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水產研究所在全氟烷基物質的毒性效應及防控科技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黃海水產研究所

科研動態

首頁-科技成果-科研動態-正文

黃海水產研究所在全氟烷基物質的毒性效應及防控科技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日期:2024-04-01 14:12   作者:   來源:質檢室   列印   加大 减小

日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水產品質量安全形成機制與防控科技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發表了3篇全氟烷基物質(PFASs)相關研究論文,報導了該團隊在水產品中新污染物安全風險防控研究領域取得的最新進展。

全氟烷基物質(PFASs)是全球重點管控的一類新污染物,以水產品對其高蓄積特性所造成的生態和食品安全風險尤為嚴峻。團隊從免疫代謝的角度剖析了全氟辛酸(PFOA)對貝類免疫系統的毒性效應,發現PFOA的脅迫可改變貝類腸道的優勢菌群組成,干擾膽汁酸等關鍵脂質代謝途徑,影響腸屏障功能完整性,進而降低貝類的免疫防禦功能。在此過程中,TLR/MyD88/NF-kB、PI3K-Akt-mTOR等免疫訊號通路發揮了重要的調控作用。

針對養殖環境中PFASs與其它污染物普遍共存的現狀,研究團隊進一步評估了典型溶解性有機物腐殖酸(HA)存在下,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四溴雙酚A(TBBPA)複合污染在貽貝中的蓄積、分佈、清除動態和毒性效應。研究發現環境濃度的HA對複合污染物蓄積的影響具有濃度依賴性,HA降低了複合污染物的消除速率,新增其在貽貝中的殘留風險,加劇了污染物對貽貝的毒性效應。

隨後,該團隊針對養殖水體中PFASs的引入可能導致的水產品安全風險,採用介面聚合策略合成了一種新型的摻雜金屬有機骨架納米填料的複合納濾膜,可高效去除水體中達到或超過環境濃度的PFASs。將納濾膜用於水體中PFASs的分離,膜的水通量達到47.56 L·m–2·h–1·bar–1,對典型PFASs的去除率超過95%(PFOS為98.47%,PFOA為95.85%)。此科技為養殖水體中新污染物的减除提供了一種高效、綠色的科技手段。

菲律賓蛤仔中PFOA暴露後的主要免疫訊號傳遞途徑

HA對PFOS和TBBPA複合污染物在厚殼貽貝中蓄積和毒性的影響機制

一種用於分離全氟烷基物質的ZIF-L/PEI複合納濾膜的製備與應用

黃海水產研究所李風鈴副研究員和碩士研究生龔秀瓊為《Integrated evidence of transcriptional,metabolic,and intestinal microbiota changes in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due to perfluorooctanoic acid-induced immunotoxicity》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譚志軍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耿倩倩助理研究員和碩士研究生鄒亮為《Influence of humic acid on the bioaccumulation,elimination,and toxicity of PFOSand TBBPA co-exposure inMytilus unguiculatusValenciennes》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品質標準與監測技術研究所王旭研究員和黃海水產研究所譚志軍研究員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碩士研究生畢宇傑為《A novel ZIF-L/PEI thin film nanocompositemembrane for removing 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s)from water: Enhanced retention and high flux》論文的第一作者,黃海水產研究所郭萌萌高級工程師和青島科技大學王新萍副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現代農業產業科技體系(CARS-49),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ZR2020MD087、ZR2020QD093),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基本科研業務費(2020TD71、20603022024012)和廣東省農產品品質安全風險評估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SZKF202303)等專案資助。

全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4.170341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4.171358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4.17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