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二阶时滞系统(H_\infty)PID控制器。 (英语) Zbl 1447.93080号

Castillo,Oscar(编辑)等人,《智能信息系统和应用数学的最新进展》。2019年3月7日至9日,印度哈尔迪亚哈尔迪亚理工学院举行的第二届信息技术和应用数学国际会议(ICITAM 2019)上的演讲,以此为基础选出论文。查姆:斯普林格。螺柱计算。智力。863, 146-158 (2020).
摘要:本工作的目的是为二阶时滞过程设计一种基于H_(infty)控制理论的PID控制器。采用一种新的方法“粒子群优化”(PSO)来估计PID控制器的参数。闭环对象传递函数关于扰动的无穷范数被最小化,以满足H_(infty)控制目标。应用所设计的单位反馈控制器研究了二阶时滞系统的阶跃响应。在过程中应用了扰动形式的参数变化,在多个情况下观察到了系统的阶跃响应。仿真研究表明,基于PSO的H_(infty)PID控制器对系统参数的扰动变化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关于整个系列,请参见[Zbl 1436.68020号].

MSC公司:

93B36型 \(H^\infty)-控制
93立方厘米 由常微分方程控制的控制/观测系统
93B52号 反馈控制
93立方厘米 延迟控制/观测系统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Balas,M.J.:柔性系统的反馈控制。IEEE传输。自动化。对照23(4),673-679(1978)·Zbl 0381.93012号 ·doi:10.1109/TAC.1978.1101798
[2] Gundes,A.N.,Ozbay,H.,Ozguler,A.B.:一类具有I/O延迟的不稳定MIMO对象的PID控制器综合。Automatica 43(1),135-142(2007)·Zbl 1140.93364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06.08.009
[3] Luan Vu,T.N.,Lee,M.:交互多变量过程的多回路PI/PID控制器的独立设计。《过程控制》20,922-933(2010)·doi:10.1016/j.jprocont.2010.06.012
[4] Keel,L.H.,Rego,J.I.,Bhattacharyya,S.P.:数字PID控制器设计的新方法。IEEE传输。自动化。控制48(4),687-692(2003)·Zbl 1364.93281号 ·doi:10.1109/TAC.2003.809768
[5] Ho,M.T.,Lin,C.Y.:鲁棒性能的PID控制器设计。IEEE传输。自动化。控制48(8),1404-1409(2003)·Zbl 1364.93278号 ·doi:10.1109/TAC.2003.815028
[6] Valerio,D.,Costa,J.S.:使用Ziegler-Nichols类型规则调整分数PID控制器。信号处理。86, 2771-2784 (2006) ·Zbl 1172.94496号 ·doi:10.1016/j.sigpro.2006.02.020
[7] Hassan,F.、Zolotas,A.C.、Smith,T.:倾斜悬架基于优化齐格勒-尼科尔PID控制设计。工程科学杂志。Technol公司。10(5), 1-13 (2017) ·doi:10.25103/jestr.105.01
[8] Ou,L.,Zhou,P.,Zhang,W.,Yu,L.:具有时滞的任意阶LTI系统PID控制器的H∞鲁棒设计。摘自:第50届IEEE决策与控制会议记录,美国奥兰多,第1884-1889页(2011)
[9] Goncalves,E.N.,Palhares,R.M.,Takahashi,R.H.C.:不确定系统的H_2/H∞鲁棒PID综合。摘自:第45届IEEE决策与控制会议,美国圣地亚哥,第4375-4380页(2006)
[10] Liu,T.,Danying,G.,Zhang,W.:具有积分器和时滞的二阶过程PID控制器的H∞设计方法。摘自:第42届IEEE决策与控制会议记录,美国夏威夷,第6044-6049页(2003)
[11] Lin,C.,Wang,Q.G.,Lee,T.H.:通过迭代LMI方法改进多变量PID控制器设计。Automatica 40,519-525(2004)·Zbl 1051.93037号 ·doi:10.1016/j.automatica.2003.10.008
[12] Zamani,M.、Sadati,N.、Ghartmani,M.K.:使用粒子群优化设计H∞PID控制器。国际J控制自动。系统。7(2),271-280(2009年)·doi:10.1007/s12555-009-0213-9
[13] Maruta,I.,Kim,T.H.,Sugie,T.:通过约束粒子群优化的固定结构H∞控制器的综合。摘自:《第十七届世界大会会议记录》,韩国首尔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第7843-7848页(2008)·doi:10.3182/20080706-5-KR-1001.01326
[14] Xue,D.,Meng,L.:利用多目标遗传算法优化设计最优分数阶PID控制器。摘自:IEEE控制与决策会议(CCDC),桂林,第3849-3853页(2009)
[15] Chen,B.S.,Cheng,Y.M.,Lee,C.H.:混合H_2/H∞最优PID控制的遗传方法。IEEE控制系统。Mag.15,51-60(1995)·数字对象标识代码:10.1109/37.466262
[16] Zhou,K.,Doyle,J.C.,Glover,K.:鲁棒和最优控制。普伦蒂斯·霍尔(1995)·Zbl 0999.49500
[17] Poli,R.,Kennedy,J.,Blackwell,T.:粒子群优化:概述。Swarm Intell。1(1), 33-57 (2007) ·doi:10.1007/s11721-007-0002-0
[18] Kennedy,J.,Eberhart,R.:粒子群优化。IEEE国际协调神经网络。4, 1942-1948 (1995)
[19] 伯奇,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