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宏观近似用于快速属性约简。 (英语) Zbl 1267.68215号

摘要:属性约简是计算智能技术在人工智能中有效应用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其任务是消除不必要的属性,并搜索与原始属性集具有相同分类能力的特征子集。为了实现有效的属性约简,人们开发了许多启发式搜索算法。它们大多基于这样一种模型,即与决策系统相关的所有目标概念的近似可分为由一对可定义概念(称为上近似和下近似)表示的单个目标概念的逼近。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称为宏观近似,将所有目标概念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不一致容差块导出的粗糙集边界区域进行近似,并提出了一个有效的近似框架,称为正宏观近似(PMA),处理关于一系列属性子集的宏观近似。基于PMA,设计了一种不完备决策系统属性约简的快速启发式搜索算法,与其他现有算法相比,其计算效率明显提高,实验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MSC公司:

68T20型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问题解决(启发式、搜索策略等)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Z.Pawlak,“粗糙集”,《国际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杂志》,第11卷,第5期,第341-356页,1982年·Zbl 0525.04005号 ·doi:10.1007/BF01001956
[2] A.An、N.Shan、C.Chan、N.Cercone和W.Ziarko,“发现需水量预测规则:增强的粗糙集方法”,《人工智能的工程应用》,第9卷,第6期,第645-653页,1996年·doi:10.1016/S0952-1976(96)00059-0
[3] K.Li和Y.-S.Liu,“数据挖掘中基于粗糙集的属性约简方法”,《2002年国际机器学习和控制论会议论文集》,第60-63页,中国北京,2002年11月。
[4] R.Li和Z.-O.Wang,“使用粗糙集和神经网络挖掘分类规则”,《欧洲运筹学杂志》,第157卷,第2期,第439-448页,2004年·Zbl 1106.68386号 ·doi:10.1016/S0377-2217(03)00422-3
[5] H.Wang和S.Wang,“发现调查数据库中缺失数据的模式:粗糙集的应用”,《应用专家系统》,第36卷,第3期,第6256-6260页,2009年·doi:10.1016/j.eswa.2008.07.010
[6] L.Shi、X.Ma、L.Xi、Q.Duan和J.Zhao,“基于粗糙集和集成学习的文本分类半监督算法”,《应用专家系统》,第38卷,第5期,第6300-6306页,2011年·doi:10.1016/j.eswa.2010.11.069
[7] 王振华、舒立林和丁晓云,“基于邻域的广义粗糙集约简”,《应用数学杂志》,2011年第卷,文章编号409181,22页,2011年·Zbl 1234.68377号 ·doi:10.1155/2011/409181
[8] A.Skowron和J.Stepaniuk,“走向离散问题的近似理论”,《基础信息学》,第15卷,第2期,第187-2081991页·Zbl 0745.03026号
[9] A.A.Bakar、M.N.Sulaiman、M.Othman和M.H.Selamat,“在数据挖掘中使用二进制整数编程寻找最小约简”,《TENCON会议录》,第141-146页,2000年9月。
[10] Y.Chen、D.Miao、R.Wang和K.Wu,“基于幂集树的特征选择粗糙集方法”,《基于知识的系统》,第24卷,第2期,第275-281页,2011年·doi:10.1016/j.knosys.2010.09.004
[11] M.E.ElAlami,“基于遗传算法的特征子集选择过滤器模型”,《基于知识的系统》,第22卷,第5期,第356-362页,2009年·doi:10.1016/j.knosys.2009.02.006
[12] R.Jensen和Q.Shen,“用蚁群优化寻找粗糙集约简”,《英国计算智能研讨会论文集》,第15-22页,2003年。
[13] X.Y.Wang、J.Yang、X.L.Teng、W.J.Xia和R.Jensen,“基于粗糙集和粒子群优化的特征选择”,《模式识别快报》,第28卷,第4期,第459-471页,2007年·doi:10.1016/j.patrec.2006.09.003
[14] J.W.Guan和D.A.Bell,“信息系统的粗糙计算方法”,《人工智能》,第105卷,第1-2期,第77-103页,1998年·Zbl 0909.68047号 ·doi:10.1016/S0004-3702(98)00090-3
[15] M.Beynon,“可变精度粗糙集模型中的约简:进一步研究”,《欧洲运筹学杂志》,第134卷,第3期,第592-605页,2001年·Zbl 0984.90018号 ·doi:10.1016/S0377-2217(00)00280-0
[16] M.Dash和H.Liu,“特征选择中基于一致性的搜索”,《人工智能》,第151卷,第1-2期,第155-176页,2003年·Zbl 1082.68791号 ·doi:10.1016/S0004-3702(03)00079-1
[17] Y.Caballero、D.Alvarez、R.Bello和M.M.Garcia,“使用粗糙集理论的特征选择算法”,《第七届智能系统设计和应用国际会议论文集》(ISDA'07),第407-411页,巴西里约热内卢,2007年10月·doi:10.1109/ISDA.2007.4389642
[18] 钱永浩,梁振英,党振英,“决策表中的一致性测度、包含度和模糊测度”,《模糊集与系统》,第159卷,第18期,第2353-2377页,2008年·Zbl 1187.68614号 ·doi:10.1016/j.fss.2007.12.016
[19] A.Choucholas和Q.Shen,“文本分类的粗糙集辅助关键字约简”,《应用人工智能》,第15卷,第9期,第843-873页,2001年·Zbl 05386731号 ·doi:10.1080/088395101753210773
[20] K.Thangavel、A.Pethalakshmi和P.Jaganathan,“基于粗糙集理论的缺失值降维新算法”,《国际软计算杂志》,第1卷,第2期,第111-117页,2006年。
[21] A.Pethalakshmi和K.Thangavel,“加速快速简化算法的性能分析”,载于《计算智能和多媒体应用国际会议论文集》(ICCIMA’07),第318-322页,印度泰米尔纳德邦锡瓦卡西,2007年12月·doi:10.1109/ICCIMA.2007.336
[22] P.S.V.S.Prasad和C.R.Rao,“IQuickReduction:对快速约简算法的改进”,《粗糙集、模糊集、数据挖掘和粒度计算》,H.Sakai,编辑,第5908卷,第152-159页,德国海德堡,2009年。
[23] 孟振清,石振中,“基于容差关系粗糙集的不完备决策系统属性约简的快速方法”,《信息科学》,第179卷,第16期,第2774-2793页,2009年·Zbl 1191.68667号 ·doi:10.1016/j.ins.2009.04.002
[24] Y.Qian、J.Y.Liang、W.Pedrycz和C.Dang,“正逼近:粗糙集理论中属性约简的加速器”,《人工智能》,第174卷,第9-10期,第597-618页,2010年·Zbl 1205.68310号 ·doi:10.1016/j.artint.2010.04.018
[25] Y.H.Qian、J.Y.Liang、W.Pedrycz和C.Y.Dang,“粗糙集框架中不完全数据属性约简的有效加速器”,《模式识别》,第44卷,第8期,第1658-1670页,2011年·Zbl 1218.68152号 ·doi:10.1016/j.patcog.2011.02.020
[26] N.Zhong、J.Dong和S.Ohsuga,“使用粗糙集和启发式进行特征选择”,《智能信息系统杂志》,第16卷,第3期,第199-214页,2001年·兹伯利0994.68149 ·doi:10.1023/A:101129601502
[27] M.Zhang和J.T.Yao,“基于粗糙集的特征选择方法”,《北美模糊信息处理协会IEEE年会论文集:加拿大落基山脉中心的模糊集》(NAFIPS'04),第434-439页,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2004年6月。
[28] N.M.Parthaláin和Q.Shen,“探索特征选择的容差粗糙集边界区域”,《模式识别》,第42卷,第5期,第655-667页,2009年·Zbl 1162.68625号 ·doi:10.1016/j.patcog.2008.08.029
[29] N.M.Parthaláin、Q.Shen和R.Jensen,“探索属性约简粗糙集边界区域的距离测量方法”,IEEE知识与数据工程学报,第22卷,第3期,第305-317页,2010年·doi:10.1109/TKDE.2009.119
[30] J.Qian,D.Q.Miao,Z.H.Zhang,W.Li,“基于不可分辨和可分辨关系的属性约简混合方法”,《国际近似推理杂志》,第52卷,第2期,第212-230页,2011年·Zbl 1214.68297号 ·doi:10.1016/j.ijar.2010.07.011
[31] 王国英、赵建安、吴永杰,“代数观点与信息观点在属性约简中的比较研究”,《信息基础》,第68卷,第3期,第289-301页,2005年·Zbl 1098.68134号
[32] 钱永浩(Y.H.Qian)和梁振英(J.Y.Liang),“粗糙集理论中的组合熵和组合粒化”,《国际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基于知识的系统杂志》,第16卷,第2期,第179-193页,2008年·Zbl 1154.68520号 ·doi:10.1142/S0218488508005121
[33] L.Sun、J.C.Xu和Y.Tian,“不完备决策系统中基于粗糙熵的不确定性测度的特征选择”,《基于知识的系统》,第36卷,第206-216页,2012年。
[34] Y.Leung和D.Y.Li,“不完备信息系统中规则获取的最大一致块技术”,《信息科学》,第153卷,第85-106页,2003年·Zbl 1069.68605号 ·doi:10.1016/S0020-0255(03)00061-6
[35] A.Asuncion和D.J.Newman,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信息与计算机科学系UCI机器学习报告,2007年,http://www.ics.uci.edu/mlearn/MLRepository.html。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它的项目与zbMATH标识符启发式匹配,并且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