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公教师网 > 中国教师招聘考试>教师面试技巧>说课>

初中生物教师招聘面试人的性别遗传》说课稿

来源:中公教师招聘考试网  时间:2023-12-28 18:44:14

  • 1
  • 24年教师招聘考试课程

本次说课就以理念为基,以学生为先,以问题导向来展开。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第7单元第2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从染色体的水平解释了性别遗传规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了遗传的物质基础,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看待男生女生的问题。

二、说学情

知识的传授最终将落实到学生身上,所以我们也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

我所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对性别问题有很强的求知欲。而染色体水平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我在教学中通过直观展示、模拟实验等,让学生动脑、动手,发表见解。

三、说教学目标

挥棒、

1说明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说出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2.通过“黑白棋子的模拟实验”,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新课程标准,对于本节课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男女染色体的区别;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难点】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课伊始,我会播放小品超生游击队》的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赏小品。提问:小品中女主人公怀的第四胎的胎儿是男孩还是女孩?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举手表决。

接着进一步追问:生男生女到底是怎么回事?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引出课题——人的性别遗传》。

利用富有趣味性的小品,引出生男生女的问题,自然而生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新课教学

本节课分为两大部分:

1男女染色体的区别

首先我会展示科学家研究染色体的相关资料,提问:人的性别由什么决定的?男性的性染色体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了解性染色体的概念,知道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接着我会展示人体染色体排序图,同桌相互交流讨论:

(1)能否区分哪幅图是男性的染色体排序图,哪幅图是女性染色体排序图?区分的方法是什么?

(2) X和Y染色体在形态上有什么不同?

帮助学生明确男女之间染色体以及X和Y染色体的差别。

2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思考:(1)根据性染色体不同,精子和卵细胞有几种?(2)生命的起始是从受精卵开始,那么精子与卵细胞形成的受精卵有几种呢?子代的性别是什么?

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就能帮助学生明确形成的生殖细胞内只有一条性染色体,精子有两种类型,卵细胞有一种类型。受精卵有两种类型,子代性别分别为男性和女性。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生男生女的几率是怎样的。展示准备好的盒子和围棋子,组织学生以生物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来模拟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过程,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如何利用不同的棋子和盒子来模拟卵细胞和不同的精子?(2)如何模拟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的过程?如何记录模拟实验子代的性别?(3)如何避免实验中的偶然性?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在讨论过程中我会提醒学生注意精子有两种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是1?1。

明确了实验方案,我会组织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黑白棋子模拟实验,提醒学生抓取后需将棋子放回才能再次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记录并分享实验数据,完成之后分析数据,并思考: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如何?生男生女的比例如何?

最后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可以得出:两种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生男生女的比例为1?1。

(三)

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生男生女的问题,我会提出问题:有些人为了满足家庭想要男孩或女孩的愿望,请求医生为孕妇做胚胎性别诊断,以决定取舍。这种做法对吗?如果法律不禁止这种做法,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性别问题,我会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很早就有性别选择现象,至今社会上仍存在大量非法使用B类超来鉴定胎儿性别后终止妊娠的行为,这种做法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们要正确认识男女之间的差异,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发挥自己的价值。

(五)布置作业

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提高自己搜集信息的能力,我会请学生思考:当今社会存在的性别比例失调的原因是什么?由它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有哪些?课后查阅资料,下节课交流分享。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给学生清晰明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采用了图文结合式的板书,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

初中生物教师招聘面试《人的性别遗传》说课稿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来自中公教师网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责任编辑:张丹)

全部

搜索搜索

备考资料免费领

互动交流

  • 微博二维码

    微信:中公教师考试

    中公教师官方微信

  • 教师资格微信二维码

    微信:中公教师资格考试

    共享信息全面备考

  • 教师招聘微信二维码

    中公教师题库

    随时随在线做题

  • 第二次

    视频号:中公教师考试+

    碎片时间也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