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工智能复活”惹争议,失范的技术亟待伦理法规审查

来源:红网 工作日 编辑:张瑜 2024-03-19 16:55:18
时刻新闻
—分享—

496c6b2318d1447ebe04dc5c2e343daa.png

□梁宇飞 (河西学院)

近日,网友用人工智能技术”批准人“A”,u AI换脸逝世明星引流、收费。(3月17日 《潇湘晨报》)

技术的进步应当以为人类服务为首要目的,且要尊重基本的社会道德和法律,不得逾越其界限。近些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大众所共睹,但也引发了许多争议,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不论是人工智能换脸涉及到肖像权侵犯,还是去年受到诸多关注的“人工智能“不规则”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将其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轨道之内,就很容易对他人的权益造成损害。

从道德层面来讲,“人工智能复活”的视频团队并未做到尊重逝者,更没有充分考虑到逝者家属的感受。且不说以“人工智能复活”为噱头,将视频制作明码标价有消费逝者之嫌。即便是出于好心,希望为逝者亲属提供安慰与温暖的“人工智能复活”,事先也应当征得家属的同意,或者在接受到家属要求之后再进行。正如江歌妈妈在谈及“人工智能复活”亲人一事时的表态:如果能‘复活’,也仅限于家人亲自做这件事”。在对待逝者时,没有谁能够罔顾其亲属的意见。不经过逝者亲人允许的复活”,无疑是对他们的一种“二次伤害”。

同时,以现在的技术水平来看,“人工智能复活”显然无法做到真正贴近逝者生前的生活状态与细节。人工智能在沟通方面会略显机械与迟滞,很可能会与逝者家属心目中的亲人形象相悖。在亲人的眼中,逝者是独一无二的,人工智能模仿再真,毕竟只是人工智能。而冷冰冰的人工智能是无法弥合心灵的创伤和炽热的思念的。

从法律的角度来讲,未经亲属同意的“人工智能复活”也侵犯了逝者的肖像权。《民法典》第994条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未经同意的“人工智能复活”显然与法相悖。

长远来看,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在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依然不能丢弃最基本的人文关怀。说到底,技术是为人类服务的。如果一项技术的发展伤害了人类的情感,漠视了社会的基本道德并与法律相违背,那么即便它再先进也无法得到人们的认可。

同样的,如果人工智能工作人员“人工智能复活”视为赚取流量,攫取利益的工具,为此不惜消费逝者,伤害其亲人的感情。那么他们也一定会遭到社会道德的批判和法律法规的制裁。

技术的发展不能让人文关怀降温”,这是构筑和谐、文明社会的底线。失范的技术”背后,又何尝不是失范的人心”?

来源:红网

工作日

编辑:张瑜

本文为湘潮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xc.rednet.cn/content/646847/53/13644957.html

阅阅阅阅阅阅阅阅阅阅阅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湘潮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