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2011年工作報告----張顯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會議動態 | 領導講話及工作彙報 | 光榮册 | 亮點工作 | 貫徹精神 
當前位置:首頁>>組織機構>>水科專題>>2006-2016十年工作會議>>領導講話及工作彙報>>正文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2011年工作報告----張顯良
2017-03-22 10:24   稽核人:

院辦公室

院辦公室

加强人才隊伍建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為漁業發展管道轉變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撐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2011年工作報告

張顯良

(2011年1月21日)

同志們:

這次院工作會議,是在“十二五”開局之際召開的,對我院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會議的主要任務是: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届五中全會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以及漁業工作會議精神,認真總結全院2010年和“十一五”工作,研究“十二五”發展,部署2011年工作,加强人才隊伍建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推進全院跨越式發展,為漁業發展管道轉變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撐。

農業部領導和有關司局對我院工作十分重視和支持,昨天上午張桃林副部長親自到會為科技人員頒獎,並發表了重要講話。張部長對我院2010年和“十一五”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並對我院新時期的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抓好貫徹落實。

下麵,我代表院領導班子做工作報告。

一、2010年工作成效顯著,“十一五”工作圓滿收官

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任務、謀劃“十二五”發展的關鍵之年,也是貫徹實施我院中長期發展規劃的重要一年。在農業部黨組的領導下,在部有關司局的大力支持下,我院緊緊圍繞農業部黨組“兩個千方百計、兩個努力確保”的中心目標,按照年初確定的“抓項目,出成果,育人才,强基礎”的工作思路,明確目標任務,突出重點,抓好落實,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取得了新進步。

一是科技創新和成果產出再創佳績。2010年,我院面向產業發展與學科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積極組織力量,全力開展科技攻關。全院共爭取新上科研專案700餘項,契约總經費達2.15億元,在國家863計畫、支撐計畫、產業科技體系及行業科研專項等重大科技計畫中擔負了主體任務,進一步強化了我院在水產科研領域的主導地位。通過廣大科研人員的努力,取得了一批對產業和學科發展起重要作用的科技成果。“大洋金槍魚資源開發關鍵技術及應用”“半滑舌鰨苗種規模化繁育及健康養殖技術開發與應用”兩項成果,在推動產業發展中發揮了突出作用,被授予201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大海洋生態系及多營養層級生態養殖新生產模式研究在實現海水養殖的生態系統水准管理方面達到世界領先水準;在水產優良品種選育和推廣應用方面取得突出進展,“青蝦優良品系的規模化繁育和產業化示範”和“中國對蝦‘黃海1號’選育與推廣”分別獲得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農業技術推廣成果一等獎和合作獎,2010年全院有6個水產新品種通過全國原良種審定委員會的評審,是歷史上新品種產出最多的一年;凡納濱對蝦工程化高效健康養殖技術、草魚出血病和淡水魚類敗血症分型疫苗研發、羅非魚零廢棄加工與品質控制科技等一批成果,均在生產應用中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010年,全院共獲得48項各級科技成果獎勵,其中國家級獎勵2項,省部級以上獎勵21項;有29項新成果通過鑒定;獲得專利授權124項,其中發明專利59項;軟件著作權授權17項;出版專著18部;發表學術論文1149篇,其中SCI或EI收錄論文179篇。

二是在服務產業方面積極發揮科技支撐和引領作用。我院為服務產業發展和支撐行業管理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唐啟昇院士等首倡提出“碳匯漁業”新理念,並通過舉辦高層次的“工程科技論壇”等積極推進發展藍色低碳產業;針對行業重點工作,組織全院力量積極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與效果評估、人工魚礁生態增殖科技示範、池塘生態養殖和標準化改造科技示範等工作;圓滿完成我國首次南極磷蝦探捕調查項目,促進了我國遠洋漁業向新領域邁進;協助農業部漁業局組織開展了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分析評估工作;圓滿完成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水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對歐盟、日本等20個國家的26項通報及時組織評議,為我國政府和企業有效應對國外水產技術性貿易壁壘提供科學依據;組織專家積極為漁業應對寒潮海冰灾害、長江流域豪雨和海南特大洪災等提供科技支撐;組織高水准的專家隊伍,積極參加農業部“百日科技服務行動”,全院科技人員深入20多個省市地區,舉辦技術講座和培訓班460多場次,培訓人員超過2萬人次,扶持示範戶320餘戶。

三是科研支持保障條件和科研平臺建設進一步加強。全院基建立項總投資規模首次過億,我國第一艘自主研發的漁業科學調查船“南鋒號”圓滿完成首航,長江所武漢研究中心正式建成,珠江所水產動物疫苗中試基地成為我國首家符合獸用生物制品GMP要求的水產疫苗生產車間。全院財政資金爭取工作取得新進展,2010年財政經費總量達5.3億,其中獲追加預算3380多萬元,在離休人員補貼、調查船運轉、受灾設施恢復等經費爭取方面取得了新突破;珠江所首次被列入定員定額試點單位,對我院各單位改善人員經費結構性不足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在農業部重點實驗室體系建設中,我院各單位及共建組織共獲得海洋漁業和淡水漁業兩個“學科群”的綜合性重點實驗室,8個專業性(區域性)實驗室和11個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為加强我院在漁業科研體系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打下了基礎。

四是繼續强化開放辦院,產學研大協作和國際合作取得新成績。在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合作方面,牽頭啟動了“淡水養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海洋漁業資源捕撈與養護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與南京農業大學、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浙江萬里學院、江西省農業廳、新疆自治區水產局、通威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定;新建立了一批院(所)級科技示範縣、示範基地。在國際交流與合作方面,共簽訂6項國際合作協定,新上國際科技專案16項,項目經費折合人民幣542萬元,均較上年有大幅增長。針對第三世界國家的技術培訓和科技援外工作取得新成績,全年共為42個國家培訓科技人員102人,為促進水產領域“南南合作”做出了貢獻,繆為民和閔寬洪獲“中國援外奉獻獎”銀獎。全院有9種科技期刊入選核心期刊,其中《中國水產科學》影響因數和綜合評價指數均列我國水產類學術期刊首位。

五是人才隊伍建設取得新成效。加强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完成了5個所的領導班子調整,有10比特衕誌分別走上正所和副所級領導崗位。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取得新進步,面向社會公開聘任了新一届23比特首席科學家,作為全院的學科帶頭人發揮引領作用;王清印和陳雪忠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江世貴、程家驊、馬愛軍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馬愛軍獲“中國青年科技獎”,李卓佳獲“農業技術推廣貢獻獎”,孔傑獲“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科技人才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科研人員中,35歲以下青年科研人員比例、擁有博士學位比例、碩士學位比例較往年有明顯提高,分別達到現時的39%、13.7%和21.8%。獲批新增南海所和長江所2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一年來,全院上下開拓進取,真抓實幹,在取得可喜成績的同時,也積累了一些工作體會,值得認真歸納總結。

一是超前謀劃與狠抓落實相結合,加快推進發展。加强全院宏觀思考和戰畧謀劃,按照“院規劃貫徹落實年”的部署要求,組織院屬各單位在系統總結“十一五”工作的基礎上,精心編制完成了本組織中長期發展規劃。院所兩級高度重視,加強領導,以貫徹落實院(所)規劃為主線,提前編制“十二五”發展規劃,認真抓好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年度計畫的銜接工作。並結合黨的十七届五中全會精神的學習貫徹,調整和完善“十二五”各項規劃。院“十二五”重大科研計畫規劃、基本建設規劃已正式實施,國際合作、後備幹部隊伍建設等其它專項規劃已完成討論稿的編寫。針對“謀思路、定措施”,去年院工作會在總結發展經驗的基礎上,突出強調要處理好6個方面的問題,已在全院上下形成了廣泛共識,在“十二五”工作實踐中仍需堅持秉承。

二是科研立項與過程管理同推進,加强科技創新。院所兩級協調一致,高度重視加强頂層設計,主動介入科技部、農業部和發改委等部委牽頭的科技戰畧研究、規劃和重大專案建議編制工作,積極爭取國家重大科研計畫以及行業科研專項等項目,為新時期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核心競爭力搶佔有利的位置。院所兩級認真抓好項目過程管理和成果產出,確保“十一五”科研計畫順利完成,提高了科研產出的效率和水准。努力加强科研成果的培育、遴選與集成,製定了“十二五”前期全院重大成果培育計畫,為重大成果產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是科技推廣與支撐服務雙統籌,堅持產業導向。積極發揮10個學科委員會和專家團隊作用,依託各級重點實驗室、質檢中心和野外觀測台站等科研平臺,開展現代水產產業科技體系建設,促進科學研究與生產實際緊密結合。加强全國漁業科技協作網建設,促進漁業科技大聯合大協作。一方面,緊密結合公共管理的迫切需要,集中全院科技優勢,積極為行業首長部門提供扎實有效的科技支撐。另一方面,面向漁業生產實踐,組織開展成果文宣與推廣工作,通過科技入戶、科技合作等管道,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加快科研成果向生產力轉化。

四是班子建設與人才培養都兼顧,打造骨幹力量。去年召開了院系統領導班子建設工作會議,研究部署新形勢下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工作。加强全院後備幹部隊伍建設,開展了院所後備幹部選拔推薦工作。大力推進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組織了新一届院首席科學家選聘工作,首次啟動了院級中青年拔尖人才評選工作。院所兩級積極探索引進高層次人才,組織開展人才培養工作。不僅在營造人才競爭環境上下功夫,而且注重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積極推進聯合培養研究生合作機制創新,進一步優化了科技人才隊伍結構。

五是條件建設與運行管理兩加强,夯實發展基礎。

關閉窗口
版權所有:網站名稱加版權資訊中國-西安博達軟件郵遞區號:710065
E-mail:webmaster@xxx.com備案序號:陝ICP備1234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