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用杀死信号进行计算机病毒传播的分区模型。 (英语) Zbl 1499.68058号

小结:针对计算机病毒的杀戮信号领域的研究对计算机用户具有重要意义。杀戮信号允许计算机用户事先采取预防措施。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杀戮信号的计算机病毒传播模型,称为SEIR-KS公司建立了该模型,并对该模型的全动力学进行了理论分析。获得了一个流行阈值,并研究了病毒平衡点的存在唯一性。应用Routh-Hurwitz准则和Lyapunov泛函方法证明了无病毒平衡点和病毒平衡点是局部和全局渐近稳定的。数值模拟结果验证了理论结果。通过以下观察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可用性:(1)与相关文献中的模型相比,该模型中感染节点的密度下降到约75%;和(2)更高的密度堪萨斯州有助于抑制病毒扩散。

MSC公司:

68平方米25 计算机安全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Murray,W.H.,《流行病学在计算机病毒中的应用》,计算机科学。安全,7139-145(1988)
[2] 西澳州科马克。;麦克肯德里克,A.G.,Proc。R.Soc.伦敦。序列号。A、 115700(1927年)
[3] 西澳州科马克。;麦克肯德里克,A.G.,Proc。R.Soc.伦敦。序列号。A、 138,55(1932年)·Zbl 0005.30501号
[4] 西澳州科马克。;麦克肯德里克,A.G.,Proc。R.Soc.伦敦。序列号。A、 141、94(1933)·兹比尔0007.31502
[5] 左,Z.H。;朱庆霞。;周,M.T.,《计算机病毒的时间复杂性》,IEEE Trans。通知。理论,51,2962-2966(2005)·Zbl 1298.68118号
[6] J.C.R.皮奎拉。;纳瓦罗,B.F。;Monteiro,L.H.A.,《应用于计算机网络中病毒的流行病学模型》,J.Compute。科学。,1, 31-34 (2005)
[7] 李,C。;Liao,X.F.,混合隔离策略和延迟因子对计算机网络中病毒流行的影响,数学。模型。自然现象。,11, 105-119 (2016) ·Zbl 1462.34112号
[8] 米什拉,B.K。;Saini,D.K.,计算机网络中恶意对象传输延迟的SEIRS流行病模型,应用。数学。计算。,188, 1476-1482 (2007) ·Zbl 1118.68014号
[9] 杨立新。;杨晓凤,非线性感染率对计算机病毒传播的影响,非线性动力学。,82, 1, 85-95 (2015) ·Zbl 1348.68026号
[10] Piqueira,J.R.C。;de Vasconelos,A.A。;加布里埃尔,C.E.C.J。;Araujo,V.O.,计算机病毒的动态模型,计算。安全,27355-359(2008)
[11] Piqueira,J.R.C。;Araujo,V.O.,计算机病毒的改进流行病学模型,应用。数学。计算。,213, 355-360 (2009) ·Zbl 1185.68133号
[12] 杨立新。;Draief,M。;Yang,X.F.,网络拓扑结构对病毒流行率的影响:基于节点的方法,PLoS One,10,e03134507(2015)
[13] 杨立新。;Yang,X.F.,《计算机病毒在缩小的无标度网络上的传播》,Physica a,396173-184(2014)·Zbl 1395.34058号
[14] 米什拉,B.K。;Jha,N.,修复计算机节点上运行反恶意软件后的临时免疫期,Appl。数学。计算。,190, 1207-1212 (2007) ·Zbl 1117.92052号
[15] 杨立新。;Draief,M。;Yang,X.F.,受控异质基于节点的SIRS模型下的最优动态免疫,Physica a,450,403-415(2016)·Zbl 1400.92561号
[16] 杨立新。;杨晓凤,《计算机病毒的脉冲处理:建模研究》,非线性动力学。,76, 2, 1379-1393 (2014) ·Zbl 1306.68002号
[17] 朱庆云。;杨晓凤。;杨丽霞,计算机病毒的混合传播模型与对策,非线性动力学。,73, 1433-1441 (2013) ·Zbl 1281.68056号
[18] 杨立新。;杨晓凤。;朱庆云。;Wen,L.S.,具有分级治愈率的计算机病毒模型,非线性分析。RWA,14,414-442(2013)·Zbl 1258.68020号
[19] 杨立新。;杨晓凤。;Wu,Y.D.,补丁转发对计算机病毒流行的影响:理论评估方法,应用。数学。型号。,43, 110-125 (2017) ·兹比尔1446.92028
[20] Shukla,J.B。;辛格,G。;Shukla,P。;Tripathi,A.,《反病毒软件对受感染计算机网络影响的建模与分析》,Appl。数学。计算。,227, 11-18 (2014) ·Zbl 1364.68064号
[21] Kephart,J.O。;White,S.R.,测量和建模计算机病毒流行率,IEEE Comput。Soc.交响乐团。Res.Soc.Priv.(1993),2-2
[22] 杨立新。;Yang,X.F.,计算机病毒的新流行模型,Commun。非线性科学。数字。模拟。,1935-1944年(2014年)·Zbl 1457.68033号
[23] P.Van den Driessche,J.Watmough,疾病传播分区模型的生殖数和亚阈值地方病平衡·Zbl 1015.92036号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