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1 877 302 8632
传真:
+1 888 205 9894(免费)
电子邮件:
订单@antibodies-online.com

人细胞因子阵列C6

反应性:人类 AA公司 化学发光 半定量 细胞培养上清液、细胞裂解液、血浆、血清、组织裂解液
目录号ABIN625563
  • 反应性
    人类
    检测方法
    化学发光
    方法类型
    夹心ELISA
    应用程序
    抗体阵列(AA)
    目的
    C系列人细胞因子抗体阵列6试剂盒。检测60种人类细胞因子。适用于所有液体样品类型。
    品牌
    RayBio®公司
    样品类型
    血清、血浆、细胞培养上清液、细胞裂解液、组织裂解液
    分析方法
    半定量
    特异性
    血管生成素、BDNF、BLC(CXCL13)、BMP-4、BMP-6、Ckβ8-1(CCL23)、CNTF、EGF、Eotaxin-1(CCL11)、Eotaxin-2(MPIF-2/CL24)、Eotaxin-3(CCL26)、FGF-6、FGF-7(KGF)、Flt-3配体、Fractalkine(CX3CL1)、GCP-2(CXCL6)、GDNF、GM-CSF、I-309(TCA-3/CL1)、IFN-γ、IGFBP-1、IGFBP-2、IGFBP-4、IGF-1、IL-10、IL-13、IL-15、IL-16α(IL-1 F1),IL-1β(IL-1 F2)、IL-1 ra(IL-1 F3)、IL-2、IL-3、IL-4、IL-5、IL-6、IL-7、瘦素、光(TNFSF14)、MCP-1(CCL2-BB、RANTES(CCL5)、SCF、SDF-1α(CXCL12α)、TARC(CCL17)、,TGFβ1、TGFβ3、TNFα、TNFβ(TNFSF1B)
    特点
    • 易于使用
    • 无需专用设备
    • 几乎可与任何液体样品兼容
    • 成熟的技术(许多出版物)
    • 高灵敏度(pg/mL)
    • 夹心ELISA特异性
    • 密度高于ELISA、Western blot或基于珠的多重检测
    组件
    抗体阵列膜
    生物素化检测抗体鸡尾酒
    阻塞缓冲区
    洗涤缓冲液1和2
    细胞和组织裂解缓冲液
    检测缓冲器C和D
    塑料培养托盘
    蛋白酶抑制剂鸡尾酒(在精选试剂盒中)
    不包括材料
    移液器、移液管尖端和其他常用实验室耗材
    轨道振动筛或摆动摇杆
    卫生纸、吸墨纸或色谱纸
    胶带或Saran包装
    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化学发光印迹记录系统(如UVP的ChemiDoc-It®或EpiChem II Benchtop Darkroom)、X射线胶片和合适的胶片处理器或其他化学发光检测系统。
  • 应用程序注释
    使用轨道振动筛或摆动摇杆,在轻轻旋转或摇动(约0.5至1周/秒)的情况下执行所有培养和清洗步骤,以确保试剂/样品完全均匀覆盖。剧烈摇晃/旋转可能会导致膜表面出现泡沫或气泡,应避免出现。所有洗涤和培养均应在试剂盒中提供的培养托盘(项目10)中进行。在所有培养步骤中,用提供的盖子盖住培养托盘,以避免蒸发和外部碎屑污染。在每次培养期间,确保膜上完全覆盖有足够的样品或试剂体积。避免直接在膜上用力吸液,而是用吸液管将样品和试剂轻轻移到每个孔的一角。每一步完成后,用吸管吸出多余的液体,将样品和试剂完全吸出。倾斜托盘,使液体移到角落,然后用移液管移液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为以下步骤进行可选的隔夜培养,以增加整体斑点信号强度:
    -样品培养
    -生物素化抗体鸡尾酒孵化
    -HRP-链霉亲和素培养
    注释

    C系列阵列具有化学发光信号检测功能。抗体被发现在硝化纤维素膜固体载体上,并以与蛋白质印迹非常相似的方式处理。
    所有C系列阵列均基于夹心ELISA原理,利用一对匹配的抗体:一种固定化捕获抗体和一种相应的生物素化检测抗体。

    样品体积
    1毫升
    钢板
    协议
    1. 阻隔膜
    2. 带样品培养
    3. 生物素化检测抗体鸡尾酒培养
    4. 用HRP-结合链霉亲和素培养
    5. 用检测缓冲液培养
    6. 化学发光成像系统成像
    7. 进行密度测定和分析
    样品制备

    如果可能,使用无血清条件培养基。如果需要含血清的条件培养基,强烈建议使用完整的培养基作为对照,因为许多类型的血清都含有细胞因子。我们建议您的样品采用以下参数:50至100µl原始或稀释血清、血浆、细胞培养基或其他体液,或50至500µg/ml蛋白质用于细胞和组织裂解液。如果您遇到高背景或荧光信号强度超过检测范围,建议进一步稀释样品。

    分析程序
    1. 将每个膜放入提供的八孔托盘中(-表示抗体印刷面)。2.添加2 ml 1X封闭缓冲液,在室温下培养30分钟,以封闭膜。注:可在4°C下培养过夜。3.在室温下用1ml样品培养膜1至2小时。如有必要,使用1X缓冲液稀释样品。注:我们建议使用1 ml条件培养基或1 ml原始或10倍稀释的血清或血浆或50-500µg蛋白质作为细胞裂解物和组织裂解物。用1倍缓冲液将裂解液稀释至少10倍。注:使用的样本量取决于细胞因子的丰度。如果信号太弱,可以使用更多的样本。如果信号太强,样品可以进一步稀释。注:可在4°C下培养过夜。4.从每个容器中倾析样品,并在室温下用2ml 1X洗涤缓冲液I洗涤3次,同时振荡。每次洗涤请留出5分钟时间。用H2 O.5稀释20X洗涤缓冲液I。在室温下用2ml 1X洗涤缓冲液II摇晃洗涤2次。每次清洗5分钟。用H2 O.6稀释20X清洗缓冲液II。制备一抗工作液。向生物素结合抗细胞因子管中添加100µl 1X阻断缓冲液。轻轻混合,将所有混合物转移到含有2 ml 1X阻塞缓冲液的试管中。注:稀释后的生物素结合抗体可在4°C下保存2-3天。7.向每个膜中添加1 ml稀释的生物素结合抗体。在室温下培养1-2小时。注:可在4°C下培养过夜。8.按照步骤4和5中的说明进行清洗。9.向每个膜中添加2 ml 1000倍稀释的HRP-结合链霉亲和素(例如,向1998µl 1X封闭缓冲液中添加2µl HRP-共轭链霉亲和物)。注:使用前将含有1000X HRP-共轭链霉亲和素的试管充分混合,因为储存期间可能会形成沉淀。10.在室温下培养2小时。注:可在4°C下培养过夜。11.按照步骤4和5中的说明进行清洗。
      在检测过程中,不要让膜变干。检测过程必须在40分钟内完成,不得停止。1.继续进行检测反应。为一个膜添加250µl的1X检测缓冲液C和250µl的1X测试缓冲液D,混合这两种溶液。用镊子垂直握住滤膜,排出多余的冲洗缓冲液。将膜蛋白面朝上(-标记位于蛋白面朝左上角)放在干净的塑料板上(套件中提供)。用移液管将混合的检测缓冲液移到膜上,并在室温下培养2分钟。确保检测混合物完全均匀地覆盖在膜上,没有任何气泡。2.用镊子垂直握住薄膜,并将边缘接触组织,以排出多余的检测试剂。轻轻地将膜,蛋白质面朝上,放在一张塑料板上(-标记位于蛋白质面朝左上角)。在阵列上用另一块塑料片覆盖。轻轻抹平所有气泡。避免对膜施加压力。3.将阵列暴露在x射线胶片上(我们建议使用柯达x-omat AR胶片),并使用胶片显影剂检测信号。或者可以使用化学发光成像系统直接从膜上检测信号。将薄膜曝光40秒,然后根据信号强度重新曝光薄膜。如果信号太强(背景太高),请缩短曝光时间(例如5-30秒)。如果信号太弱,则增加曝光时间(例如5-20分钟或过夜)。或者用1x HRP-共轭链霉亲和素将膜重新培养过夜,并在第二天重新检测。4.将膜保存在-20°C至-80°C的温度范围内,以备将来参考。
    结果的计算

    阵列图像的视觉比较可能足以看到相对蛋白质表达的差异。然而,大多数研究人员希望使用二维密度计对信号强度(或更准确地说,信号密度)进行数值比较。凝胶/印迹记录系统和其他化学发光或磷光检测系统通常与兼容的密度测定软件一起销售。任何密度测定软件都应足以从扫描图像中获得斑点信号密度。NIH网站上免费提供了一个这样的软件程序ImageJ以及一个阵列插件。

    分析精密度
    在最佳条件下运行时,斑点信号强度的阵列间变异系数(CV)低至5%。
    限制
    仅供研究使用
  • 处理建议
    每个膜的抗体打印面在左上角用破折号(-)或数字(#)标记。在实验过程中,不要让膜变干,否则可能会变得脆弱并破裂,或者可能会出现较高和/或不均匀的背景。仅用镊子抓住薄膜的角或边缘。请勿触摸打印的抗体斑点。
    保管部
    -20摄氏度
    存储注释
    为了获得最佳效果,在到达后将整个试剂盒冷冻保存在-20°C。冷冻保存后,该试剂盒将在产品保修期内保持至少6个月的稳定性。解冻后,将阵列膜和1X封闭缓冲液保存在-20°C下,所有其他试剂在4°C下未稀释,保存时间不超过3个月。
    到期日
    6个月
  • Lee、Schierer、Blume、Dindorf、Wittki、Xiang、Ostalecki、Koliha、Wild、Schuler、Fackler、Saksela、Harrer、Baur: "HIV-Nef和含ADAM17的血浆细胞外囊泡在慢性HIV感染中诱导并与免疫机制相关。“在:EB生物医学,第6卷,第103-113页, (2017)(公共医学).

    李,张,李,陈,李,路,贾: "高糖通过H3K9甲基转移酶机制增加巨噬细胞中炎症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在:干扰素与细胞因子研究杂志:国际干扰素和细胞因子研究学会官方杂志,第36卷,第1版,第48-61页, (2016)(公共医学).

    Kim、Ali、Wydra、Li、Hamilton、An、Cs-Szabo、Andrews、Moric、Xiao、Wang、Chen、Cavanaugh、Im: "退化人类关节突关节和关节突关节囊组织的特征。“在:骨关节炎和软骨,第23卷,第12版,第2242-2251页, (2016)(公共医学).

    利贡麦克莱恩: "钯在肿瘤微环境中介导僵硬诱导的成纤维细胞活化。“在:生物物理学杂志,第109卷,第2版,第249-64页, (2016)(公共医学).

    杨、王、李、包、陈、张: "Toll‑like receptor 9激动剂刺激可在不改变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状态的情况下实现成骨分化。“在:分子医学报告,第12卷,第6版,第8077-84页, (2016)(公共医学).

    隆欣、卡帕索、巴塔利亚、普罗旺比奥、科森蒂诺、西弗拉、曼加诺、卡马蒂尼、瓜提埃里: "暴露于季节性城市颗粒物的人类支气管BEAS-2B的综合转录组学和蛋白质分析。“在:环境污染(Barking,Essex:1987),第209卷,第87-98页, (2016)(公共医学).

    Loría,迪亚斯·尼多: "人类星形胶质细胞中Frataxin的敲除触发细胞死亡和释放导致神经元毒性的因子。“在:疾病神经生物学,第76卷,第1-12页, (2015)(公共医学).

    郑、李、金、李、宋、安、朴、金: "CXCR2及其相关配体在支持人类多能性干细胞的多能性和增殖方面发挥着新的作用。“在:干细胞与发育,第24卷,第8期,第948-61页, (2015)(公共医学).

    布切克(Boucek)、斯蒂尔(Steele)、雅各布斯(Jacobs: "心脏组织的体外旁分泌特性:慢性心力衰竭的影响。“在:《心肺移植杂志》:国际心脏移植学会的官方出版物,第34卷,第6版,第839-48页, (2015)(公共医学).

    Shih、Wang、Zhou、Peng、Lee、Chiu: "内皮祖细胞通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诱导microRNA-21促进肝癌肝内转移。“在:肠子,第64卷,第7版,第1132-47页, (2015)(公共医学).

    保罗、布兰查德、里奇韦、埃尔沙米: "BRCA1-IRIS失活使卵巢肿瘤对顺铂敏感。“在:癌基因,第34卷,第23期,第3036-52页, (2015)(公共医学).

    莱杰米、佩里拉兹、克莱门特、莫雷尔、巴尔茨基格、克里斯托菲洛波洛斯、迈耶、博斯科、比勒、戈内尔·希佩特: "炎症趋化因子MIP-1?和MIP-3?参与肝癌细胞诱导的多潜能间充质基质细胞迁移。“在:干细胞与发育,第24卷,第10版,第1223-35页, (2015)(公共医学).

    巴拉库马拉、米什拉、帕维尔奇克、吉泽瓦、斯沃德、切尔曼、库兹涅佐夫、比安科、吉里、萨维奇、梅利诺、杜米特里乌、邓巴、杨、奥尔特、罗比: "先天性角化不良和端粒生物学障碍患者的骨髓骨骼干/祖细胞缺陷。“在:血液,第125卷,第5版,第793-802页, (2015)(公共医学).

    阿博塞赫拉·席尔瓦: "p16(INK4A)通过靶向ERK通路和TGF-?1“在:分子致癌, (2015)(公共医学).

    吉布森、格里夫斯、克里奇利、桑德斯: "人类子宫自然杀伤细胞的雌激素依赖性调节通过分泌CCL2促进血管重塑。“在:人类生殖(英国牛津),第30卷,第6版,第1290-301页, (2015)(公共医学).

    张、刘、蒲、王、李、何、李、李、邱、赵、李: "Toll样受体3和4在调节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功能中的作用。“在:国际分子医学杂志,第35卷,第4版,第1003-10页, (2015)(公共医学).

    摩尔、潘多尔菲、麦克弗里奇: "新型人源性细胞外基质在体内外诱导血管形成并抑制纤维化。“在:生物材料,第49卷,第37-46页, (2015)(公共医学).

    金、李、希奥、林、金、金、南、洪、赵、崔、金、申、金: "衰老相关的MCP-1分泌依赖于人类间充质基质细胞中BMI1的下降。“在:抗氧化剂和氧化还原信号, (2015)(公共医学).

    Mannoji、Koda、Kamiya、Dezawa、Hashimoto、Furuya、Okawa、Takahashi、Yamazaki: "移植人骨髓基质细胞衍生的神经再生细胞可促进小鼠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在:神经生物学实验学报,第74卷,第4版,第479-88页, (2015)(公共医学).

    布拉特、张、乔普拉、罗根、马科维奇-普莱斯: "fractalkine(CX3CL1)在调节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CD4(+)细胞向中枢神经系统迁移中的作用。“在:临床免疫学(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第157卷,第2版,第121-32页, (2015)(公共医学).

  • 背景
    细胞因子在先天免疫、凋亡、血管生成、细胞生长和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参与不同细胞类型之间的相互作用、细胞对环境条件的反应以及体内平衡的维持。此外,细胞因子也参与大多数疾病过程,包括癌症和心脏病。
你在这里:
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