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日喀则6月24日消息(记者唐磊)6月22日,入藏采访第7天,采访团一行从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赶往日喀则市聂拉木县。近四个小时的路途,遍布各种急弯,山东援藏工作组想要在这里开展工作,一个车技娴熟的司机必不可少。

就在当日的采访过程中,记者见到了一位传奇”司机,他叫普珠,已经为山东烟台援藏干部开了30年的车。初见普珠,爱笑、汉语流利是记者对他的第一印象。从1995年到2024年,从第一批到第十批,普珠观察、经历了烟台援藏的整个过程。而他,也对烟台援藏工作队有着别样的感情。

就跟自己家人一样。”这是普珠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告诉记者,他的妻子在日喀则市区上班,孩子在拉萨工作,工作队的家人基本也都在山东,我们在一起吃饭,也都住在一起,这么多年就跟家人一样。”

坐在车里的普珠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30年间,普珠载着10批援藏干部驶过了近200万公里,援藏干部的工作作风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这里冬天的大雪是出了名的,有时候雪比较大,能够没过轮胎,这个时候大家都会下来扫雪推车,而不是坐在车里。”普珠坦言,虽然每一批援藏干部人员不同,但是他们都有务实、勤勉的作风。

在聂拉木县城,记者见到了烟台路”,普珠向记者介绍了这条路名字的由来,我们县城里的公路318国道是土路,坑坑洼洼,援藏干部来了以后修起了柏油路,就是现在的烟台路。”普珠认为,援藏干部到来后给当地带来的最大变化体现在观念上:以前,藏族老百姓不愿意叫小孩上学,上一段就不愿意上了,每一批援藏干部都会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如今,当地百姓都知道了教育的重要性。”

普珠陪伴着一批又一批烟台援藏干部完成援藏任务,大概五年前,普珠去到山东烟台,在那里,普珠又见到了前几批的部分援藏干部,回忆起当时再见面的场景,普珠的声音也颤抖了起来,他们看起来都老了。他们摸着我的头说,那时候的年轻小伙子如今已经成中年人了,当时的心情真的是很难说。”

30年的时间里,普珠已经换了6辆车,如今车辆上悬挂的车牌是从2008年使用至今。“我感觉我还能再服务一批援藏干部,等下一批援藏干部任务结束,我也55岁了,也可以退休回家,到那个时候,我和妻子、孩子也就能团聚了。”

编辑:李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