复合材料建模”,《美国声学学会杂志》,第89卷,第1期,第210-220页,1991年。
[64] M.A.Savi和A.M.Braga,“具有形状记忆的振荡器的混沌振动”,《巴西机械科学学会杂志》,第15卷,第1期,第1-20页,1993年。
[65] M.A.Savi和A.Paiva,“描述形状记忆合金中不完全相变引起的内部子循环”,《应用力学档案》,第74卷,第9期,第637-647页,2005年·Zbl 1119.74515号
[66] M.A.Savi、A.Paiva、A.P.Baéta-Neves和P.M.C.L.Pacheco,“形状记忆合金的现象学建模和数值模拟:热塑性相变耦合模型”,《智能材料系统与结构杂志》,第13卷,第5期,第261-2732002页。
[67] J.A.Shaw和S.Kyriakides,“NiTi的热力学方面”,《固体力学和物理杂志》,第43卷,第8期,第1243-1281页,1995年。
[68] E.P.Silva,Modelagem Mecánica De Transforma De Fase Induzidas Por Tensóes Em Sólidos,巴西利亚大学机械工程系硕士论文,巴西里亚,1995年。
[69] J.C.Simo和R.L.Taylor,“平面应力弹塑性的回归映射算法”,《国际工程数值方法杂志》,第22卷,第3期,第649-670页,1986年·Zbl 0585.73059号
[70] SINTEF,“油井应用中的形状记忆合金”,1999年。
[71] P.Sittner和V.Novák,“形状记忆合金多晶体建模中马氏体相变的各向异性”,《国际塑性杂志》,第16卷,第10-11期,第1243-1268页,2000年·兹比尔1002.74077
[72] P.Sittner,V.Novák和N.Zárubová,“[001]Cu-Al-Zn-Mn单晶中的马氏体转变”,《材料学报》,第46卷,第4期,第1265-1281页,1998年。
[73] P.Sittner、V.Novák、N.Zárubová和V.Studnicka,“形状记忆合金中马氏体结构的应力状态效应”,《材料科学与工程》,第A273-275卷,第370-374页,1999年。
[74] A.C.Souza、E.Mamiya和N.Zouain,“承受应力诱导相变的固体的三维模型”,《欧洲力学杂志-A固体》,第17卷,第5期,第789-8061998页·Zbl 0921.73024号
[75] Q.P.Sun和K.C.Hwang,“多晶形状记忆合金本构行为的微观力学建模第二部分:个体现象的研究”,《固体力学与物理杂志》,第41卷,第19页,1993b·Zbl 0767.73063号
[76] Q.P.Sun和K.C.Hwang,“多晶形状记忆合金本构行为的微观力学建模-第一部分:一般关系的推导”,《固体力学与物理杂志》,第41卷,第1期,第1-17页,1993年·Zbl 0767.73062号
[77] K.Tanaka,“形状记忆效应的热力学草图:一维拉伸行为”,《国际材料科学研究》,第18卷,第251页,1985年。
[78] K.Tanaka和S.Nagaki,“相变过程中具有内部变量的材料的热力学描述”,《工程档案》,第51卷,第287-299页,1982年·Zbl 0495.73098号
[79] K.Tanaka、F.Nishimura和H.Tobushi,“形状记忆合金因不完全转变而产生的子循环现象学分析”,《智能材料系统与结构杂志》,第5卷,第387-493页,1994年。
[80] R.Vaidyanathan、H.J.Chiel和R.D.Quinn,“海洋应用的静液压机器人”,《机器人与自治系统》,第30卷,第1-2期,第103-113页,2000年。
[81] J.van Humbeeck,“形状记忆合金的非医学应用”,《材料科学与工程A》,第273-275卷,第134-148页,1999年。
[82] H.Warlimont、L.Delaey、R.V.Krishnan和H.Tas,“与马氏体转变相关的热弹性、伪弹性和记忆效应——第3部分:热力学和动力学”,《材料科学杂志》,第9卷,第9期,第1545-15551974页。
[83] R.J.Wasilevski,“关于马氏体相变的性质”,《冶金学报》,第6A卷,第1405-1418页,1975年。
[84] K.Williams、G.Chiu和R.Bernhard,“使用形状记忆合金的自适应被动吸收器”,《声音与振动杂志》,第249卷,第5期,第835-8482002页。
[85] S.K.Wu和H.C.Lin,“Twain公司NiTi基形状记忆合金的最新发展”,《材料化学与物理》,第64卷,第2期,第81-92页,2000年。
[86] S.Zhang和P.G.McCormick,“形状记忆现象的热力学分析-I.相变塑性对弹性应变能的影响”,《材料学报》,第48卷,第12期,第3081-3089页,2000年。
[87] S.Zhang和P.G.McCormick,“形状记忆现象的热力学分析-II.建模”,《材料学报》,第48卷,第12期,第3091-3012000页。
[88] X.D.Zhang、C.A.Rogers和C.Liang,“双向形状记忆效应建模”,载于《智能结构和材料-ASME》,第79-90页,纽约,1991年12月。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