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公教师网 >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指导>基础知识>

教育学人物之孟子与荀子

来源:中公特岗教师考试网作者:岳姗姗  时间:2023-06-17 20:54:02

一、考情

在特岗考试中主要以客观题的方式进行考查。

重点掌握:人物的主要观点和易混点区分。

二、知识点分析

(一)孟子

1.地位:亚圣

2人性论:性善论(教育理论的基础):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3.教学作用:

(1)社会功能:得民心

(2)个体功能: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

4.教学目的:明人伦

5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主的道德教育。道德规范体系:五常—仁、义、礼、智、信

5.理想人格:

(1)大丈夫的理想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实现“大丈夫”理想人格的途径:持之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6.“教育”的词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尽心上》

7.教育方法:

(1)深造自得(2)盈科而进(3)教亦多术(4)专心致志

(二)荀子

1人性论: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2.教学作用:

(1)社会功能:统一思想

(2)个体功能:化性起伪

a.有效性(教育+环境+个体努力)一外铄论

b.“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三。教学目的:培养大儒。

儒者可分为:

a.俗儒(徒有儒者外表,能读书但不知其用、谄媚当权者人格低下)

b.雅儒(能够读书但不创新但有自知之明)

c。大儒—以培养大儒为理想目标(知识广博、能够解决新问题)

4.教学内容:

重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儒家经籍的学习,尤重礼乐。“学至乎《礼》而止矣。”礼是荀子整个教育理论的核心。

5.学习过程:

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教育学人物之孟子与荀子

三、牛刀小试: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A.B.C.D

【【31572】B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故本题选B

项,荀子提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外铄论的思想,与题意无关。

C类项,孟子最早于孟子·尽心上》提出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的观点,与题意无关。

D类项,墨子的思想为“兼爱”和“非攻”,并提出了只是获得的三条途径“亲知”、“闻知”和“说知”,与题意无关。

综上,ACD公司三项均与题干中的学-思-行”的观点没有关系,故本题选B项目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文来自中公教师网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缩写:jsks_wh)

全部

搜索搜索

备考资料免费领

互动交流

  • 微博二维码

    微信:中公教师考试

    中公教师官方微信

  • 教师资格微信二维码

    微信:中公教师资格考试

    共享信息全面备考

  • 教师招聘微信二维码

    中公教师题库

    随时随在线做题

  • 题库二维码

    视频号:中公教师考试+

    碎片时间也能学习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