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水球,1969年11月出生,暨南街道新胜村板桥自然村人,现任暨南街道三江新村卫生室站)站长。从诸暨卫校毕业后,她投身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坚守岗位35年,为守护患者健康默默奉献,赢得了辖区居民的信赖和赞誉。

■融媒体记者 杨凌燕 特约记者 周碧琳

日前,在2024年浙江省“优秀家庭医生”优秀社区护士”和优秀乡村医生”推选活动中,经基层会员单位推选、各市基层卫生协会审核上报和网上公示,暨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许水球被评为浙江省优秀乡村医生”。

立志学医的乡村女孩

初次见到许水球,她正在三江新村卫生室里教育”前来就诊的村民不要轻信偏方,要相信科学。一把烟嗓,配上那斩钉截铁的语气,像极了严厉的教导主任。围观的村民笑着告诉记者说:璜山女人就是这样的。”

璜山女人是什么样的?带着这个疑问,记者和许水球聊了许久。

新胜村原本是璜山区新胜乡,许水球就出生在新胜村板桥自然村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品学兼优的她本该有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但由于父母身体不好,懂事的她常常陪着大人出入村里那间简陋的卫生所,过早地见识到了“民间疾苦”。“那个年代的卫生所就是一个‘赤脚医生’配点常规的药,真毛病还是得去市区的大医院看。”许水球说。

小病熬一熬,熬不住看赤脚医生”,这是许水球对乡村医疗的最初印象。然而母亲的一次重病,让她真正深刻体会到了专业的乡村医疗对老百姓是多么重要。

13岁那年,许水球的母亲突然病倒,情况危急,村里的赤脚医生”束手无策,催着家属赶紧送去大医院。父亲立即从村里借了一辆手拉车,在村民的帮助下将母亲送往人民医院。看着母亲忍受着病痛和颠簸,还是个小女孩的许水球心急如焚,小小的身躯跟着手拉车一路跑。那是她人生最漫长、最焦急的一段路程……

如果我当了医生,村里人病了就不用躺着手拉车去城里。”许水球道出了自己的远大目标,并获得了全家人的支持。初中毕业后,她如愿考上诸暨卫校。

学医是一件极为艰苦的事,但每每想起母亲病重就医那段颠簸的路程,许水球觉得读书的苦根本不算什么。

一天“话痨”6小时

1989年,从诸暨卫校顺利毕业的许水球被分配到了璜山卫生院,这一待就是11年。之后,她因岗位调动来到彼时属于原王家井镇的新壁卫生院,后又成为暨南街道三江新村卫生室(站)站长。

尽管岗位几经变动,但许水球的初心从未改变。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许水球扎根基层,为病人除疾祛病,从未出现医疗事故,赢得了辖区居民的信赖和赞誉。

但许水球却说,自己并不是万能的。医术精湛的背后,是无数次外出培训学习、挑灯夜读温书,还有上网课学习钻研。遇到没有把握,或者不懂的病情,我会推荐他们去上级医院看。这没什么可丢人的。”许水球虽然这样讲,但她转头就向街道卫生院或者市级医院的专家医生虚心请教,力求医术精益求精。

然而,让许水球万万没想到的是,最让辖区居民感到安心的是她的话痨”。前来就诊的村民一句头痛”,许水球就开启了话痨式”的问诊模式,开了药后,她还要跟病人详细解释每种药对应的病症,如何吃,如何调养身体。说起这个许水球自己都笑了:“一天7个小时的坐诊时间里,说话的时间加一起有6个小时。多说一点普及医学知识,患者心安了,病就先好一半。”

三江新村经历过征迁,许多村民已经搬迁至其他镇街居住,但不少人仍保持在许水球处看诊的习惯。在他们的心中,许水球的唠唠叨叨”和村里的清风明月一样,是一味解乡愁的“良药”。

会呼吸的“病历”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乡村居民前往市级医院就诊早已不再是颠簸和漫长”的事,所以乡村医生的工作重点逐渐转向对村民的健康管理。参与签约服务十多年,许水球与三江新村常住人口的签约率达66.23%,重点人群签约率达91.60%,续签率达96.35%。

为了做好村民的健康管理者,许水球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为行动不便的患者上门监测血压、血糖、问诊送药及体检异常结果解读、健康指导等。35年的工作积累,让她成为了三江新村一本会呼吸的“病历”。

许医师,我吃了鸭汤做的西施豆腐后胃疼。”采访间隙,一位中年男患者按着肚子,一脸愁容地走进诊室。熟知患者身体状况的许水球一下子就明白了症结所在:你肝不好,怎么能吃鸭汤这么油腻的食物?说过多少次了,你要吃得清淡些……”

随后,83岁的朱奶奶颤颤巍巍走进诊室,牙齿不齐全的她口音非常模糊。正当记者纳闷老人说了什么,许水球已经开始认真答复:我先给你开点参脉。回家多吃肉和饭,力气就有了,食补是最好的。你们老两口这星期的血糖测了吗?一定要按时测的,不要心疼钱……”

对于许水球这本活“病历”,村里72岁的毛大伯有道不完的感谢。2020年,我市正式启动结直肠癌筛查项目,被列为重点人群”的毛大伯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症状,很抵触做直肠癌筛查。但考虑到毛大伯家有结肠癌家族史,许水球不放心,几次上门做思想工作。出于对许水球的信任,大伯同意配合筛查,做了大便隐血检查,结果显示隐血试验呈阳性,到上级医院检查确诊为乙状结肠癌早期。由于发现及时,毛大伯经过手术治疗已无大碍。

这几年,来乡村卫生室就诊的大多是老年村民。年纪大的人更渴望健康,但是他们的知识储备少,表达能力弱,有的还很固执,只能我们当医生的多上点心。”许水球说。

 
责任编辑:黄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