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ller和Ornstein-Uhlenbeck神经活动模型的比较。 (英语) Zbl 0831.92002号

综述:扩散过程已被广泛用于描述膜电位行为。在这种方法中,脉冲间隔与所用扩散模型的首次通过时间具有理论上的对应关系。由于首次通过问题的数学复杂性随着使模型更加真实的尝试而增加,因此比较不同模型的特征以突出其相对性能似乎很有用。
我们比较了Feller模型和Ornstein-Uhlenbeck模型在三个不同标准下的差异,这三个标准是根据参数的可用信息水平得出的。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假设表征参数完全已知的情况下,Feller模型更可取。另一方面,当只有关于参数的有限信息可用时,例如平均发射时间和直方图形状,使用这种更复杂的模型不会产生任何优势。

MSC公司:

92B20型 用于/用于生物研究、人工生命和相关主题的神经网络
60J70型 布朗运动和扩散理论的应用(种群遗传学、吸收问题等)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Aertsen A(ed)(1993)《大脑理论》,Elsevier,阿姆斯特丹
[2] Buonocore A,Nobile AG,Ricciardi LM(1987)评估第一次通过概率密度的新积分方程。高级应用程序探针19:784–800·Zbl 0632.60079号 ·doi:10.2307/1427102
[3] Capocelli RM,Ricciardi LM(1971)扩散近似和模型神经元的首次通过时间。凯贝内蒂克8:214–223·Zbl 0224.92008号 ·doi:10.1007/BF00288750
[4] Cox DR,Miller HD(1965)随机过程理论。查普曼和霍尔,伦敦
[5] Durbin J(1971)布朗运动和泊松过程的边界交叉概率以及计算Kolmogorov-Smirnov检验能力的技术。应用探针杂志8:431–453·Zbl 0225.60037号 ·doi:10.2307/3212169
[6] Feller W(1951)遗传学中的扩散过程。收录:Neyman J(ed)第二届伯克利数理统计与概率研讨会论文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出版社,第227-246页·兹比尔0045.09302
[7] Gibbons JD(1971)非参数统计推断。McGraw-Hill,纽约·Zbl 0223.62050号
[8] Giorno V,LánskíP,Nobile AG,Ricciardi LM(1988)模型神经元的扩散近似和首次通过时间问题。三、 生死过程方法。生物赛博58:387–404·Zbl 0641.92008号 ·doi:10.1007/BF00361346
[9] Giorno V,Nobile AG,Ricciardi LM,Sato S(1989)《通过非奇异积分方程评估首次通过时间概率密度》。高级应用程序探测器21:20–36·中标0668.60068 ·doi:10.2307/1427196
[10] Giorno V,Nobile AG,Ricciardi LM(1990)关于一维扩散过程和变化边界的首次通过时间密度的渐近行为。高级应用程序探针22:883–914·Zbl 0717.60088号 ·doi:10.2307/1427567
[11] Hanson FB,Tuckwell HC(1983)神经元活动的扩散近似,包括突触逆转电位。《神经生物学杂志》2:127–153
[12] Inoue J,Sato S,Ricciardi LM(1994)关于单个神经元活动扩散模型的参数估计。生物网络73:209–221·Zbl 0827.92009号 ·doi:10.1007/BF00201423
[13] Kallianpur G(1983)关于单个神经元非连续模型的扩散近似。In:Sen PK(ed)对统计的贡献。荷兰北部,阿姆斯特丹·Zbl 0526.92009号
[14] Kallianpur G,Wolpert RL(1987)随机神经元模型的弱收敛性。收录于:Kimura M、Kallianpur G、Hida T(eds)《生物学中的随机方法》。施普林格,柏林-海德堡-纽约,第116-145页
[15] Karlin S,Taylor HM(1981)随机过程的第二门课程。纽约学术出版社·Zbl 0469.60001号
[16] Keilson J,Ross HF(1975)高斯-马尔可夫(Ornstein-Uhlenbeck)统计过程的通过时间分布。数理统计选表3:233–327
[17] LánskáV,Láns ky P,Smith CA(1994),神经活动扩散模型中的突触传递。《Theor生物学杂志》166:393–406·doi:10.1006/jtbi.1994.1035
[18] LánskíP(1984)关于Stein神经元模型的近似值。《Theor生物学杂志》107:631–647·doi:10.1016/S0022-5193(84)80136-8
[19] LánskíP,Láns káV(1987)具有突触反转电位的神经元模型的扩散近似。生物网络56:19–26·Zbl 0618.92005号 ·doi:10.1007/BF00333064
[20] Lánsky P,LánskáV(1994)模拟随机扩散过程的首次通过时间问题。计算机生物医学24:91–101·doi:10.1016/0010-4825(94)90068-X
[21] LánskíP,Musila M(1991)Stein神经元模型中具有突触逆转电位的可变初始去极化。生物网络64:285–291·doi:10.1007/BF001999591
[22] McKenna T、Davis J、Zornetzer SF(eds)(1992)《单神经元计算》。学术出版社,马萨诸塞州波士顿·Zbl 0780.92004号
[23] Musila M,LánskíP(1994)关于利用Stein的具有反转电位的神经元模型的扩散近似计算的峰间间隔。《Theor生物学杂志》171:225–232·doi:10.1006/jtbi.1994.1226
[24] Nobile AG,Ricciardi LM,Sacerdote L(1985)一类具有稳态分布的扩散过程的首次通过时间密度的指数趋势。应用探针杂志22:611–618·Zbl 0575.60076号 ·doi:10.2307/3213864
[25] Pribram KH(eds)(1994)《起源:大脑和自我组织》。新泽西州希尔斯代尔埃尔鲍姆
[26] Ricciardi LM(1977)《生物学中的扩散过程和相关主题》,柏林斯普林格·Zbl 0356.60023号
[27] Ricciardi LM,Sacerdote L(1979)作为神经元活动模型的Ornstein-Uhlenbeck过程。生物网络35:1–9·Zbl 0414.92010号 ·doi:10.1007/BF01845839
[28] Ricciardi LM,Sato S(1990),扩散过程和第一通过时间问题。收录:Ricciardi LM(ed)应用数学和信息学讲座。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Zbl 0736.60073号
[29] Ricciardi LM,Sacerdote L,Sato S(1983)模型神经元的扩散近似和首次通过问题。二、。计算方法概述。数学生物科学64:29–44·Zbl 0525.92006号 ·doi:10.1016/0025-5564(83)90026-3
[30] Sacerdote L,Tomassetti F(1994)关于首次通过时间概率的评估和渐近近似。预打印·Zbl 0869.60034号
[31] Sato S(1978)关于扩散近似神经元放电间隔的矩。数学生物科学34:53–70·兹伯利03919005 ·doi:10.1016/0025-5564(78)90027-5
[32] Schmidt RF(ed)(1984)《神经生理学基础》。施普林格,柏林-海德堡-纽约
[33] Stein RB(1965)神经元可变性的理论分析。《生物物理学杂志》5:173–195·doi:10.1016/S0006-3495(65)86709-1
[34] Tuckwell HC(1979)随机神经活动模型中的突触传递。《Theor生物学杂志》77:65–81·doi:10.1016/0022-5193(79)90138-3
[35] 塔克韦尔HC(1988)理论神经生物学导论。剑桥大学出版社·Zbl 0647.92009号
[36] Tuckwell HC,Cope DK(1980)通过扩散近似计算的神经元峰间时间的准确性。《Theor生物学杂志》83:377–387·doi:10.1016/0022-5193(80)90045-4
[37] Tuckwell HC,Richter W(1978)《神经节间时间分布和神经生理学和神经解剖学参数的估计》。《Theor生物学杂志》71:167–180·doi:10.1016/0022-5193(78)90265-5
[38] Ventriglia F(eds)(1994)神经建模和神经网络。牛津佩加蒙·Zbl 0865.68100号
[39] Wilbur AJ,Rinzel J(1983)神经元峰间间隔分布中大变异系数和双峰性的理论基础。《Theor生物学杂志》105:345–368·doi:10.1016/S0022-5193(83)80013-7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