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有剧种直播间闯出新天地

新华社郑州6月10日电(记者任卓如)“我家住河南太康县,住城北二十五里杨庙集……”每天晚上7时许,58岁的李艳灵吃罢晚饭,稍作打扮,便伴随着渔鼓的节奏,向直播间里的观众们唱起太康道情传统剧目王金豆借粮》中的经典选段。

唱腔或低回婉转,妩媚柔情,或俏丽活泼,欢快激越。戏中高兴时,舌头要不由自主地发出弹舌音,这是道情戏最重要的标识。”李艳灵说。今年是李艳灵用网络平台进行太康道情戏曲直播的第6个年头。直播间里,她收获了与舞台表演不同的喜悦与感动,也让天南地北的人们感受到了太康道情的独特魅力。

太康道情历史悠久,属稀有剧种。1992年文化部艺术局组织的全国戏曲剧种展演活动上,太康县道情剧团跟其他31个戏曲剧团一起,被授予天下第一团”的称号,这个第一”,其实是唯一”的意思:这32个剧种,全国只剩下一个“独苗”剧团。2006年,太康道情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少锄二亩地,也要听听道情戏”宁可面发酸,也要看看太康道情班”……豫东一带,道情戏曾广为盛行。我们在全国各地都有过演出。”李艳灵自豪地说,剧团的大巴,曾一路载着她走出家乡颠簸的土路,走出河南,走到北京、上海、新疆、香港、台湾……

近些年,在流行文化的冲击下,这个传承数百年的地方小戏演出市场逐渐萎缩,剧团一度经历没戏唱、没工资”的窘境。有人在剧院艰难谋生,也有人转行下海经商,一批眼看就要成长起来的道情新秀,七零八散。

剧团生存陷入困境,有的演员开始干兼职赚外快,李艳灵找不到赚钱的方法,只能干着急。有票友问她:人家都开直播,你咋不开一个?”

刚开始直播时,我只知道对着手机屏幕唱,也不会和粉丝互动,更没啥直播技巧,就这,还是有不少粉丝在我直播间听戏,慢慢地从几十个人,到几百人、几千人……”李艳灵喜出望外,这是一种全新的表演体验。”

太康道情,居然还有这个剧种,我都没听说过。”直播间里,这样的评论并不少见,李艳灵总是一遍遍给大家介绍太康道情的历史、特点,应粉丝们要求唱经典选段,有时还会一句句教粉丝唱。她的抖音账号粉丝量逐渐增加,如今已有15.5万。

其他道情演员也纷纷效仿,有10多位演员开设了自己的直播账号,粉丝量最多的一个有30多万。太康县道情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张天印说:通过直播,不仅道情戏传播的范围更广了,我们也发现了不少在直播中成长起来的新演员,演出市场也火了起来。”

太康道情借助网络平台找到了传承发展的“流量密码”。“我们的台口都预约到了明年正月。”李艳灵说,现在有很多年轻人主动找到我,表示要参加培训,学唱道情戏。”

如今,在太康县道情艺术学校,许多孩子在兼顾文化课的同时,穿上戏服跟着老师学戏,他们的眼神和当年初学道情的李艳灵一样,充满热爱。

编辑:祁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