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汐力和地形对水平对流的影响。 (英语) Zbl 1508.76096号

总结:我们对潮汐力和地形如何影响水平对流中的流动动力学、输送和混合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当潮汐足够强时,地形附近的局部能量耗散将增强。这种增强与地形高度有关,并随着潮汐频率(ω)的降低而增加。当ω变小且逐渐接近常数时,整体耗散对ω的变化不太敏感。我们将耗散行为解释为系统中主导力量之间竞争的结果。根据主导机制,系统的流动状态可分为三种状态,即浮力、潮汐和阻力控制状态。我们表明,不同潮汐能量和地形高度的混合效率(eta)可以用一个普适函数(eta近似值eta{HC}/(1+mathcal{R})很好地描述,其中(eta{HC})是无潮汐时的混合效率,(mathcal}R}是潮汐和可用势能输入之间的比值。有了这一点,人们还可以确定某一海洋区域的主导机制。我们进一步推导了混合系数与潮汐雷诺数之间的幂律关系。

MSC公司:

76兰特 自由对流
86A05型 水文学、水文学、海洋学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Bretherton,F.P.1966剪切流中内部重力波组的传播。Q.J.R.Meteorol公司。Soc.92(394),466-480。
[2] Caldwell,D.R.&Mourn,J.N.1995海洋中的湍流和混合。《地球物理学评论》33(2 S),1385-1394年。
[3] Chong,K.-L.,Ding,G.&Xia,K.-Q.2018主动或被动标量湍流有限体积代码中的多重分辨率格式。J.计算。物理375,1045-1058·兹伯利1416.76144
[4] Egbert,G.D.&Ray,R.D.2000根据卫星高度计数据推断深海潮汐能的显著耗散。《自然》405(6788),775-778。
[5] Fadlun,E.A.,Verzicco,R.,Orlandi,P.&Mohd-Yusof,J.2000三维复杂流动模拟的浸没边界有限差分组合方法。J.计算。物理161(1),35-60·Zbl 0972.76073号
[6] Garrett,C.和Kunze,E.2007深海内部潮汐生成。每年。《流体力学评论》39(1),57-87·Zbl 1296.76026号
[7] Gayen,B.、Griffiths,R.W.、Hughes,G.O.和Saenz,J.A.2013水平对流的能量学。J.流体力学716,R10·Zbl 1284.76343号
[8] Gregg,M.C.,D'Asaro,E.A.,Riley,J.J.&Kunze,E.2018海洋中的混合效率。每年。3月科学版10(1),443-473。
[9] Hazewinkel,J.,Paparella,F.&Young,W.R.2012应力水平对流。《流体力学杂志》692、317-331·Zbl 1250.76153号
[10] Heywood,K.J.、Naveira Garabato,A.C.和Stevens,D.P.2002深海南大洋的高混合速率。《自然》415(6875),1011-1014。
[11] Huang,R.X.1999海洋温盐环流的混合和能量学。《物理学杂志》。Oceanogr.29(4),727-746。
[12] Hughes,G.O.&Griffiths,R.W.2008水平对流。每年。流体力学修订版40(1),185-208·Zbl 1136.76046号
[13] Hughes,G.O.,Hogg,A.M.&Griffiths,R.W.2009经向翻转环流中的可用势能和不可逆混合。《物理学杂志》。Oceanogr.39(12),3130-3146。
[14] Kaczorowski,M.,Chong,K.-L.和Xia,K.-Q.2014 Rayleigh-Bénard对流体中的湍流:小尺度特性的方面-比率依赖性。《流体力学杂志》747、73-102。
[15] Kaczorowski,M.和Xia,K.-Q.2013 Rayleigh-Bénard对流体中的湍流:立方格子中的小尺度特性。《流体力学杂志》722,596-617·兹比尔1287.76130
[16] Killworth,P.D.&Manins,P.C.1980A由下方非均匀加热驱动的受限热对流模型。《流体力学杂志》98(03),587-607·Zbl 0466.76079号
[17] Kuhlbrodt,T.、Griesel,A.、Montoya,M.、Levermann,A.、Hofmann,M.和Rahmstorf,S.2007关于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的驱动过程。Atlantic45(2004),RG2001。
[18] Kundu,P.K.,Cohen,I.M.&Dowling,D.R.2016《流体力学》,第6版,第349-407页。学术。
[19] Lamb,K.G.2014大陆坡/陆架上的内波破碎和消散机制。每年。Rev.流体力学46(1),231-254·Zbl 1297.76043号
[20] Ledwell,J.R.,Montgomery,E.T.,Polzin,K.L.,St.Laurent,L.C.,Schmitt,R.W.&Toole,J.M.2000深海粗糙地形上增强混合的证据。《自然》403(6766),179-182。
[21] Li,G.、Cheng,L.、Zhu,J.、Trenberth,K.E.、Mann,J.E.和Abraham,J.P.2020过去半个世纪海洋分层加剧。自然气候。变更10(12),1116-1123。
[22] Lorenz,E.N.1955可用势能和一般循环的维持。特卢斯7(2),157-167。
[23] Mashayek,A.、Ferrari,R.、Vettoretti,G.和Peltier,W.R.2013地热热通量在驱动深海海洋环流中的作用。地球物理学。研究稿40(12),3144-3149。
[24] Mathur,M.和Piacock,T.2009非均匀分层中的内波束传播。《流体力学杂志》639,133-152·Zbl 1183.76636号
[25] Monismith,S.G.,Koseff,J.R.&White,B.L.2018分层条件下的混合效率:何时为常数?地球物理学。研究稿45(11),5627-5634。
[26] Mullarney,J.C.,Griffiths,R.W.&Hughes,G.O.2004水平边界差热驱动的对流。《流体力学杂志》516181-209·Zbl 1131.76303号
[27] Munk,W.&Wunsch,C.1998《深海食谱II:潮汐和风混合的能量学》。《深海研究》45(12),1977-2010年。
[28] Munk,W.H.1966年,按食谱分类。深海研究13(4),707-730。
[29] Nycander,J.2005潮汐在深海中产生内波。《地球物理学杂志》。第110(10)号决议,1-9。
[30] Paparella,F.&Young,W.R.2002水平对流是非湍流的。《流体力学杂志》466205-214·Zbl 1013.76078号
[31] Peltier,W.R.&Caulfield,C.P.2003分层剪切流中的混合效率。每年。《流体力学评论》35(1),135-167·兹比尔1041.76024
[32] Polzin,K.L.,Toole,J.M.,Ledwell,J.R.&Schmitt,R.W.1997深海湍流混合的空间变异性。《科学》276(5309),93-96。
[33] Poulain,P.-M.&Centurioni,L.2015使用表面漂流器直接测量世界海洋潮流。《地球物理学杂志》。第120(10)号决议,6986-7003。
[34] Rossby,H.T.1965关于底部非均匀加热驱动的热对流:实验研究。深海研究12(1),9-16。
[35] Saenz,J.A.、Hogg,A.M.、Hughes,G.O.和Griffiths,R.W.2012海洋模型中浮力和风对环流的机械功率输入。地球物理学。研究稿39(13),L13605。
[36] Salehipour,H.和Peltier,W.R.2015 Boussinesq分层湍流中的Diapycnal扩散率、湍流普朗特数和混合效率。《流体力学杂志》775(5月),464-500·Zbl 1403.76028号
[37] Sarkar,S.&Scotti,A.2017从地形内部重力波到湍流。每年。修订版《流体力学》49(1),195-220·Zbl 1359.76105号
[38] Scott,J.R.、Marotzke,J.和Adcroft,A.2001地热加热及其对经向翻转环流的影响。《地球物理学杂志》。第106号决议(C12),31141-31154。
[39] Scotti,A.&White,B.2011水平对流真的是非湍流的吗?地球物理学。Res.Lett.38(21),L21609。
[40] Shishkina,O.2017水平对流中的平均流动结构。《流体力学杂志》812,525-540·Zbl 1383.76142号
[41] Shishkina,O.,Grossmann,S.&Lohse,D.2016水平对流中的热量和动量传输标度。地球物理学。Res.Lett.43(3),1219-1225。
[42] Siggers,J.H.、Kerswell,R.R.和Balmforth,N.J.2004水平对流边界。《流体力学杂志》517、55-70·Zbl 1063.76095号
[43] Smyth,W.D.&Moum,J.N.2000稳定分层混合层中湍流的长度尺度。物理学。流体12(6),1327-1342·Zbl 1149.76542号
[44] Sohail,T.、Gayen,B.和Hogg,A.M.C.2018对流增强了南大洋的混合。地球物理学。研究稿45(9),4198-4207。
[45] Tailleux,R.2009关于分层湍流混合的能量学、不可逆热力学、Boussinesq模型和海洋热机争议。《流体力学杂志》638、339-382·Zbl 1183.76758号
[46] Wang,F.,Huang,S.-D.和Xia,K.-Q.2018表面热强迫对海洋混合的贡献。《地球物理学杂志》。第123(2)号决议,855-863。
[47] Wang,F.,Huang,S.-D.,Zhou,S.-Q.和Xia,K.-Q.2016地热加热对海洋翻转环流影响的实验室模拟。《地球物理学杂志》。第121(10)号决议,7589-7598。
[48] Wang,W.和Huang,R.X.2005水平差加热驱动的热循环实验研究。《流体力学杂志》540、49-73·Zbl 1119.76307号
[49] Waterhouse,A.F.等.2014根据湍流耗散率测量得出的底辟混合的全球模式。《物理学杂志》。Oceanogr.44(7),1854-1872年。
[50] Whitehead,J.A.1995热盐海洋过程和模型。每年。《流体力学评论》27(1),89-113。
[51] Winters,K.B.,Lombard,P.N.,Riley,J.J.&D'Asaro,E.A.1995密度分层流体中的可用势能和混合。《流体力学杂志》289、115-128·Zbl 0858.76095号
[52] Winters,K.B.和Young,W.R.2009水平对流中的可用势能和浮力变化。《流体力学杂志》629,221-230·Zbl 1181.76121号
[53] Wunsch,C.2000《月亮、潮汐和气候》。《自然》405(6788),743-744。
[54] Wunsch,C.和Ferrari,R.2004海洋的垂直混合、能量和一般环流。每年。《流体力学评论》36(1),281-314·Zbl 1125.86313号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