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荷控制软电介质板的稳定性分析。 (英语) Zbl 07205498号

小结:我们研究了由施加在其侧面的机械预应力和施加在其厚度上的电场在电荷控制下的耦合效应而变形的软电介质板的稳定性。电场是通过在板的主要面上喷射电荷而产生的:尽管在实践中,这种驱动模式比电压驱动变形更难实现,但在理论和模拟中,我们发现它更加稳定。
首先,我们证明,对于电场中电位移为线性的电荷驱动电介质,基于与系统自由能相关的Hessian准则的机电不稳定性根本不会发生。然后,我们表明,与在电压控制下产生的平板表面上形成小幅度皱纹相关的几何不稳定性在电荷控制下也不会发生。这与电压控制驱动完全相反,在电压控制驱动中,一旦达到特定的临界电压,就会出现Hessian和起皱不稳定性。
对于机械预应力,可采用两种实际可行的模式:等双轴和单轴。我们通过实际驱动的有限元模拟,确认了均匀变形模式的分析和数值稳定性结果,其中可能会产生非均匀场。当预应力是由恒载重量引起时,我们发现在等双轴情况下完全一致,在单轴情况下非常一致。在后一种情况下,模拟表明夹具附近会产生微小的不均匀效应,最终会出现压缩侧向应力,导致数值崩溃。

MSC公司:

74-XX岁 可变形固体力学
78倍 光学、电磁理论

软件:

COMSOL公司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参考文献:

[1] Bertoldi,K。;Gei,M.,多层软电介质中的不稳定性,固体力学和物理杂志,59,18-42(2011)·Zbl 1225.74039号
[2] Biot,M.A.,《压缩橡胶的表面不稳定性》,应用科学研究,第12期,第168-182页(1963年)·Zbl 0121.19004号
[3] Bortot,E。;Shmuel,G.,软电介质管的棱镜分叉,国际工程科学杂志,124104-114(2018)·Zbl 1423.74299号
[4] 康索尔。(2016)Multiphysics®v.5.2a。瑞典:斯德哥尔摩。康索尔公司。
[5] De Tommasi,D。;普格利西,G。;Zurlo,G.,电活性聚合物薄膜的压缩诱导失效,《应用物理快报》,98,123507(2011)
[6] 多夫曼,L。;Ogden,R.W.,《非线性电弹性》,机械学报,174,167-183(2005)·Zbl 1066.74024号
[7] 多夫曼,L。;Ogden,R.W.,电弹性和磁弹性相互作用的非线性理论(2014),Springer:Springer New York·Zbl 1291.78002号
[8] 多夫曼,L。;Ogden,R.W.,《软电介质的不稳定性》,皇家学会哲学学报A,37720180077(2019)·Zbl 1425.74172号
[9] Fu,Y。;谢毅。;Dorfmann,L.,电极涂层电介质板的简化模型,国际非线性力学杂志,106,60-69(2018)
[10] Gei,M。;科隆奈利,S。;Springhetti,R.,《电致伸缩对介电弹性体致动器稳定性的作用》,《国际固体与结构杂志》,51,848-860(2014)
[11] Gent,A.N.,橡胶的新本构关系,橡胶化学与技术,69,59-61(1996)
[12] Greaney,P。;Meere,M。;Zurlo,G.,《介电膜的超常行为:褶皱和拉入不稳定性的描述》,《固体力学和物理杂志》,122,84-97(2019)
[13] 格林,A.E。;泽纳,W.,《理论弹性》(1954),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Zbl 0056.18205号
[14] 黄,R。;Suo,Z.,介电弹性体中的机电相变,英国皇家学会学报A,4681014-1040(2012)·Zbl 1364.74038号
[15] 凯普林格,C。;Kaltenbrunner,M。;阿诺德,N。;Bauer,S.,Röntgen的无机电拉入不稳定性的无电极弹性体致动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107,4505-4510(2010)
[16] Li,B。;周,J。;Chen,H.,电荷控制介电弹性体驱动的机电稳定性,应用物理快报,99244101(2011)
[17] 刘晓杰。;Li,B。;Chen,H.L。;贾秀红。;周建新,电介质弹性体的电压诱导褶皱行为,应用聚合物科学杂志,133,1-8(2016)
[18] 卢·T。;凯普林格,C。;阿诺德,N。;Bauer,S。;Suo,Z.,高度可变形电介质弹性体中的电荷局域化不稳定性,应用物理快报,104,022905(2014)
[19] 卢天庆。;Huang,J.S。;Jordi,C。;科瓦茨,G。;黄,R。;克拉克·D·R。;Suo,Z.,刚性纤维在等双轴力、单轴力和单轴约束下的介电弹性体致动器,Soft Matter,86167-6173(2012)
[20] 佩林,R。;Kornbluh,R。;裴,Q。;Joseph,J.,应变大于100的高速电动弹性体
[21] 普兰特,J.S。;Dubowsky,S.,《介电弹性体致动器的大尺度失效模式》,《国际固体与结构杂志》,437727-7751(2006)·Zbl 1120.74789号
[22] Shuvalov,A.L.,《各向异性板中的波传播理论》,伦敦皇家学会学报,4562197-2222(2000)·Zbl 0996.74048号
[23] 苏,Y。;康罗伊·布罗德里克,H。;Chen,W。;Destrade,M.,《软电介质板中的褶皱》,固体力学和物理杂志,119298-318(2018)
[24] 苏,Y。;吴,B。;Chen,W。;Lü,C.,优化参数以实现不可压缩介质弹性板的巨大变形,《极限力学快报》,22,60-68(2018)
[25] Suo,Z.,介电弹性体理论,固体力学学报,23449-578(2010)
[26] Ting,T.C.T.,《各向异性弹性:理论与应用》(1996),牛津大学出版社·Zbl 0883.73001号
[27] Wissler,M。;Mazza,E.,《介电弹性体致动器中的机电耦合》,《传感器致动器A》,138,384-393(2007)
[28] Yang,S.Y。;Zhao,X.H。;Sharma,P.,《重新审视软电介质的不稳定性和分岔行为》,《应用力学杂志》,84,31008(2017)
[29] Zhao,X.H。;Suo,Z.G.,分析介电弹性体机电稳定性的方法,应用物理快报,9,061921(2007)
[30] Zurlo,G。;Destrade,M。;DeTommasi,D。;Puglisi,G.,《介电弹性体的灾难性变薄》,物理评论信件,118078001(2017)
[31] Zurlo,G。;Destrade,M。;Lu,T.,微调介电弹性体的机电响应,应用物理通讯,113,162902(2018)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