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耦合生物振荡器环的群理论方法。 (英语) Zbl 0804.92009

摘要:提出了研究耦合生物振子环的一般方法。这种方法本质上是群论的,其基础是发现耦合非线性振荡器的对称环形网络具有锁相振荡的一般模式。相关分析与振荡器固有动力学的数学细节以及它们之间耦合的性质无关。因此,本方法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于区分普遍动态行为与取决于进一步结构的动态行为。
在本研究中,考虑了耦合非线性振子对称环的一般情况和三元环和五元环的特殊情况下的典型振动模式。不同活动模式之间的转换被建模为对称分岔。讨论了环形网络中单向耦合的影响以及离散系统和连续系统之间的差异。将对称环网络的理论预测与生理观测和数值模拟进行了比较。这种比较仅限于两个例子:神经元网络和哺乳动物的肠道活动。讨论了当前方法对发展生理意义的振荡器模型的意义。

MSC公司:

92C30型 生理学(一般)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Abbott LF,Marder E,Hooper SL(1991)《振荡网络:电耦合神经元对突发持续时间的控制》。神经计算3:487–497·doi:10.1162/neco.1991.3.4.487
[2] Alexander JC(1986)相同振子丛的初级Hopf分支的模式。SIAM应用数学杂志46:199-221·Zbl 0622.34034号 ·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37/0146015
[3] Arnold VI(1983)常微分方程理论中的几何方法。施普林格,柏林-海德堡-纽约
[4] Ashwin P(1990)三个和四个受迫振子系统中的对称混沌。非线性3:603–617·Zbl 0711.94031号 ·doi:10.1088/0951-7715/3/004
[5] Ashwin P,King GP,Swift JW(1990)具有对称耦合的三个相同振荡器。非线性3:585–602·Zbl 0708.58020号 ·doi:10.1088/0951-7715/3/003
[6] Ashwin P,Swift J(1992)n个弱耦合同振子的动力学。非线性科学杂志2:69–108·Zbl 0872.58049号 ·doi:10.1007/BF02429852
[7] Atiya A,Baldi P(1989)神经网络中的振荡和同步:对标记假说的探索。国际神经系统杂志1:103–124·doi:10.1142/S0129065789000025
[8] Baesens C、Guckenheimer J、Kim S、MacKay RS(1991)三个耦合振荡器:锁模、全局分岔和环形混沌。物理49D:387–475·Zbl 0734.58036号
[9] Bardakjian BL,Sarna SK(1980)人类结肠电控制活动(ECA)的计算机模型。IEEE Trans生物医学工程27:193–202·doi:10.1109/TBME.1980.326723
[10] Bass P,Code CF,Lambert EH(1961)十二指肠的运动和电活动。美国生理杂志201:287–291
[11] Bay JS,Hemami H(1987)用耦合非线性振荡器对神经模式发生器进行建模。IEEE Trans生物医学工程34:297–306·doi:10.10109/TBME.1987.326091
[12] Bullock TH(1976)《寻找神经整合原理》。In:Fentresh JD(eds)简单网络和行为。马萨诸塞州桑德兰西诺尔,第52-60页
[13] Cohen AH,Rossignol S,Grillner S(eds)(1988),脊椎动物节律运动的神经控制。纽约威利
[14] Collins JJ,Stewart IN(1992),对称破缺分岔:动物运动中双频锁定的可能机制。数学生物学杂志30:827–838·Zbl 0757.92011号 ·doi:10.1007/BF00176458
[15] Collins JJ,Stewart IN(1993a)耦合非线性振荡器和动物步态的对称性。非线性科学杂志3:349–392·Zbl 0808.92012年 ·doi:10.1007/BF02429870
[16] Collins JJ,Stewart I(1993b),六足步态和耦合非线性振子模型。生物网络68:287–298·Zbl 0767.92015年 ·doi:10.1007/BF00201854
[17] Cowan JD(1980)胚胎学和神经生物学中的对称性破坏。收录:Gruber B,Millman RS(编辑)《科学中的对称性》。纽约Plenum,第459–474页
[18] Cowan JD(1982)大规模神经活动中的自发对称破缺。国际量子化学杂志22:1059–1082·doi:10.1002/qua.560220518
[19] Dunin-Barkovskii VL(1970)简单闭合神经元链中活动水平的波动。生物物理学15:396–401
[20] Elias SA、Grossberg S(1975),分流中心非地网络的模式形成、对比度控制和短期记忆振荡。生物网络20:69–98·Zbl 0327.92001号 ·doi:10.1007/BF00327046
[21] Endo T,Mori S(1978)大量相互耦合van der Pol振荡器环的模式分析。IEEE传输电路系统25:7–18·Zbl 0376.93019号 ·doi:10.1109/TCS.1978.1084380
[22] Ermentrout GB(1985)耦合振子环的行为。数学生物学杂志23:55–74·Zbl 0583.92002号
[23] Friesen WO,Stent GS(1977)通过具有循环抑制的神经网络生成运动节律。生物Cybern 28:27–40·doi:10.1007/BF00360911
[24] Friesen WO,Stent GS(1978),产生节奏运动的神经电路。生物物理年鉴7:37–61·doi:10.1146/annurev.bb.07.060178.000345
[25] Glass L,Mackey MC(1988)《从时钟到混沌》。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Zbl 0705.92004
[26] Glass L,Young RE(1979)神经网络振荡器的结构和动力学。脑研究179:207–218·doi:10.1016/0006-8993(79)90439-6
[27] Golubitsky M,Stewart IN(1985)对称存在下的Hopf分岔。《建筑理性力学分析》87:107–165·Zbl 0588.34030号 ·doi:10.1007/BF00280698
[28] Golubitsky M,Stewart IN(1986)二面体群对称的Hopf分岔:耦合非线性振子。In:Golubitsky M,Guckenheimer J(eds)多参数分岔理论。(当代数学56)美国数学学会,普罗维登斯RI,第131-173页·Zbl 0602.58038号
[29] Golubitsky M,Stewart IN,Schaeffer DG(1988)分岔理论中的奇点和群,第二卷。施普林格,柏林-海德堡-纽约·Zbl 0691.58003号
[30] Grasman J,Jansen MJW(1979)作为生物振荡系统原型的相互同步弛豫振荡器。数学生物学杂志7:171–197·兹伯利03989005
[31] Grillner S,Wallén P(1985)运动的中央模式生成器,特别是脊椎动物。《神经科学年鉴》8:233-261·doi:10.1146/annurev.ne.08.030185.001313
[32] Gurfinkel VS,Shik ML(1973)姿势和运动的控制。In:Gydikov AA、Tankov NT、Kosarov DS(eds)电机控制。纽约Plenum,第217-234页
[33] Hadley P、Beasley MR、Wiesenfeld K(1988)约瑟夫森结阵列系列的锁相。物理版B 38:8712–8719·doi:10.1103/PhysRevB.38.8712
[34] Hassard BD,Kazarinoff ND,Wan Y-H(1981)霍普夫分岔理论与应用。(伦敦数学学会讲稿系列41)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Zbl 0474.34002号
[35] Hoppensteadt FC(1986)神经元数学导论。英国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Zbl 0587.92010号
[36] Kling U,Székely G(1968)节奏神经活动的模拟。I.具有循环抑制的网络的功能。凯贝内提克5:89–103·Zbl 0164.50601号 ·doi:10.1007/BF00288899
[37] Kouda A,Mori S(1981)具有耦合延迟的互耦van der Pol振荡器环的分析。IEEE传输电路系统28:247–253·Zbl 0505.73014号 ·doi:10.1109/TCS.11981.1084964
[38] Linkens DA(1974)大量相互耦合的近正弦振荡器的分析解。IEEE传输电路系统21:294–300·doi:10.1109/TCS.1974.1083848
[39] Linkens DA(1976)特定形式相互耦合范德波尔振荡器夹带条件的稳定性。IEEE传输电路系统23:113–121·doi:10.1109/TCS.1976.1084184
[40] Linkens DA(1980)肠肌电模型的脉冲同步。IEEE Trans生物医学工程27:177–186·doi:10.1109/TBME.1980.326721
[41] Linkens DA,Taylor I,Duthie HL(1976)人类结肠直肠肌电活动的数学建模。IEEE Trans生物医学工程23:101–110·doi:10.1109/TBME.1976.324569
[42] Marsden JE,McCracken M(1976)Hopf分岔及其应用(科学中的应用数学19)施普林格,柏林-海德堡-纽约·Zbl 0346.58007号
[43] Morishita I,Yajima A(1972)相互抑制神经元网络的分析和模拟。凯贝内蒂克11:154–165·Zbl 0241.92004号 ·doi:10.1007/BF00270672
[44] Murray JD(1989)数学生物学。(生物数学文本19)Springer,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Zbl 0682.92001号
[45] Pozin NV,Shulpin YA(1970)《自振荡神经元连接的工作分析》。生物物理学15:162–171
[46] Selverston AI(1988)将无脊椎动物中心模式生成器视为计算数据库。神经网络1:109–117·doi:10.1016/0893-6080(88)90013-5
[47] Székely G(1965)控制尾波动物肢体运动的逻辑网络。科学院物理学报27:285–289
[48] Thompson JMT,Stewart HB(1986)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纽约威利
[49] Tsutsumi K,Matsumoto H(1984a)考虑环形神经网络中节律振荡的生成的突触修改算法。Biol Cybern 50:419–430·doi:10.1007/BF00335199
[50] Tsutsumi K,Matsumoto H(1984b)环形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周期控制机制的节律振荡发生器。生物网络51:181–194·doi:10.1007/BF00346139
[51] 图灵AM(1952)形态发生的化学基础。Phil Trans R Soc Lond【生物】237:37–72·Zbl 1403.92034号 ·doi:10.1098/rstb.1952.0012
[52] Winfree AT(1980)生物时间的几何学。施普林格,柏林-海德堡-纽约·Zbl 0464.92001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