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參攷實驗室-黃海水產研究所

一、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

為了應對全球對預防動物疾病、提高動物健康狀況的需求,國際獸疫局(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OIE)於1924年1月25日成立。2003年5月,更名為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r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但依舊沿用OIE一稱。各成員國政府指派的代表組成的國際委員會有權控制這一組織,位於巴黎總部的國際獸醫局局長(由國際委員會選舉產生)負責管理其日常運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是一個政府間組織,它肩負著提高世界動物健康狀況的責任。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的主要職能包括三個方面:1.向各國政府通告全世界範圍內發生的動物疫情以及疫情的起因,並通告控制這些疾病的方法。2.在全球範圍內,就動物疾病的監測和控制進行國際研究。3.協調各成員國在動物和動物產品貿易方面的法規和標準。OIE製定並公佈了兩項動物及其產品的國際健康標準——貿易標準和生物學標準,通過選舉產生的專家委員會製定了這兩項標準,並由各成員國在OIE刑事法庭中所採用。OIE的四個標準為:陸生動物健康法典、陸生動物診斷測試和免疫手册,水生動物健康法典和水生動物疾病診斷手册。製定陸生動物健康法典和水生動物健康法典(以下稱為法典)這兩項OIE貿易標準的目的是保證陸生動物(如哺乳動物、鳥、蜜蜂)和水生動物(如魚類、軟體動物、甲殼類動物)及其產品的國際貿易衛生安全。獸醫服務機構或其它進出口國的首長當局製定了衛生規程,以確保動物及其產品的進口安全。衛生規程中詳細的健康衡量標準確保國際貿易衛生安全,避免致病因數在動物或人類中的傳播。

二、OIE參攷實驗室

OIE參攷實驗室和OIE合作中心是國際社會在動物衛生、收益公共衛生、動物產品安全以及動物福利標準制修訂的科技支撐機构,在國際動物疫病防控和動物產品安全等標準和規則製定方面具有最高的權威性和主導性。其主要任務是負責起草相關國際動物衛生標準、標準化動物疫病診斷方法、提供標準化診斷試劑、提出疫病監測和控制建議、為各成員國提供技術培訓等。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在2011年5月於巴黎召開的第79届年會上正式批准了我國就白斑綜合征、傳染性皮下和造血組織壞死病和鯉春病毒血症等三種水生動物疫病的OIE參攷實驗室申請,這是我國首批獲得OIE認可的水生動物疫病參攷實驗室。至此,OIE在水生動物衛生領域已建立了49個OIE參攷實驗室和2個OIE合作中心。在這三個參攷實驗室中,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組建了其中的白斑綜合征和傳染性皮下和造血組織壞死病兩個OIE參攷實驗室。OIE參攷實驗室的建立,是我國水生動物健康領域的一件大事,標誌著我國相關領域科技能力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有力地提高了我國水生動物健康領域的國際影響,為我國在國際動物衛生標準的制修訂中發揮積極作用、强化中央政府在動物衛生領域的國際社會中的主導地位、捍衛國家主權和維護國家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黃海水產研究所獲批的白斑綜合征和傳染性皮下和造血組織壞死病兩個OIE參攷實驗室於2011年8月正式掛牌。指認專家黃倢研究員及其帶領的團隊長期致力於白斑綜合征等對蝦病害的研究,最早發現了對蝦暴發病病原及其傳播途徑,開拓了白斑綜合征病毒與對蝦細胞受體相互作用研究領域,建立了多種病毒檢測科技及診斷標準,研製了免疫增強劑和微生物防病製劑,在發展病毒病的防控科技中不斷做出新的探索。OIE參攷實驗室的建立,標誌著該團隊在相關病害診斷與防控方面的科技能力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提高了我國在對蝦疫病方面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將為國內和國際的對蝦生產和貿易過程中疫病控制提供監測平臺與科技保障。

1212123.png

20161018133617481.png

三、對蝦白斑綜合征(White spot disease of shrimp,WSD of shrimp)

對蝦白斑綜合征(White spot disease,WSD)俗稱白斑病,是由白斑綜合征病毒引起的對蝦嚴重傳染性疫病,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嚴重威脅著全世界對蝦的養殖安全。該病的特點是發病急、死亡率高,死亡速度快。

對蝦白斑綜合征病原是白斑綜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屬線頭病毒科(Nimaviridae),白斑病毒屬(Whispovirus)。完整的病毒顆粒呈球杆狀,外觀如一個線團,一端露出線頭,線頭病毒科因此而得名。病毒在細胞核內複製和組裝,基因組為環狀雙股DNA,大小約300kb,至少有5種主要結構蛋白包括VP28、VP19、VP26、VP15、VP24和VP281、VP35、VP466等13種次要結構蛋白。病毒侵染的主要組織為鰓、類淋巴組織、表皮、中腸及肝胰腺結締組織,侵害組織的細胞核膨大、核中出現嗜酸性著色區域、核仁邊移,電子顯微鏡下膨大的細胞核充滿了病毒粒子。

WSSV 90年代初在我國臺灣、廣東、福建等地及日本被發現,隨後擴散至遍及亞洲主要對蝦養殖國家和地區,並在隨後幾年蔓延到了南北美洲,造成全球性的對蝦養殖業流行病。患病中國對蝦、凡納對蝦、日本對蝦體色發紅,頭胸甲易剝離,殼與真皮分離,部分患病對蝦在頭胸和最後的尾節甲殼內側可見白色斑點。

WSD OIE參攷實驗室在國際上最早開展並延續近二十年的研究工作。

1993年,最先在中國大陸發現並證實對蝦WSD的病原是病毒

1995年,發明了WSD現場診斷的T-E染色法,完成WSD病理學研究

1995年,研製成功WSD的單克隆抗躰檢測試劑盒,查明病毒傳播途徑

1997年,研製成功WSD的核酸探針點雜交檢測試劑盒並商品化生產

1999年,最早開展WSSV與宿主識別機制研究,鑒定了一種WSSV受體

2001年,制訂了WSSV 5種國家檢測標準和行業規範

2002年,在全國沿海9省市初次進行WSD的流行情况調查

2004年,研製成功對蝦病毒高通量檢測基因晶片

2006年,揭示WSSV入侵的分子機制

2008年,研製成功對蝦病毒LAMP檢測科技及現場快速診斷試劑盒

2009年,連續4年進行對蝦流行病學的全國性調查和樣品採集

2010年,篩選出抗病微生物菌株並開展開發應用

2011年,推廣應用“生物絮團”科技防治對蝦病毒病

四、傳染性皮下和造血組織壞死病(Infectious hypodermal & haematopoietic necrosis,IHHN)

傳染性皮下和造血組織壞死病(Infectious hypodermal & haematopoietic necrosis,IHHN)是由IHHN病毒引起的對蝦疾病,主要感染細角濱對蝦(Litopenaeus stylirostris)和凡納濱對蝦(L. vannamei),可引起凡納濱對蝦慢性“矮小殘缺併發症(RDS)”為特徵和細角濱對蝦較高的死亡率。傳染性皮下和造血組織壞死病病原是傳染性皮下和造血組織壞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屬細小病毒科(Parvoviridae)濃核病毒屬(Brevidensovirus)的暫定種,又名P.stylirostrisDensovirus即P. stylirostrisDNV(PstDNV)。病毒粒子大小為20nm~22nm、是無囊膜二十面體,含線狀單鏈DNA,長度為4.1kb,衣殼由4個分子量分別為74kD、47kD、39kD、37.5kD的多肽組成。IHHNV可感染世界各地養殖對蝦,在我國有較高發病率。病毒主要通過帶毒蝦及其他甲殼類、受病毒污染水體傳播疾病,同類殘食或海鳥也可傳播病毒;感染IHHNV存活的對蝦仍可帶毒,可垂直傳播疾病。凡納濱對蝦患病後表現為慢性矮小殘缺綜合征(RDS),養殖細角濱對蝦也有報導出現RDS,患病稚蝦還出現額角彎曲、變形、觸角鞭毛皺起、表皮粗糙或殘缺。IHHNV主要感染起源於外胚層和中胚層的組織細胞,主要有表皮、前腸和後腸上皮、性腺、淋巴器官和結締組織細胞,很少感染肝胰腺。靶組織中可觀察到典型的Cowdry A型細胞核內嗜伊紅包涵體,邊緣常出現無色環,包涵體可使細胞核肥大、染色質邊緣分佈。

IHHN OIE參攷實驗室在國內最早、最深入並延續十年的研究工作。

2002年,開展全國範圍內IHHN疾病調查

2004年,研發了IHHNV的核酸探針點雜交檢測科技

2005年,建立了IHHNV的PCR檢測方法

2006年,研發了可同時檢測WSSV和IHHNV的單步多重PCR方法

2007年,首次報導IHHNV在中國大陸養殖對蝦中存在

2010年,開展IHHNV致病機制及防治研究

2010年,發佈了IHHNV PCR檢測法國家標準

五、WSD和IHHN OIE參攷實驗室工作內容

診斷方法及其應用

診斷試劑的製作和分發

診斷技術培訓

對診斷方法的國際協調和標準化的貢獻

製作和提供參攷物質

對陽性樣品的覆核情况

參加能力驗證情况

參加實驗室間比對情况

六、WSD和IHHN OIE參攷實驗室國內及國際合作情况

2013年,與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協會(CSIRO)澳大利亞動物健康和魚病實驗室合作,為亞太水產養殖中心網絡(NACA)組織的亞太地區水生動物國際性實驗室能力驗證項目提供IHHNV標準樣品。

2013-2014年,參加亞太地區水生動物診斷實驗室區域性能力驗證活動,通過了10種共180份水生動物病毒盲樣的測試,結果均為滿意。

對水產行業內科研、生產等機构開展檢測技術培訓。

2014-2016年連續三年,由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全國水產科技推廣總站共同組織和實施了“水生動物防疫系統實驗室檢測能力測試”活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海水養殖生物疾病控制分子病理學實驗室、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WSD和IHHN參攷實驗室承擔了測試項目白斑綜合征和傳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壞死病的相關任務。全國共有近170個實驗室參加了“白斑綜合征”能力測試,120餘個實驗室參加了“傳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壞死病”能力測試。

2015年以來,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建設,舉辦多次中國-東盟水生動物熟練檢測技術培訓班,積極推進周邊國家科技創新水准的提升,擴大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