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表面分子CD40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的成员,广泛表达于免疫、造血、血管、上皮和其他细胞,包括广泛的肿瘤细胞。CD40本身缺乏内在激酶或其他信号转导活性,而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下游衔接分子介导其多种作用,这些衔接分子根据细胞类型和微环境不同地改变基因表达。作为新型癌症治疗的潜在靶点,CD40可能通过免疫激活的间接作用和对肿瘤的直接细胞毒作用介导肿瘤退化,从而导致CD40激动剂的“两对一”作用机制。针对CD40通路的几种药物制剂已经在晚期癌症患者中进行了第一阶段临床评估,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在没有严重毒性的情况下,有客观的临床反应和免疫调节。

CD40通过在B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单核细胞上的表达而被认为是细胞和体液免疫的关键调节因子(1, 2). CD40也表达于许多其他正常细胞的细胞表面,包括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造血祖细胞、血小板和基底上皮细胞;CD40信号通路的全球生理效应是深远的(14). CD40配体(CD40L),也称为CD154,是CD40的主要配体,主要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和血小板表达(2, 5). 动脉粥样硬化、移植物排斥、凝血、感染控制和自身免疫都受CD40-CD40L相互作用的调节(1, 2). 奇怪的是,许多肿瘤细胞也表达CD40,包括近100%的B细胞恶性肿瘤和高达70%的实体肿瘤。成功开发以CD40为靶点并具有可接受治疗指数的新型癌症治疗方法取决于对CD40复杂生物学的理解。

CD40信号。CD40信号的生理后果是多方面的,甚至是生物学上的对立,取决于表达CD40的细胞类型和提供CD40信号所处的微环境。例如,CD40-CD40L参与诱导B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但触发癌细胞凋亡。与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家族的其他一些成员一样,CD40信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系列复杂的下游适配器分子介导的,而不是由CD40胞质尾部的固有激酶或其他信号转导活性介导的(图1). 作为CD40信号转导的结果,许多特征明确的信号转导途径被激活,包括核因子-κB、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c-Jun-NH2-激酶、Janus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途径(6). 这些途径反过来调节基因表达的变化,这些变化本身是广泛的、动态的和可变的。众所周知,CD40与其他细胞外信号协同作用,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其他细胞外信息,这些信号要么诱导重叠的下游通路,要么整合其他通路(图1). 已经做了一些尝试来描述CD40信号和基因表达的全球整合和调节(6); 然而,总的来说,在系统生物学水平上对CD40电路的全面认识仍然不完整。需要对B淋巴细胞以外的原代细胞、原代恶性细胞而非转化细胞系以及动物模型进行研究。

图1。

CD40信号通路。多聚体CD40L与CD40的结合导致CD40重新分布到膜脂筏上,并引起一种构象变化,即称为TNF受体的适配器分子(TNFR公司)–相关因素(TRAF公司)CD40胞质尾部至少有两个不同的结合位点(67, 68). TRAF随后招募TRAF相互作用激酶,共同影响许多特征良好的信号转导途径,包括核因子-κB、p38/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公司)和c-Jun-NH2-激酶(JNK公司)路径(6). 例如,TRAF2与B细胞中的生发中心激酶相互作用,并有助于CD40诱导的c-Jun-NH2-激酶激活和细胞增殖(未显示;参考。69). 在另一个例子中,TRAF6与泛素激活/结合酶协同作用,激活TAK1激酶复合物,最终诱导核因子-κB和p38/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途径(参考文献。70, 71; 未显示)。在其他情况下,CD40-TRAF相互作用被证明是抑制的(72). CD40信号转导的靶基因调节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进展、细胞因子产生、细胞表面免疫调节剂的表达以及TNF家族成员和其他途径。第二个细胞外信号与CD40信号通路合作,诱导重叠反应或触发其他反应。CD40信号可以通过JAK3与CD40细胞质尾部的结合等途径激活Janus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途径激活子,而不依赖于此处显示的TRAF-依赖性信号传导(73)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途径(7476).

图1。

CD40信号通路。多聚体CD40L与CD40的结合导致CD40重新分布到膜脂筏上,并引起一种构象变化,即称为TNF受体的适配器分子(TNFR公司)–相关因素(TRAF公司)CD40胞质尾部至少有两个不同的结合位点(67, 68). TRAF随后招募TRAF相互作用激酶,共同影响许多特征良好的信号转导途径,包括核因子-κB、p38/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公司)和c-Jun-NH2-激酶(JNK公司)路径(6). 例如,TRAF2与B细胞中的生发中心激酶相互作用,并有助于CD40诱导的c-Jun-NH2-激酶激活和细胞增殖(未显示;参考。69). 在另一个例子中,TRAF6与泛素激活/结合酶协同作用,激活TAK1激酶复合物,最终诱导核因子-κB和p38/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途径(参考文献。70, 71; 未显示)。在其他情况下,CD40-TRAF相互作用被证明是抑制的(72). CD40信号传导的靶基因调节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进展、细胞因子产生、细胞表面免疫调节剂的表达、TNF家族成员和其他途径。第二个细胞外信号与CD40信号通路合作,诱导重叠反应或触发其他反应。CD40信号可以通过JAK3与CD40细胞质尾部的结合等途径激活Janus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途径激活子,而不依赖于此处显示的TRAF-依赖性信号传导(73)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途径(7476).

关闭模态

CD40诱导免疫激活。通过CD40发出信号激活抗原呈递细胞在体外体内从生理学角度来看,该信号是T细胞“帮助”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例如,树突状细胞上的CD40连接可诱导细胞成熟和活化,表现为共刺激分子和MHC分子的表面表达增加,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2,和增强T细胞活化(2, 4). 静止B细胞的CD40结扎也增加抗原提呈功能,此外,还诱导增殖和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2, 4). CD40或CD40L基因发生种系突变的患者具有明显的免疫抑制,易受机会性感染,并且具有不足的T细胞依赖性免疫反应,包括IgG生成、生发中心形成和记忆B细胞诱导(79). 在缺乏CD40或CD40L的小鼠中观察到类似的免疫表型(1013).

在同时出版的三篇文章中自然1998年,激动剂CD40抗体被证明可以模拟CD40L的信号并替代CD4的功能+小鼠T细胞介导免疫模型中的淋巴细胞(1416). 这种作用的一个关键机制是CD40/CD40L介导的宿主树突状细胞活化。这些发现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即CD40激动剂,连同涉及toll样受体的信号,可能拯救肿瘤宿主中抗原呈递细胞的功能,并触发或恢复针对肿瘤相关抗原的有效免疫反应。1999年自然医学为这一假设提供了证据:激动剂CD40抗体克服了荷瘤小鼠的T细胞耐受性,引发了有效的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并增强了抗肿瘤疫苗的效力(1719).

对生存和扩散的影响。影响内源性或外源性途径的促凋亡和抗凋亡基因都可以受到CD40的影响(20). 在正常和某些恶性B细胞中,CD40结扎可迅速将细胞从凋亡中拯救出来,这一作用涉及到bcl-xL、A20和Bfl-1的表达增加,这些都是CD40介导的核因子-κB活化下游的产物(2124). 在一些细胞中,抗凋亡蛋白survivin也被CD40上调(25). 另一方面,CD40可能通过增加Bax的表达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也可能通过与TNF家族成员合作诱导其他细胞凋亡(2630). CD40靶基因也调节某些细胞中的细胞周期进程,至少在B细胞中,这种调节似乎与生存调节截然不同(31). 例如,B细胞中的CD40信号转导增加了细胞周期蛋白D依赖性激酶4和6的表达和激活,并降低了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剂p27kip-1的表达(32, 33). Pim-1、c-myc、Fas和端粒酶是CD40信号调节的其他重要基因产物(3437)通常与B细胞中的抗原受体结扎等第二信号协同作用。

CD40介导的肿瘤细胞死亡。在缺乏免疫辅助细胞的情况下,许多肿瘤表面的CD40连接介导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CD40的表达几乎见于所有B细胞恶性肿瘤和许多实体肿瘤,包括黑色素瘤和肺、乳腺、结肠、前列腺、胰腺、肾脏、卵巢以及头颈部的癌。CD40的参与在体外抑制实体肿瘤细胞和高级B细胞系的生长,这在大多数实验系统中归因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29, 30, 3841). CD40介导的肿瘤抑制也被观察到体内,包括在免疫功能受损的小鼠中抑制乳腺癌或B细胞淋巴瘤异种移植物,其中不存在混淆淋巴细胞激活的可能性(26, 38, 42, 43). 一直令人困惑的是,为什么肿瘤,尤其是上皮性肿瘤,表达CD40,除非它是来自个体发育、器官发生或其他正常生长、分化过程或炎症反应的残余物(). 据报道,在原发性皮肤黑色素瘤中,CD40表达是一个消极的预后因素(44)CD40在转移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就地远弱于原发性黑色素瘤(41).

CD40介导的肿瘤细胞死亡似乎至少是相加的,并且可能与化疗两者协同作用在体外体内(40, 43, 45). 抗CD40激动剂抗体和吉西他滨联合治疗大多数已建立移植性肿瘤的小鼠,治愈的小鼠对肿瘤再激发具有抵抗力(45). 这种作用完全依赖于CD8 T细胞,而不依赖于CD4 T细胞,并且只在体内在肿瘤细胞死亡的背景下。这些发现强调了一个假设,即免疫激活和全身CD40激活后的直接肿瘤细胞毒性可以协同抗肿瘤作用。

针对CD40通路的几种药物制剂已经在晚期癌症患者中进行了第一阶段临床评估,初步结果令人鼓舞(表1). 这些研究药物大多设计为CD40激动剂,其原理有两个方面:首先,CD40激动药可以通过激活宿主抗原呈递细胞触发免疫刺激,从而驱动针对肿瘤的T细胞反应,导致肿瘤细胞死亡。其次,CD40结扎可以对表达CD40的肿瘤产生直接的肿瘤细胞毒性。如果在激活过程中,抗原呈递细胞能够吸收直接细胞毒性攻击后脱落的肿瘤抗原,并赋予由此产生的T细胞反应肿瘤特异性,则会产生协同作用。

表1。

癌症患者CD40靶向治疗的第一阶段研究

药物配方CD40信号患者人数临床试验结果参考
重组CD40L重组人三聚体煽动者实体瘤或NHL(n个= 32) •AST/ALT升高冯德海德等人(46)
    •注射部位反应 
    •2 PR 
CP-870893型全人IgG2单克隆抗体激进主义者实体肿瘤(n个= 29) •CRS冯德海德等人(49)
    •4公关 
SGN-40型人源化IgG1单克隆抗体弱激动剂非霍奇金淋巴瘤(n个= 29; 正在进行)•CRSForero-Torres等人(53)
    •4 PR,1 CR 
   多发性骨髓瘤(n个= 23; 正在进行)•CRS侯赛因等人(54)
    •4名患者M-蛋白下降 
HCD 122型全人IgG1单克隆抗体拮抗剂CLL与多发性骨髓瘤 Byrd等人(77)*
     Bensinger等人(78)*
表达CD40L的CLL细胞腺病毒基因治疗煽动者CLL公司(n个= 11) •流感样症状Wierda等人(57)
    •减少肿瘤负担 
具有CD40L和IL-2表达的成纤维细胞的白血病细胞腺病毒基因治疗煽动者急性或淋巴细胞白血病缓解期(n个= 10) •耐受性良好卢梭等人(58)
    •中位随访41个月时,9名患者无病 
药物配方CD40信号患者群体临床试验结果参考
重组CD40L重组人三聚体煽动者实体瘤或NHL(n个= 32) •AST/ALT升高冯德海德等人(46)
    •注射部位反应 
    •2 PR 
CP-870893型全人IgG2单克隆抗体煽动者实体肿瘤(n个= 29) •CRS冯德海德等人(49)
    •4公关 
SGN-40型人源化IgG1单克隆抗体弱激动剂非霍奇金淋巴瘤(n个= 29; 正在进行)•CRSForero-Torres等人(53)
    •4 PR,1 CR 
   多发性骨髓瘤(n个= 23; 正在进行)•CRSHussein等人(54)
    •4名患者M-蛋白下降 
HCD 122型全人IgG1单克隆抗体拮抗剂CLL与多发性骨髓瘤 Byrd等人(77)*
     Bensinger等人(78)*
表达CD40L的CLL细胞腺病毒基因治疗煽动者CLL公司(n个= 11) •流感样症状Wierda等人(57)
    •减少肿瘤负担 
具有CD40L和IL-2表达的成纤维细胞的白血病细胞腺病毒基因治疗煽动者缓解期急性或淋巴细胞白血病(n个= 10) •耐受性良好卢梭等人(58)
    •中位随访41个月时,9名患者无病 

缩写:AST,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NHL,非霍奇金淋巴瘤;PR,部分响应;CR,完全响应;CRS,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见证明中添加的注释。

用异亮氨酸拉链基序设计的重组人CD40L有助于三聚体化,是第一个接受测试的此类试验药物(46). 我们与其他两个诊所合作,用重组人CD40L s.c.每天治疗32例晚期实体瘤或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每个周期持续5天(46). 血清转氨酶的短暂升高是剂量限制性的,血清半衰期为~24小时。两名患者出现了客观的部分反应,其中一名患者在停止重组人CD40L治疗数月后被发现有完全反应,尽管该患者尚未开始额外的抗癌治疗。

随着抗CD40单克隆抗体(mAb)的开发,针对CD40的临床工作在过去一年中加速了。CP-870893(辉瑞,新伦敦,CT)是一种全人类CD40激动剂单克隆抗体,对肿瘤细胞死亡具有免疫介导和非免疫介导作用(47, 48). CP-870893是一种IgG2免疫球蛋白(与大多数批准的单克隆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是IgG1免疫球素),因此不太可能有效激活补体或结合Fc受体。任何潜在的生物效应都被认为主要与CD40信号有关。我们与斯科特·安东尼亚(Scott Antonia)和莫菲特癌症中心(Moffitt Cancer Center)的同事合作,对29名晚期实体瘤患者进行了首次人体剂量递增试验,单次静脉注射CP-870893(49). 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表现为输注当天的短暂发冷、僵硬和发烧,并与血清TNF-α和白细胞介素6升高有关。CP-870893–相关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最有可能反映免疫细胞和血管细胞的CD40激活,而不是急性靶点溶解或超敏反应,因为它是全人类IgG2制剂。在第7周重新开始试验时,观察到四种部分反应;所有部分反应均发生在黑色素瘤患者中。每6至8周重复给药一次,一名患者在14个月时持续有反应,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中异常示踪剂活性的完全消除有关。

药效学研究表明,CP-870893滴注可显著、快速、剂量依赖性地降低B细胞百分比。在残留在血液中的B细胞中,CD86(一种对T细胞活化至关重要的共刺激分子)出现了快速且剂量相关的上调(49). 在最高剂量水平下,CD86的百分比+B细胞增加了8倍以上。根据这些和其他发现,我们假设CP-870893输注激活(而不是破坏)外周血B细胞,导致大多数B细胞从血液中外渗。CP-870893输注后,外周血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也可能发生类似的作用。CP-870893输注是否与诱导细胞肿瘤特异性免疫相关尚待探讨。正在进行CP-870893重复剂量的研究。

第二种CD40单克隆抗体SGN-40(西雅图遗传学,华盛顿州博特尔)已在复发性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两项1期剂量递增研究中进行了评估,这两种疾病中CD40几乎均匀表达。SGN-40是一种人源化IgG1免疫球蛋白,是血液单个核细胞(包括B细胞)中CD40信号的弱激动剂(50). 然而,针对一组高级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SGN-40介导有效的生长抑制和凋亡,并促进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5052). 在一项正在进行的研究中,29名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在4-5周内每周接受SGN-40剂量治疗,一些患者接受患者剂量负荷计划治疗(53). 与CP-870893一样,SGN-40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相关,第一次输注时最为明显,到目前为止所描述的患者在随后的给药中消失。五名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取得了客观的肿瘤反应(四名患者在20周进行一个SGN-40周期后出现部分反应,一名患者出现完全反应)。迄今为止,已有1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使用SGN-40治疗的经验被报道,这些患者出现了类似的不良反应,并具有抗肿瘤活性(表1; 裁判。54).

例如,在单次输注研究中,静脉注射CP-870893后的24小时内可在血清中检测到IgG1或IgG2免疫球蛋白分子,SGN-40和CP-87089的清除速度似乎异常迅速,这可能反映抗体与正常细胞上广泛表达的靶点结合(49). SGN-40研究人员建议可能存在SGN-40的快速消除途径或在特定剂量下未饱和的再分配体积(54). 有趣的是,CP-870893单次输注的最大耐受剂量估计为0.2 mg/kg,但患者对SGN-40的耐受剂量至少高达4 mg/kg(49, 53). 这些发现可能反映了给药方案的差异或影响药理学或药效学的两种单克隆抗体的激动性或结构特性的差异。

第三种CD40 mAb,HCD 122(以前称为CHIR-12.12;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诺华/XOMA),是一种全人IgG1 mAb,介导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阻断CD40L诱导的正常和恶性B细胞的细胞存活和增殖(55). 与CP-870893或SGN-40不同,HCD 122在细胞增殖试验中不显示任何激动剂活性。HCD 122正在进行晚期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的第一阶段临床试验。1

1

最近又发表了两项研究。请参阅证明中添加的注释以了解更多详细信息。

其他针对癌症中CD40的临床方法包括在自体肿瘤细胞中实现CD40L表达的基因治疗。CD40L的参与增强了恶性B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并使这些细胞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56). 在一项研究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被给予经腺病毒编码重组CD40L转导的自体白血病细胞,且无严重毒性(57). 一些患者的白血病负担降低与白血病特异性T细胞的诱导和血清白细胞介素12的升高有关。在另一项研究中,用编码人白细胞介素2和CD40L的腺病毒载体转导的皮肤成纤维细胞接种白血病母细胞,在反复注射后诱导白血病特异性T细胞和抗体(58). 也可以使用基因治疗和其他手段体外用CD40L激活抗原呈递细胞(59, 60). CD40激活的树突状细胞或B细胞携带肿瘤抗原有效载荷,有望成为新型癌症疫苗(61).

这些初步临床试验中最令人鼓舞的是,鉴于对CD40介导的系统性炎症和自身免疫的潜在性的担忧,没有出现重大毒性(62). 在我们对激动剂CD40单克隆抗体的研究中,我们没有观察到与其他免疫调节剂一起观察到的小肠结肠炎、皮炎或垂体炎,特别是阻断抗CTLA4单克隆抗体(63). 虽然使用激动剂CD40单克隆抗体观察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但其效果是中等和暂时的,与最近在接受单剂量抗CD28激动剂单克隆抗体治疗的受试者中观察到的多器官衰竭在临床和机制上都是不同的(64).

虽然CD40激动剂的第一阶段研究已经取得了客观的肿瘤反应,但这些药物的最大潜力可能是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其中包括化疗、肿瘤疫苗、toll样受体激动剂、细胞因子和其他TNF受体家族激动剂,如DR5和CD137mAb。来自多个临床前模型的数据表明,使用这些组合可以协同增强免疫激活的前景(18, 19, 43, 45, 65, 66). CD40激动剂也可以与阻断阴性免疫检查点的药物(例如,抗CTLA4单克隆抗体)结合。测试这些假设的临床试验设计需要仔细考虑所涉及的基本免疫学以及所研究药物的药理学和药效学。

2006年12月,美国血液学会年会上报告了SGN-40和HCD 122的其他临床试验数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HCD 122研究人员报告了24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多发性骨髓瘤可评估患者中的两个部分反应(77, 78). HCD 122治疗与短暂输液反应相关。

拨款支持:国家癌症研究所授予R01 CA111377和P50 CA093372。

我感谢詹姆斯·莱利、卡罗琳·克拉克和理查德·胡恩的有益讨论。

1
格雷瓦尔IS,弗拉维尔RA。细胞介导免疫中的CD40和CD154。
免疫年度收益
1998
;
16
:
111
–35.
2
van Kooten C,Banchereau J.CD40-40配体。
白细胞生物学杂志
2000
;
67
:
2
–17.
Young LS,Eliopoulos AG,Gallagher NJ,Dawson CW。CD40和上皮细胞:跨越鸿沟。
今日免疫学
1998
;
19
:
502
–6.
4
Quezada SA,Jarvinen LZ,Lind EF,Noelle RJ。CD40/CD154在耐受和免疫界面的相互作用。
免疫年度收益
2004
;
22
:
307
–28.
5
Armitage RJ、Fanslow WC、Strockbine L等。CD40小鼠配体的分子和生物学特性。
自然
1992
;
357
:
80
–2.
6
Dadgostar H、Zarnegar B、Hoffmann A等。B淋巴细胞CD40调节基因表达中多种信号通路的合作。
美国国家科学院程序
2002
;
99
:
1497
–502.
7
Allen RC、Armitage RJ、Conley ME等。导致X连锁高IgM综合征的CD40配体基因缺陷。
科学类
1993
;
259
:
990
–3.
8
Ferrari S、Giliani S、Insalaco A等。CD40基因突变导致高IgM常染色体隐性免疫缺陷。
美国国家科学院程序
2001
;
98
:
12614
–9.
9
Etzioni A,Ochs HD公司。高IgM综合征——一个不断发展的故事。
儿科研究
2004
;
56
:
519
–25.
10
Castigli E,Alt-FW,Davidson L等。通过重组激活基因2缺陷型胚泡互补产生的CD40缺陷型小鼠。
美国国家科学院程序
1994
;
91
:
12135
–9.
11
Kawabe T、Naka T、Yoshida K等。CD40缺陷小鼠的免疫反应:受损的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和生发中心形成。
免疫
1994
;
1
:
167
–78.
12
Renshaw BR、Fanslow WC III、Armitage RJ等。CD40配体缺乏小鼠的体液免疫反应。
实验医学杂志
1994
;
180
:
1889
–900.
13
Xu J,Foy TM,Laman JD等。CD40配体缺陷小鼠。
免疫
1994
;
1
:
423
–31.
14
Bennett SR、Carbone FR、Karamalis F、Flavell RA、Miller JF、Heath WR。CD40信号转导有助于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
自然
1998
;
393
:
478
–80.
15
Ridge JP,Di Rosa F,Matzinger P.条件化树突状细胞可能是CD4之间的时间桥+T辅助细胞和T杀伤细胞。
自然
1998
;
393
:
474
–8.
16
Schoenberger SP、Toes RE、van der Voort EI、Offringa R、Melief CJ。CD40-40L相互作用介导T细胞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帮助。
自然
1998
;
393
:
480
–3.
17
法国RR、Chan HT、Tutt AL、Glennie MJ。CD40抗体引起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从而根除淋巴瘤并绕过T细胞的帮助。
自然·医学
1999
;
5
:
548
–53.
18
Diehl L、den Boer AT、Schoenberger SP等,CD40活化体内克服肽诱导的外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耐受,增强抗肿瘤疫苗的效力。
自然·医学
1999
;
5
:
774
–9.
19
Sotomayor EM、Borrello I、Tubb E等,肿瘤特异性CD4的转化+T细胞对T细胞启动的耐受性体内结扎CD40。
自然·医学
1999
;
5
:
780
–7.
20
Dallman C,Johnson PW,Packham G.CD40对细胞存活的差异调节。
细胞凋亡
2003
;
8
:
45
–53.
21
Choi MS、Boise LH、Gottschalk AR、Quintans J、Thompson CB、Klaus GG。bcl-XL在CD40介导的WEHI-231 B淋巴瘤细胞抗μ诱导凋亡中的作用。
欧洲免疫学杂志
1995
;
25
:
1352
–7.
22
Sarma V,Lin Z,Clark L等。B细胞表面受体CD40的激活诱导A20,这是一种抑制细胞凋亡的新型锌指蛋白。
生物化学杂志
1995
;
270
:
12343
–6.
23
Zhang X,Li L,Choe J,等。上调Bcl-xL表达保护CD40活化的人B细胞免受Fas介导的凋亡。
细胞免疫
1996
;
173
:
149
–54.
24
Lee HH、Dadgostar H、Cheng Q、Shu J、Cheng G。B淋巴细胞CD40生存信号需要NF-κB介导的Bcl-x和Bfl-1/A1上调。
美国国家科学院程序
1999
;
96
:
9136
–41.
25
Granziero L、Ghia P、Circosta P等。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Survivin在CD40刺激和界面增殖与凋亡上表达。
血液
2001
;
97
:
2777
–83.
26
Wingett DG、Vestal RE、Forcier K、Hadjokas N、Nielson CP。CD40在人类乳腺癌中的功能性表达:细胞因子的可变诱导性和Fas介导的凋亡增强。
乳腺癌研究治疗
1998
;
50
:
27
–36.
27
Afford SC、Randhawa S、Eliopoulos AG、Hubscher SG、Young LS、Adams DH。CD40激活通过诱导细胞表面fas配体表达诱导培养的人肝细胞凋亡,并在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中放大fas介导的肝细胞死亡。
实验医学杂志
1999
;
189
:
441
–6.
28
Grell M、Zimmermann G、Gottfried E等。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2、CD40和CD30诱导细胞死亡:内源性膜锚定TNF激活TNF-R1的作用。
欧洲工商管理硕士J
1999
;
18
:
3034
–43.
29
Eliopoulos AG、Davies C、Knox PG等。CD40通过激活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的细胞毒性配体诱导癌细胞凋亡。
分子细胞生物学
2000
;
20
:
5503
–15.
30
Tong AW,Papayoti MH,Netto G,等。CD40配体(CD154)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在人类乳腺癌中的内源性表达。
临床癌症研究
2001
;
7
:
691
–703.
31
哈内特MM。CD40:一个不断增长的细胞质故事。科学STKE 2004:pe25。
32
Ishida T、Kobayashi N、Tojo T、Ishida S、Yamamoto T、Inoue J.CD40信号介导Bcl-XL、Cdk4和Cdk6的诱导。它们在选择性B细胞生长中的合作意义。
免疫学杂志
1995
;
155
:
5527
–35.
33
Han H,Nomura T,Honjo T,Tsubata T。通过B细胞抗原受体的负信号和通过CD40的正信号对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剂p27Kip1的差异调节。
欧洲免疫学杂志
1996
;
26
:
2425
–32.
34
Zhu N、Ramirez LM、Lee RL、Magnuson NS、Bishop GA、Gold MR。B细胞中的CD40信号通过NF-κB途径调节Pim-1激酶的表达。
免疫学杂志
2002
;
168
:
744
–54.
35
Schauer SL,Wang Z,Sonenshein GE,Rothstein TL.通过调节IκB蛋白,在CD40配体拯救WEHI 231早期B细胞从受体介导的凋亡中维持核因子-κB/Rel和c-myc表达。
免疫学杂志
1996
;
157
:
81
–6.
36
Galibert L、Burdin N、de Saint-Vis B等。静止B淋巴细胞的CD40和B细胞抗原受体双重触发启动了部分生发中心表型。
实验医学杂志
1996
;
183
:
77
–85.
37
Igarashi H,Sakaguchi N.通过对抗原受体的刺激在人外周B淋巴细胞中诱导端粒酶活性。
血液
1997
;
89
:
1299
–307.
38
Funakoshi S,Longo DL,Beckwith M,等。通过CD40刺激抑制人类B细胞淋巴瘤生长。
血液
1994
;
83
:
2787
–94.
39
Hess S,Engelmann H。CD40的一种新功能:诱导转化细胞中的细胞死亡。
实验医学杂志
1996
;
183
:
159
–67.
40
Eliopoulos AG、Dawson CW、Mosialos G等。Epstein-Barr病毒编码的LMP1模拟了CD40诱导的上皮细胞生长抑制:TRAF3作为常见介质的参与。
癌基因
1996
;
13
:
2243
–54.
41
von Leoprechting A、van der Bruggen P、Pahl HL、Aruffo A、Simon JC。刺激CD40对免疫原性人类恶性黑色素瘤增强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溶解并诱导细胞凋亡。
癌症研究
1999
;
59
:
1287
–94.
42
Hirano A、Longo DL、Taub DD等。可溶性重组人CD40配体对人乳腺癌生长的抑制作用。
血液
1999
;
93
:
2999
–3007.
43
Ghamande S、Hylander BL、Oflazoglu E、Lele S、Fanslow W、Repasky EA。重组CD40配体疗法对生长在SCID小鼠中的CD40阳性卵巢肿瘤异种移植物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并且与顺铂相比具有增强作用。
癌症研究
2001
;
61
:
7556
–62.
44
van den Oord JJ、Maes A、Stas M等。CD40是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标志物。
美国病理学杂志
1996
;
149
:
1953
–61.
45
诺瓦克AK、罗宾逊BW、莱克RA。化疗和免疫疗法在治疗已建立的小鼠实体瘤中的协同作用。
癌症研究
2003
;
63
:
4490
–6.
46
Vonderheide RH、Dutcher JP、Anderson JE等。癌症患者中重组人CD40配体的第一阶段研究。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1
;
19
:
3280
–7.
47
Gladue R、Cole S、Donovan C等。体内CD40激动剂抗体CP-870893对多种肿瘤类型的疗效:对肿瘤CD40表达、树突状细胞和化疗的影响。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6
;
24
:
103秒
.
48
Bedian V、Donovan C、Garder J等人。体外人抗CD40激动剂抗体CP-870893的特征和临床前药代动力学。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6
;
24
:
109个
.
49
Vonderheide RH、Flaherty KT、Khalil M等。新型CD40激动剂单克隆抗体CP-870893治疗癌症患者的临床活性和免疫调节。临床肿瘤学杂志。2007年出版。
50
Law CL、Gordon KA、Collier J等。人源化抗CD40单克隆抗体SGN-40的临床前抗淋巴瘤活性。
癌症研究
2005
;
65
:
8331
–8.
51
Tai YT、Catley LP、Mitsiades CS等。人源化抗CD40抗体SGN-40诱导人类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细胞毒性的机制:临床意义。
癌症研究
2004
;
64
:
2846
–52.
52
Kelley SK、Gelzlechter T、Xie D等。人源化抗CD40抗体(SGN-40)在啮齿动物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活性。
杂志
2006
;
148
:
1116
–23.
53
Forero-Torres A、Furman RR、Rosenblatt JD、Younes A、Harrop K、Drachman JG。抗CD40(SGN-40)的人源化抗体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活性:一项1期研究的结果。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6
;
24
:
430年代
.
54
Hussein MA、Berenson JR、Niesvizky R等。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I期人源化抗CD40单克隆抗体(SGN-40)[摘要2572]。血液2005;106
55
Tong X、Georgakis GV、Long L、O'Brien S、Younes A、Luqman M。体外新型全人类抗CD40抗体CHIR-12.12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活性:阻断CD40活化和诱导ADCC【摘要2504】。血液2005;106
56
Schultze JL、Cardoso AA、Freeman GJ等。卵泡淋巴瘤可以被诱导有效地呈现同种异体抗原:一个提高其肿瘤免疫原性的概念模型。
美国国家科学院程序
1995
;
92
:
8200
–4.
57
Wierda WG、Cantwell MJ、Woods SJ、Rassenti LZ、Prussak CE、Kipps TJ、CD40配体(CD154)基因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血液
2000
;
96
:
2917
–24.
58
Rousseau RF、Biagi E、Dutour A等。化疗和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后,用表达转基因人CD40L和IL-2的受体(自体)疫苗对高危急性白血病进行免疫治疗。
血液
2006
;
107
:
1332
–41.
59
Schultze JL、Michalak S、Seamon MJ等。CD40激活的人类B细胞:高效抗原提呈细胞的替代来源,用于生成自体抗原特异性T细胞,用于过继免疫治疗。
临床研究杂志
1997
;
100
:
2757
–65.
60
Coughlin CM、Vance BA、Grupp SA、Vonderheide RH。RNA-转染CD40活化B细胞诱导功能性T细胞对病毒和肿瘤抗原靶点的反应:对儿童免疫治疗的意义。
血液
2004
;
103
:
2046
–54.
61
Schultze J,Johnson P.癌症免疫治疗的刺激性新靶点。
柳叶刀
1999
;
354
:
1225
–7.
62
Tong AW、Stone MJ。CD40定向实验治疗人类癌症的前景。
癌症基因治疗
2003
;
10
:
1
–13.
63
Kapadia D,Fong L.CTLA-4阻断:自身免疫作为治疗。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5
;
23
:
8926
–8.
64
Farzaneh L、Kasahara N、Farzane F。TGN1412的奇怪案例。
癌症免疫疗法
2007
;
56
:
129
–34.
65
Ahonen CL、Doxsee CL、McGurran SM等。TLR和CD40联合触发诱导有效的CD8+I型干扰素依赖性可变的T细胞膨胀。
实验医学杂志
2004
;
199
:
775
–84.
66
Uno T、Takeda K、Kojima Y等。通过基于抗体的联合疗法根除小鼠体内已确立的肿瘤。
自然·医学
2006
;
12
:
693
–8.
67
Pham LV、Tamayo AT、Yoshimura LC等。固定在脂筏中的CD40信号体导致NF-κB的结构性激活和B细胞淋巴瘤中的自主细胞生长。
免疫
2002
;
16
:
37
–50.
68
McWhirter SM、Pullen SS、Holton JM、Crute JJ、Kehry MR、Alber T.人类TRAF2对CD40识别和信号传递的结晶分析。
美国国家科学院程序
1999
;
96
:
8408
–13.
69
Bishop GA,Hostager BS。B细胞T细胞联络中的CD40-154相互作用。
细胞因子生长因子Rev
2003
;
14
:
297
–309.
70
Deng L,Wang C,Spencer E,等。TRAF6激活IκB激酶复合物需要一个二聚泛素结合酶复合物和一个独特的多泛素链。
单元格
2000
;
103
:
351
–61.
71
Wang C、Deng L、Hong M、Akkaraju GR、Inoue J、Chen ZJ。TAK1是MKK和IKK的泛素依赖性激酶。
自然
2001
;
412
:
346
–51.
72
Hostager BS,Bishop GA。前沿:TNF受体相关因子2(TRAF2)和TRAF3在CD40激活的B淋巴细胞分化中的对比作用。
免疫学杂志
1999
;
162
:
6307
–11.
73
Hanissian SH,Geha RS.Jak3与CD40相关,对CD40诱导B细胞基因表达至关重要。
免疫
1997
;
6
:
379
–87.
74
Ren CL、Morio T、Fu SM、Geha RS。通过CD40的信号转导涉及lyn激酶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的激活以及磷脂酶Cγ2的磷酸化。
实验医学杂志
1994
;
179
:
673
–80.
75
Fruman DA、Snapper SB、Yballe CM等。缺乏磷脂酰肌醇3-激酶p85α时B细胞发育和增殖受损。
科学类
1999
;
283
:
393
–7.
76
Suzuki H、Terauchi Y、Fujiwara M等。磷脂酰肌醇3-激酶p85α亚单位破坏的小鼠中的Xid样免疫缺陷。
科学类
1999
;
283
:
390
–2.
77
Byrd JC、Flinn IW、Khan KD等。利用拮抗剂抗CD40抗体HCD 122(以前称为CHIR-12.12)对复发和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的首次人体1期剂量递增研究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摘要2837]。血液2006;108
78
Bensinger W,Jagannath S,Becker PS,et al.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完全人类抗CD40抗体HCD 122(以前称为CHIR-12.12)的1期剂量递增研究[摘要3575]。血液20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