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狩猎信息””按钮

文化人天下事
正在阅读:关注中华白海豚,守护蓝色家园
首页> 光明日报 >正文

关注中华白海豚,守护蓝色家园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4-06-26 04: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专家学思】

  作者:曾千慧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先艳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每一次鲸豚救护都是人们了解鲸豚类,解码其生存危机的窗口,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守护蓝色家园提供了直接而生动的案例参考。鲸豚类终生生活在水生环境里,极度依赖海水或淡水,体形大、活动能力强,相比于半栖息于陆地的鳍足类,或是体形较小、活动能力较弱的海龟类,对它们的救护工作可谓难上加难。

  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一种生活在近岸河口水域的小型齿鲸,其生存范围与人类的活动区域高度重叠。多年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珍稀濒危动物保护团队将科研和保护的重点聚焦中华白海豚,协同地方主管部门,为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我们积极参与搁浅和伤病鲸豚的救护工作。

  鲸豚搁浅在岸上而无法自主回到水里,往往都事出有因。如果动物本身状态良好,单纯是误闯入浅水区遭遇退潮而搁浅,那么在搁浅期间,只要不是体形过大的动物,正确的救护工作能够保障动物在潮水回涨之前正常呼吸和恢复体力,帮助动物渡过搁浅这一难关。例如,2020年搁浅在广东台山广海镇烽火角附近泥滩的中华白海豚,尽管搁浅,但其本身无恙,在广东江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广海派出所工作人员以及周围村民6个多小时的协力救助下,至下午涨潮,顺利回归海洋。

  令人遗憾的是,伤病鲸豚类的救护总是面临巨大风险和挑战。十多年来,我们给中华白海豚拍摄了数十万张照片,用以识别个体、监测其生存状况。放大图片后,我们看到了更多触目惊心的伤口。我们曾在广西三娘湾和广东台山水域观察到不止一头背鳍严重扭转的中华白海豚,它们可能在幼年时期,背鳍被鱼线或网绳勒住。伤口很深,即使愈合了,背鳍形状也无法恢复,甚至有一头个体的背鳍已经与令其扭转的网绳融为了一体。

  除了表面可以观察到的伤口,通过解剖救护失败而死亡的动物,我们还发现了隐藏在消化道内的杀手——漂浮在海上的难降解垃圾——它们对鲸豚类的危害非常大。不少误食难降解垃圾的搁浅鲸豚被发现的时候已严重营养不良、体力不支,加上搁浅带来的紧张情绪和应激反应,动物容易挣扎、呛水或呛沙而直接死亡。

  对于中华白海豚而言,误入内河是一类特殊但并非罕见的情况。近些年,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每年都能发现至少一例上述情况。值得注意的是,误入内河的中华白海豚基本都是高龄个体,这一点从它们几近纯白的体色可以看出来。中华白海豚虽然生活在咸淡水交汇的河口水域,但是完全淡水的环境并不适合它们。有观点认为,年老的中华白海豚进入内河是主观意愿,其目的在于躲避同类竞争者,或是躲避海洋环境里复杂的水文等因素;也有观点认为,这些动物是年老后自身的回声定位系统出了问题,导致失去方向感进而误入内河,甚至一度往上游移动。

  误入内河的中华白海豚救护难度同样不小,此前的成功案例屈指可数。若要对这些动物开展救护,通常选择在河道较窄的区域采用声驱法将动物赶往下游,尤其是动物身体状况尚可、距离下游入海口不远的时候。倘若动物被发现时已出现游速缓慢、呼吸不规律或皮肤感染等特征,可考虑直接将其围捕随后转运至救护中心治疗与观察,最终根据其健康状况评估其是否可回归大海。

  近年来,针对误入内河的中华白海豚所开展的救护接连以失败告终,引发了是否应该对这类动物开展救护工作的争议。有观点认为,年老动物会进入内河,说明本身已状态不佳,时日无多,多加干预反而会导致动物应激乃至死亡,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该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然而中华白海豚误入内河的原因至今尚未摸清,相关研究仍需进一步开展,当前尚无法得出救护与否的定论。只能说,倘若再有动物误入内河,可先依据动物的身体状态、误入内河的距离以及开展救护所需的成本等多方面来评估,若成功带回海水区域的概率高、动物在救护过程受到的伤害小,仍建议先开展救护。

  唯其艰难,才更显勇毅;唯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我们呼吁更多人关注和保护中华白海豚及其栖息的海洋生态环境。救护鲸豚,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

  《光明日报》(2024年06月26日 07版)

[ 责编:王宏泽]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