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精编9篇)
追逐梦想的孩子
2024-04-08 08:02:53
其它
其它

七月半(1)

今天是客家的一个传统节日七月半”。呜呱呱呱我们做了糯米丸,沾点花生一吃,香啊!呵呵……可是挺累的,我先跟舅妈跑了一趟到店里,真兴奋啊。昨天晚上我差点没睡着兴奋的)。妈妈呀,今天早上我就兴奋地自然醒咯。这也太夸张了。没办法。外婆都吓了一跳,我这懒猪,怎么会这么早起来?呵呵……懒猪也有勤快的时候嘛。哇哇!他再跟大舅又跑回来,下午跟三姨跑过去,又跟小舅回来……别急,还没说完呢。又……楼下的说话了:喂喂喂,楼上的,吵什么啊!闭嘴!)”呵呵……不吵了。今天中午饭菜好丰盛啊!好吃!特赞!晚上嘛,还不知道呢,应为现在还没到回家的时间,哈哈。


七月半(2)

今天是客家的一个传统节日七月半”。呜呱呱呱我们做了糯米丸,沾点花生一吃,香啊!呵呵……可是挺累的,我先跟舅妈跑了一趟到店里,真兴奋啊。昨天晚上我差点没睡着(兴奋的)。

妈妈呀,今天早上我就兴奋地自然醒咯。这也太夸张了。没办法。

外婆都吓了一跳,我这懒猪,怎么会这么早起来?呵呵……懒猪也有勤快的时候嘛。哇哇!他再跟大舅又跑回来,下午跟三姨跑过去,又跟小舅回来……别急,还没说完呢。又……楼下的说话了:喂喂喂,楼上的,吵什么啊!闭嘴!)”呵呵……不吵了。

今天中午饭菜好丰盛啊!好吃!特赞!晚上嘛,还不知道呢,应为现在还没到回家的时间,哈哈。


七月半(3)

又是一年七月鬼节,亲爱的朋友,我想念你。想念,这是你我分离的唯一借口。想念你我离别的月台,想念你蒙着雾气的眼,想念你在我耳边的低语———明夕七月半,等我的荷灯!

阴阳相隔之门,似乎只有我一人还在等。老者摇了摇头,说:傻孩子,快回去吧,别错过了投胎。”我也摇了摇头,不,我亲爱的朋友,我坚信,子夜之时,冥河总会为我漂来一盏灯,带来你的思念,引领我回到人间,再看你一眼。

我多想假装有你陪在身边,牵着手一起路过刻满宿缘的三生石,登上望乡台,跨过奈何桥,哪怕历经九刀穿心”之痛,也不要喝那孟婆汤。带着对前尘的记忆,双双跳下轮台……一同嬉闹,一同望天,一同举指数星,一同乘着那辆旧单车,细数回忆

世界的另一边,可还会时常飘起红色的枫叶?你是否还会将它们拾起,夹在日记本里?或是折下一枝杨柳,为了搭配你最爱的红色油纸伞

回去吧,要关门了。”老者挥了挥手。

我仍然摇头,是的,亲爱的朋友,一年的时间里,我都在等,等待你的承诺,相信它如磐石般无移。

我可以回到人间吗?”一片沉寂之中,我的声音显得很突兀。许久,传来一声低低的叹息,仿佛令听者心碎。那是老者凄凉的声音,久久地徘徊在冥河的上空。

傻孩子,你会找不到来时的路的。迷失在人间,消失在轮回之外……唉,又是一千年的等待,何必呢?”老者的眼变得深邃而黯然,那是只有经历过了才有的感伤。

千年轮回,是啊,我愿意等待,等待一千年,再去那滚滚的轮台。因为,亲爱的朋友,我需要你,倘若没有你的誓言,我怎能在这阴阳之间张望一年的光景?

记得生时读到过这样一段话———生命是会有一段延续的,可能在黑暗中,也可能在光明中。在那一段未知的时空里,我们留恋着前生,憧憬着来世,我们回望着那曾经的生命的旋律,轻声地对自己说,我要回去

回去?回去!回到那曾经花前月下的月落乌啼繁花飞满天,回到梅雨细诉的春艳江南,回到有你留下倒影的西楼庭院,回到往昔沉浮的逝水流年

回到人间,让我再看你一眼,当你在梦中,轻轻地呼唤你———明夕七月半,等你的荷灯!


七月半(4)

说是鬼节”,其实就是家乡的七月半,即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三。因家乡的俗语七月半,鬼乱蹿。”而得名。听外婆说,每到这一天晚上,鬼们都会来吃刺梨。倘在寂静无声的时候,手拿一面竹筛,一块明镜,来到刺梨蓬边,细听有沙沙”作响的声音,便用竹筛迅速地罩住刺梨蓬,再掏出明镜一照,便可捉到鬼……我往往被吓得毛骨悚然,因此也不敢鉴定外婆的话的真伪,只是每年月半过后,刺梨便全是虫虫眼眼,大人们都说,那是鬼吃过了的,我便也确信了。可这惊吓并未减轻我对家乡鬼节”的喜爱,它让我乐趣无穷。

月半这天,依据家乡的习俗,每家每户都要插香瓜、插摇钱树、给先人们烧钱纸(香纸)。所以这天要是谁家小孩摘了谁家的瓜,大人们都不会较劲。一大早,我和小伙伴们就到附近菜地去偷南瓜。大孩子就往个大浑圆的中等瓜摘,小小孩力气小,就往个小的摘,拿回来后分好类,拳头大的瓜就把它插在竹杆顶上,然后往瓜上插满香,又一小撮一小撮小心地把香捆绑好,再一小撮一小撮香点然后解开带子,一个星星点点的空中火球就做好了,这时大人们就会帮着扛到寨子的大树脚下参加展览,比一比谁家的香瓜插得又圆又好。而稍大的瓜,我们就用刀小心翼翼地把瓜帝揭开,把里面的瓜瓤掏出来,然后就在瓜壁上精心雕刻各种字样和简单的图形,有七月瓜灯节”、“双龙戏珠”、“某某瓜灯”……里面点根蜡烛,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灯笼,用绳子系好瓜灯后就可在小伙伴面前相互炫耀。至于摇钱树,则是把点然的香一层层挂在竹丫上,香火在夜色中闪闪发光,亦真亦幻,窄一看,还真像一棵圣诞树。

此外,每家每户还会从自家门口路两旁一直把香插到岔路口,把为先人准备好的包(里面装有钱纸,用一个像信封一样的包装好,封面像写信封一样要写上各先人的名字,据说这样他们才能收到钱,要不会被孤魂野鬼们抢去)也拿到这里来烧。而我们这时早也忘却了那让人恐怖的鬼,抢着和大人们插香、烧纸,这些火光成了我们夜色中最温馨的伙伴我们就在这火光中放纵着自己的快乐。


七月半(5)

奶奶,你今天怎么买那么多的菜呀?”看到奶奶拎着大袋小袋回来,我疑惑地问道。

要过七月半啊!”奶奶回答道。

七月半算啥呀?”我边去接奶奶手中的袋子边问。

就是烧点菜祭奠一下已故的老祖宗。”奶奶说道。

对于奶奶的回答我不是很理解,于是我拿手机上网查阅了一下七月半的来历,原来是每年夏历七月十五这这天,是中国传统中的重要节日——中元节,但是,中元节”是中国道教的叫法;夏历七月十五这天,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民间则称之为鬼节”。人们在祭祀自己祖先同时,还不会忘记那些没有着落的孤魂野鬼们,人们也会在这天祭祀一下各路的孤魂野鬼。长此以往,就在民间形成了敬孤文化传统。

夜色很快便拉开了帷幕,爸爸与妈妈抬起圆桌,我们连忙把奶奶准备好的美味佳肴和水果放上去,又放了一圈小酒杯与筷子,筷子奶奶要求2只筷子并在一起,我小心翼翼的把一双双筷子按奶奶要求摆放在小酒杯旁边,这时奶奶就往酒杯里面到点黄酒,嘴巴里念叨着:你们都来吃哦!最后点上蜡烛与香,奶奶带头磕拜,嘴里说道保佑一家人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还说保佑我和妹妹成绩好。然后我们一个个接着磕拜。连平时嘻嘻哈哈的妹妹此刻也很严肃地磕拜起来。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奶奶说要烧纸钱了,只见奶奶把纸钱放进桶里,然后点火,楼上烧光之后,就去楼下烧,如果楼下也烧光了,那么就可以吹掉那两炷蜡烛了。听奶奶说,这些纸钱是要给先祖们的,在烧的时候,奶奶嘴里一直念念叨叨地,让祖先们自己去把这些钱分一下。

这一天,在外辛苦打工的爷爷也回来了,看到这一桌子的饭菜,仿佛一整天的疲劳都瞬间烟消云散了。全家人围坐在桌子旁,开始吃饭啦!但在吃饭时奶奶说要把每个菜稍微翻一下再吃,要不祖先吃过直接吃会变笨的。虽然觉得奶奶这一说法不科学,但是我们还是照做了。


七月半(6)

农历七月,在古代这是阴阳交替的一个月份,也是地狱打开大门,鬼魂游历人间的时节。小的时候经常听长辈们说,七月到,不准走水边,不准说“鬼”、“死”字,不准晚归。如今,我已经渐渐长大,却依然谨记着他们的这些话语。我想,某一天我可能也只有如此来回忆他们了。

正规的鬼节在正七月半,也就是农历七月十五。然而,在我的家乡,很多家庭并不是在那天。就如我家。我家是七月初九“接客”,初十“送客”,而隔壁邻居家则推了一天。

什么是接客与送客?这是我们当地话语。接客,接的是逝去的长辈们的魂;送客亦然。

在初九的晚上,作为家中后辈女子,因我已经长大便可以随着父母、弟弟一起去接客。在以前,这是不可能的。我说不出其中的原因,只知道这是习俗。

父亲走在最前面,母亲紧挨着父亲,接着便是我与弟弟。父亲手中擎着红烛、香,母亲则拿着一沓纸钱。母亲边走边点燃纸钱,隔段距离便停下来在路边烧些纸钱,一直到接客的地方。其实,这个地方并不固定,但总归要与家有段距离,而且必须空旷,以免待会烧纸钱把其他东西给烧了。

等到我们拜了几拜,燃起香烛与香之后便放起爆竹。等到鞭炮响完,我们便开始一个个轮流鞠躬拜祭。之后便以弟弟打头回家,途中,谁也不许往后看,否则父母定要责骂。

这天晚上,八仙桌上的香不能断,桌子边的椅子也不能碰。

到了第二天,重新换一只香,把茶水杯洗净倒上干净的茶水,等待亲戚的到来。这天中午,依照家里的习俗,我们一般是吃面。妈妈将肉剁得碎碎的,放上些酸菜、葱等调料,先炒然后放入水做汤。这样的臊子只有家里的味道才最好吃。

等到下午时分,我们会挑选几个人去接客的地方烧包。烧完后差不多就快到五点了,此时晚饭已经摆上了八仙桌,但必须先让先人们享用”,十分钟后差不多就可以烧纸钱放鞭炮了。等每个亲戚一一祭拜后,我们就可以撤掉香台上桌吃饭了。

吃完饭差不多大部分亲戚都会回家,准备他们家里的中元节。而我家则会切好水果,洗好碗,将撤掉的香台再次摆到八仙桌上,然后一起出门送客。送完客就可以将桌子放回原位,吃祭品。而这个中元节也就过去了。


七月半(7)

【篇一】

老师说七月半也叫“鬼节”、“中元节”,是人们祭祖祭拜先人的一个节日,也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七月半是在七月十五。可是我很怀疑老师的话,因为我家的中元节是从七月初九开始的。

在七月初的时候,我们家就会开始为七月半鬼节做准备——写包。我老是记不住该怎么称呼逝世的姥姥、爷爷他们,这时候妈妈就会耐心地教我。说在写包的时候,称姥姥为曾祖,称爷爷为祖考,结尾为老大人,若是女性,则结尾称呼为老孺人。

写了包之后就是数纸钱装包、封包。

在七月初九的早上,我家会开始做其他准备。如,将八仙桌擦干净,倒干净香炉里面的沙子和香灰,买好过节用的纸钱、纸箱,和祭拜用的瓜果等。

在傍晚时分,我家会将八仙桌摆在堂屋的正中间,香炉倒上一些沙子摆在桌面的上方处。而在桌子的左右和下方处则分别摆上一条长凳。在桌子正对大门的那一方,会在桌子腿上方系上一面方正的.步,我们如果要烧纸钱,就要从布的两侧递到桌子下的盆子中。

等到准备完毕,吃过晚饭、洗过澡我们家就会由爸爸带头引着我们去外边接客”。爸爸的手上会拿着几支香烛、一些纸钱,一边走,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似乎是说“XXX接您回来看看”之类的……

等走到一定距离后就会开始在地上或小土堆上插上香烛,然后点鞭炮。鞭炮点过后,我们就要鞠躬拜祖。

回到家,吃些瓜果,这第一天接客就算完成了。而这个夜晚,八仙桌香炉里的香不能断,要一直燃到第二天。

第二天,则是接待来过节的亲戚和送客”。这一天,在八仙桌上要摆上小茶杯,不时地祭上热茶水。在祭过之后,我们要喝完茶水。而且,在这期间,我们不能碰到长凳。

在中午,我们家一贯的习俗是吃面条,妈妈做的面条很好吃,尤其是臊子,特别香。就连不爱吃面的我,在这一天都会把碗里的面吃光光。

到了下午四点时候,妈妈就会开始做晚饭;而等到四点半或五点的时候,亲戚们就会派几个人带着各家写好的包或纸箱,带到接客插香烛的地方开始烧包。

之后就是等待先人将八仙桌上所祭上的饭菜吃完”,接着我们则撤掉桌腿上系的布,撤掉香炉,围着八仙桌开始吃饭。饭毕,亲戚会回家去为他们家的中元节做准备,而我们家则会再次摆上香烛,祭上瓜果,等到祭完,这个中元节才算是过去了。

【篇二】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中元节——农历7月15日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在南方,亦称鬼节”。也有说法中元节是在农历7月14日。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在封建时代,地方官府还命令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以祭奠阵亡的军士,中元节时,人们要焚烧大量的纸钱。它的另一叫法即盂兰盆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盂兰盆会”,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尤以华南为十三或十四,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依照佛家的说法,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以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死亡超过三年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


七月半(8)

1、床头挂风铃 风铃容易招来鬼魂,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

2、夜游 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3、拔脚毛 俗话说:一支脚毛,管三个鬼」,所以脚毛越多的人鬼越不敢靠近。

4、非特定场合烧冥纸 冥纸是烧给鬼魂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鬼。

5、偷吃祭品 这些是属於鬼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6、晚上晒衣服 当鬼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7、喊名字 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鬼记住你的名字。

8、游泳 此时鬼会和你玩鬼抬脚的游戏,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9、榕树放在家门口 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鬼的最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

10、熬夜 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相较之下,谁会赢?

11、靠墙 鬼平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12、捡路边的钱 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13、轻易的回头 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

14、不能随地勾肩搭背 人的身上有把火,头顶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灭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鬼“上身〃。

15、拖鞋头朝床的方向 鬼会看鞋头的方向来判断生人在哪里,如果鞋头朝床头摆,那麽鬼就会上床和的你一起睡。

16、筷子插在饭中央 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此举只会招来他们来与你分享食物。


七月半(9)

七月半中元节的七大习俗介绍范文

1、七月半做普度

中元节七月半做普度,主要活动虽在七月十五日,但在泉州鲤城区地界即有三十六个铺境,如果都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举行,买菜办筵席、演戏酬神、请客饮宴等等方面都十分不方便,所以经耆老绅士公议,三十六个铺境的普度,分别从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举行所以旧鲤城区在七月这一个月是无日不普,天天演戏酬神宴客,整个七月都在忙于做普度。经过协商安排,七月初一日由后城做普度,以后各铺境轮流。直到七月三十日为止。

2、祭魁星

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3、送羊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做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4、祀先祭祖

农历七月十五日乃是传统的中元节,也是祭祖祀先的重要节日。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中元节祭祖祀先活动一般在当天中午进行,家家备办丰盛的菜肴酒饭,在各自的厅堂中的大八仙桌上摆满24味全席,摆上七双筷子、一壶酒七个爵杯,正中又摆上果盒馔盘,果盒一般为六棱柱型坚木雕刻花饰,馔盘也用坚木雕成长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松菇、黄花菜、干笋丝和红枣等六味素菜,俗称六味斋”。前述东石玉记船行就为祭祖祀先特地打造一整套由白锡铸成的筵碗、酒瓶爵杯等等祭器,以示对祭祖祀先之虔诚、重视。筵席摆好,主人点了三条炷香,点了大红双烛、拈香跪拜如仪,请祖宗来享祭宴,并希保庇儿孙一家康健平安、家景发达等等,稍停方卜杯讨得允准,才焚烧金银冥币,待金纸焚烧殆尽才可以撤筵。

5、烧袱纸、结鬼缘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6、放河灯

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晋西北的河曲县城,紧临黄河。河道开阔,水流平缓。每到七月十五夜晚,全城男女老少齐集黄河岸边的戏台前广场,竞观河灯。各色彩灯顺水漂移,小孩子紧盯着自家的灯能漂多远。老太婆嘴里念念叨叨,不断祈祷。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

7、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