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配置多网络接口插座

https://doi.org/10.1016/j.jnca.2009.07.001获取权限和内容

摘要

MuniSocket(Multiple-Network-Interface Socket)通过利用通信主机上现有的多网络接口卡,提供了增强通信性能属性(如吞吐量、传输时间和可靠性)的机制。尽管与常规套接字相比,MuniSocket模型具有一些通信性能优势,但它也存在一些可用性和可管理性缺陷,包括建立多个通道并配置它们以获得良好的通信性能的复杂性。本文讨论了使用MuniSocket的一些增强功能自主计算技术。这些技术包括用于发现网络接口及其性能属性的自我发现,用于在接口上建立通道的自我配置,以及用于选择最佳通道组合以高效发送不同大小的消息的自我优化。虽然这些技术提高了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性能,但它们也降低了配置MuniSocket的复杂性,并使其接口与常规TCP套接字接口兼容,这反过来又允许应用程序透明地使用MuniSocket。

介绍

局域网和广域网中的计算机可以通过无线、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等多个同质或异构网络接口,通过交换机和路由器等一个或多个网络组件进行连接。利用多台计算机之间的这些多重互连来提高通信性能和可靠性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在动态和异构环境中。引入了几种方法来利用一对节点之间现有的多个网络接口。一种实用而灵活的方法是MuniSocket模型(Mohamed等人,2006年)。MuniSocket通过主动利用多个网络接口进行数据传输,提供了增强通信性能属性(如吞吐量、传输时间和可靠性)的机制。MuniSocket是多个物理网络接口上的用户级套接字层。它提供了在局域网和广域网中的多台计算机之间同时使用多个网络接口的机制。此外,MuniSocket已用于许多需要大量数据传输的应用程序,如分布式文件系统。然而,MuniSocket遇到了一个降低可用性级别的问题。问题是它需要一些手动配置,需要用户执行各种测量和设置步骤。在本文中,我们开发了一个自我配置的MuniSocket,用于处理多个同质和异构网络接口和网络。这里的目标是使MuniSocket能够自我管理,以在各种互连场景下实现增强的通信性能。

MuniSocket的当前设计允许它支持一些机制来提高通信性能(Mohamed等人,2006年)和可靠性(Mohamet等人,2005年)。然而,要应用这些机制,用户必须手动完成几个配置步骤,包括定义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节点之间建立连接的多个IP地址和端口。此外,当完成初始设置时,MuniSocket无法配置自己来处理不同的通信消息长度,以更好地优化异构网络接口卡和链路。这是提高整体绩效所需解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讨论了通过使用自我配置技术对MuniSocket进行的一些增强,这将使用户无需手动执行这些配置任务,并允许MuniSocket根据消息长度调整链接利用率。这些增强的总体优势是使MuniSocket API和使用类似于常规Socket,因此用户可以简单地用MuniSocket API替换Socket API,并直接在多个网络上使用其应用程序。这将使MuniSocket更加实用,并且不需要更改使用它的应用程序。

在本文的其余部分中,我们首先讨论了为利用多个网络接口而引入的一些相关工作和技术。在第3节中,我们提供了有关MuniSocket的信息,它允许使用多个网络接口卡,以及我们将采用的自主计算技术,以增强MuniSockt。第4节讨论了MuniSocket的可能信道配置,第5节提供了自我配置技术。性能增强在第6节中进行了讨论,而第7节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并提供了一些关于未来工作的备注。

节代码段

相关工作

目前正在投入大量研究,以提供支持和利用多个网络的机制。每种解决方案都为特定属性(如吞吐量和可靠性)提供解决方案。然而,大多数这些解决方案都需要一些物理网络配置,这些配置会强制实施其他限制,从而使它们变得不灵活。这些限制主要是由解决方案的低级别实现造成的。此外,大多数解决方案都不提供任何自我配置机制

MuniSocket背景

如第2节所述,有几种方法可用于使用多个信道(物理和/或逻辑)提高通信性能。使用多个物理通道(通过多个网络接口卡)的能力比较困难,但提供的聚合带宽要比逻辑通道高得多。MuniSocket是引入的利用多个网络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在中间件级别设计的,以克服其他网络的一些局限性

MuniSocket通道配置

MuniSocket中间件实现的一个优点是灵活性。考虑两个节点(节点1和节点2)之间的情况,如图1所示。中间框表示高聚合带宽中间网络。此中间网络可以是局域网中的单个交换机或多个连接的交换机,也可以是胖广域网。

该网络将发送器节点的所有网络接口连接到接收器节点中的所有网络接口。穆尼索克

自我配置技术

作为置换连接具有更好的性能,需要创建更多的逻辑通道。这对于手动配置来说可能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用户需要定义所有可用接口以及其中的逻辑通道。然而,使用自我配置技术,可以自动查找和配置所有这些通道。自我配置技术还可以帮助发现相关主机和

性能增强

使用自制的MuniSocket原型进行了多组实验。所有这些实验都使用乒乓球基准(Dongarra等人,1996年;Figueira和Berman,2001年)。往返时间(RTT)是这里的主要衡量标准,因为它更容易解释和比较。然而,RTT可用于进一步获得有关有效通信带宽的更多信息(Lowekamp等人,2004)。有效带宽可以通过以下等式从RTT中导出有效

结论和未来工作

本文讨论了增强MuniSocket的可用性、可管理性和性能的自配置方法。这些方法基于逻辑通道发现。逻辑通道发现包括可达性和延迟分析。自我配置技术的主要优点之一是使MuniSocket接口与常规TCP套接字接口兼容。这使得MuniSocket对应用程序透明,从而允许应用程序使用常规

确认

这项工作得到了UAEU研究拨款04-03-9-11/07的支持。我们还要感谢匿名裁判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工具书类(21)

  • N。默罕默德等。

    双网络上可靠的用户级套接字

    并行与分布式计算杂志,超级、集群和网格计算网络设计与性能专刊

    (2005)
  • Allcock W、Bester J、Bresnahan J、Chervenak A、Liming L、Tuecke S.GridFTP:电网FTP协议扩展,。。。
  • Allcock W、Bester J、Bresnahan J、Chervenak A、Liming L、Meder S、Tuecke S.GridFTP协议规范。GGF网格FTP。。。
  • Allman M、Kruse H、Ostermann S。解决TCP卫星效率低下的应用程序级解决方案。关于…的研讨会。。。
  • 汉堡M、基尔曼T、巴尔河。平衡多播:网格应用的高吞吐量通信,。。。
  • T。科尔曼等。

    算法简介

    (1990)
  • Dongarra J,Hey T,Strohmaier E.从PARKBENCH基准中选择结果。收录:第二届欧洲会议录。。。
  • 美国。菲盖拉等。

    在工作站分时集群上执行应用程序的减速模型

    IEEE并行和分布式系统汇刊

    (2001)
  • Hacker TJ、Athey BD、Noble B。有损广域网上并行TCP套接字的端到端性能影响。。。。
  • 年。Katsuno公司等。

    可联网数字设备的自主网络配置

    IEEE消费电子交易

    (2005)
本文的全文版本中提供了更多参考。

引用人(6)

  • 在云中使用动态负载平衡实现快速文件下载的双向技术

    2013年,《网络与计算机应用杂志》
    引文摘录:

    在Socket级别上,进行了一些剥离和消息分段工作,以增强消息级别的传输。一个例子是MuniSocket(Mohamed和Al-Jaroodi,2010),它在多个网络接口卡上分发大消息,并并行传输,以克服TCP开销和网络延迟。还包括自动配置,以使过程对用户无缝,从而提高数据传输性能,而不会给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带来额外负担。

  • 具有多个网络接口的Linux主机的IP转发性能

    2013年,《网络与计算机应用杂志》
    引文摘录:

    我们的实验评估方法是一种标准且流行的基准和评估方法,用于评估服务器、网关、路由器和交换机等网络元素的性能。在内核级别执行网络功能的服务器示例可能包括基于PC的路由器、防火墙、域名服务(或DNS)服务器、IP地址分配(或DHCP)服务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NIDS)(如Snort)、,和网络地址转换(或NAT)服务器(Siris和Stavrakis,2007;Huang等人,2009;Mohamed和al-Jaroodi,2010;Salah和Kahtani,2010)。与先前有关MCMP/SMP系统的数据包转发性能的文献报道的模拟和实证研究不同(Chen和Morris,2001;Leroux,2001;Bolla和Bruschi,2006,2008a,2008b;Olsson等人,2008;Foong等人,2005;Markatos和LeBlanc;Subramaniam和Eager,1994),我们在本文中提出的工作是独特的,有以下主要贡献。

  • 根据工业4.0概念,在机器人细胞动态控制过程中使用TCP/IP协议

    2017,SAMI 2017-IEEE第15届应用机器智能和信息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 面向下一代网络的端到端多径传输层体系结构

    2010年,《同心学报》/《传播杂志》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