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双链DNA(dsDNA)和核小体的自身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标志。然而,破坏对这些免疫原性较差的核成分的免疫耐受性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凋亡细胞吞噬功能受损,核抗原不断释放,可能参与免疫发病。染色体结构蛋白和促炎介质高迁移率组盒蛋白1(HMGB1)紧密附着在凋亡细胞的染色质上。我们证明HMGB1仍与体外晚期凋亡细胞释放的核小体结合。SLE患者血浆中也检测到HMGB1核小体复合物。凋亡细胞中含有HMGB1的核小体分别诱导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分泌以及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无论是来自活细胞的无HMGB1核小体还是来自缺乏HMGB1的凋亡细胞的核小体都不能诱导细胞因子的产生或DC的激活。凋亡细胞中含有HMGB1的核小体以Toll样受体(TLR)2依赖的方式诱导抗dsDNA和抗组蛋白IgG反应,而活细胞中的核小体则没有。总之,HMGB1–核小体复合物激活抗原提呈细胞,因此,可能通过破坏对核小体/dsDNA的免疫耐受性,对SLE的发病机制起关键作用。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典型自身免疫性疾病。吸烟、紫外线照射和感染等遗传和环境因素增加了疾病表现的风险。事实上,人体的每个器官都可能受到影响,特别是皮肤、关节、造血系统、肾脏、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从而引起各种各样的症状。

抗双链DNA(dsDNA)和核小体的自身抗体是SLE的血清学标志(1). 这些自身抗体可以在肾脏和血管内形成免疫复合物和免疫沉积物,因此,对狼疮性肾炎和血管炎的发病机制至关重要(24). 然而,导致对天然染色体DNA和核小体免疫耐受性破坏的机制尚不清楚,它们本身免疫原性较差。

高迁移率族盒蛋白1(HMGB1)是一种进化保守的普遍表达的染色体蛋白,由两个带正电荷的DNA结合域(称为HMG盒A和B)和一个带负电荷的C末端域组成(5). HMGB1与dsDNA、单链DNA(ssDNA)、畸变DNA和核小体结合。HMGB1稳定核小体结构并诱导DNA弯曲,从而参与转录调控(6). 最近,有报道称HMGB1从细胞中释放出来时也可以作为促炎介质。HMGB1与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Toll-like受体(TLR)2和TLR4的结合导致炎症细胞的募集和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包括TNF-α、IL-1β和IL-6(711). 此外,HMGB1诱导DC激活标记物(HLA-DR、CD83、CD80和CD86)上调(12,13).

细胞外HMGB1可能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病。Wang等人(9)表明HMGB1是感染性休克晚期致死性的关键介体。细胞外HMGB1已在实验性关节炎模型和人类类风湿关节炎中报告(1416). 重要的是,系统应用拮抗盒A或HMGB1-中和抗体可以改善啮齿动物胶原蛋白诱导的关节炎(14,15).

在凋亡过程中,大量核HMGB1紧密附着在低乙酰化染色质上,从而阻止HMGB1的释放(17). 我们假设,如30–50%的SLE患者所发现的,在清除不足的情况下,未消化的凋亡细胞可能会发生继发性坏死(18,19). 在继发性坏死期间,HMGB1的大部分仍与不溶核残留物中的核小体结合(17); 然而,核小体自身的一部分以可溶性形式释放,并可能携带紧密结合的促炎HMGB1。

以前的研究表明,慢性皮肤狼疮患者的病变皮肤中存在细胞外HMGB1(20,21). 此外,我们最近在SLE患者的血清和血浆中检测到HMGB1(22). 在本文中,我们证明HMGB1–核小体复合体是从继发性坏死细胞释放出来的,并且可以在SLE患者的血液中发现。HMGB1–从凋亡细胞纯化的核小体复合物诱导巨噬细胞中细胞因子表达和DC成熟。相反,活细胞的核小体和凋亡细胞的核小体均不含HMGB1且HMGB2(HMGB)水平低低的)诱导任何明显的细胞因子释放。重要的是,用来自凋亡细胞的核小体免疫,而不是活细胞的核小体免疫,可显著提高非自身免疫小鼠的抗dsDNA和抗组蛋白抗体滴度。因此,具有紧密结合HMGB1的核小体可能在破坏对dsDNA的免疫耐受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dsDNA是SLE中的关键自身抗原。

晚期凋亡细胞释放的核小体含有HMGB1

在凋亡细胞死亡过程中,寡核苷酸和单核小体是由核酸内切酶对染色质的核小体间裂解产生的(23,24). 在体内,正常情况下,通过吞噬细胞有效清除凋亡细胞来阻止循环中核小体的出现(2527). 在体外,当垂死的细胞进入凋亡晚期,即继发性坏死时,核小体被释放到培养上清液中(28). 为了研究继发性坏死细胞自发释放的核小体是否含有HMGB1,我们通过紫外线照射(未公布的数据)或staurosporine治疗48小时来诱导Jurkat细胞凋亡,当时几乎所有细胞都经历了继发性死亡。热处理导致原发性坏死。使用不同的抗组胺和抗dsDNA抗体,HMGB1从继发性坏死细胞的上清液中沉淀出来,而不是从原发性坏死细胞的上清液中沉淀出来(图1). 从原代热诱导坏死细胞的上清液中,HMGB1仅由抗HMGB1抗体沉淀,表明原代坏死细胞释放的HMGB1与核小体无关。早期凋亡细胞未释放可检测到的HMGB1(未发表的数据)。因此,培养细胞继发性坏死时释放的核小体至少部分与HMGB1相关。

SLE患者血液循环核小体中含有HMGB1

我们和其他人之前已经描述过HMGB1在SLE患者的血浆和血清中经常检测到(22,29). 在一些SLE患者的外周血中,可以检测到大量的循环免疫复合物,这些复合物通常含有核小体(3032). 为了测试这些循环免疫复合物是否含有HMGB1,从SLE和其他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和感染)患者以及健康对照者的血清中沉淀免疫复合物,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进行分析。在8份SLE血清中的6份中,HMGB1很容易检测到。相反,在4名健康献血者和10名非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沉淀物中,未检测到HMGB1或检测到极少HMGB1(图2 A且未描述)。

为了探讨HMGB1是否与SLE患者血液中循环DNA/核小体相关,我们使用与Sepharose珠共价偶联的抗体进行联合免疫沉淀。使用抗组蛋白和抗dsDNA/核小体抗体,我们可以从SLE患者的HMGB1血清中共沉淀HMGB1,但不能从健康献血者的血清中共沉淀物HMGB1(图2 B). 结果类似于图2 B从SLE患者获得额外血清(n个=6)和健康对照(n个= 5). 这些数据表明,SLE患者血液中循环的核小体与HMGB1相关。

凋亡细胞衍生核小体诱导炎症反应

为了研究来源于凋亡细胞的含HMGB1核小体是否具有促炎活性,我们通过蔗糖梯度超速离心从活细胞、葡萄孢菌素处理的凋亡细胞和热诱导坏死Jurkat细胞中分离核小体。单核小体DNA和组蛋白的检测表明,在所有制剂的第4部分中主要发现了单核小体(图3). 就活细胞而言,HMGB1几乎只存在于不含核小体/DNA的组分梯度的顶部(图3 A). 在坏死细胞制备的制剂中,仅在含有组分4和5的单核小体中检测到微量HMGB1(图3 B). 在通过其他方法(如冷冻-解冻)坏死的细胞中,大多数HMGB1位于梯度的顶部,并且仅在单核小体或高分子质量分数6-8中检测到微量HMGB1(未公布的数据)。只有来自凋亡细胞的制剂在核小体组分4和5中含有大量HMGB1(图3 C). 此外,在凋亡细胞密度梯度的顶部发现了相对大量的HMGB1,表明HMGB1是游离的。通过SDS-PAGE和凝胶考马斯蓝染色对主要含有单核小体的组分4进行分析,以证明组蛋白的主要组成和制剂的纯度(图3 D). 总之,这些数据表明HMGB1主要附着在凋亡细胞的核小体上。

为了比较巨噬细胞激活能力,我们将人类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暴露于20μg/ml来自活细胞、坏死细胞和凋亡细胞的核小体。24小时后,在培养上清中测定TNF-α、IFN-α、IFN-γ、IL-1β、IL-6、IL-8、IL-10和IL-18的浓度(图4). 含有大量HMGB1的凋亡核小体能有效刺激TNF-α、IL-1β、IL-6和IL-10的分泌,而不含HMGB1活细胞的核小体不能诱导细胞因子释放。坏死细胞中HMGB1含量低于凋亡细胞的核小体诱导可测量的细胞因子分泌,但低于凋亡核小体(图4). 暴露于核小体后,我们无法检测到人类巨噬细胞分泌的IFN-α、IFN-γ、IL-8和IL-18(未发表数据)。使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也获得了类似的结果(未发表的数据)。从用其他凋亡诱导剂(如抗Fas抗体或紫外线照射)处理的细胞中分离出的核小体,可从葡萄孢菌素处理的细胞向核小体释放类似的细胞因子(未公布的数据)。此外,由早期或晚期凋亡细胞制备的核小体诱导的细胞因子没有显著差异(图S1,可用)。重要的是,晚期凋亡细胞自发释放的核小体也诱导人单核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图S2)。这些数据表明,单核小体的细胞因子诱导能力与其HMGB1含量相关。

HMGB蛋白是凋亡核小体的促炎活性所必需的

为了进一步测试HMGB1是否有助于凋亡核小体的促炎活性,我们从嗯1−/−(含HMGB2)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33)和HMGB低的(HMGB1缺失,仅表达微量HMGB2)来自WT对应物的MEF,并比较其细胞因子诱导能力。将人单核细胞衍生的原代巨噬细胞与从存活和凋亡的MEF中纯化的核小体孵育,并评估TNF-α和IL-10的分泌。从凋亡细胞中纯化的核小体嗯1−/−MEF仅诱导少量TNF-α和IL-10(未发表的数据)以及HMGB制备的TNF-β和IL-10低的成纤维细胞几乎不诱导细胞因子,这与活细胞的核小体相当。相反,从濒临死亡的WT成纤维细胞纯化的核小体刺激TNF-α和IL-10分泌(图5 A). 因此,HMGB1和HMGB2可能是凋亡细胞核小体诱导的细胞因子分泌所必需的。

为了特异性拮抗HMGB1的作用,我们使用重组盒A(HMGB1截短的N末端结构域),该盒作为全长HMGB1蛋白的竞争性抑制剂(34,35). 在存在或不存在10μg/ml重组A盒的情况下,用从凋亡Jurkat细胞纯化的核小体培养人单核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重组A盒治疗强烈抑制凋亡核小体的细胞因子刺激活性,而LPS诱导的TNF-α和IL-10的释放没有改变(图5 B).

凋亡核小体诱导的细胞因子释放依赖于TLR2,但不依赖于TLR4、TLR9和RAGE

先前的研究表明HMGB1是RAGE、TLR2和TLR4的内源性配体,而CpG寡核苷酸信号依赖于TLR9。衔接蛋白MyD88(髓样分化初级反应蛋白88)在激活所有TLR后导致促炎细胞因子基因诱导的信号转导中至关重要(36,37). 为了评估RAGE和TLR信号在介导凋亡核小体促炎效应中的相关性,我们将从活细胞和凋亡细胞纯化的核小体与从WT和RAGE缺陷小鼠获得的巯基乙酸合法腹腔巨噬细胞孵育(38),MyD88型(39),TLR9(40)、TLR2、TLR4(41)或TLR2/4信令。暴露于凋亡核小体后,MyD88缺陷巨噬细胞以及TLR2/4-和TLR2-缺陷巨噬细胞中TNF-α和IL-10的释放被完全消除。相反,RAGE缺陷、TLR4突变和TLR9缺陷巨噬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没有受到损害(图6). 因此,TLR2对含HMGB1的核小体诱导的促炎信号至关重要,而RAGE、TLR4和TLR9是不必要的。

核小体诱导DC成熟

DC作为最有效的APC,可能通过激活原始自身反应性T辅助淋巴细胞而在SLE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42,43). 有效的T细胞启动需要成熟的DC表达MHC II类和共刺激分子,如B7家族成员,即B7-1/CD80和B7-2/CD86(44). 为了确定核小体,特别是来自凋亡细胞的核小体是否可以诱导DC成熟,将单核细胞衍生的未成熟DC在没有或存在20μg/ml核小体的情况下培养,这些核小体是从存活的和凋亡的Jurkat细胞纯化而来的。48小时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MHC II类、CD86和CD83分子的表达。只有凋亡细胞中含有HMGB1的核小体显著诱导MHCⅡ类、共刺激分子CD86和DC成熟标记CD83的表面表达(图7 A). 除了成熟外,凋亡核小体还诱导单核细胞衍生DC释放TNF-α(未发表数据)。

为了研究凋亡核小体诱导的DC成熟是否也与DC功能相关,我们在没有或存在从活细胞或凋亡细胞分离的核小体的情况下,对单核细胞衍生的DC进行共培养。48小时后,加入同种异体T细胞,并评估其增殖反应。DC与凋亡细胞的核小体预孵育后,混合白细胞反应显著增强,而与活细胞核小体预先孵育的DC则无此作用(图7 B). 这些数据表明,DC激活T细胞的能力因凋亡核小体而增加。

为了进一步测试HMGB1是否参与凋亡细胞核小体诱导的DC成熟,将未成熟DC暴露于从WT或HMGB分离的核小体低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8 h MEF后DC表面CD83和CD86的表达。从凋亡的WT-MEF中分离的核小体显著上调DC上CD83和CD86的表达,而从HMGB中分离的核小体低的MEF对CD83和CD86的表面表达仅显示出细微的影响(图7 C). 这些数据表明,凋亡细胞中含有HMGB1的核小体可以诱导DC成熟,这对于有效的抗原提呈至关重要。

从浆细胞样DC(pDC)释放的IFN-α可能对SLE的免疫发病机制起关键作用,并且可以由CpG寡核苷酸诱导,甚至更有效地由HMGB1 CpG核苷酸复合物以TLR9-和RAGE依赖的方式诱导(10,11). 在我们的实验中,来自活细胞或凋亡细胞的核小体均未诱导pDC中IFN-α或成熟标记物的表达(图S3,可用;未描述)。然而,如果pDC与核小体以及含有抗dsDNA的SLE血清一起孵育,则会强烈诱导IFN-α释放(图S3)。这些数据表明,pDC分泌IFN-α并不依赖于与核小体相连的HMGB1,而是依赖于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凋亡细胞核小体的免疫原性增强

为了测试凋亡细胞中含有HMGB1的核小体在体内是否显示出增强的免疫原性,我们用从存活和凋亡Jurkat细胞中分离的核小体来免疫BALB/c小鼠。成年雌性小鼠静脉注射核小体三次,不加任何佐剂。对照组注射PBS。用ELISA测定抗dsDNA、抗sDNA和抗组蛋白抗体的浓度。

与用活细胞核小体免疫的小鼠相比,注射凋亡细胞衍生核小体的小鼠显示出针对dsDNA和组蛋白的血清IgG抗体显著增加,这只显示出轻微或无抗dsDNA和抗组蛋白反应。没有一组显示出抗sDNA IgG滴度的相关增加(图8 A). 此外,还对血清进行了可提取核抗原的测试。用活细胞核小体免疫的小鼠,这些自身抗体没有相应增加,而用凋亡细胞核小体免疫的小鼠中有两个显示出高滴度的抗Scl70抗体。其中一只小鼠还产生了抗Jo-1、Sm、SSA/Ro和SSB/La的抗体。此外,大多数注射凋亡核小体的小鼠显示出抗U1-RNP、SSA/Ro和SSB/La抗体浓度增加的趋势。与用活细胞核小体免疫的小鼠相比,用凋亡细胞核小体免疫的小鼠中的lupus特异性Sm抗原抗体显著增加(图S4,可用;未描述)。来自凋亡MEF的核小体也在BALB/c小鼠中诱导抗dsDNA抗体(未发表数据)。

为了评估TLR2对体内凋亡细胞衍生核小体免疫原性的需求,向TLR2-和TLR2/4缺陷小鼠以及C57BL/6 WT小鼠静脉注射三次由凋亡细胞制备的单核小体。TLR2-和TLR2/4缺陷小鼠产生的抗dsDNA和抗组蛋白抗体浓度极低,明显低于C57BL/6 WT对照组(图8 B).

这些体内实验表明,与活细胞相比,来自凋亡细胞的核小体能更有效地诱导对dsDNA、组蛋白和各种可提取核抗原的抗体。此外,TLR2的参与对于小鼠体内抗dsDNA和组蛋白IgG自身抗体的诱导至关重要。

核小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重要原发性自身抗原,抗dsDNA和核小体的自身抗体是SLE的特征性特征(30,45,46). 通常,纯化的dsDNA和核小体免疫原性较差(47,48). 核小体是广泛存在且丰富的自身成分,为什么核小体在SLE中具有免疫原性尚不清楚。单核小体和寡核小体是在细胞凋亡过程中通过染色质分裂形成的,可能出现在细胞表面和凋亡死亡过程后期的凋亡泡中(23,24,49). 正常情况下,在核小体释放之前,吞噬细胞会迅速清除凋亡细胞。然而,如果死亡细胞进入凋亡的晚期,核小体就会释放(28). 我们在继发性坏死而非原发性坏死细胞的上清液中检测到与HMGB1复合的核小体。因此,在凋亡细胞清除受损的情况下,正如在部分SLE患者中观察到的那样(18,19)和内源性佐剂HMGB1复合的核小体可能被释放并促进自身免疫反应。

事实上,在SLE患者的血液中经常可以检测到核小体,并被认为是体内细胞死亡的结果(30,50). 凋亡诱导剂处理的小鼠血浆中出现的核小体和DNA呈剂量依赖性(51). 在SLE中,核小体主要以免疫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因为存在各自的自身抗体(52). 我们在SLE患者的循环免疫复合物中检测到HMGB1,但在对照组中没有检测到。由于大量SLE患者中存在HMGB1自身抗体(22,53)也可能存在仅含HMGB1的免疫复合物。然而,共免疫沉淀实验显示,在SLE患者的血清和血浆中可检测到的HMGB1至少部分与dsDNA和核小体有关。健康人中未检测到HMGB1免疫复合物,尽管也存在HMGB1抗体(22,53). 最有可能的是,在健康受试者中,HMGB1通常不会被释放,因为死亡细胞被迅速清除;因此,不会形成免疫复合物。先前的研究表明,在凋亡细胞中,HMGB1与低乙酰化染色质紧密结合,即使在经历了继发性坏死之后。相反,HMGB1从原发性坏死细胞的染色质中快速丢失(17). 因此,SLE患者血液中HMGB1–核小体复合体可能主要来源于继发性坏死细胞,而非原发性坏死的细胞。

Bell等人的最新发现(54)表明HMGB1的释放可能不是原发性坏死的唯一特征。至少在某些细胞中,HMGB1的释放也发生在晚期凋亡细胞死亡期间,甚至在DNA释放之前(54). 在本文中,我们证明至少有一部分HMGB1是从次生坏死细胞释放出来的,它与核小体结合。活细胞的核小体几乎不含HMGB1。只有一小部分凋亡细胞衍生核小体含有HMGB1,这表明核小体和HMGB1之间形成的高亲和力复合物仅限于核小体的某些亚群和/或HMGB1。这些复合物的数量可能取决于细胞类型和不同的凋亡途径。

最重要的是,凋亡细胞衍生的核小体显示出强大的促炎作用。从HMGB1缺陷的凋亡MEF中纯化的核小体诱导了极少的TNF-α和IL-10分泌。HMGB的那些低的HMGB1缺乏而HMGB2含量非常低的细胞,不会刺激任何TNF-α或IL-10的释放。这些数据表明HMGB1在来自凋亡细胞的核小体的促炎症特性中起着直接和关键的作用,并表明HMGB2具有类似的氨基酸序列,与HMGB1具有许多甚至全部的生化特性(5,55)也显示出促炎症的潜力。值得注意的是,由凋亡核小体诱导的TNF-α、IL-6和IL-10在SLE患者的血清中升高,可能参与SLE的发病机制(56,57). 然而,TNF-α在SLE中的作用似乎是矛盾的。一方面,可能参与SLE免疫发病机制的IFN-α/β的产生通常被TNF-α下调(58). 另一方面,在SLE患者的血清和炎症肾脏中发现TNF-α,可能会导致炎症过程和器官损伤(59). 在SLE中,TNF-α可能无法充分调节IFN-α的生成(56)两种细胞因子的联合增加可促进其发病。

HMGB1的大多数生物效应被认为是由多基因受体RAGE以及TLR2和4介导的(8,10,11,15,60).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HMGB1与CpG寡核苷酸复合,比HMGB1单独与RAGE结合更有效。HMGB1强烈增强了CpG寡核苷酸介导的B细胞和pDC依赖TLR9的细胞因子释放,并依赖RAGE和TLR9。然而,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10).

与HMGB1–CpG寡核苷酸复合物的这些数据相反,凋亡细胞中含有HMGB1的核小体诱导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独立于RAGE、TLR4和TLR9,而只有TLR2信号是必需的。用凋亡核小体免疫TLR2缺陷小鼠,并没有显著诱导抗dsDNA或抗组蛋白抗体,这一事实证实了TLR2对HMGB1-核小体复合体在体内的免疫刺激作用的关键作用。有趣的是,发现Mal/TIRAP蛋白的单一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的存在对TLR2和TLR4介导的信号转导至关重要,对SLE具有保护作用,而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没有影响(61). 根据我们的结果,HMGB1可能代表TLR2信号与SLE发病机制之间的联系。如MRL/lpr小鼠所示(62),dsDNA和核糖核蛋白颗粒自身抗体的形成可能另外分别需要TLR9和TLR7。

与CpG寡核苷酸和CpG–HMGB1复合物相比,HMGB1–核小体复合物本身不会导致pDC释放IFN-α。然而,在含有高浓度抗dsDNA抗体和核小体的血清中,IFN-α的诱导作用很强,可能在SLE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图S3)(63). 此外,初步数据表明,在用凋亡细胞的核小体而不是活细胞的核小体免疫的小鼠中,随后注射核小体在体内诱导IFN-α的释放。这些数据表明,凋亡核小体可能启动dsDNA自身抗体的形成。核小体的随后释放导致免疫复合物和IFN-α分泌的形成,然后作为自身免疫和炎症的放大环(图S5)。

DC是免疫反应的重要调节器。成熟DC对T辅助细胞的启动尤其必要。DC在识别病原体后成熟(64). 在没有病原体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DC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报警蛋白的内源性分子可能激活APC并增强共刺激分子和MHC II类分子的表达(65). 以前已经证明重组HMGB1和HMGB1 B盒(12)以及来自WT MEF但不是来自其嗯1−/−对应物,诱导DC成熟(13). 此外,其他研究小组证明染色质/核小体免疫复合物(66)从小牛胸腺纯化的游离核小体直接与DC相互作用,并可通过TLR9依赖和独立的途径激活它们(46).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证明凋亡细胞衍生的核小体与来自活细胞的相比,诱导了明显更强的DC成熟。此外,来自凋亡HMGB的核小体低的MEF没有诱导DC成熟,再次证明HMGB蛋白作为内源性佐剂在增强DC抗原提呈功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虽然核小体被认为是SLE的主要自身抗原之一,但以前用活细胞纯化的核小体免疫非自身免疫小鼠的尝试未能触发相关自身抗体的产生(30). 与之前的研究一致,我们也没有观察到活细胞核小体免疫后抗dsDNA抗体的显著诱导。重要的是,用来自凋亡细胞的HMGB1核小体复合物免疫,激活巨噬细胞并诱导DC体外成熟,转化为显著增加非自身免疫小鼠的抗dsDNA抗体生成。Mevorach等人(67)用全凋亡细胞免疫非自身免疫小鼠,但不能检测到dsDNA抗体,只能检测到ssDNA抗体。在非自身免疫小鼠中,整个凋亡细胞未能诱导与疾病相关的抗dsDNA抗体,可能是由于凋亡细胞的快速清除及其抗炎和免疫抑制特性所致(68).

总之,含有HMGB1的凋亡细胞衍生核小体可能通过其对各种细胞类型,尤其是巨噬细胞和DC的促炎作用,严重破坏SLE患者对核抗原的外周耐受性。此外,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拮抗HMGB1可能是一种新的SLE治疗策略。

血清样本。

为了制备血清,从健康献血者和SLE或其他疾病患者的静脉血中收集到不含抗凝剂的试管中(Monovett),并于2000年离心在4°C下保持30分钟。收集血清并在−20°C下储存。该研究得到了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医学院伦理委员会(Ethikcommission der Medizinischen Fakulta­t der Friedrich-Alexander-Unisita­t Erlangen-Nu­rnberg)的批准,并获得了献血者的知情同意。

细胞培养。

如前所述培养Jurkat(TIB-152)细胞(22).嗯1+/+嗯1−/−MEF是从来自嗯1纯BALB/c遗传背景上的杂合子(>10个回交),并根据3T3方案生长,该方案规定每3天将生长的细胞以1:3分裂3个月。在该程序结束时获得的成纤维细胞可以无限期地保持为完整DMEM中的单层培养物。以这种方式获得的成纤维细胞系表达低水平的HMGB2蛋白,除了HMGB1的KO外,没有检测到HMGB3 mRNA。然后我们称其为HMGB低的,而WT对应物被称为HMGB+人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如前所述进行分化(69). 人类单核细胞衍生DC的产生如前所述(13). 根据Michl等人获得了巯基乙酸盐引发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70). 使用Pan T细胞分离试剂盒II(Miltenyi Biotec),通过负免疫磁选从健康供体的PBMC中分离T淋巴细胞。

动物。

动物实验得到了米特尔弗兰肯政府(Regierung von Mittelfranken)的批准。小鼠被安置在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的动物设施中。BALB/c和C57BL/6小鼠从查尔斯·里弗实验室购买。愤怒−/−小鼠由B.Arnold(德国海德堡德国癌症研究中心)提供(38),TLR9−/−T.Winkler(德国埃朗根大学生物系)(40),TLR2−/−,TLR4级−/−(41)和TLR2/4−/−M.Schnare(德国埃尔兰根大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所)和MyD88−/−(39)A.Gessner和J.Glaesner(德国爱尔兰根大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所)的TLR4突变体(C3H/HeJ)和相应的WT对照(C3H/HeN)小鼠。

诱导细胞凋亡和坏死。

为了诱导凋亡,Jurkat细胞(2.5×106细胞/ml)用1μM staurosporine(Enzo Biochem,Inc.)处理4-8小时以制备核小体,并处理48小时以进行共免疫沉淀。用于制备核小体,HMGB低的用0.5μM staurosporine处理WT MEF 4–8 h。在56°C下加热细胞30 min,然后在37°C下再孵育1 h,诱导原发性坏死。通过碘化丙啶/膜联蛋白V-FITC染色确认细胞凋亡和坏死。

免疫复合物的聚乙二醇沉淀。

用1.5或2%PEG 6000(Carl Roth)沉淀血清样品中的循环免疫复合物。沉淀物在12%SDS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分离,HMGB1用多克隆抗HMGB1抗体(BD)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

核小体的制备。

核小体由Jurkat细胞(5×108每个制剂的细胞)和HMGB WT和HMGB低的MEF(2×108根据Vaux等人(71). 根据Suer等人描述的方法获得了含有单核小体的染色质组分(72). 简言之,用500 U微球菌核酸酶(S7;Roche)在37°C下消化分离的细胞核30分钟,用10 mM Tris和2 mM EDTA溶解,并将悬浮液分层到12 ml的10–50%蔗糖梯度上。梯度在SW41贝克曼转子中以34000 rpm在4°C下离心22小时。收集1.5 ml的馏分,在0.1%十二烷基硫酸钠存在下通过1.5%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DNA含量,然后用溴化乙锭进行可视化。采用15%SDS-PAGE、考马斯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组蛋白和HMGB1。使用前,对核小体部分进行了广泛的PBS透析。为了排除LPS的污染,我们使用无菌无内毒素塑料器皿和试剂进行核小体制备。使用E-TOXATE试剂盒(Sigma-Aldrich)和QCL-1000显色内毒素检测法(Cambrex)对所有核小体制剂进行LPS污染检测。只有当鲎试剂(E-TOXATE)检测呈阴性且QCL-1000检测到内毒素浓度<0.2 U/ml时,才使用核小体制剂。

蛋白质印迹分析。

将通过蔗糖梯度超速离心获得的等量的每个组分进行12%SDS-PAGE,并转移到PVDF膜(Millipore)上。如前所述对蛋白质进行可视化(22).

协同免疫沉淀。

根据制造商的说明,使用Seize X哺乳动物免疫沉淀试剂盒(Thermo Fisher Scientific)进行协同免疫沉淀,并进行了微小修改。简言之,7.5μg的抗HMGB1(研发系统)、抗dsDNA(33H11;由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的T.Winkler提供)、抗组胺潘(罗氏)、抗组胺KM1和KM2(由荷兰奈梅亨奈梅亨医学中心的J.Berden提供)和抗组胺H3(Abcam)抗体和7.5μg/ml适当的同种对照抗体共价偶联到蛋白g–Sepharose珠,并与凋亡或坏死Jurkat细胞的血清样品或细胞培养上清液在4°C下孵育4小时。沉淀蛋白用多克隆抗HMGB1抗体(Millipore)进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

细胞因子的测量。

使用配对单克隆抗体(BD)测定人单核细胞衍生巨噬细胞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TNF-α、IL-10和IL-1β的浓度。IL-6、IL-8、IL-18、IFN-γ和IFN-α根据制造商的说明通过流式细胞混合珠基分析(Bender MedSystems)进行测量。

流式细胞术分析。

单核细胞衍生DC(5×105)在含2%FBS的PBS中,用抗CD83-PE(Beckman Coulter)、CD86-生物素(BD)、HLA-DR(Beckman-Coulter)或适当的同型对照的荧光铬结合单克隆抗体在4°C下孵育30分钟。标记的细胞清洗两次,并使用FACSCalibur(BD。使用Cell Quest软件(BD)分析数据。

混合白细胞反应。

第7天未成熟的单核细胞衍生DC未经处理,或在添加10%自体人类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中与20μg/ml来自存活或凋亡Jurkat细胞的核小体孵育。孵育48小时后,1×10辐照(30Gy)DC与1×10一起电镀5将最终体积为200μl的异基因T细胞置于96周的圆底平板中。细胞共培养5天并用1μCi脉冲培养最后16小时期间,每孔H胸腺嘧啶核苷(Amersham Biosciences)。成立在1205 Wallac Beta计数器上测量H胸腺嘧啶核苷(GE Healthcare)。胸苷掺入量报告为三倍±SD的平均cpm。

免疫接种。

6周龄雌性BALB/c小鼠每隔3周静脉注射3次50μg从凋亡或存活Jurkat细胞纯化的核小体。对照组接受PBS,在免疫前和每次免疫后3周采集血清样本。

8周龄TLR2−/−或TLR2/4−/−老鼠(41)静脉注射75μg从凋亡Jurkat细胞纯化的核小体。C57BL/6小鼠作为对照。各组小鼠每隔2周注射三次凋亡核小体。

自身抗体的测定。

如前所述,通过ELISA测定血清中针对dsDNA、ssDNA和组蛋白的IgG抗体浓度(73,74).

统计分析。

使用双尾学生的t吨异方差样本或Mann-Whitney检验U型对未配对的样品进行测试,如图图例所示。

在线补充材料。

图S1显示了使用材料和方法中描述的蔗糖梯度超速离心法从早期和晚期凋亡Jurkat细胞中生化纯化的核小体刺激人类巨噬细胞分泌的类似细胞因子。图图S2显示,从晚期凋亡/继发性坏死细胞自发释放的核小体含有HMGB1,并诱导人巨噬细胞释放TNF-α和IL-10。图S3表明,从活细胞或凋亡细胞分离的核小体不刺激人pDC释放IFN-α。然而,核小体和含有血清的抗dsDNA抗体诱导了与CpG寡核苷酸相当的IFN-α的强烈释放。图S4显示了抗Sm抗体在用凋亡核小体免疫三次的BALB/c小鼠中的诱导,但在用活核小体免疫的那些小鼠中没有。图S5显示了HMGB1–核小体复合体在SLE免疫发病机制中作用的建议模型。

©2008 Urbonavicute等人。本文根据署名-非商业-同享-无镜像站点许可证的条款在发布日期后的前六个月内分发(请参阅http://www.jem.org/misc/terms.shtml). 六个月后,它将根据Creative Commons许可证(署名-非商业-共享3.0未导出许可证,如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sa/3.0/).

使用的缩写:dsDNA,双链DNA;HMGB1,高迁移率族蛋白1;MEF,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pDC,类浆细胞DC;聚乙二醇;RAGE,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单链DNA;TLR,Toll样受体。

我们感谢本杰明·弗雷(Benjamin Frey)、达米安·马塞达(Damian Maseda)、伊娃·盖克尔(Eva Gueckel)和克里斯汀·诺伯特(Kirsten Neubert)对手稿的批判性阅读以及他们在编写手稿过程中的帮助。我们感谢Bernd Arnold(德国癌症研究中心[DKFZ]Heidelberg)慷慨提供缺乏RAGE的小鼠,感谢Andre Gessner和Joachim Glaesner为C3H/HeJ和C3H/HeN小鼠提供的药物,感谢Markus Schnare为TLR2-和TLR2/4缺乏小鼠提供的药物,以及向Thomas Winkler提供TLR9缺陷小鼠和33H11单克隆抗体(均为厄朗根大学-努恩伯格分校)。

这项工作得到了临床研究跨学科中心(跨学科临床研究中心[IZKF],项目编号N2)、德国研究学会(合作研究中心SFB 643,项目B3)和MIUR(2004年和2005年普林)的支持。

潜在利益冲突:M.E.Bianchi是HMGBiotech的创始人和部分所有者,该公司是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为HMGB1研究提供材料和服务;M.E.Bianchi和A.A.Manfredi被命名为使用HMGB1的多项专利的创造者。其他作者没有其他相互冲突的经济利益。

1
Tan、E.M.、P.H.Schur、R.I.Carr和H.G.Kunkel。
1966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和DNA抗体。
临床杂志。投资。
45
:
1732
–1740.
2
B.H.哈恩。
1998
.DNA抗体。
北英格兰。医学杂志。
338
:
1359
–1368.
Winfield,J.B.、I.Faiferman和D.Koffler。
1977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和IgG肾小球洗脱液中抗DNA抗体的亲和力。高亲和力抗DNA抗体与肾小球肾炎的关系。
临床杂志。投资。
59
:
90
–96.
4
埃伦斯坦、M.R.、D.R.卡茨、M.H.格里菲斯、L.帕帕达基、T.H.温克勒、J.R.卡尔登和D.A.伊森伯格。
1995
人IgG抗DNA抗体沉积在SCID小鼠肾脏中并诱导蛋白尿。
肾脏国际。
48
:
705
–711。
5
Thomas,J.O.和A.A.Travers。
2001
HMG1和2,以及相关的“结构”DNA结合蛋白。
趋势生物化学。科学。
26
:
167
–174.
6
Bianchi,M.E.和A.Agresti。
2005
HMG蛋白:基因调控和分化的动态参与者。
货币。操作。遗传学。开发。
15
:
496
–506.
7
Andersson,U.、H.Wang、K.Palmblad、A.C.Aveberger、O.Bloom、H.Erlandsson-Harris、A.Janson、R.Kokkola、M.Zhang、H.Yang和K.J.Tracey。
2000
高迁移率组1蛋白(HMG-1)刺激人类单核细胞中促炎细胞因子的合成。
实验医学学报
192
:
565
–570.
8
Park,J.S.、D.Svetkauskaite、Q.He、J.Y.Kim、D.Strassheim、A.Ishizaka和E.Abraham。
2004
toll样受体2和4参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细胞激活。
生物学杂志。化学。
279
:
7370
–7377.
9
Wang,H.,O.Bloom,M.Zhang,J.M.Vishnubhakat,M.Ombrellino,J.Che,A.Frazier,H.Yang,S.Ivanova,L.Borovikova等人。
1999
HMG-1作为小鼠内毒素致死的晚期介体。
科学。
285
:
248
–251.
10
Tian,J.,A.M.Avalos,S.Y.Mao,B.Chen,K.Senthil,H.Wu,P.Parroche,S.Drabic,D.Golenbock,C.Sirois等人。
2007
含DNA免疫复合物的Toll样受体9依赖性激活由HMGB1和RAGE介导。
自然免疫学。
8
:
487
–496.
11
Ivanov,S.、A.M.Dragoi、X.Wang、C.Dallacosta、J.Louten、G.Musco、G.Sitia、G.S.Yap、Y.Wan、C.A.Biron等人。
2007
HMGB1在TLR9介导的CpG-DNA炎症反应中的新作用。
鲜血。
110
:
1970
–1981.
12
Messmer,D.、H.Yang、G.Telusma、F.Knoll、J.Li、B.Messmer、K.J.Tracey和N.Chiorazzi。
2004
高迁移率族蛋白1:树突状细胞成熟和Th1极化的内源性信号。
免疫学杂志。
173
:
307
–313.
13
Rovere-Querini,P.,A.Capobianco,P.Scaffidi,B.Valentinis,F.Catalanotti,M.Giazhon,I.E.Dumitriu,S.Muller,M.Iannacone,C.Traversari等人。
2004
HMGB1是坏死细胞释放的内源性免疫佐剂。
EMBO代表。
5
:
825
–830.
14
Kokkola,R.,E.Sundberg,A.K.Ulfgren,K.Palmblad,J.Li,H.Wang,L.Ulloa,H.Yang,X.J.Yan,R.Furie等人。
2002
高迁移率族盒染色体蛋白1:滑膜炎中一种新的促炎介质。
大黄性关节炎。
46
:
2598
–2603.
15
Kokkola,R.、A.Andersson、G.Mullins、T.Ostberg、C.J.Treutiger、B.Arnold、P.Nawroth、U.Anderson、R.A.Harris和H.E.Harris。
2005
RAGE是HMGB1在啮齿动物巨噬细胞中促炎活性的主要受体。
扫描。免疫学杂志。
61
:
1
–9.
16
Taniguchi,N.、K.Kawahara、K.Yone、T.Hashiguchi、M.Yamakuchi、M.Goto、K.Inoue、S.Yamada、K.Ijiri、S.Matsunaga等人。
2003
高迁移率族盒染色体蛋白1作为一种新的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
大黄性关节炎。
48
:
971
–981.
17
Scaffidi,P.、T.Misteli和M.E.Bianchi。
2002
坏死细胞释放染色质蛋白HMGB1引发炎症。
自然。
418
:
191
–195.
18
Baumann,I.、W.Kolowos、R.E.Voll、B.Manger、U.Gaipl、W.L.Neuhuber、T.Kirchner、J.R.Kalden和M.Herrmann。
2002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发中心凋亡细胞对可染体巨噬细胞的摄取受损。
大黄性关节炎。
46
:
191
–201.
19
Herrmann,M.、R.E.Voll、O.M.Zoller、M.Hagenhofer、B.B.Ponner和J.R.Kalden。
1998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物质的吞噬功能受损。
大黄性关节炎。
41
:
1241
–1250.
20
波波维奇、K.、M.埃克、A.埃斯皮诺萨、L.帕迪约科夫、H.E.哈里斯、M.瓦伦·赫列尼乌斯和F.尼贝里。
2005
在红斑狼疮患者的皮肤病变中,新型促炎细胞因子高迁移率组盒染色体蛋白1的表达增加。
大黄性关节炎。
52
:
3639
–3645.
21
Barkauskaite,V.、M.Ek、K.Popovic、H.E.Harris、M.Wahren-Herlenius和F.Nyberg。
2007
新型细胞因子HMGB1向细胞质和细胞外间隙的转移与实验性紫外线诱导的皮肤红斑狼疮皮损的临床活动峰值一致。
狼疮。
16
:
794
–802.
22
Urbonavicute,V.、B.G.Furnrohr、C.Weber、M.Haslbeck、S.Wilhelm、M.Herrmann和R.E.Voll。
2007
.掩蔽人血清和血浆中HMGB1的因素。
J.Leukoc。生物。
81
:
67
–74.
23
Oliveri,M.、A.Daga、C.Cantoni、C.Lunardi、R.Millo和A.Puccetti。
2001
DNase I介导药物诱导凋亡的人类细胞中的核小体间DNA降解。
欧洲免疫学杂志。
31
:
743
–751.
24
Yoshida,H.、Y.Pommier和T.Ueda。
2006
白血病细胞凋亡过程中的核酸内切酶激活和染色体DNA断裂。
国际血液学杂志。
84
:
367
–376.
25
Manfredi,A.A.、P.Rovere、G.Galati、S.Heltai、E.Bozzolo、L.Soldini、J.Davoust、G.Balestrieri、A.Tincani和M.G.Sabbadini。
1998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凋亡细胞清除。I.抗磷脂抗体的作用。
大黄性关节炎。
41
:
205
–214.
26
曼弗雷迪,A.A.,P.罗维,S.赫尔泰,G.加拉蒂,G.内比亚,A.Tincani,G.巴列斯特列里和M.G.萨巴迪尼。
1998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凋亡细胞清除。二、。β2-糖蛋白I的作用。
大黄性关节炎。
41
:
215
–223.
27
普拉特,N.、R.P.达席尔瓦和S.戈登。
1998
识别死亡:凋亡细胞的吞噬作用。
趋势细胞生物学。
8
:
365
–372.
28
van Nieuwenhuijze、A.E.、T.van Lopik、R.J.Smeenk和L.A.Aarden。
2003
细胞凋亡开始与凋亡细胞核小体释放之间的时间: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假定意义。
大黄年鉴。数字化信息系统。
62
:
10
–14.
29
Jiang,W.和D.S.Pisetsky。
2008
高迁移率组蛋白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小鼠血清中的表达。
大黄年鉴。数字化信息系统。
67
:
727
–728.
30
阿莫拉,Z.、J.C.皮埃特、J.F.巴赫和S.库图佐夫。
1999
核小体在狼疮中的关键作用。
大黄性关节炎。
42
:
833
–843.
31
Mok、C.C.和C.S.Lau。
2003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
临床杂志。病态。
56
:
481
–490.
32
Nezlin,R.、D.Alarcon-Segovia和Y.Shoenfeld。
1998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循环中存在的免疫复合物中DNA的免疫化学测定。
J.自动免疫。
11
:
489
–493.
33
Calogero,S.、F.Grassi、A.Aguzzi、T.Voigtlander、P.Ferrier、S.Ferrari和M.E.Bianchi。
1999
染色体蛋白Hmg1的缺乏不会影响细胞生长,但会导致新生小鼠出现致命的低血糖。
自然遗传学。
22
:
276
–280.
34
Sitia,G.、M.Iannacone、S.Muller、M.E.Bianchi和L.G.Guidotti。
2007
HMGB1抑制剂治疗可减轻HBV转基因小鼠中CTL诱导的肝病。
J.Leukoc。生物。
81
:
100
–107.
35
Yang,H.、M.Ochani、J.Li、X.Qiang、M.Tanovic、H.E.Harris、S.M.Susarla、L.Ulloa、H.Wang、R.DiRaimo等。
2004
用内源性高迁移率组蛋白1拮抗剂逆转既定脓毒症。
程序。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
101
:
296
–301.
36
Aderem,A.和R.J.Ulevitch。
2000
诱导先天免疫反应中的Toll样受体。
自然。
406
:
782
–787.
37
Takeuchi,O.和S.Akira。
2001
类Toll受体;它们的生理作用和信号转导系统。
国际免疫药理学。
1
:
625
–635.
38
Liliensiek,B.、M.A.Weigand、A.Bierhaus、W.Nicklas、M.Kasper、S.Hofer、J.Plachky、H.J.Grone、F.C.Kurschus、A.M.Schmidt等人。
2004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调节败血症,但不调节适应性免疫反应。
临床杂志。投资。
113
:
1641
–1650.
39
Adachi、O.、T.Kawai、K.Takeda、M.Matsumoto、H.Tsutsui、M.Sakagami、K.Nakanishi和S.Akira。
1998
靶向性破坏MyD88基因会导致IL-1和IL-18介导的功能丧失。
免疫。
9
:
143
–150.
40
Hemmi、H.、O.Takeuchi、T.Kawai、T.Kaisho、S.Sato、H.Sanjo、M.Matsumoto、K.Hoshino、H.Wagner、K.Takeda和S.Akira。
2000
Toll样受体识别细菌DNA。
自然。
408
:
740
–745.
41
Spiller,S.、S.Dreher、G.Meng、A.Grabiec、W.Thomas、T.Hartung、K.Pfeffer、H.Hochrein、H.Brade、W.Bessler等人。
2007
通过TLR2和TLR4对三糖基化肽或肠杆菌脂多糖进行细胞识别。
生物学杂志。化学。
282
:
13190
–13198.
42
Banchereau,J.和R.M.Steinman。
1998
树突状细胞和免疫控制。
自然。
392
:
245
–252.
43
布兰科、P.、A.K.帕卢卡、M.吉尔、V.帕斯科尔和J.班切罗。
2001
干扰素-α诱导系统性红斑狼疮树突状细胞分化。
科学。
294
:
1540
–1543.
44
Jin,Y.、L.Fuller、G.Ciancio、G.W.Burke III、A.G.Tzakis、C.Ricordi、J.Miller和V.Esquenzai。
2004
来自人类骨髓的未成熟和成熟富集抗原呈递(树突状)细胞的抗原呈递和免疫调节能力。
嗯,免疫学。
65
:
93
–103.
45
德克尔,P。
2006
核小体自身抗体。
临床。蜂鸣器。《学报》。
366
:
48
–60.
46
Decker,P.、H.Singh-Jasuja、S.Haager、I.Kotter和H.G.Rammensee。
2005
核小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自身抗原,通过MyD88诱导的依赖性途径诱导树突状细胞直接活化:炎症后果。
免疫学杂志。
174
:
3326
–3334.
47
Herrmann,M.、O.M.Zoller、M.Hagenhofer、R.Voll和J.R.Kalden。
1996
什么触发抗dsDNA抗体?
分子生物学。代表。
23
:
265
–267.
48
Madaio,M.P.、S.Hodder、R.S.Schwartz和B.D.Stollar。
1984
自身免疫和正常小鼠对核酸抗原的反应。
免疫学杂志。
132
:
872
–876.
49
卡西奥拉·罗森,洛杉矶,G.Anhalt和A.Rosen。
1994
靶向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自身抗原聚集在凋亡角质形成细胞的两个表面结构群中。
实验医学学报
179
:
1317
–1330.
50
威廉姆斯、R.C.Jr.、C.C.马龙、C.迈尔斯、P.戴克和S.穆勒。
2001
使用单克隆抗体4H7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和血浆中的核小体颗粒。
《风湿病学杂志》。
28
:
81
–94。
51
Jiang,N.、C.F.Reich III、M.Monestier和D.S.Pisetsky。
2003
小鼠体内凋亡过程中血浆核小体的表达。
临床。免疫学。
106
:
139
–147。
52
Sano,H.、O.Takai、N.Harata、K.Yoshinaga、I.Kodama-Kamada和T.Sasaki。
1989
人抗DNA抗体与克隆人DNA片段的结合特性。
扫描。免疫学杂志。
30
:
51
–63。
53
Uesugi,H.、S.Ozaki、J.Sobajima、F.Osakada、H.Shirakawa、M.Yoshida和K.Nakao。
1998
新的pANCA(高迁移率组非组蛋白染色体蛋白HMG1和HMG2的抗体)在系统性风湿性疾病中的患病率和特征。
《风湿病学杂志》。
25
:
703
–709.
54
Bell、C.W.、W.Jiang、C.F.Reich III和D.S.Pisetsky。
2006
凋亡细胞死亡期间HMGB1的细胞外释放。
美国生理学杂志。细胞生理学。
291
:
1318元
–C1325。
55
M.巴斯廷。
1999
高迁移率染色体蛋白的功能基序对DNA依赖性活性的调节。
分子细胞。生物。
19
:
5237
–5246.
56
Grondal,G.、I.Gunnarsson、J.Ronnelid、S.Rogberg、L.Klareskog和I.Lundberg。
2000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细胞因子产生、血清水平和疾病活动。
临床。实验性风湿病。
18
:
565
–570.
57
al-Janadi、M.、A.al-Dalaan、S.al-Balla、M.al-Humaidi和S.Raziuddin。
1996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0(IL-10)分泌:IL-10依赖性CD4+CD45RO+T细胞-B细胞抗体合成。
临床杂志。免疫学。
16
:
198
–207.
58
Palucka,A.K.、J.P.Blank、L.Bennett、V.Pascual和J.Banchereau。
2005
自身免疫性疾病中TNF和IFN-α的交叉调节。
程序。国家。阿卡德。科学。美国。
102
:
3372
–3377.
59
Aringer,M.和J.S.Smolen。
2008
肿瘤坏死因子α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作用。
关节炎研究与治疗。
10
:
202
.
60
Merenmies,J.、R.Pihlaskari、J.Laitine、J.Wartiovaara和H.Rauvala。
1991
.30-kDa脑肝素结合蛋白(两性蛋白)参与神经突起生长。推进质膜丝状体的氨基酸序列和定位。
生物学杂志。化学。
266
:
16722
–16729.
61
Castiblanco,J.、D.C.Varela、N.Castano-Rodriguez、A.Rojas-Villarraga、M.E.Hincapie和J.M.Anaya。
2008
TIRAP(MAL)S180L多态性是预防结核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发展的常见保护因素。
感染。遗传学。进化。
8
:
541
–544.
62
Christensen,S.R.、J.Shupe、K.Nickerson、M.Kashgarian、R.A.Flavell和M.J.Shlomchik。
2006
Toll样受体7和TLR9决定自身抗体的特异性,并且在狼疮的小鼠模型中具有相反的炎症和调节作用。
免疫。
25
:
417
–428.
63
Means、T.K.、E.Latz、F.Hayashi、M.R.Murali、D.T.Golenbock和A.D.Luster。
2005
人狼疮自身抗体DNA复合物通过CD32和TLR9的协同作用激活DC。
临床杂志。投资。
115
:
407
–417.
64
Granucci、F.、M.Foti和P.Ricciardi Castagnoli。
2005
树突状细胞生物学。
高级免疫学。
88
:
193
–233.
65
Tsan、M.F.和B.Gao。
2004
Toll样受体的内源性配体。
J.Leukoc。生物。
76
:
514
–519.
66
M.W.Boule、C.Broughton、F.Mackay、S.Akira、A.Marshak-Rothstein和I.R.Rifkin。
2004
染色质-免疫球蛋白G复合物激活Toll样受体9依赖性和非依赖性树突状细胞。
实验医学学报
199
:
1631
–1640.
67
Mevorach,D.、J.L.Zhou、X.Song和K.B.Elkon。
1998
全身暴露于辐照的凋亡细胞可诱导自身抗体的产生。
实验医学学报
188
:
387
–392.
68
Voll,R.E.、M.Herrmann、E.A.Roth、C.Stach、J.R.Kalden和I.Girkontaite。
1997
凋亡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
自然。
390
:
350
–351.
69
Bottcher,A.、U.S.Gaipl、B.G.Furnrohr、M.Herrmann、I.Girkontaite、J.R.Kalden和R.E.Voll。
2006
磷脂酰丝氨酸、α-β3、CD14、CD36和补体C1q参与巨噬细胞吞噬原发性坏死淋巴细胞。
大黄性关节炎。
54
:
927
–938.
70
Michl,J.、M.M.Pieczonka、J.C.Unkeless和S.C.Silverstein。
1979
固定化免疫复合物对常驻和巯基乙酸合法小鼠腹腔巨噬细胞Fc-和补体受体功能的影响。
实验医学学报
150
:
607
–621.
71
Vaux、D.L.、S.Wilhelm和G.Hacker。
1997
凋亡过程中蛋白质水解的要求。
分子细胞。生物。
17
:
6502
–6507.
72
Suer,W.、C.Dahnrich、W.Schlumberger和W.Stocker。
2004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自身抗体与蛋白质断裂的核小体发生反应,但硬皮病患者的自身免疫抗体不与蛋白质断裂核小体反应。
J.自动免疫。
22
:
325
–334.
73
Wellmann,U.、M.Letz、A.Schneider、K.Amann和T.H.Winkler。
2001
免疫球蛋白mu重链转基因抑制自身免疫(NZB x NZW)F1小鼠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病理学。
国际免疫学。
13
:
1461
–1469.
74
Comby,E.、P.Tanaff、D.Mariotte、V.Costentin-Pignol、C.Marcelli和J.J.Ballet。
2006
长期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抗核抗体和临床模式的演变。
《风湿病学杂志》。
33
:
24
–30.

补充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