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藍色糧倉,共建海洋強國-黃海水產研究所

保護藍色糧倉,共建海洋強國

日期:2023-08-04 08:23   作者:張雨軒   來源:   列印   加大 减小

2022年10月22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閉幕。回顧黨的二十大系列重要講話,“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的訓示讓我體會到黨在生態中國建設角度的深刻用意。

海洋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天然的藍色糧倉。人類發展史告訴我們,人類生存與延續始終離不開依靠海洋、利用海洋。在糧食大部分來源於陸地的國情下,科學保護、合理利用海洋水產動物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改善國民膳食結構、建設海洋生態文明具有重要戰畧意義。囙此,海洋保護須在我國未來的科學研究及漁業管理工作中佔據重要地位。

作為黃海水產研究所漁業資源與生態系統研究室的科研人員,在研究室的領導下,我們的工作積極回應黨的訓示,始終圍繞加强海洋生態系統保護而開展。我們基於多個角度開展了細緻的研究,為我國漁業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積累了寶貴的資料資料,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

一、追根溯源,注重海洋魚類產卵場調查

早期生活史是魚類對外界影響最敏感的時期,產卵場是海洋魚類早期生活史階段的重要棲息地,其海洋環境狀況關係著魚類群體的補充質量,顯著影響著海洋生態系統平衡。囙此,產卵場調查對魚類種質資源保護及魚類集中產卵海區管理策略的製定具有重要意義。自2019年踏入黃海水產研究所起,我便開始與身旁的同學、同事一起投身黃、渤海近岸水域產卵場調查評估工作。在每一次出海調查、每一瓶樣品挑揀、每一條資料分析工作中,我都懷揣高漲的熱情,保持嚴謹的態度,並秉持對海洋及海洋生物的尊敬,一絲不苟地完成每一項任務。正因瞭解了我國魚類產卵場調查歷史及其在國家海洋生態保護方面的關鍵性,我培養了對魚類早期生活史研究的興趣和責任感。黨的二十大對“生態文明”重要性的再次強調,更是激勵我們青年一代堅定使命感,刻苦鑽研、追根溯源,凝聚魚類早期生活史領域的新理論,提出海洋魚類產卵場保護的新建議。

二、結合國情,開展海洋生態容量評估

捕撈業的快速發展造成我國近海漁業資源的幼齡化、小型化、早熟化、低值化等問題,人為補充漁業生物數量、提高海洋生物多樣性是重要的補償手段。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在近年於多個海洋水域加强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力度,以求緩解捕撈業對海洋漁業資源造成的人為壓力。為了更科學地開展增殖放流活動,更精確地評估各海域的生態系統健康程度,我們在黃、渤海及廟島群島海域開展海洋生態容量評估工作。科考船上,調查人員晝夜不息地挑揀、搬運漁業資源樣品並逐尾分類記錄;實驗室內,科研人員認真處理樣品,逐條分析數據,凝聚科學結論。我在參與工作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若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工作目標與黨的政策相結合,便能於工作中找尋個人對國家與民族的價值,以强烈的使命感驅動自己的工作熱情,為我國海洋漁業資源增殖工作的科學開展及海洋生物群落穩態的長久維持而不懈努力,構建安全、穩定、健康的藍色糧倉。

三、居安思危,探尋外來物種對我國海洋生態系統的威脅

在政府領導下,新時代的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與漁業健康發展具有美好的前景。然而,外來物種侵入成為近年來我國漁業水域生態安全要面臨的巨大風險,鱷雀鱔、“清道夫”、食人鯧等外來入侵魚種對我國本土魚類的威脅已日漸顯現。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來物種侵害。”為了查清我國水生外來入侵物種的名單,並詳細評估其對中國本土水生生物的威脅,在領導的訓示下,團隊同事們開展了外來入侵物種調查。調查人員的雙脚踏過了多個省、市、縣、村,詳細記錄各區段水域的生物群落結構,力求響應黨的號召,以實地採樣與科學評估解决中國水域生態面臨的巨大困擾。相信經過嚴謹的調查研究,淡水與海洋外來物種入侵的威脅一定可以得到科學控制。

作為生在紅旗下的共青團員,作為科研院所的青年職工,我們應以維護中國乃至全球海洋生態系統穩定性、海洋生物多樣性及海洋漁業健康發展作為自己的崇高理想,牢記黨的二十大對青年和科學研究人員提出的要求和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的訓示,以保護藍色糧倉、維持海洋環境與生物資源安全作為科研導向。我們要不負朱樹屏、童第周等海洋漁業調查先驅為本領域作出的巨大奉獻,以光明青春為炬火,以刻苦鑽研為武器,為我國的糧食安全與漁業安全構建牢固的海上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