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构约束下的输出反馈负虚综合。 (英语) Zbl 1343.93038号

摘要:负虚性是许多实际系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性质。本文研究线性时不变系统的输出反馈控制负虚综合问题。给出了静态输出反馈控制器、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和基于观测器的反馈控制器设计的充分条件。根据设计条件,提出了一种数值算法来寻找所需的控制器。可以对控制器施加结构约束,以反映实际的系统约束。此外,分离原理对于基于观测器的设计是有效的。最后,给出了三个数值例子来说明所发展理论的有效性。

MSC公司:

93亿B50 合成问题
93D21号 自适应或鲁棒稳定
93C05型 控制理论中的线性系统
93B52号 反馈控制
PDF格式BibTeX公司 XML格式引用
全文: 内政部

参考文献:

[1] 阿巴斯扎德,M。;Marquez,H.J.,离散非线性不确定系统鲁棒(H_)观测器设计和静态输出反馈镇定的LMI优化方法,鲁棒与非线性控制国际期刊,19,313-340(2009)·Zbl 1163.93027号
[2] 蔡,C。;Hagen,G.,具有负虚频率响应的耦合稳定子系统串的稳定性分析,IEEE自动控制汇刊,55,81958-1963(2010)·Zbl 1368.93405号
[3] 达斯,S.K。;马铃薯,H.R。;Petersen,I.R.,《纳米定位器的阻尼控制器设计:混合无源性、负虚值和小增益方法》,IEEE/ASME机电学报,20,1,416-426(2015)
[4] Dinh,Q.T。;Gumussoy,S。;Michiels,W。;Diehl,M.,结合凹凸分解和线性化方法求解BMI,并应用于静态输出反馈,IEEE自动控制汇刊,57,6,1377-1390(2012)·Zbl 1369.90170号
[5] 范森,J.L。;Caughey,T.K.,大型空间结构的正位置反馈控制,美国航空航天研究所,28,4,717-724(1990)
[6] 费兰特,A。;Lanzon,A。;Ntogramatzidis,L.,《非必然理性负虚系统理论的基础:负虚系统和正实系统类之间的关系》,《IEEE自动控制汇刊》(2016年),(印刷中)·Zbl 1359.93109号
[7] 费兰特,A。;Ntogramatzidis,L.,具有对称传递矩阵函数的负虚系统理论的一些新结果,Automatica,49,7,2138-2144(2013)·Zbl 1364.93357号
[8] Lanzon,A。;Petersen,I.R.,负虚频率响应系统反馈互连的稳定性鲁棒性,IEEE自动控制汇刊,53,4,1042-1046(2008)·Zbl 1367.93469号
[9] 林,F。;Fardad,M。;Jovanović,M.R.,结构化最优状态反馈增益设计的增广拉格朗日方法,IEEE自动控制汇刊,56,12,2923-2929(2011)·Zbl 1368.93221号
[10] 刘,M。;Xiong,J.,关于(α)-和(D)-负虚系统,国际控制杂志,88,10,1933-1941(2015)·Zbl 1334.93143号
[11] 刘,M。;Xiong,J.,论非真负虚系统,系统与控制快报,88,47-53(2016)·兹比尔1336.93072
[12] Mabrok,M。;Kallapur,A.G。;彼得森,I.R。;Lanzon,A.,广义负虚引理和基于Riccati的静态状态反馈负虚综合,《系统与控制快报》,77,63-68(2015)·Zbl 1310.93067号
[13] Mabrok,医学硕士。;Kallapur,A.G。;彼得森,I.R。;Lanzon,A.,将负虚系统理论推广到包括自由体动力学:用自由体运动控制高共振结构,IEEE自动控制汇刊,59,10,2692-2707(2014)·Zbl 1360.70011号
[14] Moheimani,S.O.R。;Vautier,B.J.G。;Bhikkaji,B.,主动结构上扩展多变量PPF控制的实验实现,IEEE控制系统技术汇刊,14,3,443-455(2006)
[15] 彼得森,I.R。;Lanzon,A.,负虚系统的反馈控制,IEEE control systems Magazine,30,5,54-72(2010)
[16] Rubió-Massegú,J。;罗塞尔,J.M。;Karimi,H.R。;Palacios-Quiñonero,F.,信息结构约束下的静态输出反馈控制,Automatica,49,1,313-316(2013)·Zbl 1257.93045号
[17] 舒,Z。;Lam,J。;Xiong,J.,离散时间马尔可夫跳跃线性系统的静态输出反馈镇定:系统增强方法,Automatica,46,4,687-694(2010)·Zbl 1193.93149号
[18] Siljak,D.D.,《复杂系统的分散控制》(1991),学术出版社·Zbl 0728.93004号
[19] 宋,Z。;Lanzon,A。;帕特拉,S。;Petersen,I.R.,《不确定负虚系统的无极小假设和鲁棒状态反馈综合的负虚引理》,《系统与控制快报》,61,12,1269-1276(2012)·Zbl 1255.93057号
[20] Syrmos,V.L。;阿卜杜拉,C.T。;多拉托,P。;Grigoriadis,K.,《静态输出反馈——一项调查》,Automatica,33,2,125-137(1997)·Zbl 0872.93036号
[21] Wang,J。;兰松,A。;Petersen,I.R.,多个异构负虚系统的鲁棒协作控制,Automatica,61,64-72(2015)·Zbl 1327.93029号
[22] Wang,J。;Lanzon,A。;Petersen,I.R.,网络负虚系统鲁棒输出反馈共识,IEEE自动控制汇刊,60,9,2547-2552(2015)·Zbl 1360.93259号
[23] 熊,J。;彼得森,I.R。;Lanzon,A.,《关于无损负虚系统》,Automatica,48,6,1213-1217(2012)·Zbl 1244.93140号
[24] 熊,J。;彼得森,I.R。;Lanzon,A.,负虚引理和线性负虚系统互连的稳定性,IEEE自动控制汇刊,55,10,2342-2347(2010)·Zbl 1368.93483号
[25] 泽切维奇,A.I。;Šiljak,D.D.,《具有任意信息结构约束的控制设计》,Automatica,44,10,2642-2647(2008)·Zbl 1155.93347号
此参考列表基于出版商或数字数学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其项与zbMATH标识符进行启发式匹配,可能包含数据转换错误。在某些情况下,zbMATH Open的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补充/增强。这试图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原始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而不声称其完整性或完全匹配。