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昭通印象”丨唐恒刚:我的家乡在景里

 2024-06-15 10:53 来源:昭通日报

这是绥江县中城镇铜厂村村民唐恒刚讲述的故事。

我叫唐恒刚,家住绥江县中城镇铜厂村22组,小地名叫大团岩。今天有两拨游客订了餐,大家很喜欢吃农家绿色、健康、无公害蔬菜。周末来我们村的游客比较多,他们说,大团岩就是一座天然氧吧。你肯定想不到,在10年前,我们村还是人迹罕至的穷乡僻壤,一条泥泞不堪的土路就是我们进出村子的唯一通道,房子都是又破又旧的土墙瓦房。

苦日子的改变,始于2015年,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打响了,县里派来了扶贫干部,带着乡亲们撸起袖子向贫困宣战。很快,通往山下的10公里土路硬化成了水泥路,还出台了补助政策,帮助乡亲们建新房。那段时间,大家都铆足了干劲,家家户户忙得热火朝天,以前的破瓦房也变成了青瓦白墙的新楼房。

绿水青山环抱的大团岩绿水青山环抱的大团岩。

通了路、建了房,扶贫干部又带着大家寻找脱贫增收的产业。我们大团岩拥有两万亩林地,怎样让这些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呢?大家商量后,决定用林地入股村集体公司,发展方竹产业,靠每年的采笋收入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

每年分红50%,管护竹苗、上山采笋还可以挣到务工收入,乡亲们的积极性很高。杂草丛生的荒山上,种下了9000多亩方竹苗。经过精心管护,这些小竹苗已经长成了郁郁葱葱的竹林。等到竹笋丰产后,每亩竹林可以采笋800多斤,竹笋年产值估计有3000多万元。难怪乡亲们都开玩笑说,山上的竹林,很快就会变成大家的“绿色银行”。

我们成立了合作社,乡亲们推举我担任理事长,带领大家一起干。方竹果然是个好东西,一年采三季笋,过秤后就能领到钱,2018年底,我们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00元,整村脱了贫。2019年,村里很多人家都买了小轿车,我家也买了一辆。

大团岩生态环境好,风景也好,森林密布,水源充足,村庄下面的大团岩峡谷悬崖峭壁,群峰峥嵘,几十道瀑布姿态万千,是个发展乡村旅游的好地方。脱贫以后,县里就把目光瞄准了大团岩峡谷,准备发展乡村旅游。

2020年,县委、县政府在我们村建设乡村振兴先导工程,要把大团岩峡谷规划建设成4A级级旅游景区。这次,大伙心气儿更高了。大家自发地组织起来每周开展大扫除,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把房前屋后的空地建成了一个个景观节点和袖珍花园,想方设法提升人居环境。旅游搞起来了,我们该干点什么?经过商量,大家决定开农家乐,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可以吃上农家菜,欣赏大自然的无限风光。

大团岩乡村振兴先导工程开园仪式。

2023年6月23日,这是大团岩乡亲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大团岩乡村振兴先导工程正式开门迎客。那天,成百上千的游客蜂拥而至,村庄里人头攒动,游人如织。新鲜刺激的七彩滑道、畅享美景的森林小火车、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让游客流连忘返,大家游走在溪水潺潺的旅游步道,兴致勃勃地参加拔河、包粽子等民俗活动,三五成群地围坐在充满特色的小酒馆里,悠然自得地感受美丽村庄新气象,饱览自然生态好风光。

游客多了,乡亲们更忙碌了。大家纷纷将自家的鸡蛋、水果等土特产摆出来售卖,很受游客的青睐,村里的特色农家乐生意火爆,客人座无虚席,厨师忙碌不已。红火的乡村旅游还给乡亲们带来了在家门口务工就业的机会,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加入服务行列中,有的当起了服务员,有的当起了管理员,原本偏僻的小村庄焕发出勃勃生机。

如今,大团岩峡谷已经建好了步游道、悬崖栈道和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游客接待中心正在建设。我们的村庄也在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原本用来灌溉的大团岩堰沟加上了水缸、水车、拱桥、亭台、栏杆等元素,打造成了亲水旅游步道;停车场、旅游公厕、太阳能路灯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乡亲们以自家房屋和土地入股办起了一批特色农家乐、民宿和家庭农场,建设起森林小火车、七彩滑道、儿童游乐场等丰富多样的娱乐设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让我的家乡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唐恒刚带领村民清理杂草。

今年五一期间,我们喊出了少看人,多看大自然”的宣传口号,举办登山亲子游系列活动,妙趣横生的抓螃蟹比赛,土味十足的野菜九大碗”吸引了大批游客,游客们沿大团岩峡谷溪流拾级而上,攀悬崖栈道,听流水潺潺,一路尽享生态瀑布群的壮美风光。

游客络绎不绝,乡亲们的日子也一天天红火起来。2023年,我们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6500元。县里还在深入实施农村居民持续增收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22500元。政策越来越好,我们的干劲也越来越足,乡村振兴的道路也越走越宽广。

文字整理、图片拍摄  通讯员 罗 洪

审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审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单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