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2018,第45卷››发行(11): 138-142.数字对象标识:10.11896/j.issn.1002-137X.2018.11.020

•信息安全• 以前的文章   下一篇文章

人工免疫系统中基于危险理论的微博垃圾邮件检测研究

杨超1,秦廷栋1、范波2,李涛  

  1. (湖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武汉430062)1
    (武汉大学科学研究与发展办公室,中国武汉430072)2
    (武汉科技大学智能信息处理与实时工业系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65,中国)
  • 收到:2017-12-04 出版:2019-02-25

摘要:本文将人工免疫系统中的危险理论引入到用户行为特征分析中,以有效识别微博中的垃圾邮件发送者。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分析了微博垃圾邮件发送者的行为特征,选取了微博总数、微博级别、用户认证、,阳光信用度和粉丝数作为属性特征,并将属性特征的分析结果作为区分垃圾邮件发送者和普通用户的特征信号。然后,基于树状细胞算法实现对新浪微博垃圾邮件发送者的识别。利用新浪微博用户的实际数据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并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检测新浪微博中的垃圾邮件发送者,具有较高的检测准确率。

关键词: 人工免疫, 行为特征, 危险理论, 树状细胞算法, 微博垃圾邮件发送者

CLC编号:

  • TP393型
[1] 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微博发展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9-106
北京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微博发展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9-106.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期《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8/t20170803_69444.htm。(中文)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8/t20170803_69444.htm。
[3] SRIRAM B,FUHRY D,DEMIR E,等.推特中的短文本分类以改进信息过滤[C]‖国际ACM SIGIR信息检索研究与开发会议。美国医学会,2010:841-842。
[4] 赵毅,秦波,刘涛.情绪分析[J]。软件学报,2010,21(8):1834-1848
赵妍妍,秦兵,刘挺.文本情感分析[J] .《报道》,2010,21(8):1834-1848。
[5] 刘B.情绪分析和主观性。https://www.网址。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28667268_Sentiment_analysis_and_subjectivity。
[6] JIN L R.社交网络中的结构与基于内容的垃圾邮件决策[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6。(中文)
金礼仁.基于结构与内容的社交网络水军团体识别[D] ●●●●。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6
[7] MO Q,YANG K.网络垃圾邮件检测概述[J]。软件学报,2014,25(7):1505-1526
莫倩,杨珂.网络水军识别研究[J] .《回报》,2014,25(7):1505-1526。
[8] RAMACHANDRAN A,FEAMSTER N.了解垃圾邮件发送者的网络级行为[C]‖ACM.2006:291-302。
[9] BHAT V H、MALKANI V R、SHENOY P D等。使用BeaKS对电子邮件进行分类:行为和关键词词干分析。https://ieeexplore.iee.org/document/6129290。
[10] BRENDEL R,KRAWCZYK H。社会关系图在早期检测瞬态垃圾邮件发送者中的应用[M]。世界科学与工程学会(WSEAS),2008:267-276。
[11] 张义明,黄义勇,甘世杰,等.基于贝叶斯模型的微博垃圾邮件发送者识别算法[J]。传播杂志,2017,38(1):44-53
张艳梅,黄莹莹,甘世杰,等.基于贝叶斯模型的微博网络水军识别算法研究[J] 《通信报》,2017,38(1):44-53。
[12] 凌志,白志勇,罗素生,等.基于粗糙集和人工免疫的集成入侵检测模型[J]。传播杂志,2013,34(9):166-176
张玲,白中英,罗守山,等.基于粗糙集和人工免疫的集成入侵检测模型[J] 《通信报》,2013年,34(9):166-176。
[13] YANG C,LI Z Y.基于树突状细胞算法的垃圾邮件批量发送检测[J]。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2015,34(10):133-136
杨超,李子怡.基于树突状细胞算法的垃圾邮件群发检测[J] ●●●●。传感器与微系统,2015,34(10):133-136.
[14] 王X X,梁Y W,等。树突状细胞算法在Web服务器异常检测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6,52(24):148-152.(中文)
王新新,梁意文.树突状细胞算法在网状物服务器异常检测中的应用[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6,52(24):148-152.
[15] MATZINGER P.容忍、危险与大家庭[J]。免疫学年鉴,1994,12(1):991-1045。
[16] AICKELIN U、BENTLEY P、CAYZER S等。危险理论:AIS和IDS之间的联系?[C] 人工免疫系统,第二届国际会议(ICARIS 2003)。英国爱丁堡,会议记录。DBLP,2003:147-155。
[17] AICKELIN U,GREENSMITH J,TWYCROSS J.入侵检测的免疫系统方法——综述[C]‖国际人工免疫系统会议。施普林格-柏林-海德堡,2004:316-329。
[18] GREENSMITH J,AICKELIN U,CAYZER S.将树突状细胞作为一种新的免疫启发算法引入异常检测[M]‖人工免疫系统。施普林格-柏林-海德堡,2005:153-167。
[19] 王永清,梁永伟,刘S.基于树状细胞算法的应用层DDoS攻击检测[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5,36(4):841-845.(中文)
王亚芹,梁意文,刘赛.基于树突状细胞算法的应用层分布式拒绝服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5,36(4):841-845.
[20] 格林斯米特J,艾克林U。树突状细胞算法[J]。RevistaClínica Espaola,2007202(10):552-554。
[21]YI L L.基于人体动力学的微博客社区用户行为统计特征分析与建模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
易兰丽.基于人类动力学的微博用户行为统计特征分析与建模研究[D]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
[22]何磊,何毅,霍毅清.微博用户特征分析与核心用户挖掘[J]。智力理论与实践,2011,34(11):121-125
何黎,何跃,霍叶青.微博用户特征分析和核心用户挖掘[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4(11):121-125.
[23]王晓光.微博用户行为特征和关系特征实证分析——以“新浪微博”为例[J]。图书情报服务,2010,54(14):66-70
王晓光.微博客用户行为特征与关系特征实证分析——以新浪微博”为例[J] .施工,2010,54(14):66-70。
[24]新浪微博。阳光信贷[EB/OL]。http://service.account.weibo.com/sunshine/guize。
[25]连杰,周X,曹伟,等.SINA微博数据检索[J]。清华大学学报,2011,51(10):1300-1305
廉捷,周欣,曹伟,等.新浪微博数据挖掘方案[J] 《中国日报》,2011,51(10):1300-1305。
[26]杨M,尹J M,JI G L.非平衡数据分类方法综述[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8(4):7-12
杨明,尹军梅,吉根林.不平衡数据分类方法综述[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8,8(4):7-12.
[1] 贾林、杨超、宋玲玲、陈振和李北军。改进的否定选择算法及其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J] ●●●●。计算机科学,2021,48(6):324-331。
[2] 张敏军、华庆毅。基于概率矩阵分解算法的社交网络用户兴趣点个性化推荐[J] ●●●●。计算机科学,2020,47(12):144-148。
[3] 杨超和李涛。基于危险理论变化的危险信号提取研究[J] ●●●●。计算机科学,2015,42(8):170-174。
[4] 陈艳玲、唐光明、孙毅峰。基于免疫危险理论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估[J] ●●●●。计算机科学,2015,42(6):167-170。
[5] 方显金、王丽、康佳和刘佳。树状细胞算法及其理论研究[J] ●●●●。计算机科学,2015,42(2):131-133。
[6] 刘年、刘孙军、刘勇、赵辉。基于人工免疫系统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方法[J] ●●●●。计算机科学,2010,37(1):126-129。
[7] 张俊敏、梁一文。融合先天免疫和自适应免疫的蠕虫检测免疫模型[J] ●●●●。计算机科学,2009,36(12):119-123。
[8] CHAI Zheng-yi,王红海。基于误报率的异常入侵检测系统研究[J] ●●●●。计算机科学,2009,36(11):68-70。
已查看
全文


摘要

引用

  共享   
  讨论   
找不到建议阅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