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ntor-Bernstein定理:有多少证明? (英语) Zbl 1441.03015号

本文致力于Dedekind对Cantor-Bernstein定理的证明(手稿自1887年)。这个证明是基于Dedekind的链理论,而不是康托的良序原理。对论文中给出的证明进行仔细分析,提取了一个论点结构,这可以在此后给出的许多其他证明中看到。据称,由于Dedekind和Zermelo(1908年),基本上有一种证据有两种变体。此外,还分析了König的第三个证明,它在某种意义上连接了前两个证明。本文提供的证明分析部分符合希尔伯特在第24题中对“一般数学证明方法理论”的期望。

MSC公司:

03B35型 证明和逻辑操作的机械化
03月20日 其他经典集合论(包括函数、关系和集合代数)
03-03 数学逻辑和基础的历史
01A55号 19世纪数学史
01A60型 20世纪数学史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Dedekind R.(1887)Ala hnliche(deutliche)Abbildung undähnliche-Systeme。《Gesammelte mathematische Werke》,第3卷(编辑:Fricke R,Noether E,Ore),第447-449页。布伦瑞克:维埃格。
[2] Dedekind R.(1932)《Gesammelte mathematische Werke》,第3卷(编辑:Fricke R,Noether E,OreÙ)。布伦瑞克:维埃格·Zbl 0004.33701号
[3] Cantor G.(1932)Gesammelte Abhandlungen mathematischen und philophieschen Inhalts(编辑:Zermelo E)。德国柏林:施普林格。
[4] Zermelo E.(1908)Untersuchungenüber die Grundlagen der Mengenlehre。I.数学。安65,261-281。(译于(van Heijenoort 1967)。)。(doi:10.1007/BF01449999)·doi:10.1007/BF01449999
[5] Hinkis A.(2013)《坎托伯恩斯坦定理的证明:数学远足》。巴塞尔:Birkhäuser Verlag·Zbl 1285.03001号
[6] König J.(1906)合奏曲。C.R.赫伯德。塞恩斯学院。科学。143, 110-112.
[7] Thiele R.(2003)希尔伯特的第二十四个问题。美国数学。周一。110, 1-24. (doi:10.1080/00029890.2003.11919933)·Zbl 1031.01011号 ·doi:10.1080/00029890.2003.11919933
[8] Sieg W,Walsh P.提交。自然形式化:导出ZF中的Cantor-Bernstein定理·Zbl 1532.03015号
[9] Mahlo P.(1908)《ebene und sphärische Polygone中的拓扑学Untersuchungenüber Zerlegung》。论文,Halle。
[10] 希尔伯特·D·(1900)《数学问题》。哥廷根大学医学院院长,253-297。
[11] 希尔伯特·D·(1918)《公理化》(Axiomatisches Denken)。数学。安78,405-415。(doi:10.1007/BF0145715)·doi:10.1007/BF01457115
[12] Gentzen G.(1934)Untersuchungenüber das logische Schließen I,II。数学。字39、176-210、405-431。
[13] Gentzen G.(1936)Die Widerspruchsfreiheit der reinen Zahlentheorie.数学。附录112493-565·Zbl 0014.38801号
[14] MacLane S.(1934)Abgekürzte Beweise im Logikkalkul。论文,哥廷根。
[15] MacLane S.(1935)数学结构的逻辑分析。Monist莫尼斯特45118-130。(doi:10.5840/monist19354515)·doi:10.5840/monist19354515
[16] Sieg W.(2018)正在准备中。作为对象的证据。
[17] Kanamori A.(2004)Zermelo和集合论。牛市。符号。逻辑10,487-553。(doi:10.2178/bsl/1102083759)·邮编1098.03004 ·doi:10.2178/bsl/102083759
[18] 巴纳赫·S·(1924)《联合国社会转型》(Un theéorème surles transformations biunivoques)。芬丹。数学。第6236-239页。(doi:10.4064/fm-6-1-236-239)·doi:10.4064/fm-6-1-236-239
[19] Deiser O.(2010)《1901年导论》。《文集》/Gesammelt Werke,第1卷(编辑:Ebbinghaus HD,Fraser C,Kanamori A),第52-70页。德国柏林:施普林格。
[20] Doyle PG,康威JH。(1994)被三除。arXiv:math/0605779v1。
[21] 伯恩斯坦·F·(1905)《蒙恩勒河流域的水资源》(Untersuchungen aus der Mengenlehre)。数学。安61117-155。[这是伯恩斯坦1901年的论文。他对坎托·伯恩斯坦定理的证明早就被发现了,并由Borel在1898年版的Leçons sur la theorie des functions中发表,并得到了适当的承认;戈蒂尔·维拉斯。]。(doi:10.1007/BF01457734)·doi:10.1007/BF01457734
[22] Kleene SC.(1952)元数学导论。荷兰阿姆斯特丹: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Zbl 0047.00703号
[23] Dedekind R.(1888)是无辜的,是扎伦的奴隶吗?布伦瑞克:维埃格。
[24] Tarski A.(1955)格理论不动点定理及其应用。派克靴。数学杂志。5, 285-309. (doi:10.2140/pjm.1955.5.285)·Zbl 0064.26004号 ·doi:10.2140/pjm.1955.5.285
[25] Sieg W,Byrnes J.(1998)正规自然演绎证明(经典逻辑)。Studia Logica逻辑研究60,67-106。(doi:10.1023/A:1005091418752)·Zbl 0954.03015号 ·doi:10.1023/A:1005091418752
[26] Sieg W,Cittadini S.(2005)正规自然演绎证明(非经典逻辑)。《机械化数学推理》(eds Hutter D,Stephan W),第169-191页。计算机科学课堂讲稿2605。德国柏林:施普林格·Zbl 1098.03026号
[27] 希尔伯特·D·伯奈斯·P·1917-18年《数学王子》。戴维·希尔伯特(David Hilbert)《1917-1933年数学和物理基础讲座》(eds Ewald WB,Sieg W),第64-214页。德国柏林:施普林格。
[28] 希尔伯特·D·(1899)《几何的格兰德拉根》,德国斯图加特:图布纳。
[29] Prawitz D.(1965)《自然演绎——实证理论研究》。斯德哥尔摩:Almqvist&Wiksell·Zbl 0173.00205号
[30] Sieg W.(2012)《在不完整的阴影下:希尔伯特和根岑》。在希尔伯特的节目和其他节目中,第155-192页。英国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
[31] Sieg W.(2010)寻找证据(并揭示数学思维的能力)。在希尔伯特的计划及以后,第377-401页。英国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再版)·Zbl 1244.03156号
[32] Prawitz D.(1971)证明理论的思想和结果。程序中。斯堪的纳维亚第二逻辑交响乐团。(编辑:Fenstad JE),第235-307页。荷兰阿姆斯特丹:荷兰北部·Zbl 0226.02031
[33] Dosen K.(2003)基于规范化和通用性的证明标识。牛市。符号。逻辑9477-503。(doi:10.2178/bsl/1067620091)·Zbl 1058.03061号 ·doi:10.2178/bsl/1067620091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