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脸识别中的块核非负矩阵分解。 (英语) Zbl 1434.68538号

摘要:非负矩阵分解(NMF)是一种提取人脸图像局部特征的线性方法。然而,NMF可能无法处理非线性可分离的数据点。NMF的核扩展称为核NMF(KNMF),它可以建模数据点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提取人脸图像的非线性特征。KNMF是一种无监督方法,因此它不利用监督信息。此外,KNMF提取的特征不够稀疏。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有监督的KNMF,称为块核NMF(BKNMF)。通过合并类内信息,建立了一个新的目标函数。该算法是利用分块策略和核理论推导出来的。我们的BKNMF在人脸识别方面具有一些优点,例如高度稀疏的特征和来自不同类别的正交特征。我们从理论上分析了所提出的BKNMF的收敛性。与一些最先进的方法相比,我们的BKNMF在人脸识别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性能。

MSC公司:

68吨10 模式识别、语音识别
15A23型 矩阵的因子分解
62华氏35 多元分析中的图像分析
68单位10 图像处理的计算方法

软件:

NeNMF公司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DOI程序

参考文献:

[1] Brunelli,R.和Poggio,T.,《面部识别:特征与模板》,IEEE Trans。模式分析。机器。Intell.15(1993)1042-1052。
[2] Belhumeur,P.N.、Hespanha,J.P.和Kriegman,D.J.,《特征脸与渔夫脸:使用特定类别线性投影的识别》,IEEE Trans。模式分析。机器。Intell.19(7)(1997)711-720。
[3] Bolle,R.M.、Connell,J.H.、Pankanti,S.、Ratha,N.K.和Senior,A.W.,《ROC曲线与CMC之间的关系》,第四届IEEE自动识别高级技术研讨会(2005年),第15-20页。
[4] Buciu,I.、Nikolaidis,N.和Pitas,I.,多项式特征空间中的非负矩阵因式分解,IEEE Trans。神经网络19(6)(2008)1090-1100。
[5] Chen,W.S.,Pan,B.,Fang,B.,Li,M.和Tang,J.,人脸识别的增量非负矩阵分解,数学。问题。工程.2008(1)(2008)53-70。
[6] Chen,W.S.和Yuen,P.C.,用于人脸识别内核直接LDA的插值Mercer内核构建,见IEEE国际会议声学、语音和信号处理(台湾台北,2009年4月19-24日),第857-860页。
[7] Eftekhari,A.,Forouzanfar,M.和Moghaddam,H.A.,用于人脸识别的分块2D内核PCA/LDA,Inf.Process。Lett.110(17)(2010)761-766·Zbl 1234.68352号
[8] Guan,N.,Tao,D.,Luo,Z.和Yuan,B.,NeNMF:非负矩阵分解的最优梯度法,IEEE Trans。信号处理。60(6)(2012)2882-2898·Zbl 1391.65115号
[9] He,X.和Niyogi,P.,局部保持投影,高级神经信息处理。系统16(1)(2004)186-197。
[10] Lee,D.D.和Seung,H.S.,通过非负矩阵分解学习对象的各个部分,Nature401(6755)(1999)788-791·兹比尔1369.68285
[11] Lee,D.D.和Seung,H.S.,非负矩阵分解算法,高级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2001年12月3日至8日),第535-541页。
[12] Li,S.Z.,Hou,X.,Zhang,H.和Cheng,Q.,《学习空间局部化、基于部件的表示法》,摘自IEEE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会议,第1卷(考艾,HI,美国,2001年12月8日至14日),第207-212页。
[13] Lin,C.J.,关于非负矩阵分解的乘法更新算法的收敛性,IEEE Trans。神经网络.18(6)(2007)1589-1597。
[14] Lin,C.J.,非负矩阵分解的投影梯度法,神经计算,19(10)(2007)2756-2779·Zbl 1173.90583号
[15] Liu,F.,用于图像分析的双局部保持非负矩阵因式分解,载于IEEE国际会议粒度计算(中国杭州,2012年8月11-13日),第300-303页。
[16] Li,B.,Zhou,G.和Cichocki,A.,近似正交非负矩阵分解的两种有效算法,IEEE信号处理。信函22(7)(2015)843-846。
[17] Pekalska,E.和Haasdonk,B.,正定核和不定核的核判别分析,IEEE Trans。模式分析。机器。Intell.31(6)(2009)1017-1032。
[18] Pan,B.,Lai,J.和Chen,W.S.,基于Mercer核构造的非线性非负矩阵因式分解,模式识别。44(10)(2011)2800-2810·Zbl 1218.68150号
[19] Ren,W.,Li,G.,Tu,D.和Jia,L.,带正则化的非负矩阵因式分解,IEEE J.Emerg.Sel。顶部。电路系统4(1)(2014)153-164。
[20] Schökopf,B.,Smola,A.和Müller,K.R.,作为核心特征值问题的非线性成分分析,神经计算。10(5)(1996)1299-1319。
[21] Schölkopf,B.和Smola,A.,《使用核支持向量机学习、正则化、优化和超越》,IEEE Trans。神经网络16(3)(2005)781-781。
[22] Turk,M.和Pentland,A.,识别特征脸,J.Cogn。《神经科学》3(1)(1991)71-86。
[23] Vapnik,V.,《统计学习理论》(Wiley,纽约,1998年)·Zbl 0935.62007号
[24] Wright,J.,Yang,A.Y.,Ganesh,A.,Sastry,S.S.和Ma,Y.,通过稀疏表示实现鲁棒人脸识别,IEEE Trans。模式分析。机器。Intell.31(2)(2009)210-227。
[25] Wang,Y.,Tang,Y.and Li,L.,基于最小误差熵的原子表示鲁棒人脸识别,IEEE Trans。图像处理。24(12)(2015)5868-5878·Zbl 1408.94696号
[26] Xia,Z.,Ding,C.和Chow,E.,《稳健核非负矩阵因式分解》,载于国际会议数据挖掘研讨会(比利时布鲁塞尔,2012年12月10日至13日),第522-529页。
[27] Yu,H.和Yang,J.,《应用于人脸识别的高维数据的直接LDA算法》,《模式识别》34(2001)2067-2070·Zbl 0993.68091号
[28] Yang,J.,Zhang,D.,Yang,J.和Niu,B.,《全局最大化,局部最小化:人脸和手掌生物识别应用的无监督判别投影》,IEEE Trans。模式分析。机器。国际贸易法委员会29(4)(2007)650-664。
[29] Yu,J.、Meng,J.和Lu,X.,基于核的非负矩阵分解,载于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会议(美国夏威夷州火奴鲁鲁,2010年7月25日至30日),第376-379页。
[30] Yang,S.,Yi,Z.,Ye,M.和He,X.,图正则化非负矩阵因式分解的收敛性分析,IEEE Trans。知识。数据工程26(9)(2014)2151-2165。
[31] Zafeiriou,S.,Tefas,A.,Buciu,I.和Pitas,I.,利用非负矩阵因式分解中的判别信息并应用于正面人脸验证,IEEE Trans。神经网络17(3)(2006)683-695。
[32] Zhang,T.,Fang,B.,Tang,Y.Y.,He,G.和Wen,J.,用于人脸识别的保拓扑非负矩阵因式分解,IEEE Trans。图像处理.17(4)(2008)574-584。
[33] Zhang,T.,Fang,B.,Liu,W.,Tang,Y.Y.,He,G.和Wen,J.,用于识别图像模式判别表示的基于总变差范数的非负矩阵分解,神经计算71(10-12)(2008)1824-1831。
[34] Zafeiriou,S.和Petrou,M.,非线性非负分量分析算法,IEEE Trans。图像处理.19(4)(2010)1050-1066·Zbl 1371.94448号
[35] Zhi,R.,Flierl,M.,Ruan,Q.和Kleijn,W.B.,保图稀疏非负矩阵分解及其在面部表情识别中的应用,IEEE Trans。系统。人类网络。B41(1)(2011)38-52。
[36] Zhou,G.,Cichocki,A.和Xie,S.,基于低阶近似的快速非负矩阵/张量因式分解,IEEE Trans。信号处理。60(6)(2012)2928-2940·Zbl 1391.65117号
[37] Zheng,J.,Chen,Y.,Jin,Y.and Wang,W.,《增量局部保持非负矩阵因式分解》,载于《高级计算智能国际会议》(中国杭州,2013年10月19日至21日),第135-139页。
[38] Zhu,F.,Honeine,P.和Kallas,M.,《无预成像问题的核非负矩阵因式分解》,摘自IEEE信号处理机器学习国际研讨会(法国兰斯,2014年9月21日至24日),第1-6页。
[39] Zou,C.,Kou,K.和Wang,Y.,四元数协同稀疏表示及其在彩色人脸识别中的应用,IEEE Trans。图像处理。25(7)(2016)3287-3302·Zbl 1408.94854号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要求完整或完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