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PDF
审查  |  开放式访问  |  2019年5月3日

ESR1系列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改变与转移

意见: 9092 |  下载内容: 2126 |  引用:  37
癌症转移治疗杂志2019;5:38.
10.20517/2394-4722.2019.12 | ©2019年作者。
作者信息
文章注释
引用这篇文章

摘要

内分泌治疗对雌激素受体阳性(ER+)乳腺癌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然而,耐药性和转移性疾病的发展是常见的。了解ER+乳腺癌的转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乳腺癌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向远处器官转移。许多研究结果表明雌激素受体α基因的失调(ESR1系列)有助于治疗耐药性和转移生物学。本综述涵盖了临床前和临床证据ESR1系列包括扩增、点突变和基因组重排事件在内的变化驱动了ER+乳腺癌的治疗耐药性和转移潜能。重要的是,我们描述了这些ESR1系列这些改变可能为改善致命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提供治疗机会。

关键词

内分泌治疗抵抗,ESR1融合,ESR1突变,乳腺癌,转移
下载PDF 0 25

介绍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乳腺癌是全球主要的癌症相关死亡原因之一,每年新增100多万例,死亡人数超过45万。约70%的确诊病例表达雌激素受体α(ER)[1],其中ER信号传导是导致这些ER+乳腺肿瘤中肿瘤生长和疾病进展的决定性和驱动性事件。

ER是由多种功能域组成的转录因子,由ESR1系列位于6号染色体上[图1A].ESR1系列转录物由2个非编码外显子和8个指定蛋白质编码域的外显子生成。N末端激活功能1(AF1)域以激素依赖的方式发挥作用,并通过磷酸化事件进行翻译后修饰,从而增加转录和致病活性[2-5]DNA-结合域(DBD)包含两个锌指基序,负责结合ER靶基因增强子和启动子内的雌激素反应元件(ERE)DNA序列。C末端结构域包括二聚和反式激活所需的配体结合结构域(LBD)和配体依赖性激活功能2(AF2)结构域。LBD不仅是雌激素配体所必需的,也是控制抗雌激素拮抗剂反应的结构域。铰链结构域包含核定位序列,将配体依赖性AF1和配体依赖型AF2的活性连接在一起,以充分促进ER的激活[6].

<i>ESR1</i> alterations and metastasis in estrogen receptor positive breast cancer

图1。的频谱ESR1系列转移性内质网+乳腺癌的改变。ER+乳腺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乳腺以外的转移部位,发现其表达野生型ESR1或含有多种ESR1系列变更。A: 转移性肿瘤可以表达野生型雌激素受体α蛋白(ERa),该蛋白由雌激素受体α基因编码(ESR1系列)位于染色体(chr)6上。ESR1系列转录本由2个非编码外显子(e)(用白色方框表示)和8个编码外显字(用灰色阴影方框表示)生成;B: 转移性内质网+肿瘤也可能存在扩增ESR1系列产生的多个副本ESR1系列ER蛋白表达增加;C: 聚集在配体结合域(LBD)内的点突变ESR1系列这使得本构配体依赖性激活ESR1系列突变体在转移性内质网+乳腺肿瘤中也有很好的描述,尤其是那些用Als进行过广泛预处理的肿瘤;D: 新出现的研究已经确定了涉及ESR1系列生成帧内ESR1系列融合转录物。保留前6个外显子的帧内融合转录本ESR1(ESR1-e6)生产稳定ESR1系列融合蛋白在ER+乳腺癌中具有转录活性,并驱动内分泌治疗抵抗和转移。AF1:激活功能1域;DBD:DNA结合域;AF2:激活功能2域;aa:氨基酸

针对雌激素受体本身的标准内分泌疗法包括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如三苯氧胺,以及选择性雌激素受体降解剂(SERD),如富尔维斯特,与LBD结合。芳香化酶抑制剂(AIs),如来曲唑、阿那曲唑和依西美坦,阻止雄激素产生雌激素,导致体内循环雌激素水平降低。尽管这些药物在乳腺手术和化疗(辅助治疗)后预防性用药时在降低复发率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内分泌治疗抵抗和致命转移性疾病的发展是常见的,也是一个主要的临床问题。该疾病的一个主要临床特征是,尽管进行了内分泌治疗,但播散性肿瘤细胞仍长期存在,诊断后复发风险持续数十年[7]内分泌治疗抵抗的病因学复杂,人们已做出巨大努力来揭示各种机制[8].

异常激活的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的下游信号事件,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HER2(ERBB2号机组)已经证明以激素依赖的方式磷酸化和增加内质网转录活性[9]ER+肿瘤ERBB2号机组扩增降低了内质网的表达,降低了对内质网靶向治疗的敏感性,并且效果不佳[10]尽管如此,联合靶向ER+/HER2+乳腺癌在临床上取得了成功。实验模型将这些想法扩展到了ER+乳腺癌表达的其他RTK。有趣的是,这些研究揭示了ER与EGFR相关的非基因组或转录依赖性功能[1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GF1-R)[12]在质膜上。然而,对EGFR抑制剂在内分泌治疗耐药的ER+乳腺癌中的应用进行临床试验,结果适中或负面[13]这表明,要成功翻译ER功能的这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了解RTK和ER交互的潜在机制。

PIK3CA公司是ER+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14]PI3K-AKT-mTOR通路的靶向成分也被描述用于治疗内分泌难治性疾病。临床前模型显示,长期雌激素缺乏(LTED)ER+乳腺癌细胞中PI3K通路的激活增强,PI3K抑制通过负反馈系统增加ER活性,这可能解释了mTOR和ER联合抑制的有效性[15]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与内分泌治疗相结合,可显著提高先前内分泌治疗失败患者的无进展生存率(PFS)[16]虽然副作用严重,但对患者进行分层治疗至关重要。在ER+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与单用fulvestrant相比,使用pan-PI3K抑制剂buparlisib联合fulvestlant治疗可增加PFS(BELLE-3临床试验)[17].在使用布巴利昔布治疗的患者中观察到更大的益处PIK3CA公司突变。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布帕利司治疗的患者出现了严重的毒性,已经停止了该药物的进一步临床试验。与pan-PI3K抑制剂相比,alpelisib是一种专门针对PIK3CA公司已证明可克服与pan-PI3K治疗相关的毒性。Apelisib与fulvestrant联合应用于内分泌难治性、晚期ER+乳腺癌患者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PFSPIK3CA公司突变[18]。非PIK3CA突变肿瘤患者的PFS没有显著益处,这表明PIK3CA公司状态是预测PI3K抑制反应的潜在生物标记物。研究结果还进一步表明,靶向PI3K的特异性突变异构体可以降低毒性,从而提高耐受性,因此与其他泛PI3K药物(如布帕瑞司)相比,可以给予更长的时间。

ER+乳腺癌中细胞周期成分的失调很常见,尤其是管腔B亚型中的细胞周期蛋白D-CDK4/6-Rb轴[19]这包括细胞周期蛋白D1的扩增(CCND1号机组),基因拷贝增益CDK4型以及p16和p18等负调节器的丢失(CDKN2A型CDKN2C型)[19]与前面描述的酪氨酸激酶生长因子信号的下游活性一起,这些事件促进了Rb的磷酸化和对内分泌治疗的抵抗[20]CDK4/6抑制剂,如帕尔博西卜和核糖西卜,现已获得FDA批准,可与内分泌治疗结合使用,治疗晚期ER+疾病。其他研究目前正在研究在新佐剂和佐剂环境中使用此类抑制剂治疗早期ER+疾病(分别为PALLET NCT02296801和PALLAS NCT02513394的ClinicalTrials.gov标识符)。一些试验已经报告了在新佐剂环境下的有希望的结果[21].

除了表达野生型ER的转移性乳腺肿瘤外[图1A],中的更改ESR1系列自身,例如ESR1系列在转移性ER+疾病中发现扩增[22][图1B].其他ESR1系列内分泌治疗耐药乳腺肿瘤的改变包括配体结合域(LBD)的点突变[23][图1C]它赋予雌激素依赖性激活ER的构成性激素,目前在多达40%的转移性乳腺癌病例中被明确识别为突变机制[24]在用芳香化酶抑制剂预处理的肿瘤中尤其丰富[25]新出现的证据表明,染色体重排事件涉及ESR1系列又是一个ESR1型内分泌治疗抵抗和转移性疾病进展的突变机制[图1D]在此,我们重点关注ESR1系列ER+乳腺癌治疗耐药和转移的基础畸变。

ESR1系列放大

染色体有限区域拷贝数的增加被定义为基因扩增/获得[图1B]这可能导致扩增基因的蛋白过度表达,从而推动肿瘤生物学的发展。例如,ERBB2号机组放大[26]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基因(FGFR1号机组)放大[27]是ER+乳腺癌治疗耐药和预后不良的驱动因素。发现ESR1系列1990年的基因扩增[28]激发了人们对研究这一突变事件的作用的浓厚兴趣,该突变事件可能是ER+乳腺肿瘤内分泌治疗抵抗和复发疾病的潜在驱动因素。

的发病率ESR1系列ER+乳腺癌的扩增

ESR1系列在高达30%的ER+乳腺肿瘤中发现扩增[22,28-37]取决于检测方法和评分系统[38]Holst的一项研究等。[29]对2000多个乳腺肿瘤的分析表明,20.6%的肿瘤ESR1系列扩增和14%显示ESR1系列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获得拷贝数并通过定量PCR验证[29]。几乎所有ESR1系列免疫组化显示,这些样本中扩增的肿瘤也表达高水平的ER蛋白。对癌前导管和小叶原位癌(DCIS和LCIS)乳腺肿瘤的进一步分析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样本也含有ESR1系列放大表明ESR1系列早期乳腺癌的扩增可能会推动疾病进展。另外两项同样使用FISH的独立研究都表明ESR1系列放大频率在20%-22%之间[34-35],与Holst一致等。[29]相反,布朗的其他研究等。[30]、霍林等。[31],Reis Filho等。[32]和文森特·沙龙等。[33],显示出低得多的频率ESR1系列放大,其中ESR1系列通过使用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CGH),扩增或增益小于5%,并且大多数研究都通过FISH进行了验证。另一项使用多重结扎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方法分析104例浸润性乳腺癌的研究发现,16%的样本中含有ESR1系列由低电平增益组成的放大[36].频率的变化ESR1系列在转移性乳腺样本中发现的扩增也有报道。Jeselsohn的一项开创性研究等。[37]检查ESR1系列使用新一代测序方法在转移灶中进行扩增。他们报告了ESR1系列原发性和转移性ER+肿瘤的扩增率均小于2%[37]。使用NanoString测序方法,最近的一项研究报告称,13%的ER+转移性乳腺肿瘤含有ESR1系列放大。有趣的是,作者发现ESR1系列骨转移样本的扩增表明ESR1系列扩增可能是内质网+乳腺癌组织特异性转移行为的基础[39].

之间的相关性ESR1系列扩增、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

许多研究表明ESR1系列扩增和ER蛋白表达表明扩增可能导致致癌ER蛋白水平升高[28,29,34,35]有趣的是,研究表明ESR1系列ER+乳腺癌亚群的扩增与三苯氧胺耐药和预后不良相关[40,41]相反,相互矛盾的研究发现ESR1系列扩增作为延长无病生存期和增加三苯氧胺治疗敏感性的指标[35,42]这些相互矛盾的结果表明,需要更多的专门研究来充分理解ESR1系列放大。其他研究的结果表明ESR1型良性和早期乳腺癌中的扩增与内分泌治疗抵抗相关。的发现ESR1系列良性乳头状瘤和早期乳腺癌(如乳腺导管增生)的扩增表明ESR1系列由于ER在良性乳腺细胞中的高表达与较高的乳腺癌风险相关,因此扩增可能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发挥作用[29,43,44]但这些发现仍需进一步验证。The in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ESR1系列浸润性和非浸润性乳腺癌之间的放大表明ESR1系列拷贝数改变可能不是侵袭和转移的关键预测指标,但它在复发性疾病中的富集,特别是在内分泌治疗后,表明它可能在内分泌治疗的内在和/或后天抵抗和转移性疾病进展中起作用[45-48].

尽管使用阻止雌激素产生(AI)或阻止ER功能(SERM/SERD)的内分泌药物是治疗转移性ER+乳腺癌的一线疗法,但据报道,使用大剂量雌激素也有效。在发现抗雌激素治疗晚期乳腺癌之前,这种方法在70多年前首次被描述[49]最近,一项研究报告称,一名乳腺癌患者患有ESR1系列放大显示接受雌二醇治疗作为主要治疗后肝转移瘤的肿瘤消退[50]另一项研究使用患者衍生异种移植物(PDX)模型ESR1系列一例内分泌难治性疾病患者的扩增结果表明,雌二醇治疗可抑制肿瘤生长[47]这些结果在一项使用LTED ER+MCF7乳腺癌细胞模型系统的独立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在该系统中,这些细胞获得ESR1系列长期雌激素剥夺期间的扩增显示了雌二醇治疗后的凋亡反应[48]总之,这些研究表明ESR1型放大在内分泌治疗中的驱动阻力和转移及治疗ESR1系列一些患者可以选择使用中等剂量的雌二醇(每天6mg)放大肿瘤。

以下人员的在场ESR1系列不可否认,某些乳腺癌中的放大现象。然而ESR1系列乳腺肿瘤和内分泌治疗抵抗和转移的放大仍有待证实。在RNA、DNA和蛋白质水平上对复发和/或转移性乳腺肿瘤进行更深入的多维表征,可能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其预后价值。因此,需要进行更多研究,以更好地了解ESR1系列促进内分泌治疗抵抗和转移。

密码19a1放大

While期间ESR1系列扩增一直是上述内分泌治疗耐药性研究的热点领域,这项研究的重点是AIs药物靶点芳香化酶的基因组畸变(CYP19A1型),加深了我们对内分泌难治性ER+乳腺肿瘤的认识。芳香化酶基因的拷贝数改变,CYP19A1型也被证明可以提高转移性ER+乳腺癌患者对AIs的抵抗力。While期间CYP19A1型放大在原发性未经治疗的内质网+乳腺癌中非常罕见,Magnani等。[51]发现21.5%的AI难治性肿瘤复发CYP19A1型放大,表明CYP19A1型扩增是获得性内分泌治疗抵抗机制[51]。该研究还表明CYP19A1型ESR1系列在AI治疗的患者中经常出现共扩增,进一步表明这两个扩增事件可能协同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CYP19A1型扩增和内分泌治疗抵抗,使用LTED MCF7 ER+乳腺癌细胞模型,发现其在CYP19A1型与亲代细胞MCF7细胞比较的基因座[51]二者的水平都提高了CYP19A1型mRNA和CYP19A1蛋白在CYP19A1型与亲代细胞相比,LTED细胞扩增。The functional consequences ofCYP19A1型LTED细胞中的扩增增加了芳香化酶活性,增强了靶基因DNA调控区的内质网募集及其转录激活,导致对AI治疗的敏感性降低[51]这些结果表明密码19a1放大,除此之外ESR1系列扩增,可能代表内分泌治疗抵抗的生物标志物。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在更多的患者数据集中验证这些发现。此外,还需要对这些扩增事件如何促进内分泌难治性ER+乳腺肿瘤的转移行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些结果表明,对标准内分泌治疗的反应不仅是由于ESR1系列但也可能严重依赖于内分泌治疗本身靶基因的状态。

ESR1系列点突变

当ER+乳腺癌患者复发时,高达15%的患者失去了ER表达,因此在该人群中以ER为靶点可能无效,尽管如果对暴露于酸性福尔马林的骨活检进行ER分析,假阴性的ER结果是一个问题,或者分析容易降解的样本,如胸膜液中检测到的细胞。其余85%的患者最初可能受益于一线内分泌治疗,但由于获得性耐药性导致的转移性疾病进展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公认的机制解释了这种获得性内分泌治疗抵抗的无情模式,即获得聚集在配体结合域(LBD)内的激活点突变ESR1系列[图1C].将LBD中537位的酪氨酸替换为丝氨酸(Y537S)ESR1系列首次报道在实验性乳腺癌模型中赋予ER的组成性、配体依赖性活性[52]然而,直到Fuqua,人类肿瘤中才发现这种突变等。[23]据报道,雌激素依赖性激活可能由另一种Y537替代物Y537N驱动,该替代物是在一名乳腺癌患者的转移样本中发现的,该患者在激素治疗中经历了疾病进展。本研究还表明,Y537N能够在实验模型中驱动对三苯氧胺的耐药性。

频繁ESR1系列内分泌难治性转移性内质网+乳腺癌的点突变

测序技术的进步使得检测更加灵敏,从而深入了解ESR1系列原发性和转移性内质网+乳腺肿瘤的LBD点突变。三个ESR1系列通过下一代测序,在80例内分泌难治性转移性内质网+乳腺癌患者样本中的14例中发现了突变Y537S、Y537N和D538G[53]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来自被发现携带ESR1系列LBD点突变用AIs治疗。有趣的是,这些变化在匹配的原始样本中没有检测到,在单独的大组治疗初期患者中也没有检测到。对独立ER阴性(ER-)队列的分析也未能检测到ESR1系列LBD的点突变[53].尽管ESR1系列在该人群中,3%的初级样本中发现了突变,Y537和D538残基的突变ESR1型在接受广泛AIs治疗的患者中得到丰富[53]这些结果表明ESR1系列LBD突变是在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后获得或检测到的。

除Y537改变外,在13个转移性ER+乳腺样本中的5个肝转移瘤中,发现天冬氨酸538的氨基酸频繁替换为谷氨酸(D538G)[54]。另一项研究招募了11名接受系列内分泌治疗的转移性内质网+乳腺癌患者,发现这些患者的转移性样本中有一半以上含有ESR1系列定位于LBD的突变,包括Y537S、Y537C、Y537 N、D538G和L536Q突变[55].进一步证据表明,患者LBD中反复出现Y537和D538突变ESR1系列在76例ER+患者的转移样本中有9例显示[37]。本研究的一名患者在转移部位获得了半胱氨酸突变的酪氨酸替代物(Y537C),这在治疗前未检测到[37]综上所述,这些研究表明ESR1系列LBD点突变是那些影响Y537和D538残基的突变。此外ESR1系列点突变主要出现在接受多种内分泌疗法治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中,但很少出现在治疗初期的患者中。这强烈表明ESR1系列获得性内分泌抵抗和转移的点突变。

虽然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肿瘤标本广泛用于下一代测序以捕获ESR1系列上述研究使用的突变[37,53,54]收集血浆循环DNA进行检测ESR1系列滴滴数字PCR(ddPCR)突变现已在多个临床试验中实施[56-59]这种“液体活组织检查”表明,收集循环DNA样本保持了原发肿瘤的基因组景观,表明侵入性较小的检测方法可以有效地识别ESR1型一旦疾病对治疗产生耐药性和/或转移,就会发生点突变。有趣的是,使用ddPCR在7%的ER+原发肿瘤中发现了Y537和D538替代物,这可能会使我们回顾以下结论:ESR1系列点突变在原发性肿瘤中很少存在,这一观点认为ESR1系列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发性乳腺肿瘤中存在突变亚克隆[60].

实验模型ESR1系列点突变

几种临床前乳腺癌模型ESR1系列LBD点突变已经产生,为描述这些突变的功能、转录和药理特性提供了研究平台。ER点突变蛋白通过转染过度表达[37,53,54]或转导慢病毒载体[55,61]编码ESR1系列突变体构建成各种ER+乳腺癌细胞系模型。促进生长的特性ESR1系列突变表达细胞系模型表明ESR1系列LBD突变体驱动对三苯氧胺治疗耐药的激素依赖性增殖[23,37,47,53,54]虽然富尔维斯特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有效抑制点突变承载细胞的生长,但生长并没有逆转到野生型水平ESR1系列表达细胞[37,47].

由于外源性的表达ESR1系列由表达载体编码的变异转录物通常由非内源性人类启动子启动,这些启动子驱动构建物的高表达,不太可能模拟人类乳腺肿瘤中的表达水平ESR1系列点突变。更准确地概括肿瘤相关ESR1系列突变事件,CRISPR/Cas9方法被用于敲入ESR1系列ER+乳腺癌细胞的突变序列[62,63]杂合子和纯合子敲入模型都被证明可以介导内分泌治疗的耐药性[62,63].

的转录特性ESR1系列LBD的突变包括其驱动构成性激素依赖性转录激活和增强细胞增殖的能力[23,37,47,53-55]与野生型ER相比,用Y537C、Y537N和D538G突变构建体转染的人胚胎肾293T细胞以配体无关的方式强烈激活ERE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萤光素酶活性不受临床相关剂量的他莫昔芬和富维司琼的影响,然而,高剂量的这些药物阻断ESR1系列突变体驱动的ERE-核糖核酸酶报告活性[37,53-55].这些ESR1系列在ER+乳腺癌细胞中,点突变还可以驱动雌激素受体靶基因的雌激素依赖性激活[37,53,54]通过ChIP-seq和RNA-seq进一步验证了ESR1-Y537S突变体对ER靶基因的招募及其在突变体驱动下的表达[62].

ESR1系列在ER+细胞异种移植和患者衍生异种移植(PDX)模型中也证实了突变驱动的雌激素依赖性肿瘤生长[47,53]一名内分泌难治性转移性ER+乳腺癌患者产生了一种含有ESR1-Y537S的PDX,WHIM20,该患者保留了人类对应物的基因组特征[47]该WHIM20-PDX模型显示了雌激素非依赖性肿瘤生长[47].

尽管对转录和促生长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ESR1系列LBD点突变,这种突变在驱动细胞侵袭和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对表达Y537S和D538G突变体的MCF7细胞进行划痕试验,以检查细胞运动性,其显示在这些细胞驱动的激素缺乏条件下细胞迁移增强ESR1系列突变体[54,61]最近的一项研究揭示了ER突变驱动的转移生物学,显示转移相关基因集在ESR1系列突变细胞[64]因此,表达MCF7细胞的Y537S和D538G突变体在异种移植模型中切除原发肿瘤的生存手术后发生转移。与D538G突变体相比,Y537S突变体大大增强了肿瘤的生长和转移[64].

乳腺癌隐匿的机制和治疗脆弱性ESR1系列点突变

结构分析表明,S537或G538与D351之间形成的氢键位于ESR1系列LBD使激动剂构象ESR1系列突变蛋白[53]在野生型ER中,配体的结合改变了螺旋12的位置,形成一个开放的口袋,有利于转录辅激活物的招募,例如包括SRC-3的p160家族成员,以及组蛋白乙酰化酶CBP和p300。相反,三苯氧胺导致螺旋12的处置,阻碍辅活化因子结合,并导致辅抑制因子(如N-CoR/SMRT)的补充[65]D538替换为甘氨酸模拟了与雌激素结合的野生型ER的活性构象[54].

为了更好地了解辅活化因子补充对突变ER蛋白的影响,使用了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并揭示了转录辅活化因子、组蛋白H3赖氨酸4(H3K4)甲基转移酶KMT2D/2C复合物以及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因子(SRC)的补充增强,与ERE结合野生型ER相比,ESR1-Y537S和ESR1-D538G突变体[66]表达ESR1-Y537S和ESR1-D538G的HeLa细胞中SRC-3的遗传抑制显著抑制ERE-核糖核酸酶报告子的活性。使用pan-SRC抑制剂SI-1的药理抑制也抑制了ESR1系列突变体表达HeLa细胞株,并阻断稳定表达ESR1-Y537S和ESR1-D538G的ER+乳腺癌细胞的细胞增殖。使用天然携带ESR1-Y537S突变(WHIM20)的PDX,用改良的pan-SRC抑制剂SI-2治疗,抑制生长体内试验。与单独给药相比,当SI-2与口服SERD AZD9496联合给药时,对WHIM20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甚至更大,这表明靶向共激活因子募集与内分泌治疗相结合可能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乳腺肿瘤的策略ESR1系列LBD突变体,如Y537S和D538G[66]另一项研究发现,ESR1-Y537S突变体也招募了转录因子TFIIH[62]发现Ser118的磷酸化由TFIIH激酶、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CDK)7介导,随后ESR1-Y537S驱动的细胞增殖被CDK7抑制剂THZ1抑制[62]这些结果表明,CDK7可能代表另一个与ESR1突变蛋白相关的治疗干预靶点。

靶向由激活的非基因组信号通路ESR1系列还对突变体进行了研究。如上所述,ER与RTK如EGFR、HER2和IGF1-R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激活下游激酶。这导致包括内质网在内的多种转录因子和协同调节因子的磷酸化,从而以激素依赖性的方式改变基因表达[67]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IGF1信号通路是ESR1系列突变MCF7细胞[61]IGF1刺激导致IGF1-Rβ和胰岛素受体底物-1(pIRS-1)的磷酸化增加。用IGF1-Rβ抑制剂(GSK1838705A)单药治疗能够阻断Y537S驱动的细胞运动,并用三苯氧胺联合治疗,消除Y537S、Y537N和D538G突变体驱动的转录活性和细胞生长[61]这些结果表明靶向非基因组信号通路被激活ESR1系列突变体可能是一种额外的治疗策略来阻止ESR1系列突变型乳腺肿瘤。

Fulvestrant用于治疗对AI和三苯氧胺产生耐药性的转移性ER+乳腺癌患者。在临床前模型中ESR1系列LBD突变细胞对fulvestrant部分敏感,与对照组相比需要更高剂量的fulvestlant[37,47,63]此外,与表达野生型的对照细胞相比,fulvestrant并没有完全阻断转录活性或细胞增殖ESR1。值得注意的是,ESR1系列突变体对fulvestrant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与其他突变体D538G、E380Q和S463P相比,Y537S需要最高剂量才能完全阻断转录活性和细胞增殖[63]使用MCF7异种移植模型,ESR1系列突变体对fulvestrant也表现出不同的反应。表达E380Q、S463P和D538G的肿瘤的生长显著降低,而Y537S肿瘤表现出耐药性[63]鉴于肌内注射富尔维斯特的不便性和生物利用度低,第二代口服SERD,如AZD9496,已经过测试,并在内分泌抵抗实验模型细胞异种移植模型中显示出抗增殖能力[63,68].AZD9496的生物利用度比fulvestrant提高,与fulvestlant治疗相比,它能够在Y537S MCF7异种移植模型和D538G PDX模型中提供更大的肿瘤生长抑制[63]最近完成了AZD9496在广泛预处理的晚期ER+乳腺癌患者中的一期临床试验,取得了可喜的结果,为研究队列提供了疾病稳定性[69]这些结果表明,生物利用度提高的新一代SERD可能是治疗内分泌难治性乳腺肿瘤的一个有吸引力的治疗选择ESR1型突变。

CDK4/6抑制剂结合内分泌治疗治疗晚期ER+乳腺癌患者取得了巨大成功。CDK4/6抑制剂也在PDX乳腺癌模型中进行了测试ESR1系列点突变。沃德尔等。[70]报道了CDK4/6抑制剂palbociclib对内分泌难治性PDX肿瘤的抑制作用,只要下游靶向视网膜母细胞瘤(Rb)蛋白表达。作为单一疗法或与SERM/SERD、bazedoxifene、palbociclib混合使用,可抑制含有ESR1-Y537S突变的WHIM20 PDX肿瘤的肿瘤生长。相反,由于缺乏Rb蛋白表达,帕尔博西利在抑制WHIM43(一种天然携带PDX的ESR1-D538G突变株)的生长方面无效,这表明Rb是CDK4/6治疗反应的决定因素。CDK4/6抑制剂对携带ESR1系列点突变[59].

目前,筛选ESR1系列在临床上,点突变尚未被用作预测治疗反应的生物标志物。野生型E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孕酮受体(PR)是指导治疗选择的组织病理学标记物。在转移性内质网+乳腺癌的临床治疗中,富尔维斯特等SERD用于对AIs和三苯氧胺耐药的患者,而不考虑ESR1系列突变状态。BOLERO-2是一项III期临床试验,该试验招募了患有局部晚期或转移性疾病且AI进展的ER+乳腺癌患者,对这两个最常见的患者的患病率进行了分析ESR1系列点突变、Y537S和D538G及其对ER+转移患者预后的影响[56]这些突变中的一个或两个与总生存率降低有关。在PALOMA-3临床试验中,纳入了ER+乳腺癌晚期内分泌难治性疾病患者,帕博西布林联合富尔维斯特导致的PFS比单用富尔维斯特长[59,71]69%的PALOMA-3患者接受了以下分析:ESR1系列突变状态,表明其中25%的病例ESR1系列突变主要包括Y537S、Y537N、D538G和E380Q突变[59]然而,帕尔博西利布被发现提供了同等的利益,无论ESR1系列突变状态。尽管这些研究表明ESR1系列突变可能预示着不良结果,它们也强调需要对研究基因突变的预测价值进行更多分析ESR1系列突变状态和治疗反应一旦出现内分泌治疗耐药。

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模型概述ESR1系列携带突变的肿瘤可以深入研究肿瘤中激活点突变的前景和靶向治疗ESR1系列伦敦迪士尼百货公司。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解决ESR1系列突变作为预测性生物标记物对患者亚群进行分层和预测ESR1系列突变特异性治疗漏洞。

ESR1系列结构调整和ESR1系列融合

与深入研究相比ESR1型点突变、结构重排涉及ESR1系列未得到充分研究。各种各样的ESR1系列基因融合转录物在管腔型乳腺肿瘤中已被鉴定[72,73]对990份原发TCGA乳腺样本的RNA-seq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中21份肿瘤(2.1%),全部为管腔B亚型,包含涉及前两个非编码外显子的复发性融合转录本ESR1系列融合到包含170个基因的线圈结构域的各种C末端序列,CCDC170公司(ESR1-e2>CCDC170)[73]这些融合转录物没有提供足够的编码序列来生成嵌合ER融合蛋白,而是生成截断形式的CCDC170蛋白(ΔCCDC170)。在ER+乳腺癌细胞中外源性表达ΔCCDC170导致生长增强,并降低对三苯氧胺的敏感性[73]提示ESR1-e2>CCDC170在内分泌治疗抵抗中的作用。另一项检查早期和非转移性ER+乳腺样本的独立研究也发现了两个ESR1-e2>CCDC170融合转录本以及ESR1-e2>C6orf211和另一个包含前6个外显子的融合ESR1系列熔合到AKAP12公司(ESR1-e6>AKAP12)[72].这些ESR1系列根据Ki67标记的定义,在治疗后10-21天对来曲唑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产生耐药性的62份手术样本中,有4份(6.5%)出现融合[74],这意味着更高的频率ESR1系列内分泌物难治性肿瘤中融合基因事件与原发未治疗样本的比较。然而,详细的功能特征和证据表明ESR1型内分泌治疗抵抗缺乏融合ESR1系列晚期ER+乳腺癌的融合仍不清楚。此外,治疗策略ESR1系列对易位肿瘤的认识仍然很差。

使用PDX模型更好地了解内分泌治疗抵抗,我们之前报道了一例患有侵袭性内分泌治疗抵抗、转移性ER+疾病的患者的染色体易位形式的躯体功能丧失事件。这种易位产生了一个由以下外显子1-6组成的框架内融合基因ESR1型(ESR1-e6)和Hippo通路辅激活因子基因的C末端,YAP1公司(ESR1-e6>YAP1),从而产生稳定的ESR1系列一种高活性组成型转录因子的融合蛋白[47][图1D]。我们的团队最近发现了另一个内置框架ESR1系列融合基因涉及原钙粘蛋白11 X连锁基因,PCDH11X型(ESR1-e6>PCDH11X)由染色体间易位提供,也产生稳定的ESR1系列一例内分泌难治性转移性内质网+乳腺癌患者的融合蛋白鉴定[75]在ESR1-e6>YAP1和ESR1-e6>PCDH11X融合中ESR1系列被另一个基因的框架内序列取代,因此内分泌疗法识别的药物结合域缺失。这两种融合促进了内分泌治疗耐药细胞的增殖和组成性激活ER靶基因。有趣的是,两种融合也上调了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样的转录特征,诱导了细胞运动,增加了肺转移频率[75]这些结果表明ESR1系列融合不仅能够驱动内分泌治疗抵抗,还能够驱动转移,将这两个致命过程联系在一起。

重要的是,ESR1系列CDK4/6抑制可抑制融合驱动的生长。这表明靶向ER下游激酶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治疗策略ESR1系列并进一步表明ESR1系列融合状态可能是CDK4/6抑制剂治疗患者分层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进一步探索针对性治疗策略ESR1型fusions是一项合作研究,旨在检测与ESR1系列融合转录复合物[66]该研究结果表明,26S蛋白酶体亚单位对ESR1-e6>YAP1的招募增强,从而驱动转录激活和细胞增殖。随后使用广谱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进行的药理学抑制阻断了ESR1-e6>YAP1介导的ERE-尿苷酶报告子的激活。此外,硼替佐米,一种特异性26S蛋白酶体抑制剂,在II期临床试验中,与富尔维斯坦联合用于治疗内分泌难治性转移性ER+乳腺癌[76]ESR1-e6>YAP1抑制了增长。综上所述,这些结果表明下游ER激酶(如CDK4/6)以及转录协同调节剂(如26S蛋白酶体)是有吸引力的治疗靶点ESR1型融合阳性、转移性乳腺肿瘤。

附加框架内ESR1系列现已在晚期、内分泌难治性、ER+转移病例中发现具有不同伴侣基因的易位。其中包括ESR1-e6>DAB2、ESR1-e6>GYG1和ESR1-e6->SOX9[77]与ESR1-e6>YAP1和ESR1-e6>PCDH11X融合一样,ESR1-e6-DAB2和ESR1-e6>GYG1融合产生稳定的ESR1系列融合蛋白和所有三种蛋白都能够驱动ERE-核糖核酸酶报告子的激素依赖性激活[77]值得注意的是,这些ESR1系列融合都遵循一种模式,即保留前六个外显子ESR1系列,包含N末端DNA结合域,融合框架内与C末端伴侣基因,因此排除了ESR1系列[图1D]因此,这些额外的ESR1系列融合蛋白可能会像我们之前发现的ESR1-e6>YAP1和ESR1-e6>PCDH11X融合物一样,驱动泛烯丙酸治疗耐药性[75].这些附加成分的功能和治疗意义ESR1系列融合是我们小组和其他人正在进行的调查的重点。

与转录活跃相比ESR1系列融合后,我们还确定了一个框架内ESR1-e6融合,即ESR1-e6>NOP2,在一个治疗初期的原发性乳腺肿瘤中,尽管产生稳定的转录不活跃ESR1系列融合蛋白[75]ESR1-e6>NOP2没有促进内分泌治疗耐药生长,在全基因组DNA结合分析中发现结合相对较少的位点,这可能解释了我们的实验系统测得的功能活性较弱的原因。此外,帧外ESR1型在保留不同外显子的原发性肿瘤中发现的融合ESR1系列基因ESR1-e3、ESR1-e4、ESR1-e5和ESR1-e6不促进雌激素依赖性增殖[75]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充分了解转录不活跃的帧内和帧外的贡献ESR1系列乳腺癌的融合。

ESR1系列融合结构研究表明,驱动器ESR1型来自转移性患者的融合遵循相同的融合模式,包含前6个外显子ESR1系列(ESR1-e6)融合到不同基因伙伴的C末端,表明这种模式与内分泌治疗耐药、转移性ER+乳腺肿瘤密切相关。高度一致和反复出现的ESR1系列断点,以及ESR1系列对于各种融合伙伴来说,这当然很有趣。在前列腺癌中,涉及雄激素调节基因、跨膜蛋白酶丝氨酸2基因启动子区域的反复融合(TMPRSS2型)融合到红细胞增多症病毒E26基因编码序列(电动滑行系统)50%以上的前列腺癌患者都有家庭成员[78]雄激素受体(AR)信号传导已被证明能带来雄激素调节基因TMPRSS2型ERG公司前列腺癌细胞系模型中的近距离基因[79]雄激素信号也会在TMPRSS2-ERG基因组断点处以双链断裂(DSB)的形式产生DNA损伤。这些DSB已被证明由II类拓扑异构酶β(TOP2B)介导,TOP2B被招募到AR中,诱导DSB[80]TMPRSS2-ERG基因融合可由修复DSB的机制功能障碍引起,如同源重组(HR)途径和易出错的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途径。前列腺癌中AR介导的DSB可能为复发提供线索ESR1系列的断点ESR1系列乳腺癌中的融合。已证明,由于ER介导的转录激活,在ER靶基因的调控区域发生TOP2B向ER和随后的DSB的招募[81].自监管区域ESR1系列自身也被证明受到ER的约束[82]内质网介导的转录诱导的DSB,加上DSB修复机制的失调,可能导致高复发ESR1系列断点。尽管在我们的研究中观察到的内分泌难治性转移性疾病的融合伴侣中没有一个是已知的ER靶点,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更好地了解首选ESR1系列伴侣基因。

ESR1系列包含前六个外显子的融合ESR1系列如上所述,除了ESR1-e6>NOP2外,几乎只在内分泌治疗耐药、转移性ER+乳腺癌中观察到框架内与伴侣融合的基因,这可能表明它们在疾病发病机制中起着推动作用。然而,很少有功能上重要的ESR1系列到目前为止,已经对融合进行了研究,因此ESR1系列融合事件仍然是乳腺癌中一种尚未研究的体细胞突变形式。The incidence ofESR1型融合也还不是很清楚,尤其是在转移性环境中,但这里讨论的研究共同表明ESR1系列至少1%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存在融合[77],随着更多的研究,实际频率可能会更高ESR1系列融合出现。关于ESR1系列融合将进一步支持因果关系ESR1系列融合,具有重要的诊断和临床意义ESR1系列融合可以作为生物标记物,对ER+乳腺癌患者进行个体化医疗分层。治疗漏洞来自ESR1系列对于进展迅速、内分泌治疗耐药的患者,转移瘤可能是化疗的替代方案。

结论

ER+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抵抗和转移仍然是重要的临床问题。这篇综述侧重于描述一系列ESR1系列内分泌难治性转移性内质网+乳腺癌患者的改变包括扩增、点突变和结构重排。这些研究的结果揭示了内分泌治疗抵抗和转移的潜在机制。

放大ESR1系列该位点导致乳腺中致癌ER蛋白的过度表达,并可能降低ESR1系列放大的乳腺肿瘤需要内分泌治疗,因此可能导致疾病进展和转移。LBD的点突变ESR1系列其中最常见的是Y537S和D538G,对这种药物进行激动剂确认ESR1系列导致构成活性突变ER转录因子的突变蛋白,导致ER靶基因以激素依赖的方式激活,同时也促进转移相关基因的激活[64]发现ER LBD突变蛋白以雌激素依赖性的方式具有组成性活性,这表明通过阻断雌激素生成而起作用的治疗策略,如卵巢切除和AIs治疗,可能对乳腺癌患者无效ESR1系列点突变。事实上ESR1系列在广泛使用AIs治疗的转移性肿瘤中发现了LBD点突变,这表明AI治疗后乳腺肿瘤中可能会增加这种突变[53].ESR1-Y537S和ESR1-D538G对fulvestrant部分敏感[37,47,63],以及与氟维司琼相比具有更好生物利用度的新型口服SERD,如AZD9496,在治疗由ESR1系列实验模型中的LBD点突变[66]虽然fulvestrant仅用于ER+疾病的转移,但用fulvestlant或更有效的SERD(如AZD9496)预先治疗原发性乳腺肿瘤可能会降低由ESR1系列LBD点突变。

尽管fulvestrant在靶向LBD点突变ER蛋白方面具有潜在的有效性,但它对框架内产生的ER融合蛋白完全无效ESR1系列融合转录本产生于ESR1系列易位[75].这些ESR1系列融合转录物ESR1-e6>YAP1和ESR1-e6>PCDH11X在泛烯醚类药物耐药的转移性ER+乳腺肿瘤患者中被鉴定[75]两种融合都保留了ESR1系列融合了伴侣基因的框架内到C末端序列,但缺少编码LBD的外显子,使得这些融合对所有针对LBD的内分泌疗法都不敏感,包括富尔维斯特和最有可能的AZD9496。这些ESR1系列融合被发现会产生过度活跃ESR1系列融合蛋白不仅驱动内分泌治疗抵抗性生长,而且在转移过程中发挥作用,重新编程ER池以驱动EMT和肺转移[75]尽管缺乏ESR1系列LBD,阻断下游信号ESR1系列与CDK4/6抑制剂palbociclib融合,抑制ESR1型实验模型中原发和转移部位的融合驱动生长[75]。类似于ESR1系列点突变,ESR1系列融合形成可能是获得性内分泌治疗抵抗的机制之一。迄今为止,ESR1系列产生稳定的融合转录物ESR1系列融合蛋白仅在对多种内分泌疗法耐药的转移性乳腺肿瘤中检测到。这表明ESR1系列融合可能因内分泌治疗的选择性压力而在肿瘤中富集。由于ESR1-e6>YAP1和ESR1-e6>PCDHnX融合是从一小部分晚期ER+患者中鉴定出来的,因此显然需要更多来自原发期和晚期难治性肿瘤的RNA-seq数据,尤其是序列读取时间较长的肿瘤,这增加了融合基因检测的敏感性,以更好地了解ESR1系列原发性和转移性乳腺癌的融合。

如何ESR1系列融合的出现尚不清楚。然而,如前所述,通过向ER转录复合物招募TOP2B介导的DSB可能有助于形成ESR1系列融合基因,因此TOP2B可能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治疗靶点,以防止ESR1系列融合事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这个假设。柔红霉素是FDA批准的用于治疗白血病的化疗药物,靶向TOP2B,然而,该药物毒性很强。开发针对TOP2B的低毒药物可能是一种预防ESR1系列ER+乳腺癌的易位事件值得进一步研究。

针对这些异常形式内质网的治疗在临床前实验模型中显示出了前景,需要更多的研究将这些发现转化为临床。总之,这些研究加深了我们对如何ESR1系列这些改变会导致乳腺癌成为致命的转移性疾病,并将指导制定治疗策略,以治疗一部分含有这些肿瘤的患者ESR1系列变更。

声明

作者的贡献

为构思做出了实质性贡献:Lei JT、Gou X、Seker S

提供工作初稿:雷JT、苟X、赛克S

对重要的智力内容进行批判性的修改:Lei JT,Ellis MJ

版本最终批准:Lei JT、Ellis MJ

数据和材料的可用性

不适用。

财务支持和赞助

这项工作得到了Susan G.Komen Promise Grant(PG12220321)对Ellis MJ的支持;Ellis MJ获得得克萨斯州癌症预防研究所(CPRIT)资深研究员招募奖(RR140033);Ellis MJ乳腺癌研究基金会拨款(BCRF ELFF-16-003);以及由国家卫生研究院向Lei JT提供的培训经费(T32-GM088129)。

利益冲突

Ellis MJ收到了Abbvie、Sermonix、辉瑞、阿斯利康、Celgene、NanoString、Puma和诺华的咨询费,是BioClassifier的股东、顾问和董事会成员,也是Breast PAM50分析专利的发明者。

道德认可和参与同意

不适用。

出版同意书

不适用。

版权

©2019年作者。

参考文献

1 Harvey JM、Clark GM、Osborne CK、Allred DC。在预测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的疗效方面,免疫组化的雌激素受体状态优于配体结合分析。临床肿瘤学杂志1999;17:1474-81.

2. Joel PB,Traish AM,Lannigan DA。雌二醇和佛波酯引起人类雌激素受体中丝氨酸118的磷酸化。分子内分泌学1995;9:1041-52.

三。 Le Goff P、Montano MM、Schodin DJ、Katzenellenbogen BS。人类雌激素受体的磷酸化。识别激素调节位点并检查其对转录活性的影响。生物化学杂志1994;269:4458-66.

4 Kato S、Endoh H、Masuhiro Y、Kitamoto T、Uchiyama S等。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化激活雌激素受体。科学类1995;270:1491-4.

5 周文生。雌激素受体激活和蛋白水解之间的联系:与激素调节癌症治疗的相关性。Nat Rev癌症2014;14:26-38.

6 Zwart W、de Leeuw R、Rondaij M、Neefjes J、Mancini MA等。人类雌激素受体的铰链区域决定了AF-1和AF-2在对雌二醇和三苯氧胺的定量反应中的功能协同作用。细胞科学杂志2010;123:1253-61.

7 Davies C、Godwin J、Gray R、Clarke M等;早期乳腺癌试验专家协作小组(EBCTCG)。乳腺癌激素受体和其他因素与佐剂三苯氧胺疗效的相关性:随机试验的患者级荟萃分析。柳叶刀2011;378:771-84.

8 Ma CX、Reinert T、Chmielewska I、Ellis MJ。芳香化酶抑制剂抗性机制。Nat Rev癌症2015;15:261-75.

9 Osborne CK、Bardou V、Hopp TA、Chamness GC、Hilsenbeck SG等。雌激素受体辅激活物AIB1(SRC-3)和HER-2/neu在乳腺癌他莫昔芬耐药中的作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2003;95:353-61.

10 Arpino G、Green SJ、Allred DC、Lew D、Martino S等。雌激素受体阳性转移性乳腺癌中HER-2扩增、HER-1表达和三苯氧胺反应:西南肿瘤学小组研究。临床癌症研究2004;10:5670-6.

11 范鹏、王杰、三腾RJ、岳伟。三苯氧胺长期治疗可促进雌激素受体α从细胞核外移位,并增强其与MCF-7乳腺癌细胞EGFR的相互作用。癌症研究2007;67:1352-60.

12 Song RX,Barnes CJ,Zhang Z,Bao Y,Kumar R,等。Shc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在介导雌激素受体α向质膜移位中的作用。美国国家科学院程序2004;101:2076-81.

13 Osborne CK、Neven P、Dirix LY、Mackey JR、Robert J等。吉非替尼或安慰剂联合他莫昔芬治疗激素受体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一项随机II期研究。临床癌症研究2011;17:1147-59.

14 Ellis MJ,Perou CM。乳腺癌基因组图景作为治疗路线图。癌症发现2013;3:27-34.

15 Sanchez CG,Ma CX,Crowder RJ,Guintoli T,Phommaly C等。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磷脂酰肌醇-3-激酶联合抑制与内分泌治疗的临床前模型。乳腺癌研究2011;13:R21。

16 Baselga J、Campone M、Piccart M、Burris HA 3rd、Rugo HS等。埃弗莫司治疗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英国医学杂志2012;366:520-9.

17 Di Leo A、Johnston S、Lee KS、Ciruelos E、Lonning PE等。Buparlisib联合fulvestrant治疗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在mTOR抑制(BELLE-3)期间或之后进展的女性: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3期试验。柳叶刀Oncol2018;19:87-100.

18 AndréF、Ciruelos EM、Rubovszky G、Campone M、Loibl S等。Alpelisib(ALP)+fulvestrant(FUL)治疗晚期乳腺癌(ABC):第3阶段SOLAR-1试验的结果。德国慕尼黑:ESMO大会;2018

19 癌症基因组图谱N.人类乳腺肿瘤的综合分子图谱。自然2012;490:61-70.

20 Thangavel C、Dean JL、Ertel A、Knudsen KE、Aldaz CM等。治疗性激活RB:重建内分泌治疗耐药乳腺癌的细胞周期控制。内分泌相关癌2011;18:333-45.

21. Ma CX,Gao F,Luo J,Northfelt DW,Goetz M,et al.NeoPalAna:新佐剂帕博西利,一种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4/6抑制剂,和阿那曲唑治疗临床2或3期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临床癌症研究2017;23:4055-65.

22 Basudan A、Priedigkeit N、Hartmaier RJ、Sokol ES、Bahreini A等。转移性乳腺癌中常见的ESR1和CDK途径拷贝数改变。摩尔癌症研究2019;17:457-68.

23 Zhang QX、Borg A、Wolf DM、Oestereich S、Fuqua SA。来自转移性乳腺癌的雌激素受体突变体,具有强烈的激素依赖性活性。癌症研究1997;57:1244-9.

24 Pejerrey SM、Dustin D、Kim JA、Gu G、Rechoum Y等。ESR1突变对转移性乳腺癌治疗的影响。霍姆癌2018;9:215-28.

25 Niu J、Andres G、Kramer K、Kundranda MN、Alvarez RH等。严重预处理转移性乳腺癌患者ESR1突变的发生率和临床意义。Onco目标Ther2015;8:3323-8.

26 Borg A、Tandon AK、Sigurdsson H、Clark GM、Ferno M等。HER-2/neu扩增预测结节阳性乳腺癌的生存率低。癌症研究1990;50:4332-7.

27 Turner N、Pearson A、Sharpe R、Lambros M、Geyer F等。FGFR1扩增导致内分泌治疗抵抗,是乳腺癌的治疗靶点。癌症研究2010;70:2085-94.

28 Nembrot M、Quintana B、Mordoh J。在一些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人类乳腺肿瘤中发现雌激素受体基因扩增。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研究委员会1990;166:601-7.

29 Holst F、Stahl PR、Ruiz C、Hellywinkel O、Jehan Z等。雌激素受体α(ESR1)基因扩增在乳腺癌中常见。自然基因2007;39:655-60.

30 Brown LA,Hoog J,Chin SF,Tao Y,Zayed AA,等。乳腺癌中ESR1基因扩增:一种常见现象?自然基因2008;40:806-7.

31 Horlings HM、Bergamaschi A、Nordgard SH、Kim YH、Han W等。乳腺癌ESR1基因扩增:一种常见现象?自然基因2008;40:807-8.

32 Reis-Filho JS、Drury S、Lambros MB、Marchio C、Johnson N等。乳腺癌中ESR1基因扩增:一种常见现象?自然基因2008;40:809-10.

33 Vincent Salomon A、Raynal V、Lucchesi C、Gruel N、Delattre O。乳腺癌中ESR1基因扩增:常见现象?自然基因2008;40:809.

34 Tsiambas E、Georgiannos SN、Salemis N、Alexopoulou D、Lambropoulou S等。基于组织微阵列分析的结肠癌和肝细胞癌中雌激素受体1(ESR-1)基因失衡的意义。内科肿瘤学2011;28:934-40.

35 Tomita S,Zhang Z,Nakano M,Ibusuki M,Kawazoe T,等。雌激素受体α基因ESR1扩增可预测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反应性。癌症科学2009;100:1012-7.

36 Moelans CB、de Weger RA、Monsuur HN、Vijzelaar R、van Diest PJ。通过对抑癌基因和癌基因进行基于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的拷贝数分析,对浸润性乳腺癌进行分子剖析。病态2010;23:1029-39.

37 Jeselsohn R、Yelensky R、Buchwalter G、Frampton G、Meric-Bernstam F等。预处理的晚期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中出现组成活性雌激素受体α突变。临床癌症研究2014;20:1757-67.

38 Schiff R、Veeraraghavan J、Fu X。摘要SY01-01:转移性乳腺癌的内分泌抵抗:机制和新的治疗策略。伊利诺伊州芝加哥:AACR年会;2018

39 Basudan A、Priedigkeit N、Hartmaier RJ、Sokol ES、Bahreini A等。转移性乳腺癌中常见的ESR1和CDK途径拷贝数改变。摩尔癌症研究2019;17:457-68.

40 Markiewicz A,Welnicka-Jaskiewicz-M,Skokowski J,Jaskiewecz-J,Szade J等。乳腺癌患者中ESR1扩增和ESR1 PvuII,CYP2C19*2,UGT2B15*2多态性的预后意义。公共科学图书馆一号2013;8:e72219。

41 Nielsen KV、Bent Ejlertsen、Sven Müller、Susanne Möller和Birgitte B等。ESR1扩增可预测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绝经后患者对辅助性三苯氧胺的耐药性。乳腺癌研究治疗2011;127:345-55.

42 霍尔斯特F,歌手CF。乳腺癌中ESR1扩增相关雌激素受体α活性。内分泌代谢趋势2016;27:751-2.

43 Khan SA、Rogers MA、Khurana KK、Meguid MM、Numann PJ。良性乳腺上皮雌激素受体表达与乳腺癌风险。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1998;90:37-42.

44 Shoker BS、Jarvis C、Sibson DR、Walker C、Sloane JP。雌激素受体在正常和癌前乳腺中的表达。病理学杂志1999;188:237-44.

45 Burkhardt L、Grob TJ、Hermann I、Burandt E、Choschzick M等。乳腺原位导管癌的基因扩增。乳腺癌研究治疗2010;123:757-65.

46 Queel-Tueux N、Debled M、Rudewicz J、MacGrogan G、Pulido M等。对接受大型可手术或局部晚期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治疗的绝经后患者进行评估的随机II期研究的临床和基因组分析。英国癌症杂志2015;113:585-94.

47 Li S,Shen D,Shao J,Crowder R,Liu W,等。乳腺癌异种移植物基因组特征揭示的内分泌治疗耐药ESR1变体。单元格代表2013;4:1116-30.

48 Aguilar H、Sole X、Bonifaci N、Serra-Musach J、Islam A等。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获得性耐药性的生物重编程。癌基因2010;29:6071-83.

49. Haddow A、Watkinson JM、Paterson E、Koller PC。合成雌激素对晚期恶性疾病的影响。英国医学杂志1944;2:393-8.

50 Kota K、Adam Brufsky、Steffi Oesterreich、Adrian Lee。雌二醇作为雌激素受体扩增的转移性乳腺癌的靶向、晚期治疗。库鲁斯2017;9:e1434。

51 Magnani L、Frige G、Gadaleta RM、Corleone G、Fabris S等。获得性CYP19A1扩增是ERalpha转移性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耐药性的早期特异性机制。自然基因2017;49:444-50.

52 Weis KE、Ekena K、Thomas JA、Lazennec G、Katzenellenbogen BS。受体蛋白中含有酪氨酸537氨基酸取代的组成活性人类雌激素受体。分子内分泌学1996;10:1388-98.

53 Toy W、Shen Y、Won H、Green B、Sakr RA等。激素耐药乳腺癌中ESR1配体结合域突变。自然基因2013;45:1439-45.

54 Merenbakh-Lamin K、Ben-Baruch N、Yeheskel A、Dvir A、Soussan-Gutman L等。雌激素受体αD538G突变:乳腺癌获得性内分泌抵抗的新机制。癌症研究2013;73:6856-64.

55 Robinson DR,Wu YM,Vats P,Su F,Lonigro RJ,等。激素耐药转移性乳腺癌中激活ESR1突变。自然基因2013;45:1446-51.

56 Chandarlapaty S,Chen D,He W,Sung P,Samoila A等。无细胞DNA中ESR1突变的患病率和转移性乳腺癌的预后:BOLERO-2临床试验的二次分析。JAMA Oncol公司2016;2:1310-5.

57 Spoerke JM、Gendreau S、Walter K、Qiu J、Wilson TR等。接受fulvestrant治疗的ER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ESR1突变的异质性和临床意义。国家公社2016;7:11579.

58 Schiavon G、Hrebien S、Garcia-Murillas I、Cutts RJ、Pearson A等。循环肿瘤DNA中ESR1突变的分析表明转移性乳腺癌治疗过程中的进化。科学转化医学2015;7:313ra182。

59 Fribbens C、O’Leary B、Kilburn L、Hrebien S、Garcia-Murillas I等。血浆ESR1突变与雌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临床肿瘤学杂志2016;34:2961-8.

60 Wang P、Bahreini A、Gyanchandani R、Lucas PC、Hartmaier RJ等。乳腺癌患者原发肿瘤、转移灶和无细胞DNA中单克隆和多克隆ESR1突变的敏感检测。临床癌症研究2016;22:1130-7.

61 Gelsomino L、Gu G、Rechoum Y、Beyer AR、Pejerrey SM等。ESR1突变通过与IGF信号增强的相互作用影响三苯氧胺的抗增殖反应。乳腺癌研究治疗2017;163:639-40.

62 Harrod A、Fulton J、Nguyen VTM、Periyasamy M、Ramos-Garcia L等。ESR1 Y537S突变的基因组建模,用于评估转移性乳腺癌的功能和新的治疗方法。癌基因2017;36:2286-96.

63 Toy W、Weir H、Razavi P、Lawson M、Goepert AU等。激活ESR1突变会对ER拮抗剂的疗效产生不同影响。癌症发现2017;7:277-87.

64 Jeselsohn R、Bergholz JS、Pun M、Cornwell M、Liu W等。等位基因特异性染色质募集和ESR1激活突变的治疗脆弱性。癌细胞2018;33:173-86.e5。

65 Shang Y、Hu X、DiRenzo J、Lazar MA、Brown M。雌激素受体调节转录的辅因子动力学和充分性。单元格2000;103:843-52.

66 Gates LA、Gu G、Chen Y、Rohira AD、Lei JT等。蛋白质组学分析将突变ERalpha蛋白所使用的关键辅活化因子确定为潜在的新治疗靶点。癌基因2018;37:4581-98.

67 奥斯本CK,希夫R。乳腺癌内分泌抵抗的机制。医疗年度收入2011;62:233-47.

68 Nagasawa J、Govek S、Kahraman M、Lai A、Bonnefous C等。一种口服生物可利用的基于色氨酸的选择性雌激素受体降解剂(SERD)的鉴定,该降解剂在耐他莫西芬乳腺癌模型中表现出强大的活性。化学2018;61:7917-28.

69 Hamilton EP、Patel MR、Armstrong AC、Baird RD、Jhaveri K等。新型口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降解剂AZD9496治疗ER(+)/HER2(-)晚期乳腺癌的首次人体研究。临床癌症研究2018;24:3510-8.

70 Wardell SE、Ellis MJ、Alley HM、Eisele K、VanArsdale T等。SERD/SERM Hybrid-CDK4/6抑制剂组合在内分泌治疗耐药乳腺癌模型中的疗效。临床癌症研究2015;21:5121-30.

71 Turner NC、Ro J、Verma S、Huang Bartlett C、Cristofanilli M等。帕尔博西利治疗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英国医学杂志2015;373:209-19.

72 Giltnane JM、Hutchinson KE、Stricker TP、Formisano L、Young CD等。短期雌激素抑制后ER(+)乳腺癌的基因组分析揭示了与内分泌抵抗相关的改变。科学转化医学2017;9

73 Veeraraghavan J,Tan Y,Cao XX,Kim JA,Wang X,等。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侵袭性亚群中的复发性ESR1-CCDC170重排。国家公社2014;5:4577.

74. Dowsett M、Smith IE、Ebbs SR、Dixon JM、Skene A等。原发性乳腺癌短期术前内分泌治疗后Ki67表达的预后价值。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2007;99:167-70.

75 Lei JT,Shao J,Zhang J,Iglesia M,Chan DW,等。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中ESR1基因融合的功能注释。单元格代表2018;24:1434-44e7。

76 Adelson K、Ramaswamy B、Sparano JA、Christos PJ、Wright JJ等。氟维司琼单独或联合硼替佐米治疗对芳香化酶抑制剂耐药的激素受体阳性转移性乳腺癌的随机II期试验:纽约癌症联合会试验。NPJ乳腺癌2016;2:16037.

77 Hartmaier RJ、Trabucco SE、Priedigkeit N、Chung JH、Parachoniak CA等。内分泌治疗耐药乳腺癌中复发性高活性ESR1融合蛋白。肿瘤学年鉴2018;29:872-80.

78 Tomlins SA,Rhodes DR,Perner S,Dhanasekaran SM,Mehra R等。TMPRSS2和ETS转录因子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复发性融合。科学类2005;310:644-8.

79 Mani RS、Tomlins SA、Callahan K、Ghosh A、Nyati MK等。前列腺癌中诱导的染色体邻近性和基因融合。科学类2009;326:1230.

80 Haffner MC、Aryee MJ、Toubaji A、Esopi DM、Albadine R等。雄激素诱导的TOP2B介导的双链断裂和前列腺癌基因重排。自然基因2010;42:668-75.

81 Ju BG、Lunyak VV、Perissi V、Garcia-Bassets I、Rose DW等。调节转录所需的拓扑异构酶II介导的dsDNA断裂。科学类2006;312:1798-802.

82 Carroll JS、Meyer CA、Song J、Li W、Geistlinger TR等。雌激素受体结合位点的全基因组分析。自然基因2006;38:1289-97.

引用这篇文章

导出引文文件:BibTeX公司|尾注|RIS公司

OAE样式

Lei JT、Gou X、Seker S、Ellis MJ。ESR1系列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改变和转移。癌症转移治疗杂志2019;5:38. http://dx.doi.org/10.20517/2394-4722.2019.12

AMA风格

Lei JT、Gou X、Seker S、Ellis MJ。ESR1系列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改变和转移。癌症转移与治疗杂志. 2019; 5: 38. http://dx.doi.org/10.20517/2394-4722.2019.12

芝加哥/图拉宾风格

Jonathan T.Lei、Xuxu Gou、Sinem Seker、Matthew J.Ellis。2019. "ESR1系列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改变和转移癌症转移与治疗杂志. 5: 38. http://dx.doi.org/10.20517/2394-4722.2019.12

ACS风格

雷,JT。;苟十。;塞克斯。;Ellis MJ。ESR1系列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改变和转移。癌症杂志。转移。治疗。 2019,5, 38. http://dx.doi.org/10.20517/2394-4722.2019.12

关于本文

特别发行

这篇文章属于特刊乳腺癌转移
©2019年作者。开放式访问本文是根据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国际许可证授权的(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它允许以任何媒介或格式,出于任何目的,甚至商业目的,不受限制地使用、共享、改编、分发和复制,只要您对原始作者和来源给予适当的信任,提供到Creative Commons许可证的链接,并指出是否进行了更改。

数据和注释

数据

意见
9092
下载
2126
引文
评论
0
25

评论

评论必须用英语书写。不允许垃圾邮件、冒犯性内容、冒充和私人信息。如果有该评论被OAE工作人员报告为不合适的内容,并将被删除,恕不另行通知。如果你有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任何帮助,请联系我们support@oaepublish.com.

0
下载PDF
分享这篇文章
扫描二维码阅读!
请参阅更新
目录
数字
相关的
癌症转移与治疗杂志
ISSN 2454-2857(在线)2394-4722(打印)

门廊

所有发表的文章都将永久保存在这里:

https://www.portico.org/publishers/oae/

门廊

所有发表的文章都将永久保存在这里:

https://www.portico.org/publishers/o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