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区县   建言   专题   原创   评论  理论  国内  国际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人工智能发展好,知识产权保护不能少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间:2024-06-17 10:38 阅读量: 字号:

  人工智能内容创作方兴未艾,侵权案例也逐渐增多——

  人工智能发展好,知识产权保护不能少(“融”观中国)

  ——人工智能与信息保护”系列报道之三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创作,与传统创作模式有很大不同。训练人工智能,“喂料”;创作过程,会参照已有作品。这些“喂料”和“参照”是否涉及侵权?业界讨论颇多。

  与这些讨论相伴随的,是人工智能侵权案件的增多——全国首例“人工智能视听作品侵权案”“人工智能”文生图’侵权案”……这些都在提醒人们:要想人工智能发展好,知识产权保护不能少。

  人工智能创作侵权案例都有哪些特点?其生成内容是否应该受著作权法保护?如何平衡知识产权保护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全国首例”不断增多

  今年4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宣判了全国首例“人工智能声音”侵权案。原告殷某是名配音师,其录制的有声读物被北京某公司进行人工智能加工后,用于为消费者提供文字生成声音服务。由于被告并未获得合法授权,法院判决被告赔偿原告各项损失25万元,并作出书面道歉。

  事实上,人工智能创作的全阶段均存在著作权侵权风险。人工智能在研发阶段涉及训练数据的著作权授权问题,在利用阶段,则面临生成内容的作品属性判断、著作权归属等问题。

  2023年11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原告李某某与被告刘某某“人工智能文生图”著作权侵权案曾引发广泛关注。该案中,法院首次认定只要人工智能生成图片能体现出自然人独创性智力投入,就应当被认定为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此外,由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与训练作品在创作脉络上具有一致性,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还可能存在因风格模仿而产生侵权的问题。如梵高风格的图画创作、人工智能模仿知名歌手的歌曲等。这引发了各界对于风格模仿行为的讨论。

  目前法院受理的涉生成式人工智能侵权案件广泛涵盖著作权、人格权、数据权益等,基本上是新型案件,其中多件均为‘全国首例’。”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三庭负责人颜君向记者表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能否纳入著作权保护范畴,目前是各界争议的焦点,与此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增多,亟待各方关注。

  独创性”判断是关键

  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是否都能被纳入著作权保护范围?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所体现的个性化元素、创作者参与投入的贡献度、对创作要素的选择等不尽相同,不能一概而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平认为,只有生成内容能达到作品的试金石”——独创性判断标准,满足作品的可版权性要求,才能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拿全国首例“人工智能文生图”著作权侵权案来说,涉案图片系原告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生成,从设计人物的呈现形式、安排提示词的顺序、设置相关参数等,均体现出原告的智力投入。

  原告在创作图片时进行了一系列审美选择和个性判断,体现出原告突出的个性化表达,达到‘独创性’判断标准,故原告享有涉案图片的著作权。”北京市公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柏念念补充道,那些缺乏人类独创性、完全由人工智能自动生成的内容则不应被认定为作品,也不应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除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认定和归属问题,实践中还有不少其他争议点。在张平看来,现行著作权制度以人”的智力成果作为衡量标准,对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规定还不够完备。与此同时,传统的侵权认定标准在人工智能创作场景下也面临适用难的问题,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与既有作品可能存在实质性相似”,但由于生成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难以通过传统的思想—表达二分法”进行清晰判断,这也给司法实践带来新的挑战。

  颜君补充介绍,在人工智能生成物保护方面,著作权法对此暂无明确规定;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权利归属方面,相关权利及利益归属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者还是实际使用者尚存在争议,有待于法律和政策层面的明确指引;在司法保护的应对方面,目前还存在独创性认定、算法侵权标准认定、法律性质认定等尚未厘清的司法保护问题。

以保护促发展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法律规制不仅与著作权人的核心利益密切相关,更事关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如何妥善平衡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考验各方治理智慧。

  张平认为,总体来看,中国目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法律法规的制定应当给科技创新留出一定发展空间,采取开放包容的规范原则,适当扩大合理使用的解释范围。

  据了解,国际上在这方面已有一定探索。部分国家的版权法在涉及人工智能创作的知识产权方面,设定了一些判断标准。比如,人工智能对已有作品的使用行为是否出于商业目的、使用作品的数量和相似程度、使用行为对原作品潜在市场或价值的影响等。总体而言,在有利于公共知识传播的情况下,对于不影响原作品的转换性使用”,很可能会被认定为合理使用。

  如何兼顾各方权益,充分激发人工智能创作活力?张平建议,首先,可以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明确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保护范围和标准,加强对数据训练过程中的规范性管理;其次,探索建立适应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责任分担机制;最后,建立开放数据共享平台,鼓励数据的合理使用和授权,推动行业自律和多方合作,以促进人工智能创作领域的健康发展。

  那么,企业平台、普通个人等人工智能使用者怎样才能在具体实践中维护自身知识产权、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柏念念认为,人工智能平台应尽量完善内部包括著作权在内的知识产权合规机制,如尽量采用通用、开放或获得合法授权的基础材料,并标识版权来源,尽量不侵犯第三方知识产权。个人在利人工智能进行创作时,也应注意保存好创作物料,以免在后续维权过程中出现举证困难等问题。

  “‘利益平衡’是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它的精髓是通过法律权威,协调各方面冲突因素,使相关各方利益在共存和相容的基础上达到合理优化状态。”张平说,“人工智能创作的兴起,让传统知识产权规则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但这种挑战并非不可破解,关键是要明晰人工智能创作中各个环节的产权保护规范,形成相关各方的利益平衡和共享机制,以保护推动人工智能创作的发展。”(记者龚文静)

编辑:石彬



9001000000000000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s://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更多意见请登录网民建言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61120170005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5078陕国际比较项目09025004号  陕新网审字[2002]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61011302000101

www.xiancity.cn版权所有2000-2024

签发石彬,修改石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